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民族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65.00 KB
- 文档页数:5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的住宅建筑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
平房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
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作用。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当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创造。
“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
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后,刚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白族的工艺品介绍白族的乐器白族器乐非常丰富,笙箫管笛,胡琴古筝,一应俱全,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
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
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亦能跃上更高音区。
音域宽广,乐曲结构较多地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具有明亮、粗犷、强烈的独特风格。
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为民歌伴奏,甚至用于生产劳动的伴奏,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中进行。
民间流行着表现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调的丰富曲牌,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等,流行至今的达上百首之多。
走进白族云南是典型的高原山地,人们生活在一个个被称为坝子的小盆地中。
而大理坝子就是一个典型。
白族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却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就让我们把大理作为一个窗口来感受白族文化。
蛇骨塔的故事大理是南诏和大理政权的核心。
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加之白族是一个比较开放民族,说白族文化兼收并蓄并不为过。
白族有着灿烂的文化,但要说白族最为特别的地方莫过于本主崇拜。
在白族人心中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的神。
我们认为本主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各地或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
也有的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
形成了村村有本主,本主各不同的奇观。
本主管的对象也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阴间”兵的,有管人间疾病的,有管牲畜的,等等。
我的高中恰好建在阳平村下。
阳平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
他们和附近的村子都信奉共同的本主―段赤诚。
关于段赤诚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南诏时,在阳平村附近有一条巨蟒,经常吞食人畜、糟踏庄稼,害得附近百姓无法生活。
段赤诚决心为民除害,他全身扛满利刃,手持两把利剑,来到蟒蛇洞前,大蟒张开血盆大口,将他一口吞入腹内,他趁机在蟒腹内滚动挑刺,经过一番生死搏斗,巨蟒被刺死,段赤诚也死于蟒腹。
白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他牺牲的地方,用蛇骨烧成灰,修建了一座塔名为蛇骨塔,并在旁边修建了一座段赤诚的衣冠墓。
墓碑上刻着“唐义士段赤诚之墓”。
至今,蛇骨塔仍屹立于苍洱之间。
提起蛇骨塔,久居大理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许许多多骇人听闻而又神奇古怪的关于大蛇为患大理的记载和传说。
据清代《滇释》记载:有一天夜里,大理海东道安法师在罗荃岛附近的海面上,看见 100 多个小孩在玩耍,法师知是怪物,就施展法术除魔。
The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Yunnan Minzucun)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shore of Dianchi Lake and is a good place to show visitors to Yunnan the cultural ways and traditions of the numer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vince.In the Village compound, 25 different independent villages have been planned, but at present only about 20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to these "ethnic villages", there are activities that take place such as a welcoming ceremony with performing White Elephants, the Dinosaur Island theme park area, a concert area for ethnic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s, as well asan Asian Elephant show in the Plaza of Ethnic Unity.The climax of a visit to the Nationalities Park is a film shown on a fountain of water. The "villagers" are all chosen from the youth of the relevant nationalities to act as guides and performers for tourists. The three major villages represent the Dai, the Bai and the Yi nationalities.The Bai Nationality VillageThe Bai Village is famous for its Butterfly Museum, which is the biggest of its kind in China. The museum is a typical Bai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rised of rooms and residences on three sides and a wall on the southern side.The southern wall is typically decorated quite beautifully with an ornate flower bed.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is architecture is that Dali (where a majority of Bais live) is a windy town, where the wind, while not very strong, blows all year round. Also in the Village, there is a replicated temple dedicated to the God of Erhai Lake (modeled after a temple in Dali). The young warrior, enshrined in the temple, was known as Duan Chicheng.He exterminated evil villains and spirits for the Bai people and has been worshipped as the safeguard of the Bai people around Dali ever since. If you burn several sticks of incense to him, you may also gain his protection, but we'd recommend trying it at the real temple in Dali.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
大理的少数民族白族白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
自称“白子”、“白尼” 、“白伙”。
他称较多,据统计达60多种。
元明时,史籍称之为“白人”,明清以后,汉语称为“民家”,纳西语称“勒布”、“那马”,傈僳语称“勒墨”,藏语称“勒波”,彝语称“娄哺”、“洛本”,贵州一带的白族则被称为“七姓民”或“罗苴”。
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白族”。
白族的族源,有土著与外来说诸种,然而从丰富和璀璨众多的文物古迹看,白族自古以来就是洱海中心区域的土著居民。
自南诏之后,特别是大理国时期,洱海地区已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住在洱海地区的人们,便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比较固定和集中的稳定的共同体,白族共同体至此开始形成。
白族的统一称谓“白人”、“白王”“白史” 等相继出现。
白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古代洱海地区各民族长期相互融合变化的结果。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有说彝语支的、也有说白语支的。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白、汉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因而白语中含有不少汉语词汇。
坝区和城镇的白族人民多数都通晓汉语,也习用汉文。
但在白族聚居的广大农村,白语仍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白族在历史上曾借用汉字标记白语,称为“白文”,又叫“汉字白读”。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没有得到推广,仅在文人中流传,用以记录历史传说或文学故事等。
至今尚有部分民间歌手用此书写《大本曲》和民歌唱词。
解放后,中央和省、州有关部门,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按照白语中部、南部、北部三个方言,帮助创制了一套比较规范、统一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但尚未正式报批推行。
白族主要居住和分布在云贵高原的西北部,其中80%以上又主要分布和聚居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及宾川、祥云等县市。
其它则散居于州内各县及昆明、元江、南华、丽江、保山等地。
白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洱海地区,并创造了这一区域灿烂的历史文化。
文
献
综
述
二О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参考文献综述
姓名:张云洪
学号: 094040262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
专业班级: 09级行政管理班
前言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是指基于大理白族本主信仰而形成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
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形象载体被塑造成本主神,这些形象载体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由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各种宗教形象与历史人物。
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
由于本主信仰自身持有的开发性与包容性使其在历史演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汇着各种外来文化,这便形成了本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时代性及超强的适应能力。
受此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本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部结构重心自然各有不同。
在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注重其时代性与适应性的同时加强对各种新兴现象及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极为重要,这既是一种时代发展的督促也是一种现实生存的需求,我们理应重视。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力求以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为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由此引发人们对新时期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思考。
当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已深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有力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正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受市场经济磁场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特点。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同样深受影响。
尽管市场经济的磁力为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契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纷纷
涌入,其中不乏有害信息,这点我们必须关注。
正因如此,系统地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有效去除各种外来有害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本主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趋利避害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本主文化中各种积极有利的文化因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当前学术界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研究多以其实质特征及内容变迁为主,综合性的发展现状探讨与文化适应能力异变方面涉及相对较少。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唯有在充分透析社会环境的变动中增强适应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持续。
本文虽只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为焦点展开论述,但其中不乏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异变分析,这对当前传统文化寻求发展新路有一定参考意义。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形成,因其自身的开发性与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发展。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本主文化均有或多或少异变,但是其价值观、功能效用等核心文化要素仍有所传承与发展且生命力极为强盛。
系统全面地研究大理白族本主文化中的各种构成因子不仅有利于本主文化自身历史价值、宗教学价值、文学价值等诸多学术价值的充分开发而且有利于寻求实现本主文化区域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当前学术界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其中多以单个结构要素研究为主,且通常以历史演变为研究基点。
经汇总分析,就其中涉及现状与特点的论著而言,已有各种观点及视角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以刘超道等为代表,他们以白族本主信仰之实质与结构为视角,通过对本主信仰的历史渊源及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研究指出白族本主信仰是一种宗教信仰且其核心价值观具有自身完整体系。
第二类以毕芳、李福军、何燕霞、邹丽娟等为代表,他们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入手对白族本主文化的开放性及包容性作了深入的研究论证。
经调查论证,他们得出本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因其自身特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才得以有效传承与发展的。
开发性与包容性使本主文化得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中延续,在历史长河中外来文化相继而入,这非但没有对本主文化形成反面冲击而且还对本主文化自身强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第三类以陈继扬、张洁、王新红等为代
表,他们以本主文化的功能效用为视角展开研究,一方面探讨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另一方面则力求发掘本主文化中核心价值观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借鉴意义。
无论他们从哪一方向入手我们均不难看出他们对本主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及追求有效发挥本主文化现实指导作用的美好愿望。
第四类以吴棠等为代表,他们在白族本主文化的变异视角研究中极具典型。
他们的论著以白族本主文化变异为焦点对当今传统文化流失现象的研究尤引人注目。
他们认为,在当今社会白族本主文化的适应能力仅仅靠其自身的开放性及包容性来维持已远远不够,原因在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因子已在新一代青少年中深深扎根。
随着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其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吸取大大下降且其盲目地追求新兴文化与盲目地摒弃传统文化均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危机重重。
这一类研究者认为唯有加强政策规制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与管理并充分利用教育、市场经济等载体发掘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的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合上述四类观点我们可知,当今学术界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研究中,与其发展现状及特征表象相关的研究正从认识论证向着发挥现实功效及传承与发展思路探索等方向演变。
可以说这本就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传承与发展白族本主文化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社会结构系统地历史性转型,各种新兴文化不断涌现,其中也会夹杂低俗有害成分。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文化唯有不断加强自身适应能力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实现有效传承与发展。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作为大理白族地区本土传统文化,虽其独特的开发性与包容性有利于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但是在全球化不断加强、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十分艰难。
基于此,今天我们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的同时更应时刻关注其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联系实际加强保护、深化功能以避免流失与腐化。
面对当今社会环境变率不断提升的现实,传动文化发展应何去何从?此问题我们理应重视。
追踪研究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既可推动其自身内涵的开发也可为寻求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新路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为核心展开论述,文章中对白族本主文化多元化转型与结构化异变
现状作了深入发掘,如开放性、包容性、人性化等特点的探讨也别有新意。
综合而言,此文论述基于实际而又不脱离历史论据,其自身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道超.白族本主信仰之实质与结构特征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2] 李福军.论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与儒家思想的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邹丽娟.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探析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08(03).
[4] 陈继扬,张洁.云南大理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4).
[5] 王新红.本主文化与大理白族社区和谐社会构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6] 吴棠.白族本主文化的异变.[J].史海漫游,2006(04).
[7] 何燕霞.浅谈白族本主崇拜—从白族本主崇拜看白族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J].大理文化,2007(02).
[8] 毕芳.白族本主神话的特色—神袛的多元化与人性化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