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1
- 格式:doc
- 大小:394.50 KB
- 文档页数:9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等都是机械运动。
- 参照物:- 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例如,当我们说汽车在行驶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里的乘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用公式v = (s)/(t)表示(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1m/s = 3.6km/h。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如,速度为5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变速运动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例如,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的总路程为100m,总时间为20s,则平均速度¯v=(100m)/(20s) = 5m/s。
3.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s)/(t)。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等。
- 实验步骤:-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_1。
-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_1。
九年级物理1章知识点一、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在学校的科目中,物理往往被学生忽视。
很多人认为物理太难,而且与日常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然而,物理正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
学习物理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物理知识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实用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让我们一同来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二、力和运动运动是物体的状态变化,而力是产生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在九年级物理第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大小和方向。
无论是推车还是拉橡皮筋,都需要施加力才能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变形。
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来表示。
其次,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受到的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将保持静止或以恒定速度直线运动。
这就是所谓的“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则指出了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等于力除以物体的质量,即a=F/m。
第二定律给我们提供了计算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力的特性和效果。
例如,我们会学习弹力、重力等力的性质。
力的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等。
三、能量和功九年级物理第一章还包括了能量和功的学习内容,这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使其产生变化的能力。
能量可以存在于物体的位置、形状和运动等方面。
常见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光能等。
在物理学中,能量通常用焦耳(J)来表示。
与能量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功。
功是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力在运动中做的功。
当我们施加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时,会对物体做功。
功等于力乘以位移的大小,即W=F·s。
功的单位也是焦耳。
了解了能量和功的概念后,我们还需要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功的计算方法。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系统内,能量的总量在没有外界能量转化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功来推导出能量的变化。
物理九年级第一二章知识点第一节: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大小可以用万有引力常数(G)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来计算:F = G * (m1 * m2) / r^2。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求解合力和分力。
力的合成:若有两个力A和B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合力C可以通过将两个力的矢量相加得到。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
3. 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
-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节:力的效果1.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平衡力指多个力合成为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不平衡力指多个力合成不为零,物体产生加速度。
平衡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物体静止,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作转动。
2.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的一种力,由于接触面两侧的物体粗糙程度不同而产生。
静摩擦力指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其最大值为静摩擦力极限。
动摩擦力指在物体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其大小一般小于静摩擦力极限。
3. 弹力弹力是一种保持物体形状的力,当物体发生形状改变时,弹力恢复物体原来的形状。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4. 重力和物体的重量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由万有引力常数(G)和物体质量(m)以及地球质量(M)和距离(r)的平方决定。
物体的重量是由重力引起的,其大小为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
5. 物体在倾斜面上的力当物体放置在倾斜面上时,将会受到重力和倾斜面对物体的压力,其中压力可以分解成垂直和平行于倾斜面的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上节知识点回顾:1、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组成的。
(2)分子非常,一般一个分子的直径大约是m。
2、扩散现象(1)定义:的物质相互时,的现象叫做扩散.(2)扩散现象表明:,间接证明分子之间有。
3、分子热运动(1)定义:,这种无规则的分子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2)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素:分子的热运动与有关,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和的作用,二者是。
它们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作用力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5、内能(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 ,符号。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拓展: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机械能研究对象不同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宏观世界的整个物体影响因素不同物体的温度、体积、物体的质量和状态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和形变程度存在条件不同内能永远存在存在有条件,比如运动、被举高、发生弹性形变等6、内能的改变(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J 注意:热量是一个量,它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2)内能的改变:和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的过程。
在不涉及物态变化的热传递过程中,b、做功的过程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过程,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一、基础知识:比热容篇1、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2)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a、跟密度一样,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第十三章《内能》【基础知识】: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①、物质由组成;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可以在、、中发生,只是扩散快慢不同。
扩散现象说明:。
温度越高,扩散越。
3、分子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温度,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力和力。
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
分子间的斥力使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
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和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和,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①、热传递: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高温的物体温度,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低温物体内能。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存在。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多少叫热量。
单位:J。
注:热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传递;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内能。
②、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
三、比热容1、质量相等的水和干沙子吸收相等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高,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多.这说明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 ___的.(填“相同”或“不同”)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_______这个物理量.2、___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温度降低”)_______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3、比热容的单位是____ ___,符号是____ ___.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____ _____,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 _______。
一桶水倒掉一半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一大桶酒精和一滴水相比较,它们的比热容_______大.5、公式:。
公式中表示“物体变化的温度”。
6、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当冰融化成水后,比热容是____ _____,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是_________的.(填“相同”或“不同”){达标检测}: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体积都变小B、体积都变大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变小D、无法判断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3、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
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C.电子、病菌、原子 D.原子、病菌、电子4、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C.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D.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5、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A.一阵风吹来,刮得尘土满天飞扬B.将糖加入开水中,使之成为甜水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D.走进厨房,闻到一股饭菜香味6、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在0 ℃时物体内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是()A.仍然是运动的B.处于静止状态C.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大部分分子处于静止状态7、分子的热运动是指()A.少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一个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温度较高的分子运动D.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8、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A.分子间存在着斥力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分子间无间隙9、一升水和一升酒精混合后搅拌,它们的体积小于两升,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水和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C.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种分子渗入另一种分子中间D.扩散现象10、我们通常吃的咸鸭蛋,其实是用鸭蛋腌制而成的。
有的地方是将食盐和黄泥以适当比例混合后加水和成泥,裹在鸭蛋表面,十天或半月后鸭蛋就变咸了。
下面分析正确的()A.只有蛋壳有裂缝的蛋才变咸B.加黄土的目的是将蛋壳腐蚀,使蛋壳变得十分薄C.此实例说明固体分子间也可发生扩散D.此方法不能腌制鸭蛋11、打碎的玻璃对在一起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打碎而消失B.玻璃表面太光滑C.玻璃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1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扩散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 _。
13、如图甲,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块紧紧挤压在一起,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
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拉离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明显变化。
以上两种现象共同表明:___ _____。
14、下面是某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错误的是()A、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B、扩散现象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D、物体的内能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15、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16、在如图的四幅图所表示的情景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17、开启啤酒瓶盖瞬间伴有“嘭”的一声,瓶口有股“白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内外温度相等,啤酒内能不变B、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啤酒内能增加液化形成的 D、瓶口“白烟”是瓶口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瓶口“白烟”是瓶内C0218、下面关于物体的内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体的温度没有变化,内能可能增加B 、物体的分子运动加快,内能增加C 、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D 、0℃的物体没有内能19、下列事例中,不是用做功的方法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是:( )A 、用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发热B 、用钢锯条锯木头,过一会儿钢锯条发热C 、寒冷的冬天,双手相互反复摩擦后,手掌发热D 、冬天,在房间内用取暖器取暖,室内空气变暖20、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B.一定质量的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越大C.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多,它具有的热量就越多D.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减少21、一杯水的温度由10℃上升到30℃,那么这杯水的:( )A .比热增加B .内能增加C .质量增加D .分子无规则运动减慢2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烧开的水有内能B .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有内能C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D .水结冰时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23、下列事例中,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秧田中的水被晒热B .将牛奶放进冰箱冷冻制棒C .磨刀时刀刃发热D .热开水变凉24、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2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0℃的物体没有内能B .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C .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D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26、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B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热量多C .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热运动一定加剧D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27、以下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A .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发烫B .放进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C .点燃的爆竹腾空而起D .用水壶烧水,水蒸气将壶盖顶起28、一把勺子的温度升高了( )A .它一定吸收了热量B .一定和其他物体发生了热传递C .它的热量一定增加D .它的内能一定增加C .锯木材锯子发烫D .钻木取火A .双手摩擦能发B .烧水时水温升高29、下列事例中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 )A .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会变得烫手B .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C .一块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D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表面升温30、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B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功C .某一铁块,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小D .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31、下列事例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B .冬天室内使用暖气取暖C .用锯锯木板,锯条发热D .盆中的热水温度逐渐降低32、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填序号)(1)冬天,人们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取暖(2)在古代,人类钻木取火(3)冬天,人们往手心中呵气取暖(4)把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中,冷水变热(5)晒太阳时感到很热(6)用锤子反复打击一些铁片,它的温度升高(7)多次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33、下列各物理量中能反映物质特性的是( )A.比热容B.内能C.热量D.温度34、把一铁块放在火炉上加热一段时间后,下列物理量中不变的是( )A .铁块的体积B .铁块的比热容C .铁块的内能D .铁块的密度35、小明从右表提供的信息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效果比较好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值不同D.质量相等的铜和铅,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多36、在标准大气压下,1kg20℃的水吸收了3.78×105J 的热量后, 其温度为( )A .80℃B .90℃C .100℃D .110℃37、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石蜡上。
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10-4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 )A .甲最大B .乙最大C .丙最大D .一样大38、有质量相同的两块金属铜和铝,已知铜的比热容小于铝的比热容,则( )A .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铝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铜放出的热量B .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一定大于铝吸收的热量C .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铝降低的温度一定大于铜降低的温度D .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铜的末温一定高于铝的末温39、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无关系的是 ( )A .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B .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C .夏天往室内洒水可使室内温度降低D .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40、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等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则( )A.水升高的温度高B.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一样高C.煤油升高的温度高D.无法判断41、在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可知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A.跟同质量的其他液体相比,水更容易使温度升高B.在同样的阳光下,经过同样长的时间,水要比沙石的温度变化小C.水易做冷却剂,质量相同的液体,水能吸收较多的热量D.育苗时,晚上向秧田里多灌些水,可以保护秧苗夜间不受冻42、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5-4中a 图线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