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之美——建筑师的年度设计成果与思考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一直是最具表现力和持久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不仅满足了我们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更是人类文化、历史和艺术的载体。
本文将通过一位建筑师的视角,探讨建筑之美,以及年度设计成果与思考。
一、建筑之美建筑之美,既有形式之美,也有功能之美,更有文化之美。
形式之美,体现在建筑的线条、比例、色彩和材质上,是视觉感官的直接体验。
功能之美,则是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和满足感。
而文化之美,则是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是建筑的灵魂和生命力。
作为建筑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三种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实用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
二、年度设计成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团队在设计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我们完成了几个重要项目,包括一座博物馆、一个商业中心和一个住宅小区。
这些项目在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建筑之美的追求。
在博物馆项目中,我们注重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
博物馆的外观线条流畅,比例和谐,色彩搭配典雅。
同时,我们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商业中心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功能的实现。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商业中心的定位和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提高了商业中心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同时,我们运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商业中心既具有时尚感,又能够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住宅小区的设计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环境设计,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我们注重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使住宅小区成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居住社区。
三、设计思考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美作文哎,说起咱们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美,那简直是摆龙门阵都摆不完的话题,就像吃串串香一样,一串接一串,味道巴适得板!首先嘞,你得晓得,咱们四川这边,虽然以麻辣闻名,但古建筑上头的讲究,那也是丝毫不含糊的。
就说那青砖黛瓦,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的,看着就让人心里头舒坦。
这结构,讲究的是个“稳”字当头,四梁八柱,稳如泰山,就像咱们四川人性格一样,踏实可靠。
再来说说那些飞檐翘角,哎哟,那简直是艺术品嘛!你瞧那屋顶上的角,一个个往上翘,好像随时要飞起来一样,不仅美观,还有排水的作用,一举两得,智慧得很。
这飞檐翘角的设计,就像是给房子戴了个漂亮的帽子,既实用又好看,走在街上,一眼望去,那叫一个赏心悦目。
还有啊,古建筑的门窗,那也是大有讲究。
什么镂空雕花、木质纹理,精细得不得了。
门楣上、窗棂间,经常能看到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这些吉祥图案,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推开一扇木门,吱嘎一声,仿佛能穿越到古代,感受到那份宁静与雅致。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古建筑的布局了。
咱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古建筑也是按照这个理念来设计的。
比如说,四合院吧,四面房子围着一个院子,既保证了私密性,又让自然光充分照进来,冬暖夏凉,住着舒服极了。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展现了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审美。
总而言之,咱们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美,那真是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
每次看到这些古建筑,我都忍不住要感叹一句:咱们中国人,真是会生活,会享受啊!。
浅析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摘要: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
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理意绪。
本文通过建筑艺术美感研究的目的具体分析了建筑艺术中的关系,最后总结了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体现。
关键词:建筑艺术、结构、美感建筑艺术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同时也兼备一定的审美性,主要宗旨是为了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
建筑主要是由不同的固体材料建造起来的立体空间,旨在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和居住需要而建设的。
而人在建筑建设当中,不仅从功能的实用性方面进行设计和建造,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审美性,同时体现了一定社会文明和物质文化。
实用性是建筑的最基本功能体现,而审美性是在实用性功能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多数从实用、坚固、美观原则出发,主要以实用性为建设基础,以建筑的造型美为建设目标。
建筑的造型美主要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尺度、布局和色彩等因素来体现出来。
1、建筑艺术美感研究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带来了新的建筑方法,而建筑方法的进步也为建筑的结构美感带来的新的变化。
建筑物设计建造之后,既要考虑到其实际的使用情况,也要考虑到作为建筑物的观瞻问题。
如果建筑物不够美观甚至丑陋,对于建筑物发挥其职能也是一种潜在的不利因素。
而对于一些以观赏性或者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来说更是如此;对于这些建筑的设计来说,可以说外观占到了其作用的很大一部分,更要求建筑设计者不能轻忽。
2、建筑艺术中的关系2.1功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建筑是功能技术同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在以功能技术为主的建筑和以艺术为主的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二者比重模糊的建筑。
建筑艺术的创作首先必须确定具体对象的艺术成分以及艺术成分包含的内容和所采取的表现形式。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的艺术之美建筑的灵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仅是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是展现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的艺术之美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一、结构设计原理与建筑的关系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排布和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在自身重力及外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传递和分布荷载。
建筑的结构设计原理与负责的建筑空间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结构的布局对空间形象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在教堂建筑中,穹顶结构被广泛应用,它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宏伟而开阔,给人一种崇高、庄严的感觉。
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多采用钢框架结构和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使得建筑外立面线条简洁而流畅,给人以现代感。
其次,结构的材料选择和施工方式也对建筑的形象有重要影响。
比如,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采用斗拱、斗拱等结构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
而在现代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实现更大跨度和更复杂的形状,创造出更加独特的建筑形象。
总之,结构设计原理在建筑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形象和风格。
二、结构设计原理中的艺术之美建筑结构设计原理中的艺术之美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结构设计要追求结构的合理性和最优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的特性和力的传递方式,使得建筑物在无过度浪费的前提下达到稳定和安全。
而最优的结构设计,则是在满足稳定与安全的基础上,追求结构造型的美感和整体效果的完美呈现。
其次,结构设计要注重细节的处理。
细节是建筑的灵魂,一个小的构造细节的设计,可以表现出设计师的匠心独具和对建筑的深入思考。
例如,建筑中的承重柱和楼板的交界处,通过巧妙的处理,可以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得建筑更具有艺术感。
再次,结构设计要注重与建筑环境和谐统一。
建筑结构应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自然景观中的建筑,需要进行可持续性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浅议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摘要:现代化的建筑项目中建筑设计不仅针对结构设计,还具有深层的艺术设计,使之与结构完美结合来体现建筑物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而建筑结构与其它建筑要素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会产生出建筑艺术独有的美学。
文章阐述了房屋建筑设计中普遍应用的美学规律,通过对美学规律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建筑物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建筑;结构;美学;现代表达1导言美好的建筑不仅应满足人们居住或使用的实用功能,还应美化生活和环境,能够愉悦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
我国建筑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让人能熟记于心的建筑却屈指可数,这些建筑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人过目不忘,往往是由于其建筑设计的艺术性,融入了美术的建筑设计更具有灵性,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是建筑学上的进步和飞跃,逐步提高了建筑物的美观性,结构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是人类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2建筑美学的概述建筑与美有着必然的联系,建筑的形态、空间、布局、色彩、质感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美学。
建造建筑时,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美学知识和审美经验,构筑美的空间体、美的布局和美的环境。
建筑有着“城市的雕塑”、“凝固的音乐”的美誉。
建筑是特殊的艺术品,它的特别之处包括:一是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二是审美方式特殊。
建筑审美与其他艺术审美有着明显的差别,建筑审美需要多序次的结合,首先是远观,其次是近看,特别是必须进入其内部进行体验,而且还应该从内部走出建筑感受意境,建筑艺术是需要审美者直接参与的艺术。
比如,中国古典建筑是横向铺排的建筑群体,有如一幅山水画长卷一样应该慢慢展开,必须采用动态的“游观”方式进行欣赏,我们走进其中,漫步于回廊、院落之间,才能感受其亲切、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之美。
建筑美的内涵非常丰富。
建筑首先必须讲究形式美,形式美是建筑美的基石,没有形式美也就谈不上建筑美,寻求形式美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设计师执着追求的目标。
《建筑技艺》2012年度大会暨理事会议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协办:南京倍立达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技艺》杂志社共同主办,于2012年6月14,15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成功举行。
来自gmp、sbp及国内多家知名设计院的建筑师和结构师通过精彩的对谈,和与会代表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高超的配合实现的多个精彩案例: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深圳大梅沙万科总部、央视与世博轴、上海中心、武汉中心、凤凰传媒、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非盟会议中心、广州亚运场馆、成都博物馆以及多个火车站站房等,结构形式涉及空间、大跨、超高层等复杂建筑。
众所周知,国内限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建筑和结构专业一直处于割裂地位。
其实好的建筑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结构理念,这样他的建筑才能既美观大方又安全落地;而好的结构师也应充分了解建筑师的想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帮助建筑师实现更多的创意。
本次会议采用建筑师、结构师跨界对谈的形式,在国内可谓开创先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三百多名建筑师、结构师到场。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建筑技艺》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主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丁洁民代表承办单位致辞。
普里宁格sbp结构事务所合伙人尼库劳斯格茨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傅学怡CCDI中建国际设计董事、总工程师汪大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邵韦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徐维平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琼祥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任力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傅绍辉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唐文胜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一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丁洁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报告嘉宾群星闪耀开幕式及大会报告主持大会报告主持崔院士《建筑技艺》编委会主任吴蔚 gmp中方合伙人汪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杨晔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18大会报告精彩纷呈6月14日晚还召开了《建筑技艺》第三届理事会会议,来自全国各地80余家设计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听取了《建筑技艺》理事会工作报告。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新闻稿
结构是建筑的核心,它为建筑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构不仅仅是建筑的基础,还能够影响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布局。
因此,结构对于建筑之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的使用、建筑物的规模和形状、建筑材料等。
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来设计建筑的结构,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结构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的美学性,使结构与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相协调。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结构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
不同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会对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使用钢材作为建筑材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的高度和跨度,使用混凝土则可以增强建筑物的的基础和主体结构。
除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结构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例如,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质和地震条件下,建筑物需要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结构是建筑的核心,它为建筑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
结构设计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来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考虑建
筑物的美学性。
97构由两层双向楼面桁架及悬挑弧形桁架结构组成,整体悬挑长度38米,宽度61米,综合规模、尺度、荷载而言,属国内少见。
“在天文馆里面我们综合运用了很多结构体系,像一个建筑的单体里面有钢结构的方面,又有铝合金的网壳和混凝土壳体等。
各个结构特性来讲,各个材料不同,弹性模量是不一样的,它的变形是不一样的,还有温度的变化,面对外界大气温度变化,膨胀量也不一样。
从我们设计规范来讲,比如说混凝土结构,它有一个设计的控制指标,而其他材料结构又是另外一个指标,这两个指标要结合在一起用,怎么选用?怎么用?怎么灵活运用规范?或者是超过规范?怎么来评判合理性?这些都是突破。
”李亚明说。
在李亚明的带领下,团队通过建模予以精准的计算分析,同时将后续的施工方法也一并纳入设计考虑中,最终实现了美轮美奂的大空间及光影效果,与令人遐想而又浩瀚无垠的宇宙丝丝入扣,充分表达了建筑师要实现的理念和价值。
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结构包括材料、力学、建造方法等。
建筑结构工程师可以说是应用新技术最前沿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新材料得到推广应用。
建筑物的不断创新,就需要我们掌握新材料和新技术。
”从业至今,让李亚明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位于临港地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
“在建筑设计领域,结构专业决定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是国家在该领域综合技术水平的体现。
因此我认为,结构设计应该敢于打破常规,不断突破、创新,寻求技术进步,探索未知的领域。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
项目由一个两层基座和两个侧翼建筑构成,两个侧翼之间是一个帆形的大型壳体结构,约70米高,在造型上模仿了大海中航行帆船的风帆。
帆体结构为国际领先的弹性边界索网结构,高度从悬挑的顶点算起约58米。
每个三角形帆体的底部两点间距很大。
两片帆体相交处的高度也就是玻璃立面的高度大约40米。
玻璃立面在不同的高度宽度各不一样,最宽处约24米。
帆体两侧是倾斜的玻璃立面。
由于全是空间立体造型,因此需要三维建模找形及定位。
浅议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作者:刘茂军
来源:《商情》2015年第30期
【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与建筑师配合,需要运用力学知识和概念设计的原理,使建筑的创意得以完美地实现,同时也力求一个受力合理地结构体系。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作为一个传统领域,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建筑功能及造型的日益复杂而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很多结构工程师针对已建、在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从而导致用钢量大增,微词不断。
但是,这种现象依然有增无减。
“真正好的建筑作品应该是建筑和结构完美融合的产物。
建筑和结构的跨界交流很重要,对于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的论断。
如何把建筑和结构精彩的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
我觉得这个结构的美应该有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考虑的,第一个你首先是要符合一个力学的逻辑,力学的原则,符合力学逻辑很大程度上,或是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建筑方案的体型的制约,建筑就要这么一个东西,可能它并不是非常的符合力学上的合理性的,但是我们机构还要来实现它,这就是一个处理的技巧,怎么把受限制的东西把它处理好,这个更反应结构工程师的创造力和技能水平。
合理的结构形态是力学规律的外在表现,以结构技术手段来参与建筑形态构成,能为大跨度建筑形态赋予合理的内涵和崭新的面貌。
一个就是构图美,这个应该说是建筑美学在结构上的体现,建筑美学有很多的要素,也是理论是很严密的,比如说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序列等等,这些美学的要素是建筑美学的要素也同样适合于结构,我们很多的结构做的非常的好。
机构美学的要素对创造一个美的结构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注重的就是一个细部的美,它的包括我们节点的形式、节点的做法等等,尤其是外露的结构,这些细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教育体制导致结构与建筑脱节
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构师与建筑师“无缘”沟通?崔愷说,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的原因,建筑和结构一直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真正好的建筑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结构理念,真正优秀的结构工程师也需要有建筑美学修养,建筑师应该学会展示结构的力度和美感,结构工程师应该积极了解建筑师的想法,创造性提供解决性方案,而不仅拘泥于软件结构和规范。
崔愷表示,国际上
有很多著名建筑作品都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现在大量建筑往往成为没有结构美学的部品堆砌,结构技术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结构与建筑脱节导致浪费
结构与建筑脱节怎么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说,这就需要被动创新。
当建筑方案创作完成并中标后,建筑方案存在着若干结构不合理、超规范,甚至结构不成立的情况,而业主确定的方案又很难更改,这样,结构就要被创新了。
被创新也是创新,只是比较被动。
由于建筑方案的不合理,要花费较大代价实现这种被动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被动创新往往对建筑形式影响较大,甚至由于结构布置所必需,建筑形式不得不做相应调整。
社会上对中央电视台新址的议论较多,难道这个工程中就没有结构创新吗?这绝对不是。
中央电视台新址是反力学的,全国很多建筑、结构专家以及施工人员贡献了很多智慧才把它建起来。
但是,它的代价基本上是3个鸟巢。
由此可见,由于建筑方案的不合理要花费多么大的代价。
建筑方案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与建筑应相互依存
针对建筑创作与结构创新的关系。
建筑创作和结构创新应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结构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强大技术支撑。
建筑创作与结构创新存在于每一个工程项目中,不管这个工程是简单、还是复杂。
优秀的设计作品一定是建筑创作和结构创新的完美结合,过分强调建筑的创作,或者过分强调结构创新都是工程项目设计的大忌。
建筑结构创新的理念应体现在适应日益丰富的建筑创作上。
研究和创新结构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外,将结构概念体现于建筑方案创作之中,实现结构设计与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利用结构技术使建筑更美观、更安全、更经济,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和形体要求的前提下,对结构进行方案比较、优化,选择最合理、最经济、最适于施工的结构方案。
就施工与结构设计的关系,任庆英说,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与结构设计密切相关,设计与施工一体规划是完成业主建设进度目标的关键。
结构师与建筑师所考虑的问题有一定差异。
建筑方案往往是比较注重体型、功能的布局等,但是,结构师看到建筑方案的第一感觉是结构是否合理,第二是要判断其施工的可行性、复杂性、经济性。
因此,对一个建筑方案的评判,结构师与建筑师的观点肯定有出入。
结构师与建筑师都应主动创新
如何避免结构师、建筑师对建筑方案的不同认识,减少浪费,任庆英认为,需要主动创新。
抛开建筑,结构创新是不能单独完成的,因此,在建筑方案创意阶段,结构设计人员应该投入关注,根据建筑创意方案给予主动配合,为建筑师从结构如何满足建筑形式方面出主意、想办法,确定与建筑形式完美结合的结构体系和构件形式。
这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讲非常必要。
任庆英希望建筑师能够放下顾虑,积极与结构师合作。
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建筑师担心在创
意方案阶段,结构师的介入会影响创作,或者形成一种制约。
任庆英表示,结构工程师主动投入到建筑方案的创作中,对方案有提升的作用。
主动创新应包括结合所掌握的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施工技术和业主对工期的要求,进行设计与施工的一体规划,为完成业主对安全、经济、工期目标提出积极的建议,经过多方案比较,选择业主、建筑师、机电工程师均满意的结构方案。
小结:
国内的教育制度造成了建筑师对结构概念的理解存在欠缺,这很正常,就像结构工程师对建筑的理解一样,不会那么完整。
因此,在整个建筑创作过程中,结构工程师可以介入,这种感受,近年来更加强烈。
在与相关建筑师等配合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主动给建筑师出的主意、想的办法,使建筑师的想法得以合理实现,这是结构工程师的职责。
任庆英表示,把结构的概念体现于建筑方案创作中是非常好的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结构设计跟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利用结构的技术使建筑更美观、更安全、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