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白族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鹤庆银器工艺的文化价值鹤庆银器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传统手工银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建筑、工艺、人文、生态等多重文化价值。
其银器制作工艺历经数百年的时间沉淀和传承,凝聚了鹤庆县在白族文化和手工艺艺术方面的深厚积淀,既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
首先,鹤庆银器突显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塑造,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和生命力。
银器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鹤庆银器的制造始于唐代,源于白族人喜爱白银纯净、光亮、不易腐蚀、具有辟邪、避灾、辟疫等功能的文化认知。
经过几代白族民间工匠的精心治理、创新探索和工艺改进,银器成为富显华贵、交际应酬、道教礼制等多种社交场合的重要配饰并广泛流传。
其次,鹤庆银器通过材料、设计、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性,体现了传统工艺美学与当代审美观念的交融,展现了人类应对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的高超智慧和艺术功力。
在材料品种方面,鹤庆银器采用白银、铜、锡等传统材料并利用青花、珐琅、木雕等多种艺术技法进行削琢、蚌砗、镶花等多种加工,使银器本身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格和民族特色,并不断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和背景需求。
此外,鹤庆银器的制作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生活和社会智慧的重要价值。
银器的制造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表达。
鹤庆银器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茶壶、杯子、勺子、烟斗等,这些作品的装饰纹路、色彩配合、襯托青花等细节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精神和生活习惯, 反映了人民对自然和神秘的认知,对生活的情感的呈现,更为当地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的推广增添了强大的文化色彩。
最后,鹤庆银器不仅仅具有文化价值,同时也为地方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鹤庆县的银器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许多当地人从事银器行业,银器被广泛地运作于社会中各个层面及群体,丰富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实现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总之,鹤庆银器代表了中国白族文化和手工艺术的优良传统, 表示了中国文化多元性、独特性和生命力。
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姚霁珊;杨新平【摘要】\"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造就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彩的民族语言特色.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县,其中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在与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鹤庆白族在语言态度、语言的选择上呈现出其独特的取向,以至于白语使用区内部语音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有学者认为这是语言发展史上的奇事.一种语言的使用,语言态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这种语言的发展趋势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语言选择、言语行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以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并随机抽样的方式,用spss统计分析中变量的相关性和模型求解等方式探讨鹤庆白族的语言态度倾向、影响语言态度的因素及多元化背景下鹤庆白族的语言选择.【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7页(P102-108)【关键词】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语言态度;语言选择【作者】姚霁珊;杨新平【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52.09“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1](P260),造就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彩的民族语言特色。
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县,其中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57%以上。
在与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鹤庆白族在语言态度、语言的选择上呈现出其独特的取向。
一个民族语言态度及语言的选择是一种语言能否存在、延续、保留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鹤庆白族的语言态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和行为倾向。
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的看法。
”[2](P86)语言态度一般从认知、情感、意愿三个方面来分析评判。
鹤庆白族节庆活动策划方案第一章活动背景鹤庆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的白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为了展示和传承白族文化,提升鹤庆县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特举办鹤庆白族节庆活动。
第二章活动目标1. 展示和传承白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 提升鹤庆县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发展。
3.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白族文化产业的繁荣。
第三章活动内容1. 白族民俗游园在鹤庆县建设一个白族民俗游园,展示白族传统民俗、手工艺品、服饰和美食。
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白族文化,参与民俗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
2. 白族歌舞晚会举办一场精彩的白族歌舞晚会,邀请当地白族艺术家和表演团体参与。
晚会上将演绎传统的白族舞蹈、歌曲和音乐,展示白族艺术之美。
3. 白族美食节举办白族美食节,邀请当地的白族餐厅和厨师参与。
美食节上将展示白族传统美食,并开展美食比赛和品尝活动。
4. 白族手工艺品展销举办白族手工艺品展销会,邀请当地的手工艺人和艺术家参与。
展销会上将展示白族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木雕和陶瓷等,并进行现场制作和销售。
5. 白族传统体育竞技举办白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射箭、马球和蹴鞠等。
这些传统的体育竞技不仅可以展示白族的体魄和技巧,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第四章活动策划1. 活动地点选择活动地点应选择在鹤庆县的中心地区,方便游客参与和观赏。
2. 主题确定活动的主题应以展示和传承白族文化为主,如“白族风情,文化传承”。
3. 市场调研在策划活动之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游客对白族文化感兴趣的方面和需求。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 合作伙伴洽谈与当地白族文化研究机构、白族手工艺品制作企业、白族餐厅和白族艺术家等合作伙伴洽谈,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并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展示。
5. 活动宣传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活动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鹤庆白族研究报告一、引言鹤庆白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分布在鹤庆县以及附近地区。
该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使其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鹤庆白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历史与发展鹤庆白族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经过多次的迁徙,一部分白族人定居在了现今的鹤庆县。
在历史的长河中,鹤庆白族与其他民族有着频繁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鹤庆白族逐渐向城市迁徙,但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
三、文化与习俗1. 语言鹤庆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其他白族分支有很大的差异。
该语言注重声调的运用,辅音较多,语法结构简单。
然而,由于外界的影响,如普通话的传播,该语言正逐渐面临着濒危的境地。
2. 衣着鹤庆白族的传统服饰以亮丽多彩、细致精美而著称。
男性通常穿着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女性则穿着五彩斑斓的绣花衣物,并戴着金银首饰。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承载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节庆活动鹤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白族花山节、白族三月三等。
这些活动极具民族特色,融合了舞蹈、音乐、歌唱等元素,展示了鹤庆白族的文化魅力。
4. 饮食鹤庆白族的饮食主要以米饭、面食和蔬菜为主,口味偏咸。
同时,白族人民也喜欢吃糍粑、糯米饭等传统食品。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鹤庆白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艺术与手工艺1. 音乐与舞蹈鹤庆白族的音乐与舞蹈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音乐以使用传统乐器为特点,如竹笛、马头琴等。
而舞蹈则多以亲友聚会、节庆活动为背景,形式多样,动作独特。
2. 编织与刺绣鹤庆白族以编织和刺绣技艺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羊毛毯、鞋垫、女子服装等。
这些手工艺品色彩鲜艳、纹路复杂,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手工技艺,也展示了他们的美学观念。
五、现状与保护由于外界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发展,鹤庆白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鹤庆白族的文化,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培养传统艺术人才等。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热情好客。
白族人民性格外向,热情往往溢于言表。
那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白族春节春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一般节期五天左右。
当忙完秋冬劳作之后,人们便开始筹备年货,缝制节日的衣服,制作节日的食品。
春节之前在外地谋生的人都要赶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团圆,过春节。
年前的最后几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初一早上,人人肃穆庄严。
这天禁止动用刀、剪、斧等铁器,鸡未鸣时便放鞭炮、开门、挑新水,献祭天地堂时都要放炮。
初一日,早饭一律吃素,除未婚女孩外,一律不出门穿巷和拜年。
还要在家畜头上贴红纸。
初二日,一般吃咸味饵撰丝,手艺高的主妇,还要用瘦肉丝炒腌菜、煎鸡蛋丝、香肠片、葱花节等拼出牡丹花菜。
这天的饭菜要送敬家族长辈。
早饭后父母带领子女去拜年,受拜者要给晚辈压岁钱。
初三到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青年男女则自由相约玩耍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整个节期,人们必须讲文明礼貌、不得粗俗。
朝山会朝山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地区重要的佛教节日。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与峨媚、五台、普陀、九华齐名。
传说鸡足山是释迎牟尼涅磐后,其大弟子迩叶尊者守衣人定,等待弥勒佛下界之处。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
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
朝山期间,游人和朝拜者络绎不绝,到处欢歌笑语、热闹非常。
朝山者每个寺院都要到达,给佛像敬香供果,向寺主捐献功德,以作寺院维修之用。
游山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观看日出,尤其是正月十五日凌晨观日出者,更是人山人海。
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人,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析求,情甜蜜。
弥渡密祉花灯会白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弥渡古称白崖,是古代白子国的发祥地。
它是白族地区的鱼米之乡,弥渡又是花灯的热土,数百年来花灯盛行,在云南省内远近知名。
14艺术大观Art Panorama论白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李梅芳(大理州鹤庆县文化馆,云南 鹤庆 671500)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对不同时期外来文化与白族文化融合对白族服饰的影响进行概述,在表现白族服饰文化包容开放特性的同时,指出不同服饰类型下的文化内涵,深入分析白族服饰所处环境、从事产业、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观念等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具象化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白族服饰;演变;白族文化;民族服饰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白族文化发展与白族服饰演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白族独特的信仰、文化、崇拜、风俗、审美等促使白族服饰呈现独特性特征;远古之时,白族先民多群居,以渔猎为生,服饰特色难以言明,多以树叶、兽皮等为衣;据考古资料来看,白族先民掌握纺织技术的时间约为3000多年以前;秦汉以来,南北朝止,“头饰羽翎”为主要特征,这和滇池文化息息相关。
随时代更替,白族服饰也在变更;南召时,鹤庆甸南已有规模纺织业;洱源县1974出土纺织品中,存在大量鹤庆甸南国工艺品;白族服饰于南召鹤庆甸南国时期趋于定型,刺绣和绢料虽不贵重却也华美。
纵观中国发展史,白族服饰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根据各个时期白族服饰的特征来看,其民族文化精髓一直存在于其服饰中;在鹤庆甸南周边,白族男性上身多以黑色或白色对襟衣为主,下身通常是白色或蓝色长裤;同时,腰间所系为绣花包,头上缠绕包头(或白色或蓝色)在碧江四区一带,白族( 勒墨人) 男性,项上多戴白色珠子,上身以麻布坎肩、白色对襟衣为主,肩上挂有花布袋、护身刀。
在鹤庆甸南海东地区,白族男性上身以麂皮领褂、短襟衣为主,头戴瓜皮帽,褂上还有绸质、布质领褂,绿丝裤带缠于腰间,上挂绣花肚兜,“云头”红鞋或白布鞋穿在脚上。
鹤庆甸南周边,白族父母服饰特色鲜明,上身着白色长衣,套上黑(蓝)色领褂,下身以蓝色宽裤为主,绣花“百节鞋”穿在脚上;当然,未婚女性需盘头,以绣花布(白色毛布)包头;从5岁开始,白族女孩就用硬板制成腰带以系围,以保持身形窈窕;腰带绣有飘带,脚穿船形绣花鞋,象征未来一帆风顺,这是白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不同的民族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工艺品。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那就是鹤庆新华村。
新华村是一个白族聚居的地方,白族是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银器工艺而闻名。
本篇文章将从银器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产品特色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展示云南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工艺。
一、历史渊源白族银器工艺始于白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了解,白族银器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的白族雕金银的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
而在明清时期,白族银器工艺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白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白族银器工艺依然传承发展,并且逐渐走向世界。
二、制作工艺白族银器工艺精湛复杂,包括了制银、雕刻、拼样、打光、打磨等多个工序。
选用上好的纯银进行制作,然后通过锻打、拉丝、切割、熔接等多道工序进行成型。
接下来,需要进行雕刻和拼样工艺,这就需要工匠们细心耐心地进行创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益求精。
通过打光和打磨,将银器打造得光鲜亮丽,秀丽动人。
三、产品特色白族银器工艺的产品特色十分鲜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的造型设计独特,包括了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多种图案,每一件银器都蕴含着白族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白族银器工艺的工艺精湛,细腻柔美,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白族银器工艺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还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四、市场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白族银器工艺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白族银器工艺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成为了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白族银器工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云南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工艺是一门独特而珍贵的手工艺,其历史渊源悠久,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特色鲜明,并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调查计划:7月7号从玉溪出发,晚上到大理,并在我亲戚家借助一晚。
8号早上从下关从发,中午到达鹤庆。
然后,把组员带到我家,在我家住一个星期左右,在此期间,我们会准备好数码相机、笔、纸等所需用品及资金,在工作实施之前充分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
在田野调查实施之前,我们会认真的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预先对所调查区域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对所选区域相关文献档案资料去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
在对各选定点做调查之前,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办事处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以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配合,并能了解到一些线索。
在调查前先撰写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便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节约时间。
当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基本完成后,根据调查的目标和掌握的情况,拟订调查工作的方案或者计划。
准备工作做好后.首先带领组员在我们长头东登村,和附近的西登村对不同年龄的人做相应的调查,为期两三天,在我家住宿。
差不多后整理好调查资料。
然后,带领他们到松桂镇做相应的调查,积极与当地制作鹤庆白族服饰的店老板交谈并对其进行采访,详细调查他们对现今服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白族对服饰现状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有用的资料。
并找出如何将白族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不灭绝。
维护白族的服饰特色,弘扬白族文化,丰富我国及世界文化内涵。
展现个少数民族风采,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为期两天,并借助于农民家中。
最后,将组员带到鹤庆县新华村、甸南村、金墩村等调查点,对当地各阶层白族进行访问、探索白族服饰的发展史,各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各时期白族服饰的改进和各颜色、各现状所代表的意义和详细说明资料。
为期五天。
调查结束后,认真整理好所有的资料,并把组员带回玉溪。
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对调查地点的详细了解:我们对大理地理位置、白族分布、人口、经济发展情况及气候、温度、植被覆盖等作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二、认识目的地文化信息:重点了解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结构、历史发展史、明间文化类型、明间工艺等。
鹤庆白族民歌与马帮文化2009-10-29 14:38:06 作者:梁波来源:大理日报浏览次数:261梁波鹤庆人把唱白族民歌称为“对曲子”,当地谚语有“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的说法。
鹤庆白族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曲调哀婉缠绵,语气铿锵,其风格流派自成一类,迥导于其它地区的白族民歌每句字数大多为“七、七、七、五”字的结构(又被称为“山花词”或“大本曲”)。
而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段落句式大多为两句或四句的七字句,少部分穿插入八、九字句不等,部分句式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或以衬词来作韵脚。
如“(阿小尼)妹,隔山(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鹤庆白族民歌是一种对口民歌,男女用汉语对唱或夹杂有白语或白语衬词对唱。
鹤庆白族民歌在演唱时,大多数为男女即兴发挥演唱,故又称“田埂调”。
但很多唱词,却是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经过无数代人不断凝炼升华,形成了相沿到今天有许多段落联句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了千古名句。
在鹤庆白族民歌中,以麻雀、秧鸡、白鹤、青蛙、燕子、鸭子、锦鸡、金鱼、骏马等动物作为赋、比、兴表现手法带入词句中的较多,笔者在做田野调查时,发现鹤庆白族民歌中,提到马、马帮和与马有关的章节联句较多,可以说鹤庆白族人民与马帮文化具有解不开的情结。
其缘由主要是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由于鹤庆商帮及鹤庆手工业在云南的相对强势,带动了鹤庆马帮的兴盛。
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流传有许多与赶马有关的佳句。
关于赶马与马的关系有:山高只要马得力,水深只要船行直。
形容马帮长年露宿的词句有:赶马三年不歇店,到处丢下冷锅枪。
形容马帮行进过程中遭遇不顺的有:赶马就怕球索断,做人就怕死老婆。
形容马帮骡子安排选用的有:头骡选上枣骝马,二骡选上菊花青。
识途还留老玉眼,十岁出头还健行。
……鹤庆白族民歌中之所以出现很多与马帮文化有关的传统歌词,笔者认为是与鹤庆白族传统上受马帮文化影响忒深的缘故有关。
鹤庆白族文化
摘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正文: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
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
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
县城海拔两千米,气温比较适宜。
降雨量充沛。
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
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
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
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
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
鹤庆是属于白族和
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
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通用汉语文。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在白族的服饰上,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
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
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
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
宽花腰
带和飘带紧塑腰身,头梳独辫,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再缠于红头绳,左侧在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穗,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浓艳而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在节日方面,以火把节为例。
火把节在鹤庆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
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
通过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
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
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
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
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到了晚上,则是小孩的天地,他们手举火把,互相玩耍,跟着大人们一块外出闲逛,进行打跳,甚是欢畅。
在饮食习俗方面,鹤庆出名的有“鹤庆八大碗”、“鹤庆三件宝”。
“八大碗”是鹤庆各族群众遇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贺生祝寿等红白大事待客的传统宴席,通常为五个荤菜、三个素菜,外加一个拼盘和一道小汤,寄寓“丰衣足十(食)”之意。
五碗荤菜为:红红火火——红曲米粉染色的大红肉,香而不腻;万象更新——炖膀,膀似大象故得名,是滋补佳
品;寿(瘦)比南山——煮酥肉,酥肉多以猪瘦肉炸酥而成,肉香色鲜,酥而不散,吃之别有一番韵味;一帆风顺——千张肉,先卤后蒸,用干腌菜垫底,香甜而不腻,回味甘酸;五谷丰登——粉蒸肉,上盖红蒸肉薄片,下垫炒米面混拌的洋芋、南瓜、黄豆芽、茴香、蚕豆,五色五味,色味双佳。
三道素菜:煮竹叶菜和黑木耳各一碗,竹叶菜又名“龙须菜”,黑木耳俗称“凤衣菜”,人们依形冠名“龙凤呈祥”,倍增雅趣。
花豆去皮煮烂,兑以骨头汤调味,豆香汤鲜如飞雪无瑕,命名“雪兆丰年”。
“八大碗”宴中的拼盘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三件宝”是乾酒、火腿、猪酐酢。
这三件宝是有客到鹤庆,主人家迎客必备的。
关于鹤庆乾酒,在民间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和神秘意韵的故事,这酒据说是乾隆老儿下江南那阵子,在一次晚宴上,品了鹤庆出产的西龙潭酒后,觉得味道醇厚中,有一股子清冽冽的感觉;回甜中,有一种山野的清香。
那品遍了天下美味琼浆的乾隆老儿,品了一口后,居然啧啧称赞道:“这真是天下少有的美酒啊!杜康在世,也未必能酿出这般美酒。
”于是就将这种酒,御封为每年进贡朝庭的贡品,定期按时呈贡。
这酒名也就取成了乾酒,言下之意,这酒的专利拥有者,就他乾隆老儿了。
在民族文学方面,鹤庆有名的是唱曲。
鹤庆人把唱白族民歌称为“对曲子”,又因鹤庆白族民歌在演唱时,大多数为男女即兴发挥演唱,故又称“田埂调”。
当地谚语有“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的说法。
鹤庆白族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曲调哀婉缠绵,语气铿锵,其风格流派自成一类,迥导于其它地区的白族民歌每句字数大多为“七、七、七、五”字的结构(又被称为“山花词”或“大
本曲”)。
而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段落句式大多为两句或四句的七字句,少部分穿插入八、九字句不等,部分句式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或以衬词来作韵脚。
如“(阿小尼)妹,隔山(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鹤庆白族民歌是一种对口民歌,男女用汉语对唱或夹杂有白语或白语衬词对唱。
在文化艺术方面,鹤庆的雕刻艺术非常出名。
有木雕、石雕、银雕等,在这里介绍的是木雕。
鹤庆传统木雕题材非常丰富,按其属性可分为人物、动物、山水、花卉、吉祥文字、诗词歌赋和其它七大类。
按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浮雕、阴雕、透雕、圆雕和镂空五种。
其中浮雕是在鹤庆古建筑雕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
如鹤庆文庙、部分民居的梁、柱、门窗和隔扇等的雕刻,多数采用浮雕工艺。
其中有龙头、凤凰、牡丹、人物等,这类图案在木料上呈凸起,如同篆刻的阳文(朱文)印,其层次和立体感强,达到一种造型朴素、古拙优雅、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以上就是我们鹤庆的白族文化大概介绍。
关于我县白族文化,我想说的是,发展民族特色,培养先民情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积极发展民族事业,使其在保留先民传统的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等能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让鹤庆成为白族文化的最亮点。
参考文献:《白族饮食文化》--《大理日报》
《关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状与保护和利用的调查报告》
学校:鹤庆一中
姓名:段月琴
班级: 23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