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教材初稿
- 格式:doc
- 大小:18.95 MB
- 文档页数:488
逐步聚合主要实施方法在进行文库项目的写作过程中,实施方法的逐步聚合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过程包括从确定主题和目的开始,逐步发展结构、撰写内容直至最终完善。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实施方法,以帮助您在文库项目中取得成功。
确定主题和目的在开始撰写文库项目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主题是文库内容的核心,而写作目的则是告诉读者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以及你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通过确立清晰的主题和目的,可以帮助文库内容更具针对性和连贯性。
制定大纲一旦主题和目的确定,接下来就是制定文库的大纲。
大纲是文库结构的框架,可以帮助你合理组织思维,确保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大纲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每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以便更好地展开论述。
搜集资料在编写文库时,搜集资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查阅书籍、学术论文、互联网资料等多种来源,可以为文库内容提供充足的依据和支撑。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务必注意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确保所引用的内容准确可靠。
撰写内容在完成资料搜集后,就可以开始撰写文库的内容了。
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语言表达清晰简洁、逻辑严谨。
可以通过段落结构和过渡句等手段,将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整个文库看起来更加连贯和流畅。
修改和完善一篇优秀的文库离不开反复修改和完善。
在初稿完成后,要仔细审查文库内容,检查语言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合理。
可以邀请他人给予意见和建议,以便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可以使文库内容更加精炼和完整。
结语通过以上逐步聚合的主要实施方法,您可以更好地完成文库项目的写作。
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耐心和专注,不断反思和调整写作方向,最终呈现一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文库作品。
希望这些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的文库项目取得成功!。
教材前言简短范文
本教材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本教材内容全面、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既包括理论基础的讲解和分析,又包括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操作。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读者既能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通过层层拓展和递进的教学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本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读者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本教材并没有使用过多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表达方式,而是尽可能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实际案例来讲解和说明。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本教材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特定领域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和简洁明了的教学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05200功滋讨科2021年第5期(2)卷文章编号1001-9731(2021)05-05200-06RAFT聚合结合“巯基-炔”点击反应制备凹凸棒土杂化粒子”蔡子楠1,李润飞1,杨海存1,曹峥1,龚方红12(1.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摘要:以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2-甲基-丙酸炔丙酯(alkyne-DMP)为链转移剂,通过RAFT聚合合成炔基封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Xalkyne-PNIPAM),以Y-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TS)修饰凹凸棒土(ATP)制备表面巯基化的ATP-MTS,经“巯基-炔”点击反应制备杂化粒子ATP@PNIPAM O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X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杂化粒子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RAFT聚合具有较好的可控性,通过点击反应成功制备了杂化粒子,点击反应进行3h时,杂化粒子表面PNIPAM的接枝率可达12.6%,且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
关键词:凹凸棒土:RAFT聚合;巯基-炔点击反应;杂化粒子;温度响应性中图分类号:TQ316.34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sn.1001-97312021.05.0300引言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或杂化材料一直是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热点,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可以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性能,如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阻燃性能、气体阻隔性能、生物降解性和吸附性能等[4]。
相对于聚合物基体本身,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以及特殊性能往往与无机纳米粒子的特性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其中,表面修饰在优化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的同时,可进一步实现无机粒子表面性质的多样化和可设计化[—8]。
“接枝于(grafting from)”和“接枝到(grafting to)”是表面修饰中常用的两种机理。
教材构建初步框架(示例)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教材的构建提供一个初步框架,以指导整个教材开发过程。
本框架将帮助团队成员明确目标、规划内容和组织结构,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
本文档适用于教材编写团队和相关部门参考。
2. 目标受众本教材的目标受众为(请在此处填写目标受众,如高中生、大学生等)。
教材内容将根据受众的年龄、知识和学习需求进行设计。
3. 教材结构教材将分为(请在此处填写教材的结构,如章节、单元、课程等)。
每个部分都将涵盖相关主题的基本概念、理论、案例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内容规划教材内容将包括(请在此处填写主要内容,如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每个部分都将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5. 教材特色本教材将具有以下特色:- (请在此处填写特色1,如“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请在此处填写特色2,如“强调团队合作与沟通”)- (请在此处填写特色3,如“提供丰富的互动学习资源”)6. 时间安排教材编写和审阅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请在此处填写阶段1的内容,如“需求分析与内容规划”)- 阶段2:(请在此处填写阶段2的内容,如“教材编写与初步审阅”)- 阶段3:(请在此处填写阶段3的内容,如“教材修订与专家评审”)- 阶段4:(请在此处填写阶段4的内容,如“教材发布与持续更新”)每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将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协调和通知。
7. 团队成员及职责教材编写团队将由以下成员组成,并分别承担以下职责:- 项目经理:(请在此处填写项目经理的姓名,如张三)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协调和监督。
- 内容专家:(请在此处填写内容专家的姓名,如李四)负责教材内容的编写和审阅。
- 设计师:(请在此处填写设计师的姓名,如王五)负责教材的排版和设计。
- 技术支持:(请在此处填写技术支持人员的姓名,如赵六)负责教材的技术支持和维护。
团队成员将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调整,确保教材质量和进度。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整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一次整合教材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教材整合的有效途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整合的认识,明确教材整合的意义和目标。
2. 培养教师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探索教材整合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教材整合的理论探讨活动伊始,由我校教学教研室的主任为大家讲解了教材整合的理论基础。
他强调,教材整合并非简单的教材拼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教师们通过学习,对教材整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教材整合案例分析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整合,活动邀请了多位优秀教师分享了他们在教材整合方面的成功案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实践,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3. 教材整合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们分组进行了教材整合的实践操作。
每组教师根据所任教的学科和年级,选取一个教材单元,进行整合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讨、研究,最终完成了教材整合的设计。
4. 教材整合教学展示在教材整合设计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了教学展示。
展示过程中,教师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整合后的教材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展示结束后,其他教师对展示环节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四、活动总结1. 教师对教材整合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认识到教材整合的重要性。
2. 教师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教师们掌握了教材整合的有效方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教材整合带来的乐趣,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形态教材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教材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的新型教材,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提高教材质量,我校决定开展新形态教材开发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认识,掌握其开发方法与技巧;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3. 提升教材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4.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新形态教材概述活动开始,由资深教育专家为大家讲解新形态教材的定义、特点、发展趋势等。
通过讲解,使教师对新形态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新形态教材开发方法与技巧接下来,邀请一线教师分享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经验,包括教材内容设计、数字化资源整合、互动性设计等方面。
同时,专家对教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教师掌握开发方法与技巧。
3. 新形态教材应用案例分享邀请具有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应用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成功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其他教师了解新形态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 新形态教材评价与反馈组织教师对新形态教材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评价与反馈,为新形态教材的优化提供依据。
5. 新形态教材开发研讨分组进行研讨,针对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疑问和建议,共同解决教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活动形式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新形态教材相关知识的讲解;2. 经验分享:邀请一线教师分享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应用经验;3. 案例分析:组织教师对新形态教材应用案例进行研讨;4. 互动交流:教师之间进行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应用的互动交流;5. 小组研讨:分组进行新形态教材开发研讨。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六、活动组织1. 成立新形态教材开发教研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协调;2.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3. 邀请相关专家、一线教师参加活动;4. 组织教师进行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应用培训;5. 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反馈,为今后新形态教材开发提供借鉴。
教材编撰方案引言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编撰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教材编撰的基本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
教材编撰流程第一步:需求分析在开始编撰教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个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教材的使用对象,包括教材使用的年级、科目、学习内容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确定教材的编写方向和难度。
2.调研市场上已有的类似教材,了解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这样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避免重复劳动。
3.收集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材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步:教材结构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可以开始进行教材的结构设计。
教材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目录的设计:根据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章节和节,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
2.教材内容的组织:合理安排各个章节和节的内容,使之逻辑清晰、连贯。
同时,注意难易程度的梯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
3.附加教材的设计:根据需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学习资源,如习题集、实验指导等。
第三步:教材编写完成教材结构设计后,就可以开始教材的实际编写工作了。
在编写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清晰准确: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知识点,避免使用模糊、晦涩的文字。
同时,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图表设计合理美观:对于需要用到图表的知识点,尽量使用清晰、美观的图表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示例和案例分析: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可以使用一些实际例子或案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四步:教材审校在教材编写完成后,需要进行审校工作。
审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审校:检查教材中的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确保语言表达准确无误。
2.逻辑审校:检查教材内容中的逻辑关系,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第1章概述从远古时代至今,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个方面中,衣用材料等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人用树皮、天然植物、动物毛皮等遮体,后来发展到用天然纤维织成各式衣着服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然纤维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1883年英国人斯温(Suan)制成了第一根人造纤维,从而进入了合成纤维的发展历程。
1.1 腈纶的发展概况腈纶最早在1934年由德国人莱伍(H.Rein),用硫氰酸钠的溶剂纺丝制成。
腈纶是由丙烯腈(AN)单体共聚而成的线型聚丙烯腈聚合物,再经纺丝而生成的一种纺织纤维。
1.1.1 纺织纤维的分类纺织纤维分两类,一类是天然纤维,如棉花、羊毛、蚕丝、麻等;另一类是化学纤维(Chemical fiber或Man-made fibre),即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经化学加工而制得的纤维。
化学纤维又可分为两大类:l.再生纤维(Regenerated fibre) 即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而制得的纤维,其中用纤维素为原料制得的纤维称为再生纤维素纤维,用蛋白质为原料制得的纤维叫再生蛋白质纤维。
2合成纤维(Synthetic fibre) 即用石油、天然气、煤及农副产品等为原料,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经加工而制得的纤维。
根据大分子的化学结构,合成纤维又可分为杂链纤维和碳链纤维两类。
纺织纤维的分类列于图1-1中。
图1-1 纺织纤维的分类从纺织纤维分类中可知,腈纶是一种碳链纤维,归属于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纤维。
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合成纤维见图1-2。
图1-2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合成纤维1.1.2 世界腈纶发展情况1934年由德国人莱伍(H.Rein),用硫氰酸钠的溶剂纺丝制成。
1942年美国的霍华兹(HOUTZ)和德国的莱因(Rein)各自找到聚丙烯腈的优良溶剂DMF,制成了纺丝原液。
1948年杜邦(Dupont)开始“奥纶”的工业生产,首次进行了商品化规模的腈纶生产并引入市场;1954年德国拜耳(Bayer)公司也实现了“特拉纶”(Dralan)的工业化生产。
此后,英、法、日等国相继开发其它溶剂路线获得成功,大大降低了丙烯腈的价格,促进了腈纶生产进一步高速发展,目前世界腈纶产量仅次于涤纶和锦纶,属于全世界三大合成纤维品种之一。
腈纶的发展从实验室研制开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Ⅰ)创始研制期(1939~1949)(Ⅱ)技术线路形成期(1950~1960)(Ⅲ)生产技术成熟期(1960~1970)(Ⅳ)向规模化、差别化转换期(1970至今),世界腈纶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经历了60年代和70年代大发展,80年代受到能源、环境问题及合纤改性技术进步的挑战,进入缓慢增长期。
九十年代初受棉花减产影响开始回升,以后受原料涨价等因素影响,产量回落,90年代后呈螺旋状缓慢增长态势。
世界腈纶发展情况见表1-1。
表1-1 世界腈纶发展情况总能力约为3039kt/a,总产量达到2700kt/a。
2004年世界腈纶产量见表1-2。
表1-2 世界主要腈纶装置产能情况单位:千吨/年纶市场本身消费不足,主要依靠国外市场。
2000年日本约有78.2%的腈纶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约占39.5%,是其主要市场目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本一些企业为了适应潮流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开始向海外投资,也特别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
但也有一些企业正在退出腈纶生产,如日本旭化成公司。
目前,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世界腈纶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近几年来,掌握高技术的主要腈纶生产国家或地区产量下降,发展方向逐步调整,而发展中国家的腈纶产量却在稳步上升。
2000年、2001年、2002年中国腈纶产量的增长率分别为13.5%、9.3%、16%。
亚洲腈纶产能的变化情况见图1-3。
世界腈纶需求量预测情况见表1-3。
图1-3 亚洲腈纶产能的变化情况2、世界腈纶需求情况表1-3 世界腈纶求预测从上表中可知,欧美国家、亚洲的韩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对腈纶的需求量大大减少,而中国对腈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2004年中国对腈纶的需求量就占到世界总需求量的44%,而根据预测,到2013年中国对腈纶的需求量将占到世界需求量的62%。
表1-3 世界腈纶需求量预测情况1.1.3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概况我国腈纶发展起步较早,速度却很慢。
早在1958年上海合纤所就以DMF为溶剂对腈纶抽丝进行了研究。
以后吉林、山西、北京、大连等地对硝酸法、二甲基亚砜法等进行试验性研究。
由于生产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科研与工程设计不能紧密结合,国内生产设备制造能力薄弱等原因大都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
为发展我国的腈纶工业,1965年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从英国考陶尔兹引进了NaSCN一步法湿纺生产技术。
当时由于合同中断,后期建设和试生产都是我国搞的,到1965年投入生产时,有些指标未能达到合同规定。
到70年代,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自已设计,采用国产设备又建设了几个NaSCN一步法腈纶厂,如高桥、抚顺、淄博、大庆和上海石化腈纶厂等,这些厂的规模都比较小,虽然上海石化规模为4.7万吨/年,但生产线多,单线能力小。
据统计,到1985年我国腈纶总生产能力接近70万吨/年(表1-4)。
除榆次化纤厂外,其它各厂都是NaSCN一步法湿法工艺。
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和工艺路线本身的缺陷,我国腈纶生产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质量、品种和原材料、能耗等方面比较落后。
表1-4 1985年我国腈纶生产能力建国以后,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重点建设了一批粘胶纤维厂,60年代至70年代重点发展了维纶,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集中力量发展涤纶与锦纶,腈纶项目安排较少,以致腈纶在合成纤维中的比例(见表2-5)低于腈纶应占的合理比例(20%左右)。
合成纤维品种的结构失调,腈纶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我国极为短缺的纺织原料。
为扭转这种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改变我国腈纶生产技术落后的面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引进技术,安排建设了一批大型腈纶厂,总能力为21.5万吨/年。
其中大庆在1984年从美国A.C.C引进了NaSCN二步法湿纺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年产5万吨装置于1988年末建成投产。
由中国技术进口公司与美国康姆泰克斯(Chemtex)工程公司签订合同,引进美国杜邦水相悬浮聚合—DMF二步法干纺技术和设备(包括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和图纸),建成了抚顺、淄博、秦皇岛、宁波、茂名五个干法腈纶厂,总生产能力为16.5万吨,分别于91-96年投产。
其后,又采用引进技术(安庆、吉林等)或自行开发技术(上海石化金阳)建成了几个腈纶厂,加上各厂进行扩建改造,到目前国内腈纶生产能力已达到60-65万吨/年(见表1-6)。
生产工艺包括NaSCN一步法湿纺、NaSCN二步法湿纺、DMF二步法干纺、DMAC二步法湿纺等。
目前在建的还有日本三菱丽洋和杭州湾腈纶等,预计不久我国腈纶生产能力将超过80万吨。
近几年中国腈纶需求情况见表1-7。
表1-5 我国腈纶产量及在化纤中比例目前腈纶生产工艺主要以三种体系为基础:由杜邦公司用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丙烯酸甲酯作染色改性剂的干法纺丝工艺;钱斯特兰公司用二甲基乙酰胺作溶剂、醋酸乙烯酯作染色改性剂的湿法纺丝工艺和考陶尔公司用硫氰酸钠水溶液作为溶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作染色改性剂的湿法纺丝工艺。
在我国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前提下,腈纶工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尽管产品数量已经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我国腈纶工业也正面临着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质服务的挑战。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调查和预测,全球纤维产业和工业用纤维在1997年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 901亿美元和1 661亿美元;2000年分别为4 593亿美元和1 965亿美元。
预测2008年将分别达到6 383亿美元和3 537亿美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10年间,全球工业用纤维在整体纤维产业中所占的相对密度由1997年的1/3上升到2008年的1/2以上,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大,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积极开发和追逐的目标。
工业用纤维也称产业用纤维,主要为制造业生产部件等提供原材料。
随着工业用材料轻量化、高性能化、多样化以及美观化的发展趋势,工业用纤维的用途日益广泛,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相继实现产品转换,压缩传统纤维开发生产业务,想方设法将聚酯纤维、锦纶和腈纶等向外转移,在日用高性能纤维和工业用纤维开发生产领域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在工业用纤维领域的相对密度已占2/3多,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工业用纤维在其整个纤维生产行业的相对密度已占70%左右。
世界腈纶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产能集中模式、与纺织后加工紧密结合模式和向丙烯腈靠拢模式,我国腈纶工业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与纺织后加工紧密配合。
在上下游联手开发新产品方面,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纤维界、纺织界、服装界已经开始共同创造市场,向世界推出纺织新产品。
所以,我们应加快腈纶高新科技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成果,积极探索文化理念创新,塑造腈纶工业的核心优势,培育自己的腈纶品牌,加快中国腈纶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1.2 腈纶纤维的主要性能及用途在生产实践中,我们看到腈纶纤维具有一般合成纤维的共性,但又有其自己的特性。
例如,腈纶膨体纱的制备方法是在毛条中混入具有一定比例的高收缩性腈纶(将经过牵伸、干燥和定型的纤维在加热情况下,进行再次牵伸,使纤维再次很大幅度地伸长,通过冷却将新的长度暂时固定下来),再通过汽蒸,这部分腈纶就会发生大幅度收缩,将低收缩性的腈纶鼓出,而显现膨化性。
腈纶纤维所以能用这样的方法制备膨体化,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结晶性纤维所没有的热弹性。
涤纶或锦纶纤维是结晶性的高聚物,不具有热弹性,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制备膨体纱。
另外,腈纶由于它的热弹性,耐热性质不及结晶良好的涤纶或锦纶纤维。
但是,我们却可利用它的热弹性,在生产上进行各种方法的热处理,从而改善了它的性质,并扩大它的应用范围。
既然纤维的性能和用途是与其结构密切相关,那么腈纶纤维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腈纶纤维又有哪些性能和用途呢?1.2.1腈纶结构的特点各类腈纶分子结构的特点都是由丙烯腈与其它乙烯基单体无规共聚组成,线状大分子主链由丙烯腈首尾相边而成,与氰基(-CN)相连的碳原子间隔一个亚甲基(-CH2),因而主链为烷烃结构:C H2 CH2 C H2CH CH CH│││CN CN CN上述的大分子链以怎样的构象存在呢?丙烯腈均聚物大分子的主链与聚乙烯大分子的主链一样,都是由(—C—C—)构成。
由于原子排列趋向于稳定在能量较低的状态,聚乙烯主链(—C—C—)之间维持一定的键角(109°28′),通常成为平面锯齿形,沿分子链轴向重复的碳原子的间距(即等同周期)为 2.54埃,但是,从聚丙烯腈大分子轴向测出重复碳原子的间距为2.30埃,经过对X 光衍射图的测定和研究,知道这个间距所以小于2.54埃,并不是因为键长和键角有很大的变化,是因为聚丙烯腈主链并不是平面锯齿形的,而是螺旋状地分布在空间的立体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