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欣赏《幽默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幽默曲》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
2. 初步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能够随着情绪的变化表现音乐。
3.了解作品的相关文化,拓宽音乐视野,感受音乐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1. 导人教师:同学们喜欢看小品吗?小品的哪些特点吸引了你?2.完整聆听(1)初听,教师提问:整首乐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2)教师总结“幽默曲”幽默曲是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气质,表现明朗、愉快情绪的器乐小品,这种乐曲通常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
(3)复听,划分乐段。
[设计意图】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到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提高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同时,通过聆听可以为学生更深地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初听作品时,尽量不播放视频,让学生静静享受音乐,要保证音乐的完整性。
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聆听习惯。
划分乐段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动作或语言提示。
3.分段聆听(1)第一乐段①出示主题乐句,哪个音符出现的收数最生?(休止符)②随琴轻声哼唱主题乐句。
教师:休止符有什么作用?③聆听,主题乐句出现几次?④再次聆听,感受音乐轻松跳既的情绪,用简单律动表现音乐。
(2)第二乐段①聆听,教师:和第一乐段作比较,第二乐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师:歌曲的第一乐段其旋律是完全一样的,而其后面的大部分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段音乐最集中的特点是连续使用相同的附点节奏。
正因为这样,歌曲的旋律才表现出流畅中富有动感的艺术魅力。
歌曲的第二乐段起始的两小节,旋律也是完全一样的。
在这里,两次使用八度大跳,显得颇有情趣。
而第二乐句的最后,降半音的处理,以及渐慢和延长音的处理,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将人们带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
歌曲的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②再听,教师:本乐段的力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3)第三乐段①聆听,第三乐段和第一乐段比较结构上有什么不同?②随音乐自由表现。
德沃夏克《幽默曲》音乐表现形式之比较作者:郭蕴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2期[摘要]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小品《幽默曲》因脍炙人口的旋律被广为流传。
本文以《幽默曲》为例,探讨在音乐本体(乐谱)不变的情况下,音乐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德沃夏克;《幽默曲》;音乐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74-02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
民族主义在19世纪的西方音乐史中,是一个重要的创造力来源,这一类型的国家多依靠德国浪漫主义音乐。
而1860年以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多在那些原本缺乏强有力的艺术音乐传统,却又长期依靠他国音乐资源的国家产生。
在这些国家中,最突出是俄国与捷克。
捷克音乐家的代表人物则是斯美塔纳、德沃夏克与亚纳切克。
对捷克以外的国家而言,德沃夏克是最能被人接受的捷克作曲家之一。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可能是德沃夏克除了作品最多以外,也是三者之中以“绝对音乐”或“纯音乐”形式创作最多的作曲家。
德沃夏克写了不少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带有钢琴的种种室内乐以及许多钢琴曲,其中《幽默曲》是最广为流传的钢琴小品。
这首钢琴《幽默曲》本是降G大调,因为用其他乐器演奏降G大调不如G大调方便,所以,人们习惯用G大调演奏这支曲子。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通常有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以及被改编成的管弦乐、交响乐等形式。
音乐的本体是感情,感情的载体是音乐的本体结构。
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相同的音乐本体结构上,运用不同的乐器或演奏形式来进行二度创作的不同演绎,将带领我们进入决然不同的音乐境界。
一、钢琴独奏《幽默曲》的钢琴演奏版本比较轻松活泼,而弦乐演奏则更为大气,融入情感色彩更多,直接影响到音响效果。
若是用铜管演奏就完全背离了曲子的原意。
德沃夏克奥赛罗赏析《德沃夏克〈奥赛罗〉赏析》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德沃夏克的《奥赛罗》。
德沃夏克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作曲家呢。
也许有些小伙伴对他还不是特别熟悉,但是他写的音乐就像魔法一样,能把人带到各种奇妙的地方。
我第一次听《奥赛罗》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被卷入了一场超级大的风暴里头。
乐曲一开头,那音符就像一个个小士兵,排着队冲了出来,带着一种很严肃、很紧张的气氛,就好像奥赛罗面临的那个复杂的世界一样。
我就想啊,这音乐怎么能这么神奇呢?能让我这个听的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种氛围。
在这曲子里,我觉得德沃夏克就像是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人。
他用音乐来讲《奥赛罗》这个故事,可不像我们平常说话讲故事那么简单。
他的旋律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奥赛罗的心情一样,忽上忽下的。
有时候呢,那高音就像奥赛罗愤怒的时候,像是在咆哮,在质问,就像一只发怒的狮子。
而低音呢,也许就像是他内心深处的那些疑虑和不安,在悄悄地蔓延。
我记得我曾经自己试着去理解这个曲子的时候,就像在一个大迷宫里头乱转。
我心想,这作曲家到底想表达啥呀?这一段一段的音乐,是怎么跟《奥赛罗》这个故事联系起来的呢?我可能听了好几遍,才慢慢有点感觉。
就比如说,中间有一段音乐特别轻柔,就像微风吹过一样。
我想啊,这是不是在表现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之间那些美好的瞬间呢?他们相爱啊,那肯定有很温柔、很甜蜜的时候,就像这轻柔的音乐。
可是呢,这美好的瞬间在整个故事里又那么短暂,就像这一小段轻柔的旋律很快就被那些紧张的、冲突的音乐给打断了。
这曲子里的乐器也像是一个个小演员呢。
小提琴就像是女主角苔丝狄蒙娜,声音那么优美、那么哀怨。
当小提琴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苔丝狄蒙娜那悲伤的眼神,她被冤枉的时候得多难受啊。
而那些铜管乐器呢,就像是那些制造阴谋的坏蛋,声音那么有力量,又带着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就像他们的阴谋在一步一步得逞。
不过呢,我也有过一些很奇怪的想法。
我有时候会想,德沃夏克写这曲子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完全按照《奥赛罗》这个故事来的呢?也许他也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在故事的基础上又加了点自己的东西。
《幽默曲》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课型】欣赏课【教材分析】《幽默曲》是德沃夏克创作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它是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的小型乐器曲,其感情变化鲜明,且富于歌唱性。
本曲为优雅的中速,G 大调,四二拍。
作品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教学目标】1、动作辅助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典型特征,并能听辨并表现出音乐的重复和变化,初步感知作品的结构。
2、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聆听、模唱、律动等音乐活动,并在活动中反复熟悉两个主题。
3、通过多种音乐活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逐步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幽默曲》,能够熟悉两个主题,感受音乐的典型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活动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垒球、弹力带【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出示小丑图片。
2、师带领学生徒手做抛接球的动作。
(设计意图:在课的伊始环节,用有趣的小丑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节奏游戏1、出示节奏XXXX XXXX。
师:你能和我一起念一念吗2、出示新的节奏X .X X .X X .X X .X 。
师:让我们拿出小球再来试一试吧!3、学生边抛接球边分别念两种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节奏型的对比辨别,逐步引入主题旋律的节奏。
)(三)聆听A部旋律1、初步聆听音乐片段,体验节奏特点。
师:边做边听,你觉得音乐的节奏是像我们念的第一种节奏呢还是第二种节奏2、出示两小节谱例,带领学生模唱感受休止符产生的弹跳感。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比较,找出主题旋律轻盈活泼的原因——休止符的加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动作表现这段音乐。
)3、跟随第一主题律动。
师:在每乐句的结尾都有一个长长的声音,那你能换一个动作来表现一下它吗4、在长音处自由设计动作。
师:有些同学设计的动作真棒!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数一数,小丑先生究竟进行了几次表演呢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时,你可以轻声哼唱并做我们刚才的表演。
致新大陆赏析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
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
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致新大陆》既是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这部《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波西米亚色调的美国大陆——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2011-03-13 20:00:00)著名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出色的交响乐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这部作品中很多旋律都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其中第二乐章的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甚至还填上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而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怀念故土。
在中国,这段旋律被改编成乐曲《思故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为人们所熟悉。
一、乐曲题目辨析此作品的标题为“e小调第九交响曲”,它还有一个副题:From the new world。
在中国,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人们对于西方作品的“某小调或某大调第几交响曲”、“作品某某号”这样的曲目命名方式非常不习惯,大家更加喜欢“高山流水”、“平沙落雁”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曲名。
所以此曲在中国往往更多地以其副题为正题,而其原本的标题“e小调第九交响曲”反倒没有其副题出名。
但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在中国一直通行着两个副题,一个是根据原文译出的“自新世界”,有时就称为“新世界交响曲”,另一个则是翻译的并不准确的“自新大陆”,也被称作“新大陆交响曲”。
而后一个名字“新大陆”的流行程度要高于前者。
这是艺术史上很奇怪的事情,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分析。
其实,这个副题并不复杂,“自新世界”,就是最准确的翻译,由此将其称为“新世界交响曲”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自新大陆”翻译的出现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1954年是德沃夏克逝世五十周年。
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德沃夏克确定为当年的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
当时新中国急需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宗旨——争取和平,保卫和平,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核武器等也是中国的要求。
德沃夏克:F大调第12号弦乐四重奏《美国》Op.96赏析这首第十二号四重奏,F大调,Op.96,标题为《美国》,这是德沃夏克赴美后,继《新世界交响曲》之后的第二首作品(与它同时完成的还有《E大调弦乐五重奏》,Op.97)。
这首作品作于1893年的6月,3天就完成了初稿,1894年1月1日首演于波士顿。
编制为二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
共4个乐章:德沃夏克,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室内乐作品,让他也有着室内乐大宗师的地位,他在弦乐四重奏领域,留下了约莫14首作品,而其中在美国所写的《第12号弦乐四重奏》,标题即为《美国》,为他最受欢迎的弦乐四重奏。
如同《新世界》第9号交响曲般,运用了当地的黑人音乐,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打造了非常优美动人的旋律于乐曲里头。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
两小节序奏后,中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经过节奏轻妙的推移部后,乘着A大调和弦,第一小提琴奏出乡土气息的第二主题。
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主要材料发展,再现部以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进行。
第一主题由中提琴在震音奏出,优美多姿的旋律中透出明快的嬉戏色彩与幽默感,反映出作曲家当时的愉快心境。
尽管第一主题在整个乐章尤其是展开部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但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主题群中的后一个主题,它出现于呈示部的结尾,洋溢着德氏音乐所特有的淳朴动人的美,并具有浓郁的《美国》风味(印地安人五声音阶音乐特性)。
第二乐章.慢板,a小调,3段体。
中心主题为一种略带感伤的抒情,极为柔美,一直保持这个中心主题的变形与发展。
第二乐章前后部分的主题表达了深深的怀旧与思念之感,中段部分情绪变得热烈而激昂,先是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之间的对话,之后是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之间的对话,为音乐表达带来戏剧性化的效果。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3段体的谐谑曲。
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八度音程奏出中心主题始,转入f小调,由第二小提琴奏副主题,然后是中心主题、副主题再回到原。
好梦曲德沃夏克《幽默曲》,顶级大师共同演奏你好,又到每日好梦曲时光,让我们听一首曲,静享这安谧私人时光。
今期推送曲子叫《幽默曲》(Humoresque),来自德沃夏克的作品。
《Humoresque幽默曲》是德沃夏克主要作品之一。
安东·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取系。
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的且大努力。
第一个版本,来自David Garrett。
德沃夏克在1894年创作,当时在捷克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他一连写了8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其中尤以第7首最为有名。
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第二个版本:小提琴:帕尔曼,大提琴:马友友,指挥:小泽征尔,三大顶级大师共同演奏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弗里茨·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
此曲曾被改编为管弦乐和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有认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
有人认为此曲更类似小夜曲,没有任何幽默成分在内。
幽默曲又名滑稽曲,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情致的器乐曲。
其性质与戏谑曲相似,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
最后一个版本,巴扬手风琴二重奏组。
德沃夏克《幽默曲》音乐表现形式之比较
郭蕴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10(000)022
【摘要】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小品<幽默曲>因脍炙人口的旋律被广为流传.本文以<幽默曲>为例,探讨在音乐本体(乐谱)不变的情况下,音乐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联.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郭蕴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
【相关文献】
1.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音乐第四乐章形象分析 [J], 夏凡
2.浅析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No7) [J],
3.德沃夏克——《幽默曲》赏析 [J], 黎淼
4.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作品分析 [J], 崔嫣
5.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分析 [J], 王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沃夏克《幽默曲》赏析
初一(9)班孙涵钰“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
是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的小型器乐曲,表情变化鲜明,且富于歌唱性。
不少作曲家都写过这样的作品,最脍炙人口的恐怕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八首幽默曲》了。
1894年夏,德沃夏克从美国回到祖国度假,心情舒畅,写下这组钢琴小品。
其中的第七首尤为动人,后被改编为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等乐器独奏曲,特别是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流传最广,就是我们常听的这首《幽默曲》。
这是一首泥土的颂歌,生命的颂歌,表现的正是土生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景象。
泥土是万物之母,她孕育着生命,支撑着生命,供养着生命,最后又收容着生命。
你听第一段,节奏轻盈活泼,旋律时断时续,忽强忽弱,正是初春时节,潜伏地下的种子开始萌动,拥挤着冲破泥土,一点一点探出嫩黄的幼芽,充满着生机、喜悦和希望;第二段旋律极其优美,行板如歌,植物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蓬勃生长,充分舒展,放眼一片碧绿,呼吸满腔芬芳;第三段,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果实累累,稻谷金黄,一根弦忙不过来,得用双弦并奏,才能表现出那热烈的情绪。
植物完成了一个周期,渐渐进入休眠,回归泥土。
接着周而复始,第二个春天来临,新的一代种子又开始萌动生长,生生不息,新陈代谢,生命之树常青。
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规律,在德沃夏克的音乐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音乐之树也是常青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