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社会的嬗变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南亚知识点总结高中南亚是世界上的一个重要地区,它涵盖了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地区。
南亚也被称为全球性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这都是南亚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本文详细的综述了南亚地区高中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南亚地区的历史。
南亚地区被分为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四个大洲,它们共同组成了南亚。
南亚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当时它们分别是按照地理分区来划分的,而其核心是由印度次大陆构成的,这是因为印度次大陆的历史渊源甚深,从古老的梵文文明、阿维斯塔文明和波斯帝国到现代印度文化的传承,它们都极大的影响了南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其次,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南亚地区的文化。
南亚地区的文化可以说是多元的,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
其中以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最为突出。
这三种宗教主要代表了印度、东南亚和中东的文化形式,并在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南亚地区还有着许多古老而值得研究的文化,比如印度的古典文学、以及东南亚的文化传统等等。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南亚地区的经济状况。
南亚的经济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为主,随着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它也成为南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南亚地区也有着比尼日利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它们的投资和政策实施,南亚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综上所述,南亚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
此外,学生也应该了解南亚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以及每个地区的不同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比如梵文文明和阿维斯塔文明,以及印度古典文学等,这些知识点对于南亚地区高中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南亚知识点总结高中南亚地区是一片令人惊叹的土地,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极富特色的美丽风光。
本文拟以“南亚知识点总结高中”为题,概述南亚的各项知识点,供高中学习者用于参考。
首先,南亚地区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它位于南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之间,拥有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除了江河、山洞和森林外,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资源。
南亚有极其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包括恒河、恒河下游的一些湖泊、沼泽地、淡水湖泊和沿海的浅海。
有许多保护地,如维多利亚湖、多夏山等,它的物种丰富,吸引了许多游客。
其次,南亚的地理现状也很复杂,该地区拥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如梵文和印度等,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繁华的皇家町及砖雕等文化遗产。
此外,还有许多奇妙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而这些宗教在南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南亚的社会也有很多知识供高中学习者参考。
南亚也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文化非常多元化,有着不同的社会习俗,这种多元文化反映在南亚社会中的政治结构和宗教信仰上。
南亚的性别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女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活动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当前,南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南亚的经济也发展迅速,这就导致该地区经济方面的知识点也十分丰富。
南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畜牧业和交通运输,而工业化也有所发展,如食品工业、石油工业等,但农业和畜牧业仍是南亚发展的主要经济活动。
南亚的进出口贸易也发展得很快,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等,主要进口产品有汽车、消费品、医药和原材料等。
综上所述,从南亚的地理现状,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南亚的知识点是非常丰富的,有助于高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南亚。
因此,希望以上介绍能够为高中学习者提供参考,以更好地了解南亚,及其周边地区。
南亚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相互影响南亚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相互影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南亚地区几千年来孕育了众多独特而辉煌的文明,其中包括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婆罗门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
这些文明在南亚各地蓬勃发展,并且相互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南亚古代文明的兴起过程中,印度河流域文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文明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与印度西北部,辐射范围广泛,逐渐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城市社会系统。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人们建立了高度规划的城市,拥有广泛的道路、浴池、精细的排水系统以及强大的行政组织。
此外,他们还发明了印度手稿,使得文字成为了他们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繁荣对整个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亚其他地区开始效仿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
例如,位于今天孟加拉国的摩哈斯丘罗等地的城市和寺庙也采用了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相似的设计。
其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南亚地区各种艺术形式的繁荣。
雕塑、壁画和佛教艺术在那个时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为后来的南亚艺术奠定了基础。
此外,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制度建设也对南亚各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们发明的度量衡制度、商业交换方式以及金属钱币的使用,都被南亚的其他地区所吸纳和改进。
除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婆罗门教文明和佛教文明也在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婆罗门教是南亚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婆罗门教在南亚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它的信仰体系、神圣典籍和宗教仪式都对南亚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婆罗门教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已经渗透到南亚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佛教也是在南亚兴起并传播的,它对南亚地区的艺术、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兴起促进了南亚地区的艺术风格的转变,塑造出了独特的佛像和壁画。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带动了南亚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推动了这个地区的整体发展。
南亚以知识树南亚以知识树是一种将南亚地区的知识点整理成树状结构的方法,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逐步深入了解南亚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Step 1:南亚地理首先,我们从南亚地理开始,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特点。
南亚地区位于亚洲南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等国家。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有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和印度洋等重要地理特征。
Step 2:南亚历史接下来,我们探索南亚地区的历史。
南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摩亨佐-达罗文化等古代文明的兴起。
同时,南亚地区也经历了许多帝国的兴衰,如印度的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等。
Step 3:南亚文化在了解南亚的历史之后,我们将深入了解南亚的文化。
南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宗教、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
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南亚地区主要的宗教,对当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tep 4:南亚经济南亚地区的经济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农田、森林和矿产。
同时,南亚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以种植稻米、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著名。
此外,南亚地区还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
Step 5:南亚社会问题除了经济发展,南亚地区也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
贫困、教育不足、性别不平等等问题在南亚地区广泛存在。
了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南亚地区的现状,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Step 6:南亚与国际关系最后,我们将关注南亚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南亚地区与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了解南亚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南亚地区。
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起南亚以知识树的知识网络。
这个网络有助于我们对南亚地区有更全面的了解,并提供了一个探索南亚知识的框架。
南亚印度教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南亚印度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化之一。
它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依次探讨南亚印度教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一、古印度文化的形成古印度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
最早的印度教经典《吠陀》即创作于此时期。
此后,古印度文化逐渐成熟,形成了著名的印度教律法书《吠陀时代》、印度教思想家玄奘所著的《奥义书》等众多文化经典。
其中,印度教律法书《吠陀时代》是印度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对印度教的理论体系、道德品质、饮食习惯、礼仪制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印度教文化的演变自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古代学派发生了巨大变革。
著名的“六派”(即耆那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相继产生,印度教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教的信仰中逐渐加入了对神灵的崇拜,形成了著名的“印度教三位一体”信仰。
这一信仰包括了梵天、湿婆神和毗湿奴三个最为重要的神灵,成为印度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推进,印度教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更为复杂、全面的文化形式。
其中包括了广泛传播的民间文化、流传于部分社会的有组织的教派文化和具有文化权威的高层文化等。
这些文化之间互相印证、互相渗透,共同形成了一种宏大、丰富、奇妙的印度教文化。
三、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和贡献印度教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
首先,印度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取舍方式以及助人方法等都对世界哲学、科学、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印度教文化在印度以外的国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印度教文化都曾经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最后,印度教创造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如高桥太郎的音乐和文学,现代印度的音乐、绘画和雕塑等。
总之,南亚印度教文化不仅是印度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第二节南亚(第2课时南亚的气候、宗教与社会、人口及经济)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2.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知识储备】1.知识链接(1).阅读第43页到第45页的内容。
2.预习检测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1).南亚大部分处于低纬地区,横贯中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西部少部分地区属气候。
(2).南亚农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是、。
(3).南亚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教教等宗教的发源地。
(4).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阿格拉市郊的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5).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以(国)人口最多,和人口也都超过一亿。
【学习过程】一.气候:分析书43页图2-13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1.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年可分为三季:热季:至月----高温少雨;雨季:至月,---- ,盛行风;凉季:至月, ------ ,盛行风。
2.读p44“南亚1月,7月风向图”(图2-14、2-15),回答下列问题。
(1).1月,南亚盛行________季风;7月,南亚盛行________季风。
(2).给南亚带来大量降水的是________季风,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南亚农业有重要影响的是________季风,因为。
3.农业:南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分布在和、,其次是小麦,主要分布在,黄麻以种植面积最广,棉花主要分布于。
由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率大,容易发生。
4.宗教与社会: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佛教主要流传于和;印度教主要流传于和。
、和等国的居民主要信奉。
5.经济: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较快,大多以、等传统的轻工业为主,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近年来,印度的产业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
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南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南部,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南亚地区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
历史上,南亚各国曾多次发生战争和冲突,导致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此外,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南亚各国的外交政策和发展方向。
其次,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也增加了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南亚地区周边国家众多,其中一些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此,南亚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和资源争夺也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此外,南亚地区还面临着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些问题也给地区稳定带来了挑战。
第三,从经济角度来看,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合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纠纷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从国际政治角度来看,南亚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挑战。
一方面,一些大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南亚地区寻求合作和发展机会。
这些变化使得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综上所述,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多方面的。
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竞争、经济挑战以及国际政治变化等因素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亚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南亚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第三章 南亚社会的嬗变、更新 一、笈多、戒日两大帝国的兴衰与次大陆的分裂
【强大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的崛起,开启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文明的帷幕。3世纪以后,强盛一时的贵霸帝国渐趋衰败,国势日蹙。南亚次大陆北部脱离贵霜统治,分裂为诸多小国。4世纪初,位于恒河流域中游的摩揭陀地区的小邦笈多的实力逐渐强盛。旃陀罗笈多一世,通过与著名的犁车部族联姻,继承了华氏城一带的统治权。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其辖地大约为今日比哈尔、孟加拉及北方邦一带。笈多王朝第二代君主沙摩陀罗笈多开始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他一生戎马倥偬,西征、东进、南下,百战百胜,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地区,甚至南印度的大国帕拉瓦王国也慑于其威势,纳贡臣服。沙摩陀罗笈多不仅惯于沙场征战,而且也擅长文治,他秉持宗教宽容政策,奖掖学术,提倡文化,有“诗人国王”之雅称,可谓是1代文武兼备的伟大君主。 380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史称“超日王”,在其统治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及鼎盛。他集中国力,继续拓展国土,西至阿拉伯海,南抵德干高原,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口,并迁都华氏城。笈多王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体制,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辖县。各地总督多由王子或其他皇亲担任。整个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宗教宽容。中国东晋名僧法显曾在超日王时代为寻法求经,周游次大陆各地,据见闻著成《佛国记》,记载了当时北印度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繁荣状况。 进入5世纪之后,笈多王朝内乱时起,外患不断,尤其是北方嚈哒人(白匈奴)的入侵,对笈多王朝构成了长久而严重的军事威胁。塞健陀笈多在位时(455-467年),笈多王朝尚能御嚈哒人于国门之外。待至5世纪末年,嚈哒人已成为不可抵御的力量,大举涌入北印度。6世纪初,嚈哒人占领了克什米尔、旁遮普、北方邦、中央邦等地。同时,南印度的维卡特卡王国也不断向北方进攻。笈多王国内部诸小邦纷纷自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6世纪中叶,嚈哒国家在萨珊波斯和突厥人的联合夹击下灭亡。 6、7世纪之交,北印度小国林立,争战不已,处于纷争动荡之中。其中较强者有位于朱木拿河、恒河流域的坦尼沙王国、恒河中游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孟加拉的高达王国和印度中部地区的摩腊婆王国。四国中,前两者和后两者分别结成两个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 【威风八面的戒日王】 606年,曷利沙·伐弹那继承坦尼沙王位,史称“戒日王”。即位之后,戒日王便亲率大军“自西徂东,征战不臣”,历经6年兵不释甲、象不卸鞍的连续征战,终于征服了北印度诸国。612年,戒日王将坦尼沙与穆里克合并,建戒日帝国,定都曲女城。有关戒日帝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唐朝著名高僧玄奘在旅游记《大唐西域记》中有较为详尽的记实。戒日帝国的统一与强大只是相对而言,所谓“帝国”,实际上只是由诸多臣服纳贡的邦国组成的松散政治联盟。身为盟主的戒日王,对数十个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藩邦采取了如下策略:一是以“象军6万,马军10万,步军5万”组成的庞大军队相震慑,他经常巡视各地,营帐所至,众官相随;二是经常作出一些必要的妥协,以羁糜地方。戒日王晚年,中央权势十分软弱,地方割据之势愈益强炽。647年,戒日王病故,身后无嗣,王位由大臣阿罗那顺僭夺,地方王公纷纷自立,帝国全面解体。 7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的数百年间,印度次大陆一直处于分裂局面。西北地区一些小邦相互攻伐,忽盛忽衰,悠生悠灭。有些小邦王族自称“拉其普特”(意为王孙贵族)。这些拉其普特小邦往往保有氏族部落的军事组织,势力颇大,割地自雄。其中较强者有8世纪兴起的补罗提诃罗王,占有曲女城,夺得恒河中游大片土地,10世纪初,为势力最盛时代,11世纪被入侵的穆斯林所灭。此外,次大陆西部的安西尔瓦拉王朝,孟加拉地区巴拉王朝也都曾称雄一时。 中古时代,南印度的分裂局面更甚,从未出现过比较稳定的统一政权。3世纪之后,德干高原中部曾有1个与北方笈多帝国并立对峙的维卡特卡王国,6世纪初亡国。德干高原东南部则有延续数百年的帕拉瓦王国,9世纪中叶灭亡。6世纪中叶之后,在维卡特卡王国故地又兴起遮娄其王国,曾与戒日帝国争锋,一度占有德干高原大部地区。8世纪中叶,新兴的拉什特拉库特王国灭除遮娄其,称霸高原达两个世纪。此外,在次大陆最南端尚有朱罗王国、潘地亚王国和哲罗王国等。
二、印度社会的变革 从4世纪初笈多王朝建立,到7世纪中叶戒日帝国瓦解,印度的封建制度经历了初步发展到最后确立的历史过程,南亚次大陆社会进入了封建文明时代。 【封建的形成】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印度就曾出现1部论述政治艺术的著作《政事论》,书中曾多处载有鼓励奴隶主释放奴隶,令其耕作小块田地,奴隶主坐收地租的内容,表明奴隶制度已不合时宜,封建因素萌发在际。 笈多王朝时,据法显《佛国记》载:“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惟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由此可见,当时印度的生产者已有所分化,一部分成为“耕王地者”的自由农民,他们虽负有缴纳“地利”的义务,但人身尚自由;但另1部分农民业已成为可以连同土地被赠与他人的“民户”,其不自由的社会地位已由永久性文书固定下来,他们可能就是早期的封建农奴。从上述文献中,也可看到,当时也存在国王、长者、居士及寺院等世俗或宗教大土地所有者阶层。 6-7世纪,封建制度在次大陆又有发展,并最终确立起来。《佛国记》载:“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表明笈多王朝已将土地分封。戒日王时代,依玄奘所言,土地分封进一步发展,“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资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有关戒日王所颁分的各种铜牌赐地证书,迄今已发现很多,证实玄奘所言不虚。在分封土地的同时,戒日帝国统治者还常常随土地一起,把大量劳动力分封给教俗地主。如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秫米酥乳数百石”。其中的“邑”,为当时印度农村公社的基层组织名称,1邑就是1个村庄。各邑面积不等,户数多寡不一,但大体每邑为200户人家。“百余邑”,即百余个村社,有2万多户农民。可见,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封建土地与大量村社农民转化为依附农民是同时发生的。 戒日帝国的封建剥削形式主要是实物地租。《大唐西域记》载:“假种王田,六税其一”,这种地租率延续了相当1段时间。7世纪后期,唐朝求法僧义净访印后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曾提及印度的地租率为“六分抽一”。 【古老的村社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当时印度社会的基层组织制度----村社制度。国王们常常是将整个村社的土地,连同村社成员一道封赐给封建贵族和寺院。转化为依附农民的村社成员继续生活在农村公社的体制框架之中。村社土地的所有权已转化为贵族和寺院的私人或集体封建地产,但依附农民在使用时,仍然要向村社领种土地。可见,村社土地还保留着某种“集体所有制”的外壳。同样,依附农民的劳动产品也要通过村社集体征缴岁贡这1传统形式转化为封建租税。农村公社原有的组织机构、职事人员和耕作、管理制度在形式上亦无很大变化。村社仍是自成1体的社会实体。但由于村社内部的生产单位仍是以1家1户为主,所以印度的村社又绝非是农奴制式的封建庄园。 【社会的赘疣--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得以存留下来,并随着封建关系的演进而有所发展和衍变。《大唐西域记》中载:“若夫种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戌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从中可见,古代的4大种姓仍旧存留下来,而且头两个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旧未变,仍为社会统治等级。但后两个种姓的成份却出现了较大变动。吠舍原来是由农村公社中自由成员,即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等级,而如今只剩“贸迁有无,逐利远近”的商人,那些劳动民众则被排除在外,“肆力畴陇,勤身稼穑”的农民已下降到最低的等级首陀罗之中。后世编成的《纳罗辛哈往世书》证实玄奘的记载符合历史真实状况。 除了等级成分有所变动外,中古时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组织形式也日趋严格和细密。在下两个等级中依照行业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名目的“阇提”。 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监督其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视情节予以惩处。各阇提之间相互隔绝,不得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各类手工业阇提的数目增加,他们分别聚居于各固定地段,父子相传,世代为业。阇提间从不交流生产技艺,更无竞争可言,排他性极强。而在他们之上,则耸立着封建统治阶层的两大种姓,婆罗门与刹帝利。 在4大种姓之外,还有1个庞大的人群,即不可接触者----贱民(旃荼罗)。这实际上是由从事屠、侩、钓、猎、娼等“不洁”工作的人所组成的种姓等级。因工作、出身卑微,贱民的人身和用过之物都被世人视为龌龊,故而贱民不得同其他人接触,“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 印度种姓制度的延续、发展和衍变,与生产力提高和分工加强有关。但种姓间的分割与隔绝,又是生产发展不够充分的表现。从社会发展而言,长期存在的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肌体上的赘疣,它使印度社会成员处于相互隔绝,彼此排斥的状态中,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削弱了社会凝聚力,也降低了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因此,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进步和国家民族强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印度教的兴起 4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南亚次大陆的文化观念也出现了新的转变。这集中体现在,自公元6世纪以来受历代奴隶制帝王尊崇的佛教渐趋衰没,而古老的婆罗门教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出现复兴之势。到8、9世纪时,逐渐形成新的宗教体系---印度教。 【佛教的衰微】 5-7世纪,中国高僧法显、玄奘在访印求法时,虽受到印度王公贵族的礼遇,但他们已经注意到佛教的衰败迹象,寺院废弃,佛塔倾残,“异道甚多,僧徒寡少”。佛教衰微的原因十分复杂。自阿育王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对佛教优待礼遇,广大信徒奉献贡纳,使得佛教僧侣身处深寺大庙之中,与社会民众愈来愈远,其说教理论也渐渐失去教祖释迦牟尼时期的那种朴实无华、关注人生的风范。各宗各派偏执一端,相互争辩不已,使佛学愈发抽象、艰深、晦涩。而对社会的巨大转变,却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信徒日散,香火难以为继。结果在外邦异域广泛传播的佛教,在故乡本土却陷入衰落的困境之中。 【印度教的兴起】 就在佛教败落的同时,印度教悄然兴起。由于印度教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多源自古老的婆罗门教,故又称新婆罗门教。8-9世纪,著名宗教大师商羯罗发起改革运动,整顿印度教的思想体系和寺院法规,终使印度教趋于定型,并彻底取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主导宗教。印度教不是由某个教主所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宗教信仰,因而所崇拜的神祗多种多样,并随派别的不同而各有区别。这种典型的泛神论、多神崇拜教,同印度7世纪之后长期封建割据造成的多元政治局面相适应。同时,它又广泛吸收和消化各地民间的信仰崇拜,因而拥有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繁杂的教义经典】 印度教教义的哲学基础是吠檀多派唯心主义,该派奉古代的吠陀为经典,认为神的启示是人类认识的唯一泉源,真理就是对梵天认识的统一。而求得梵我一致,人生才能获得拯救。印度教的教义既保存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理论,又吸收了佛教不抵抗、禁欲、造“业”和轮回等说教;既宣扬虔敬神灵,安分守命,又提倡人的感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