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立案标准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传播谣⾔罪⽴案标准现在⽹络上⾯有很多的谣⾔,⽽且有的⼈不知道这是谣⾔,然后进⾏传播,这个传播谣⾔的情况,如果要构成犯罪的话,⽴案标准是如何的?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播谣⾔罪⽴案标准会构成很多的罪名,列举诽谤罪:《刑法》第⼆百四⼗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具体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新司法解释具体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捏造损害他⼈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员在信息⽹络上散布的;(⼆)将信息⽹络上涉及他⼈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员在信息⽹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论。
利⽤信息⽹络诽谤他⼈,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同⼀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残、⾃杀等严重后果的;(三)⼆年内曾因诽谤受过⾏政处罚,⼜诽谤他⼈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另外,诽谤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诉案件,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关于如何界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列举如下:利⽤信息⽹络诽谤他⼈,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百四⼗六条第⼆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此外,⼀年内多次实施利⽤信息⽹络诽谤他⼈⾏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量刑标准侮辱、诽谤是指对他⼈⼈格、名誉权进⾏侵害的⼀种⾏为,如果侮辱、诽谤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可以由⾏政机关进⾏处罚,那么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量刑标准是怎样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量刑标准⼀、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标准是怎样的侮辱、诽谤⾏为的治安处罚标准是进⾏五⽇以下⾏政拘留或者处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有下列⾏为之⼀的,处五⽇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法威胁他⼈⼈⾝安全的;(⼆)公然侮辱他⼈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企图使他⼈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及其近亲属进⾏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扰他⼈正常⽣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隐私的。
⼆、侮辱、诽谤罪⽴案标准侮辱罪⽴案标准: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涉嫌以暴⼒或者其他⽅法公然侮辱他⼈,情节严重的,应予⽴案。
侮辱罪是情节犯,⾏为⼈公然侮辱他⼈的⾏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案追究。
侮辱罪,是指使⽤暴⼒或者以其他⽅法,公然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的⼈格尊严和名誉权。
⼈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然⼈,⽽⾮单位。
侮辱法⼈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
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式侮辱中华⼈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客观⽅⾯表现以暴⼒或其他⽅法公然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字侮辱的界限;划清正当的⽂字创作与贬损⼈格、破坏名誉的界限;划清当事⼈所在单位依职权对个⼈的政绩、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评价、审查⾏为与侮辱的⾏为界限;划清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为、违法⾏为直到犯罪⾏为与侮辱⾏为的界限;划清出于善意的批评,包括对国家⼯作⼈员和各级领导批评⾏为,同恶意的侮辱⾏为的界限等。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1.具有强烈社会危害性或者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2.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开展活动的,以及在法律范围内造成显著
的社会危害或者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或者肖像权的,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3.被害人申诉案件被处以拘留、羁押、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根据相关证据确定
被害人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4.除上述情形外,涉嫌非法实施诬陷诽谤或者涉嫌有其他违法嫌疑的,也可以依法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二)诬陷诽谤案件立案的证据要求
1.被告系有关法律法规的故意行为:指当实施诬陷诽谤活动时,被害人已明确了被告
与具体行为的关系;被告实施诬陷诽谤行为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可以认定其具有有效故意;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存在充分的因果关系;被告实施的相关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
2.依据被害人自述或者他人及其它调查证据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基本确定的证据;
或者由受害人报告、行政机关处理的逆向跟踪证据;或者法官补充调查获取的证据;表明
有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
3.被害人遭受损害的程度:被诬陷诽谤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肉体、财产、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以及肖像权等各方面受损的程度,以及其所受到的损失程度,应反映在证
据中;其损失的客观性应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标准。
4.犯罪人归责:结合案件实际和证据,证明犯罪人对案件具有明确而有实质性的归责,表明犯罪人具有诬陷诽谤行为;在所向披靡的证据情况下,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犯罪人有
犯罪倾向。
诬陷诽谤罪⽴案标准是什么在⽇常的⽣活当中,我们如果都是清正廉明的⽣活着的话,那么在⾯对别⼈的诬陷的时候⼼⾥⼀定是⾮常的不好受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强硬的⾯对诬陷⾏为,不要露怯,这样也会百⼝莫辩的,那么诬陷诽谤罪⽴案标准是什么?店铺⼩编很荣幸能为您整理以下关于诬陷诽谤罪⽴案标准是什么的相关资料。
诬陷诽谤罪⽴案标准是什么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为。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为。
3、诽谤⾏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进⾏的。
4、捏造事实诽谤他⼈的⾏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诽谤罪如何取证诽谤的构成要符合下列要件:1、在客观⽅⾯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2、侵犯的客体是他⼈的⼈格尊严、名誉权。
侵犯的对象是⾃然⼈。
a、⾏为⼈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为,即诽谤他⼈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的⼈格、名誉,也不构成诽谤。
b、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为。
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
散布的⽅式基本上有两种:⼀种是⾔语散布;另⼀种是⽂字,即⽤⼤字报、⼩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法散布。
所谓“⾜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的⼈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的⼈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
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的⼈格、名誉,或⽆损于他⼈的⼈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
c、诽谤⾏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进⾏的,但不⼀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如果⾏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的⼈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d.捏造事实诽谤他⼈的⾏为属于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的⾏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对于那些随意诬陷他⼈的⼈来说,反过来想,如果有⼀天被诬陷的对象是你⾃⼰,并且这样的诬陷也是会严重的影响到你的⽣活的,那么你还会对他⼈有诬陷的⾏为吗,如果你的诬陷也能造成⼀个⼈的精神崩溃,你还会随意诬陷他⼈吗。
侮辱诽谤他人罪立案标准侮辱诽谤他人罪是指公然在语言、文字或其他言表形式,以侮辱性的语言恶言毁谤他人的身份、性别、信仰、职业等,以损害别人的名誉及声誉的行为。
下面介绍侮辱诽谤他人的罪的立案标准。
一、侮辱诽谤行为构成要件(一)侮辱诽谤行为必须有直接恶言毁谤的语言表现,比如宣扬夸大谣言,加以污蔑、侮辱、毁谤以及假定心理损害他人。
(二)表现形式应适当以伤害他人的名誉及声誉为目的,批评他人应谨慎有加,以免造成以上行为。
(三)任何主观是非,或出口相关话语,应当保持实事求是,不能存在侮辱,不能歧视他人。
(四)量刑侮辱诽谤他人有公然宣扬、故意使用恶意侮辱性的话语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处以监禁或罚金。
若受害者出示负面影响的证明材料,追究侮辱诽谤他人者的刑事责任并依法处以监禁的最高期限可达有期徒刑五年以上。
二、立案标准(一)单位或个人感受到非法行为,可以向法院或司法机关提起刑事指控,申请立案,提请依法处罚。
(二)检察官根据案件相关材料,将涉嫌某罪行的人送交法院,可以通过提请或补充证据,要求法院受理案件并立案。
(三)法院依法审查案件材料,根据立案标准,判断是否以便立案处理,若判断证据足以立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可以立案处理。
三、对不立案处理的处理标准(一)在立案处理之后,案件材料不足以证明涉嫌犯罪的行为,或者其他因素,致使法院无法立案,可以请求当地司法机关根据犯罪案件,另行依法维护受害者权益,采取妥善处理措施。
(二)若当地司法机关亦无法立案处理案件,可考虑申请仲裁,提出民事上的赔偿要求。
(三)若双方达成和解,受害者可提出检举,由法院确定具体的惩处措施(四)若被指控的行为触犯刑事立法规定,但不构成刑事犯罪,可以根据受害者申述,依法单独作出处罚决定。
以上就是有关侮辱诽谤他人罪立案标准的介绍,对于此类犯罪,需要重视,并适时受理案件,加以有效惩处。
网上诽谤寻衅滋事判刑标准是什么?网上诽谤寻衅滋事判刑标准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实施网络诽谤,是一种损害公民人身权力的恶意犯罪,它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后果是严重的,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也是较大的。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
一、网上诽谤寻衅滋事判刑标准是什么?《刑法》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由此可见,对网络诽谤犯罪予以制裁的法律规定是明确而又具体的。
对于网络诽谤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国家法律规定有着严格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从中可以看出,行为人要承担四种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
不仅需要行为人自身停止继续实施侵害的行为,也需要发布诽谤信息的网络平台,采取措施停止侵害行为。
2、恢复名誉。
由于诽谤信息制造者及网络信息平台,已经发布或传播了虚假信息,给被害人名誉造成损害,为被害人恢复名誉的唯一做法,就是在原有信息平台上,发布为被害人恢复名誉的公开声明,以正视听。
3、消除影响。
即通过删除信息、屏蔽信息、剔除信息痕迹等方式,消除或避免诽谤信息内容的继续传播,防止对被害人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4、赔礼道歉。
即捏造、发布及传播诽谤信息的责任主体,要在原发布或传播诽谤信息的网络平台上,通过发布文章等方式,向被害人公开赔礼道歉,弥补社会评价裂痕,赢得被害人的谅解。
二、网络诽谤的认定标准有什么?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网络寻衅滋事立案标准网络寻衅滋事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言语、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辱骂、诽谤、造谣、恶意攻击等行为,引发纠纷、冲突甚至犯罪的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网络寻衅滋事案件也日益增多,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网络寻衅滋事行为,必须建立明确的立案标准,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和管理。
首先,对于网络寻衅滋事行为的立案标准,应当明确言辞的恶劣程度。
言辞的恶劣程度是指网络言论的内容是否具有明显的侮辱、诽谤、造谣等性质,是否对他人的名誉、隐私、人身权益等造成了实质性的侵害。
只有当言辞的恶劣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构成网络寻衅滋事行为,才能对其进行立案处理。
其次,对于网络寻衅滋事行为的立案标准,应当考虑行为的影响范围和社会危害程度。
行为的影响范围是指网络言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否对社会公共秩序、社会稳定和他人正常生活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社会危害程度是指网络言论的内容是否具有煽动性、挑衅性、引发冲突和纠纷的倾向,是否对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只有当行为的影响范围和社会危害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构成网络寻衅滋事行为,才能对其进行立案处理。
最后,对于网络寻衅滋事行为的立案标准,应当充分考虑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网络言论的真实性是指言论的内容是否属实,是否具有客观事实依据,是否经过证实和核实。
网络言论的合法性是指言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是否违反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只有当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构成网络寻衅滋事行为,才能对其进行立案处理。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寻衅滋事行为的立案标准,必须明确言辞的恶劣程度、考虑行为的影响范围和社会危害程度、充分考虑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能对网络寻衅滋事行为进行立案处理,从而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网络寻衅滋事立案标准首先,网络寻衅滋事的行为应当具备明显的主观恶意。
即行为人在互联网上发布言论或行为时,存在对特定对象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恶意行为的意图。
这种主观恶意可以通过言辞、表情、语气等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人的过往言行来证明。
其次,网络寻衅滋事行为应当对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
即行为人的言论或行为对他人的名誉、隐私、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造成了实际的伤害或影响。
这种损害可以是精神上的伤害,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损失,需要有明确的证据证明。
再次,网络寻衅滋事的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即行为人的言论或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危害。
这种危害可以是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可以是对公共场所、公共设施造成破坏等。
最后,网络寻衅滋事的行为应当具备一定的持续性和重复性。
即行为人的言论或行为不是偶发的、一时冲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重复性。
这需要通过行为人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行为记录来证明。
总之,网络寻衅滋事立案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意、行为的实际损害、社会危害性以及持续性和重复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当行为满足了这些标准,才能构成网络寻衅滋事行为,才能依法进行立案处理。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寻衅滋事行为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既要加强监管和打击,也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网络道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强大家对网络寻衅滋事立案标准的认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然而,与此同时,污蔑诽谤现象也日益严重,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对污蔑诽谤行为进行打击。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关于污蔑诽谤的法律规定,并结合案例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我国关于污蔑诽谤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因侮辱、诽谤行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5.《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活动。
”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张某诽谤案张某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导致被害人名誉受损。
经法院审理,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案例二:李某侮辱案李某在公共场合公然侮辱他人,情节恶劣。
经法院审理,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3.案例三:王某诬告陷害案王某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经法院审理,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网络造谣立案标准网络造谣是指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故意捏造事实,制造谣言,破坏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的行为。
网络造谣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还会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利益,严重者甚至构成犯罪行为。
为了有效打击网络造谣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良好秩序,我国对网络造谣行为的认定和立案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首先,网络造谣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信息必须是虚假的,与事实不符,或者是经过篡改、捏造的。
这些信息可能是对个人、组织、事件等的恶意抹黑、诽谤,也可能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2. 恶意传播,网络造谣行为必须是有意识、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其目的是要达到某种目的,可能是为了吸引关注、制造话题、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私利,也可能是出于对特定对象的敌意和攻击。
3. 社会影响,网络造谣的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即能够对公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和影响,引起社会不良情绪和舆论波动,甚至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其次,网络造谣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审查,对于涉嫌网络造谣的信息,需要进行真实性审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排除不实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2. 社会危害评估,需要对网络造谣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评估,包括对公众的误导程度、社会稳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3. 法律依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造谣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者行政违法进行认定,明确立案的法律依据。
4. 证据确凿,在立案过程中,需要确保对网络造谣行为的证据充分、确凿,能够证明其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传播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造谣立案标准主要包括对网络造谣行为的认定和立案标准。
通过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立案标准,可以有效打击网络造谣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良好秩序,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也提醒广大网民要增强信息辨别能力,不造谣、不信谣,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网络诽谤立案标准是什么?
如今网络论坛是很多年轻人交流沟通、表达意见的地
方,大部分人都会按照规定上网聊天。可是有些不懂法的年
轻人,因为和他人有矛盾,选择在网络上对其进行侮辱诽谤。
这种行为一旦情节恶劣,会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那么网络
诽谤立案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编的说法。
▲一、网络诽谤立案标准是什么?
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
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
者诽谤罪定罪处罚。一般来说,中国有关网络诽谤的民事侵
权成立,须具备以下要件:
1、要有损害行为。就是指行为人为通过网络传播了有
损特定人名誉的文字、图片或语言。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
形式。行为人明知传播内容必然或可能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
害却希望和放任结果发生的,为故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
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民事权利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4、捏造事实诽谤
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的名
誉受到损害的,为过失。
▲二、网络诽谤犯罪如何判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
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
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
利。
在中国,诽谤行为可能构成违反民法,诽谤行为人被追
究民事责任;也可能违反刑法,构成犯罪,诽谤行为人要负
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诽谤行为既可能构成侵权(民事的),
也可能构成犯罪(刑事的)。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
政治权利。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最高三年有期徒刑;
最低管制一个月。
▲三、遭遇网络诽谤如何维权?
1、公民如遇到网络诽谤,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
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在
此期间,报案人可向受案单位咨询办理情况。
2、新规中“被转发500次或点击5000次”是以实际点
击为准,相关统计情况属于公安机关侦查工作,报案人并不
需要了解。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将依法通知报案人
相应情况。
3、报案人所需准备的材料是视具体案情而定的,不同
案情所需报案材料将有差异。因此,建议公民报案时先与受
案单位联系,确定所需材料后备齐相关资料前往报案。
综上所述,近年来网络诽谤事件多发,给人们的正常生
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网络诽谤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网
络诽谤立案不仅要符合诽谤罪的标准,还要结合网络诽谤本
身。按照国家发布的最新规定,在网上诽谤他人的言论,被
转让500次以上的,就属于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应该进行立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