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8 MB
- 文档页数:519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预习案【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河流、湖泊||,描绘主要河流水文特色及流域的综合开发【学习目标】认识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概略||,明确内外流区的观点||,能剖析河流水文水系特色||。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照预习案通读地区地理||,概括中心知识;重点掌握: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色;典型河流的水系特色及开发利用方向||。
2.独立达成将预习案||。
将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3.有能力的同学进行知识树的建立||。
看图说天下: 1.在图顶用色笔勾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限||, 2.填出数字代表的山脉和河流长江 ||,位于中国境内||,全长 6397 公里 ||,起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中||,是中国、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完整在一国境内的河流||。
黄河 ||,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 公里 ||,流域面积约752443 平方公里 ||。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
黄河起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 个省、市、自治区 ||,最后流入渤海||。
1.长江和黄河都是在我国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两条河流||,试比较黄河、长江的水文特色、水系特色||。
2.河流的开发利用:落实黄河、长江的流域特色、存在问题和治理举措(勾勒课本)二、湖泊中国湖泊: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单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还储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河湖地域散布不均||,内外流地区兼顾||。
1.比较两大湖区: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的基本特色2.总结咸水湖、淡水湖的差别、成因及判读方法图中 A 为湖||,判断原由:图中 B 为湖||,判断原由:3.填写以下湖泊名称、所在省区【我的疑问】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研究案【学习目标】:剖析河流水文水系特色||,形成流域综合开发的可连续发展观点||。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必修一目录第一章 (3)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第二章 (19)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第1课时 (24)第2课时 (31)第3课时 (38)第三节大气环境 (47)第1课时 (47)第2课时 (58)第3课时 (67)第4课时 (73)第5课时 (80)第6课时 (88)第7课时 (96)第8课时 (103)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第1课时 (113)第2课时 (121)第三章 (130)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第1课时 (139)第2课时 (148)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第1课时 (159)第2课时 (170)第四章 (179)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第1课时 (179)第2课时 (182)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课前预习】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3.太阳系和地月系(1)太阳系构成中心天体:太阳八颗行星地内行星:A_______、B金星、C地球地外行星D火星巨行星:E________、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__________矮行星:冥王星是其代表小天体I哈雷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J____________流星体和其他行星际物质(2)地月系①主要天体:_________和月球。
中国地形【自主学习】1.填写五类地形名称2、填写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山脉名称【知识探究】1.读“中国沿北纬32°地势剖面”图,简答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地势的基本特征对气候,河流有何影响?2.读“中国沿北纬32°地势剖面”和“中国五种地形占全国面积的比重”图,回答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写出我国部分地形的骨架——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中间-列是-;最东列是 ,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中间-列是-;最南列是。
5.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我国四大高原的特点。
6.对照地图,说出我国四大盆地周围的主要山脉。
7.查找地图,说出我国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组成部分。
【知识检测】1.读右图,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面积广大B.地形多种多样,高原面积广大C.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D.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根据上题,判断这一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为A.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有利条件B.为交通运输提供便利条件C.为农田耕作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D.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匮乏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 D.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及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回答4-7题。
4.有关四个省级行政区中的山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图中山脉是阴山,②图中间的一列是天山山脉B.②图中最北的一列是阿尔泰山,④图中最北一列是祁连山C.①图中山脉是巫山,③图中的山脉是阴山D.①图中的山脉被长江切开形成长江三峡,③图中的山脉是重要地理分界线5.有关ABCD四个省会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图中A城市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B.②图中B城市位于黄河沿岸C.③图中C城市有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D.④图中D城市海拔最低6.有关③图中的山脉说法正确的是A.此山脉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B.此山脉以南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此山脉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D.此山脉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7.在上述四个省区中,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省是A.①B.②C.③D.④8.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01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02季节性和□03周期性很明显。
3.农业区位的含义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自然因素(1)气候:在自然因素中,□04热量、□05光照、□06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使农业具有明显的□07地域差异。
(2)水源:便于□08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09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10林业或□11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12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5.主要人文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13类型和□14规模。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15运输、□16存储费用和□17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18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19价格等。
(4)其他人文因素:□20资金、□21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1.判断正误。
(1)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D.吐鲁番种植葡萄答案 A解析横断山区立体农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江南丘陵种植茶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
3.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
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示政策。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
2.人文因素(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选修六-----导学案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导与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例,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环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1.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2. 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导入】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选修六: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第一节。
【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课堂合作探究】一、环境及其分类1、概念: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分类A。
自然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B。
社会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荒漠流沙等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旅游环境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环境与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经济技术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高考预测本节知识常以天文现象和航天工程为载体,考察地球的普通与特殊性。
重点放在利用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来分析问题。
二、自学自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质组成、、、、等天体组成。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的现象,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太阳系图(1)八颗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运动特征:性、性、性。
(3)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有相同之处。
2.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1)外部条件:的宇宙环境,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适宜的、适合生物呼吸的、的存在。
三.考点讲解考点一: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及成因分析(1)外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是就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而言。
在太阳系中,太阳及大小行星的运动特征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具体表现如下:(2)自身条件: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四、堂内练习1.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大多都是()A.星空 B.恒星 C.行星D.彗星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A .人类的家园---地球 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C.轮廓模糊的星云D.已发射到宇宙中的人造卫星2001年7月18日、19日黎明,东方天空上演了一幕“众星捧月”的天文奇观——肉眼可见的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依次由高到低排列。
由于天文学家对这一奇观作了预测,许多天文爱好者大饱了眼福。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3~5题3. “众星捧月”这一天文奇观中,能体现出______级天体系统。
()A.1B.2C. 3D. 44.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A.金星和火星B.土星和金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5.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A.金星和火星B.土星和金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6.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合生命居住,与地球相比,该行星()①质量与地球相似②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③有卫星环绕④离中心恒星的距离适中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7. 下列对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运动没有规律可循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五、课后练习1.地球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它的特殊性在于()A.与太阳的距离合适 B.体积大小适中C.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D.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陨星②恒星③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④蟹状星云⑤哈雷彗星⑥狮子座流星雨⑦总星系A.①④⑥⑦B.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效应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7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西亚预习案 1.描绘农业的散布 ||,西亚的农业发展的有益自然要素和主要限制性自然要素分别是什么?2.阅读课本 P37页图文 ||,剖析中东石油的地位、特色及主要散布地域国家||。
(勾勒课本)【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剖析中亚地域的区位特色及其对工农业的影响3.联合课本 P44页读图 ||,剖析总结中东石油输出的 3 条主要路线 ||。
【学习目标】4.西亚地域为何成为西方国家强烈抢夺的重点地域?经过填补西亚地图 ||,能描绘西亚的自然地理特色||。
二、系统建立【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提示:读地图册P139||,概括西亚的地形特色、天气种类的特色、主要河流的特色||。
侧重理解西亚地1.依照预习案通读地区地理西亚部分||,着手填图 ||,概括中心知识;进行知识树的建立||。
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
重点掌握 : 西亚的地点和范围||,地形特色、主要河流随和候 ||。
【我的疑问】2.限时 15 分钟达成将预习案 ||。
将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拓展阅读】3.有能力的同学进行知识树的建立||。
一、填图1.在图中标出①⑤西亚的经纬度地点(40oNo、30oN o、20oN||, 30oE、40oE、 50oE、60oE、 70oE) ||,②主要国家: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以色列;③地形区: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④海疆和湖泊: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⑤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⑥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河流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色1.描绘西亚的地形、河流的特色2.描绘西亚的天气散布||,剖析西亚天气为何干燥?三、人文地理特色中东 -----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大多数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差别是:1.中东不包含西亚的阿富汗||,包含地处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课题二十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1.先精读一遍预习案,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自学二次阅读并回答; 2.若预习完可对合作探究部分认真审题,做不完的正课时再做,;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预习案】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 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寒冷干燥
极地气候南北两极地区终年寒冷,降水稀有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课堂检测】
1.分析下图所示的四幅降水量气温月份平均图,排序和图中依次相符的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①代表的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常年受②限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4.依据“大气环流的变式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
B.一般地说,C地降水量比B地少
C.D处为副极地高气压带,E处为副热带低气压带
D.一般地说,A处在多雨带,E处在少雨带
5.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示为北半球的(1或7)月。
此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是。
(2)此时,图中A地盛行风(风向),该季节的气候特征是,该气候形成的缘由是。
(3)B地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其气候特征是。
(4)C地气候类型是,其气候特征。
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本节课的主要地理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本节课的地理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分析和地理现象解释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地理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复杂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理技能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1. 结合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新课讲解】1. 介绍本节课的核心地理概念和原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理现象和地理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1.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与本节课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3.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第 2 页 共 519 页 必修一导学案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一)宇宙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和 ;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 ,相互 ,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 读P4图1-1-6: 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 、 、 。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 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 读图1-1-11: (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 、 第 3 页 共 519 页
。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 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 、 、 、 ,巨行星包括 、 ,远日行星包括 、 。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 ,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 [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 适中,② 适中,③ 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2.2009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日全食 第 4 页 共 519 页
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例1](2007年上海) 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 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例2](2008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第 5 页 共 519 页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二) 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三)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99.86%。 2.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 反应。太阳向地球提供大量光能和热能 ,维持生物的繁洐。 3.太阳大气层由里往外: 、 、 。肉眼可见的是 层。 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 6 页 共 519 页
①太阳活动强烈时可扰乱地球 层,影响地面 通信。 ②太阳活动能使地球 受到扰动,产生“磁暴” 现象。 ③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地球两极上空大气发光,形成 现象。 [难点探究] 读P6图1-1-12: (1)太阳活动中:太阳黑子位于 层,耀斑位于 层。 (2)耀斑与黑子相伴而生、同步增强,其变化周期大约都是 年。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1.人们接打手机有时发生信号断续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例1](2007年上海)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测器拍摄到太阳三维图像,人类首次可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 第 7 页 共 519 页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五、冲A+高峰 (一)选择题 1.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约有 ( ) A.8万光年 B.1.5亿千米 C.100亿光年 D.150亿光年 2.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 A.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于扰 D.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二)综合题 3.读右“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 第 8 页 共 519 页
称是:A , C ,G 。 (2) 用箭头在公转轨道上表示地球的公转方向。 (3)小行星带在 星和 星(填字母)轨道之间。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第 9 页 共 519 页
(一)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从赤道方向看,是 ;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 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 23时56分4秒 ,称为一个“恒星日”。 3.地球自转的速度 (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 点外,任何地点都 ,大约是 。 (2)线速度:因 的不同而不同。 最大,向两极 。 [难点探究1] 读P11图1-2-2: 北纬60°、北纬30°和赤道处相同的两条经线间的纬线长度等不等?有什么规律?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第 10 页 共 519 页
(1)昼夜与昼夜交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个 、 的球体; 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 (2)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地球上 与 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 (3)昼夜交替的周期: 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天”。 [难点探究2] 读图1-2-3: (1)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上各地在日出;昏线上各地在日落。 (2)晨线和昏线的判别:东面为昼的是晨线,东面为夜的是昏线。 (3)晨昏线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永远平分赤道。 ②晨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与经线重合,其 第 11 页 共 519 页
他时间与经线相交。 ③晨昏线在地球上自东向西移动,与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相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的基本规律: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 。 (2)北半球河流的 岸侵蚀严重,南半球河流的 岸侵蚀严重。 (3)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力。 [难点探究3] 读P13图1-2-5: (1)判断地转偏向时关键是物体“前方”运动。我们可以用左右手定则来判别:展平手掌(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使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则大拇指方向为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偏转方向)。 四、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1.纬度相同的地区,高山顶上与山下相比,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吗? 2.我国已有四个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太原、西昌、 第 12 页 共 519 页
海南文昌),文昌基地有什么优势? 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例1] (2008广东)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 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1.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了解时区的划分,理解区时和日界线的含义。 3.能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三)产生时差 1.地方时的概念:因 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 。 第 13 页 共 519 页
2.两地相比,相对在 面的地点地方时较早。经度每隔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3.时区的划分: (1)全球共划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 (2)中时区也叫零时区,以 经线为中央经线。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中时区以西,每隔15°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 4.区时:每个时区都以其 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间。 5.国际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以 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并规定其西侧(东12区)为“今天”,东侧(西12区)为“昨天”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由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 减 一天,由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 一天。 6.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 区的区时,也就是 E 经线的地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