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画杨桃1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小学语文《画杨桃》课文原文及赏析
《画杨桃》课文原文:
我们的教室里挂着一幅画,画的是一个杨桃。
这幅画是老师在课堂上要我们画的。
我看到的杨桃是正面的,像个五角星。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
同学们看了都笑起来,说:“你画的不是杨桃,而是五角星。
”老师看了看我的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上,对大家说:“这幅画很有意思。
你们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样子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
老师的话让我深思。
的确,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物,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我们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更全面、更真实地理解事物。
赏析: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他在课堂上画杨桃的经历。
文章以画杨桃为线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多角度、全面的道理。
课文中的“我”因为坐在杨桃的正面,所以看到的杨桃像五角星,这与同学们从其他角度看杨桃的形象不同,因此引发了同学们的嘲笑。
然而,老师的出现扭转了局面,他指出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样子是不一样的,强调了观察事物应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篇课文寓教于乐,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不应片面,而应全面、客观。
同时,也教育孩子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随大众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此外,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画杨桃》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优秀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画杨桃生字三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文《画杨桃》,可以认识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画杨桃》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画杨桃》生字1 【叮】读音:叮[dīng]巧记:“丁”丁被蚊子咬了一“口”。
字义:①再三嘱咐②蚊子等用针形口器吸食组词:①叮嘱叮咛②叮咬造字:形声法造句:老师叮嘱他,在新的环境里仍要继续努力学习。
笔顺:“口”小且靠上;“丁”竖钩不宜太长,在横的中部起笔。
字歌:眼睛盯着看开口便叮咛一页顶一页金属制铁钉2 【嘱】读音:嘱[zhǔ]巧记:“口”口声声称家“属”。
字义:托付,告诫组词:叮嘱嘱咐嘱托医嘱遗嘱造字:形声法造句:每次上学前,妈妈都要叮嘱我,过马路要小心。
笔顺:“口”靠上;“禹”笔画紧凑,底部略宽些。
字歌:开口叮嘱寻找归属尽心尽力高瞻远瞩3 【排】读音:排[pái]巧记:“非”要招手(扌)。
字义:①排成的行列②排演,练习演戏③摆成行列组词:①前排后排②彩排③排队排榜排名造字:形声法造句:我们班坐在前排的都是个子较矮的同学。
笔顺:左窄右宽。
右部短横间距要均匀。
字歌:脸色绯红站成一排雨雪霏霏莫要徘徊4 【靠】读音:靠[kào]巧记:“非”常好的广“告”。
字义:①倚着,挨近②依靠,依赖③信赖组词:①靠近②依靠③可靠靠得住造字:形声法造句:船慢慢地靠近码头。
笔顺:上横短下横长,“口”形扁;下部竖要直。
字歌:非要把事办告知是一家想要去挨近可以信赖它5 【幅】读音:幅[fú]巧记:长“巾”相伴一口田( 畐)一张画儿在眼前。
字义:①量词,用于布帛、书画等②物体振动或摇摆所展开的宽度组词:①一幅②幅度振幅幅员造字:形声法造句: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笔顺:左部窄,竖为垂露竖;右部上横较短,“田”略宽。
字歌:丝巾做条幅立刀裁两副家中物丰富祭祀求多福6 【审】读音:审[shěn]巧记:宝玉丢(宀),请“申”查。
语文《画杨桃》教案语文《画杨桃》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画杨桃》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画杨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
(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老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
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1课《画杨桃》同步练习dīng zhǔ shěn shì yán sù hé yán yuè sè shú xī bàn shǎng jiào huì解析:分析: 叮嘱: 嘱咐的意思, 大多是长辈对晚辈才用叮嘱, 表示长辈的特意嘱咐。
表示他所说的内容是必须注意的。
审视: 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
严肃: 令人敬畏认真使严格神态、气氛庄重, 使人敬畏: 教室里呈现严肃的气氛。
指作风态度认真: 严肃处理|严肃地批评。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
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熟悉: 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
半晌: 一般指一天的一段时间。
教诲: 教训;教导。
点评: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2、辨一辨, 填空册侧测()面()量练习()幅福富幸()一()画()有答案: 侧面测量练习册幸福一幅画富有解析:分析: 册: 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 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 纪念~。
花名~。
侧: 旁: ~面。
~影。
~门。
~室。
~翼。
~记。
测: 利用仪器来度量: ~绘。
~量。
~控。
~算。
观~。
幅: 布的宽度: ~面。
双~。
宽~。
;泛指事物的宽度: ~度。
~员。
福: 一切顺利, 幸运, 与“祸”相对: ~气。
享~。
造~。
祝~。
~利。
富: 财产、财物多: ~有。
~足。
~饶。
~庶。
~裕。
~强。
~豪。
3、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4、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 ) ( ) ( ) ( ) ( ) ( )审视半晌严肃教诲熟悉一幅画答案: shěn shǎng sùhuìshúfú解析:分析: 审: 详细, 周密: ~慎。
~视。
;仔细思考, 反复分析、推究: ~查。
晌: 一天内的一段时间, 一会儿: 工作了半~。
;正午或正午前后: ~午。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11课生字组词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1课《画杨桃》的生字组词及相关拓展:1. 叮(dīng)- 组词:叮嘱、叮咛、叮问。
- 出处:在课文“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中虽未直接体现,但在日常叮嘱话语场景中常见。
- 解释:再三嘱咐。
- 造句:妈妈总是叮嘱我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
- 近义词:嘱咐。
- 反义词:无。
2. 嘱(zhǔ)- 组词:叮嘱、嘱咐、嘱托。
- 出处:课文中“老师叮嘱我们,看问题要全面。
”(虽原文无此句,但符合文意情境)- 解释: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 造句:老师嘱咐我们考试时要认真仔细。
- 近义词:叮咛。
- 反义词:无。
3. 排(pái)- 组词:排列、排队、排行。
- 出处:在描述同学们座位排列的情境中可联想此字,虽课文无明确句子。
- 解释:一个挨一个地按着次序摆。
- 造句:同学们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
- 近义词:罗列。
- 反义词:紊乱。
4. 靠(kào)- 组词:依靠、靠近、可靠。
- 出处:在描述同学们坐的位置关系时可联想此字,比如“同学们靠在一起讨论问题”(非原文句子)。
- 解释:接近,挨近。
- 造句:我靠在窗边看风景。
- 近义词:挨近。
- 反义词:远离。
5. 幅(fú)- 组词:一幅画、篇幅、幅员。
- 出处:课文中提到画杨桃的画,如“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画杨桃》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2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画杨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杨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平别人的画。
教学重点: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1、盲人摸象从前在印度有位国王,一次,他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只大象来,给瞎子们『瞧瞧』。
我想他们所说的『瞧』,一定要靠手去摸了。
」不久,象牵来了,这批失去视觉的盲人,果然以手去替代眼睛,慢慢地在象身上摸呀摸的。
过了一会,国王便把这些瞎子叫到自己的跟前,问:“你们刚才所看到的象,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呀!”这一群盲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因为是摸到象的牙齿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支又粗又大的萝卜一样;另一个摸到象的耳朵的,就说象的形状,和扬米去糠的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的,就干脆说象的形状,类似舂米用的石臼;再下去一个摸到象的背脊的,就说象的形状是一张平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的肚皮的,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瓮;第六个摸到象的尾巴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条绳索一样……。
总之,说来说去,彼此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谁错。
而实际上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象的一部份而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仅仅只知道一部份,就乱下结论,这样不但会发生错误,与事实的真相不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画杨桃课文《画杨桃》是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1篇课文,讲得是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要同学们画杨桃。
店铺为三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画杨桃》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画杨桃》课文原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画杨桃》课文教学反思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
《画杨桃》教学设计(15篇)《画杨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要认识的生字6个,会写的生字12个。
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诲”读huì,不读huǐ。
3、识记字形: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
肃:笔顺,悉:上部不是“采”。
提醒与熟字区分比较: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副”、“诲”和“悔”;“晌”和“响”。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
明白老师和父亲说过的道理都是让我们能够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文本中学生和老师的态度变化,体会其背后的原因,悟出本篇课文的主题。
通过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朗读,便能感受到这些标点背后的含义,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体会学生和老师态度的变化,感受标点背后的含义,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做事看问题都要实事求是,这样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教学准备:在纸上写好师生对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这节课咱们学第十一课《画杨桃》。
(板书题目)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
订正。
注意“叮嘱”的“嘱”又下部分的第七笔是竖;“肃”的笔顺;“悉”的上部不是“采”;“晌”是日字旁;“诲”是言字旁。
2、同桌读词语,然后齐读。
3、同桌检查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梳理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
1、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为了说得明白,要先弄清每段讲什么,或意思相近的几段合起来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