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崇拜与华夏族的起源_景以恩
- 格式:pdf
- 大小:589.55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神话上古神话起源神话是研究远古时期人类艺术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也是后期人类信仰与文艺创作的一大源泉,目前流传度较广并且自成体系的五大神话古希腊神话、古印度神话、古埃及神话、北欧神话、古罗马神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没有形成体系的神话,如玛雅神话、波斯神话、凯尔特神话等等。
下面就先说说我们中国的神话故事,首先,中国上古时的确没有专门的、权威的、成体系的上古神话的整理著述,所有神话传说都来自于各种笔记、诗文、散文以及个人著述等等的片段,包括《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三五历记》、《帝王世纪》等等,因此众说纷纭,版本复杂,我能轻易列举十几种三皇五帝的说法,且相互矛盾,涉及他们的世系就更是一团乱麻了,我要是在这里分门别类讲一遍,别说我自己就觉得烦,诸位读起来也肯定要大呼用户体验太差。
因此在这里所记述的,是我从中整理出的,以主流性,多数性和不自相矛盾性为原则的上古神话体系,我会尽量都说明出处,做到有理有据,挑战到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的,也会论述清楚。
关于盘古开天、鸿钧合道的体系比较流行于现在的洪荒小说流派,还有一种流派就是创始元灵说流派,是根据《洪荒》小说中构造的流派,通俗的讲可能更多的人愿意去相信洪荒流派创世说,因为洪荒流派的小说比较多,自成一体,关于创世流派之争,这里不做过多的说明。
下面开始正文,以帝尧为区分,帝尧之前划为太古神话时代,帝尧之后至夏朝之前为远古神话时代,夏朝之始至秦朝之前为上古神话时代,秦朝以后至明代,视为近古时代,近古以后神话不显,神、仙绝与天地,用现在的网络说辞视为末法时代。
天地始于混沌(奇点?),其中孕育了一个神祗,后人称之为盘古氏,盘古氏是什么样的呢——“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龙首蛇身,也就是没有爪的龙的样子,然后他撑开了混沌的天地,每天撑开一丈,撑了n年后,直到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盘古死掉了,身躯化为大地,双目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图腾”(Totem)本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族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他的标志”(1)。
最早出现在18世纪英国人朗格的游记中。
在中国,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严复。
他在翻译《社会通诠》时说: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者也。
……由此推之,古书称闽为蛇种,盘瓠犬种,如此类说,皆以宗法之意推言图腾;而蛮夷之俗,实有笃信图腾为其先者,十口相传不自知其怪诞也。
(2)由此严复将图腾作为原始民族把动植物形象刻在石碑柱表上,作为区别不同于其它氏族的徽帜,同时严复还认为原始人深信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是本氏族的祖先。
这样的观点与摩尔根论述的美洲各土著的氏族命名法及其信仰是完全一致的。
摩尔根提出,“在美洲各地的土著中,所有的氏族都以某种动物或无生物命名,从没有以个人命名的。
”(3)可见,“图腾”就是氏族的族徽,也是氏族的名称,而究其来源则是该氏族所想象的氏族祖先,通常是某种动物,也可能是植物或其它非生物。
图腾是伴随原始各民族在探讨自身起源问题的同时诞生的,其出现于氏族社会的初期。
在当时,一方面随着生产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人类的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普遍产生了寻根心理,而在原始人看来,人的诞生与男女766并无必然的联系,以为女祖先是由于偶然的感受某种动植物的精灵而怀孕的,所以产生“感生”传说,也就将虎、蛇、虫、树等日常所见的动植物假定为祖先;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对自然界的无知,原始人类对暴风、洪水、毒蛇、猛兽等怀有极大的恐惧,其迫切需要寻找一个保护神。
由此即与上述寻根心理相吻合,并借助“感生”的传说塑造出了一个个神通广大的原始祖先。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以姒;(契)母吞燕卵而生,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殷。
”(4)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意义上,弗雷泽将图腾总结成“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他们相信在自己与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有极亲密且特殊的关系。
羿射九日节选阅读理解
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祭祀太阳的盛大活动,源自黄帝时代的传统祭祀习俗。
据传说,太阳神火神羿砍倒了十日的太阳后,为了感谢他的功绩,人们每年都会举行为期九天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羿射九日的敬意。
在祭祀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民间传统表演和各种娱乐活动。
祭祀仪式通常在早晨举行,人们会向太阳神献上鲜花、水果和食物,并且点燃香炉,向神火神羿祈福。
这个过程既是对太阳神的感恩,也是对太阳的膜拜。
除了祭祀仪式,羿射九日期间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表演,如舞龙舞狮、戏剧演出、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等。
这些表演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精神。
羿射九日期间,人们也会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如射箭比赛、龙舟竞赛、游乐场游玩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羿射九日的庆祝,也是人们放松心情、增强团结的机会。
尤其是射箭比赛,被视为对太阳神羿的崇敬和模仿,也是传承古代射箭文化的一种方式。
羿射九日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对太阳神的崇拜和祈福,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个节日的举办不仅能够凝聚
人们的情感,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总之,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祭祀太阳的传统活动,它通过庆祝仪式、传统表演和娱乐活动来表达对太阳神羿的崇拜和敬意。
这个节日不仅有助于人们与自然界更加和谐地相处,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少昊【上古】尹⽒先祖少昊,为尹⽒⽴姓始祖尹般之⽗,母亲为次妃。
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传少昊是黄帝之⼦,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领。
中国五帝之⼀,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的始祖。
⼤华夏显宗康皇帝少昊,昊⼜作“皞”、“皓”、“颢”,⼜称青阳⽒、⾦天⽒、穷桑⽒、云阳⽒,或称朱宣。
相传少昊姓⼰,名摰(亦作质),为黄帝之⼦,⽣于穷桑(今⼭东省曲⾩北),建都于曲⾩。
传说他能继承太昊的德⾏,故称少昊或⼩昊。
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业和农业的官。
活动于⼭东西南部⼀带,擅于治⽔与农耕。
⽩帝少昊 少昊最初建⽴的的国度在⼭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照地区。
少昊⽒是史前东夷⼈的重要⽀系,考古发现的陶⽂和⼤墓证明,少昊⽒不仅存在于⼤汶1、2⽂化时期,⽽且还延续到龙⼭⽂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汶⼝晚期以莒县陵阳河⼀带为中⼼,到⼤汶⼝末期迁到五莲丹⼟⼀带,龙⼭早中期⼜迁到⽇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规模的中⼼,龙⼭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带,到龙⼭晚期⼜迁到曲⾩⼀带。
少昊⽒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和⽂明化⽔平不断提⾼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国的社会转变。
到龙⼭⽂化末期,少昊⽒⾛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东夷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古⽼部族,少昊⽒属于其中⼀⽀,它以鸟为崇拜图腾。
这是早在五⼗多年前,学术界通过钩稽⽂献记载所达成的共识。
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加,学界⼜逐渐形成了海岱地区的史前⽂化属于东夷少昊⽒、太昊⽒为代表的⽂化这⼀共识。
后来随着史前陶⽂等新资料的发现,有学者进⼀步提出,分布于豫东皖北⼀带的⼤汶⼝⽂化属于太昊⽒的遗存,在鲁南和鲁北⼀带的⼤汶⼝⽂化则是少昊⽒的遗存。
这些实证研究极⼤丰富了我们对海岱地区史前社会的认识。
但同时⼜出现⼀个问题,海岱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盛期实际是龙⼭⽂化,如果认为少昊⽒只存在于⼤汶⼝⽂化时期,就必须对它与龙⼭⽂化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将与少昊⽒作为东夷族最繁盛⽀系的⼤量⽂献记载产⽣⽭盾。
从“射日神话”由西到东的传播,看看各族神话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射日神话,是英雄神话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上古各地区的先民们关于太阳的想象和叙说,是美丽并气魄宏伟的。
太阳,这光照寰宇的实体,对原始人来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怪物”。
它能给人以伟大的光和热,是生命延鉄的依据之一;它能使万物生机勃勃,它能一日中升落有致,恒而不变……太阳,赢得人类无限祟拜和虔诚的恭敬,是由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它带给人类的并不完全是美的事物,它本身也不全然是美的象征。
它也会给人类带来干旱、灾难,成为恶的代表。
射日,是由崇日发展而来的,无有崇日就无有射日。
射日,是人类对太阳这光明温暖的客体,但又是一种灾难的施行的认识的产物,代表着人类认识上的进步。
因而,围绕太阳产生的神话,以两种姿态出现:一赞、一恨。
由赞而恨,由恨转化为赞。
射日是由赞美太阳发展来的恨的行为。
射日之后,这种恨又转化为赞美它的功德。
所以造成了射日神话表现的独特性。
一、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藏族神话《种籽的起源》中,天上出现了九个太阳,到处草木枯焦,滴水不见,人类都被烧死了,唯有一个少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后来这少年又与天鹅处女型传说和种子神话联在一起。
在故事中寻找不到九个太阳变冷的原因。
据故事中的情节看来,似乎也是射落的。
九个太阳后,又二次造人,这纯属流传的结果纳西族的《靴顶力士》中有:面对九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的暴晒,大力士桑吉达布鲁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噼啪燃烧,江河湖海滚滚沸腾,心中气愤异常,便抓住大鹏的翅膀上天找玉皇大帝说理。
并摇动天宫的大圆柱子,使天帝不得不满足于他的要求——借神弓神箭射落了八个太阳和六个月亮。
这同样是由赞到恨的转化。
但这恨,已具有社会属性,即天帝主宰的概念,为时是较晚的。
而玉皇大帝则更晚了,时间不会早过唐代。
壮族的《侯野射太阳》中讲十二个太阳一齐上天,被侯射下十ー个。
余下的一个不敢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去请太阳。
公鸡担负了这一神圣的职责,召唤太阳出来后,人们又欢呼狂笑起舞。
中和节1 节日简介编辑本段中和节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
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2 节日气息编辑本段中和节后,春天来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
在此之际节日气氛,人们引龙回。
中国远在六千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信仰,当时有玉龙、龙盘。
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
山东惠民地区过一种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引龙回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
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同时,为了农业丰收,需要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浇灌。
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还要玩龙戏,此举是将祭龙与求雨融于一炉。
3 名称由来编辑本段“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
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
《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
武进民谚云:“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是说到此时令,各种瓜果蔬菜均需播种了。
传说在伏羲时代那个时候,就“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到周武王是,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3.1 中和节与日神崇拜据记载,中和节是在唐朝臣李泌的提议下兴起的。
他提倡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为了祭勾芒神,也就是祭日神。
传说,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
羲和御日赏析羲和,又称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神祇,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被尊为太阳的母亲,也是中国古代五帝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英雄。
而“御日”则是指神话中女娲掌管太阳的事务,掌控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
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太阳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因此女娲御日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女娲御日的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在这部古代经典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之一,她以自己的血肉创造了人类,教导人类种植谷物、养殖牲畜,使人类生活得以改善。
而在《山海经》中,女娲还被赋予了掌管日月星辰的神力,她能够控制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使得世界能够有光明。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娲御日的形象也被广泛地描绘和歌颂。
在《诗经》中有着“女娲补天”的传说,描述了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壮举,使得天地之间不再有隙缝,人间得以安居乐业。
在《山海经》中,女娲的形象也被描绘成一位智慧、仁慈的母亲,她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条件,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女娲的赞美和歌颂,使得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位伟大女神。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中,女娲御日的形象也被广泛地运用。
在古代宫廷中,女娲被尊为太阳的母亲,她的形象被用来象征皇帝的威严和权力。
在宫廷建筑中,女娲的形象被用来装饰宫殿和宫廷花园,使得整个宫廷充满了神秘和神圣的气息。
在宫廷礼仪中,女娲的形象也被用来作为祭祀的对象,以求得国家的安康和丰收。
因此,女娲御日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女娲御日的故事也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女娲常常被描绘成一位身披五彩霞光的女神,她手持日轮,面带笑容,展现出了神圣和仁慈的形象。
在绘画作品中,女娲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装饰宫廷和寺庙,使得这些地方充满了神圣和神秘的气息。
同时,女娲的形象也被用来作为宫廷礼仪中的装饰,以表达对女娲的崇敬和敬仰。
因此,女娲御日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29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006年6月第一卷第一期頁229-270Providence Studies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une 2006, Volume 1, No. 1, pp.229-270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魯瑞菁*摘要本文首先從〈離騷〉主人翁遠遊飛天時,模擬太陽的行程說起,著重討論「扶桑」與「若木」這兩個空間定點地名,指出它們在初民想像的宇宙觀中,作為日出入神樹的神話學性質。
其次,本文從《淮南子.天文訓》所載太陽一日運行的系統出發,著重討論「暘谷」與「蒙谷」這兩個空間定點地名,指出它們作為日出入海洋的神話學性質,更探討初民對於夜間太陽行徑的幾種想像與猜測(此為第一題)。
再次,本文討論了羽族化為水族的神話與太陽/海洋二元對應原型的關係(此為第二題),並舉出《莊子.逍遙遊》鯤鵬變化的故事為例。
認為〈逍遙遊〉化魚為鳥(或化鳥為魚)神話故事所據者,乃是太陽每日由海中昇起,運行到天頂;再由天頂運行到西天,沈落到大海中的過程原型(此為第三題)。
更依此原型進一步發展出若木/暘谷、陽/海、東方/西方、羽族/水族、生命/死亡、南方/北方、天界/黃泉、陰/陽等二元對應的文化價值取向。
關鍵字:扶桑、若木、暘谷、蒙谷、鯤鵬神話* 現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230靜宜人文社會科報一、前言太陽是初民辨認方位與時間最直接的座標,由太陽及其光影所在的位置,可以確定出上下、前後、左右等立體三維方向,這是人們最直觀的感受;然後由每日反復的日出日落,形成初民一日四時的時間概念;又由太陽及其光影一年間不同的空間視覺位置,形成初民一年四時的概念,此即由空間三維性所規定出的時間的一維性。
由於太陽及其光影具有具體可觀察的空間位置,因此古人對於太陽一日日間的運行路線,以及一年四季的運動路線,多用空間定點的描述與規定,由此形成「宇宙/世界」同構的秩序,人們行為也因而有了準則及依循的方向。
中日两国太阳神话之比较作者:滕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文章通过对于中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太阳神话的比较和分析,初步探索造成中日两国太阳神话异同的历史、社会、政治以及自然等原因。
太阳神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神话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太阳作为宇宙的中心,作为光和热的源泉,作为自然界的代表,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受到全世界各个民族的顶礼膜拜,而和太阳神有关的神话传说更是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英国自然神话学派学者繆勒甚至认为以太阳神话作为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所派生,用来解释太阳神话的。
比如古埃及人认为世间的人是太阳神的眼泪变成的,太阳是生命的象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而美国印第安部落的阿尔贡魁人则把太阳作为造物主、始祖、母亲、生殖者来崇拜,因为在阿尔贡魁人的语言中Kesuk(太阳)这个词就源自于“给予生命”。
太阳东升而西沉,循环往复的现象对于上古先人们来说更是不死、新生的象征,代表了大自然神秘而不可抵抗的神奇力量。
而或许正是由于地处世界神秘的东方,中日两国对太阳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漫长的历史中更是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太阳神话。
中国的太阳神话是由“十日”开始的,据《淮南子·本经训》所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在尧的时候,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被烤焦,人们没有食物果腹,又饱受太阳烘烤的折磨。
一些猛兽也都从森林中跑了出来,到各地残害百姓。
尧派遣后羿,去往各地诛杀猛兽,解救百姓。
十个太阳被后羿射落其九,只留下最后一个。
这就是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太阳神话“后羿射日”。
而在日本,最有名的太阳神话就是“天之岩户”,记载在《古事记》中。
“伊耶那岐命在洗左目时所生的神名为天照大御神,其次在洗右目时所生的神名为月读命……并切取上须,拔去手脚指爪,驱逐出去。
”两相比较,虽然说中日两国太阳神话的起因同样是因为太阳不同于往常的异动,使得恶神横行、祸事频发,但是其异动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反的。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在菏泽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潘建荣(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众所周知,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然而,在二千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后,它却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
这里孕育了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都与菏泽息息相关。
古往今来,与菏泽有关的历史人物写入二十五史的千余人,其中为之立传的达217人之多,这是全国同类市地所罕见的,证明了菏泽历史文化的厚重,反映了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
下面我分若干条目给大家做一介绍:一、菏泽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菏泽市,上古称陶,位于苏、鲁、豫、皖四省十六县的结合部,也是《禹贡》中的兖州、豫州、徐州、青州的结合部。
地质资料表明,远古的豫东、鲁西是华北凹陷地带,经过千万年黄河泥沙的充填,终于使菏泽境内逐渐形成岗丘布野、河沟纵横、林木茂密、湖盆相连的平原沼泽岗丘地貌。
《禹贡》、《左传》就记载了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菏水、汳水、黄水、洮水、句水、黄沟水十水;记载了历山、曹南山、左丘、陶丘、楚丘、犬丘、青丘、廪丘、乘丘、襄丘、桂陵、安陵、巿陵等近百处地名。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起于多源,如满天星斗。
迄今为止,尚未在菏泽发现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址。
距今七千年前后,由于大自然气温的变化,使先民食物来源变的十分困难,人们开始从山东东部、甘、青、陕、豫、大江南北涌向中原。
这从北辛文化、裴李岗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大汶口文化骤然兴起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
现已发现,菏泽境内有北辛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十处,而龙山文化遗址却近达300处,且岳石、商、周等不断代文化在几乎所有遗址上都有发现,反映出先民在这些遗址上连续生存三、四千年的实际情况。
这些遗址分布在四泽十水的岸边,反映了先民依水而居的状况。
境内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面积之广,连续年代之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校友笔丛】太昊、少昊与上古的东夷民族王 宁(枣庄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枣庄 277107)〔关键词〕太昊;少昊;帝尧;帝挚;东夷民族;陶唐时代〔摘 要〕本文以为太昊、少昊本当作太敖、少敖,即大首领、小首领之意;太昊即帝尧,亦即昌意、阏伯、帝潞;少吴即帝挚、亦即玄嚣、实沈、帝台。
太昊、少昊所创立的陶唐时代,即是东夷部族形成的时代,也是华夏民族的源头,它是华夏民族由原始时代的分散部族向奴隶制时代的大型部族联合体的过渡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图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0)04-0040-05 近现代一些研究上古东夷民族的论著中,对太昊、少昊的讨论颇多,而至今尚无定论,此为东夷民族史上的大疑难问题。
一些书上只是粗略地介绍为“古代东夷族的两位首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弄清此二者与古代东夷族的关系。
笔者认为,太昊、少昊的问题,实在与古代东夷民族的起源有很大关系。
因其传说在古代流传极广,而其变异亦至为巨烈,前人每囿于古书之分歧异说及儒生的妄造史说,不能辨其异同,遂使其真相逐渐湮没难识。
但不弄清这个问题,就有许多关于东夷民族的历史问题难以揭示出来。
因撰此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太昊、少昊释义太昊、少昊之名,用字颇多歧异,太又作大,少又作小,太与大、少与小古本同字,此可无论。
唯昊字又或作白皋、皓、浩、颢等,可知其古无定书,只是个记音字,单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训释根本得不到确解。
余谓昊、峰等皆非正字,而是借音字,其正字当作“敖”,由声求之,敖、昊古音疑匣旁纽双声、宵幽旁转叠韵,音近而假。
“敖”是楚语,古代楚人称其帝王或首领为“敖”,如楚王之若敖、霄敖等。
敖实皆当作獒,是一种身高四尺的猛犬,因其捷猛超于诸犬之上,故古人以之称首领,字亦作豪,《书・旅獒》:“西旅献獒”,郑注:“獒读曰豪”。
《曷鸟冠子・博选》:“德千人者谓之豪”。
《汉书・赵充国传》:“先零豪”,注引孟康曰:“豪,帅长也,”皆其意。
文化视域下的古代神话与华夏姓氏一、华夏姓氏起源于远古的神话时代关于中国古姓的起源,有起源于“图腾、国名、邑地、族号、官职、谥号”等数十种形式的说法,而起源最早且与神话有关联的源头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始祖赐姓”,源于伏羲女娲神话。
相传宇宙初开之时,伏羲女娲兄妹按照天意结为夫妻,繁衍人类。
他们根据子女的出生和居处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族姓,并规定同一族姓的男女不得自相婚配。
还有一种是女娲造人赐姓神话。
传说远古之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补天治水后看到天下的人在劫难中死去,于是又捏黄土造人,为提高效率就用草绳沾着泥浆挥舞,甩出的泥浆随即变成了小人。
女娲规定,落在石头上的人姓石,落在树叶上的人姓叶,落在花朵上的人姓花,等等。
造人之后,女娲为了人类永不绝嗣就教人类如何自己生殖繁衍,“因置婚姻”,发明通婚制。
这类神话透出了“始祖创世,因生赐姓”的中华古姓来源信息,蕴含着神话时期人类由血亲群婚乱婚向族外婚进化的印迹。
另一个是“图腾为姓”,源于神话时代的图腾崇拜。
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大自然及自身不了解,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都有生命。
于是就把这些自然万物神化为雷公、雨师、山神、水神、太阳神、动植物神等,而当自己的氏族祖母与这些自然万物接触就会孕育出后代。
这些与人类自身和氏族组织有关的自然万物就被视为自己的亲祖,在敬畏中加以崇拜,这样产生了神话,也产生了本氏族群体的标志和徽号——图腾。
这种含有自然崇拜、生育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图腾名称,即成为最早的社会组织——氏族的名称,进而演化为该氏族共有的姓氏。
中国最早的一批古姓,即由氏族图腾演化而来的。
如伏羲的“风”姓是龙图腾崇拜,意为“天下第一龙”(伏羲“风”姓也有解释为“凤”姓的,这种解释源于“凤”通“风”,或伏羲来自西方鸟图腾部落);姜姓炎帝是其母安登感应神龙绕身而生炎帝于姜水而得姓的;姬姓黄帝是其母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感而有孕而育黄帝于姬水而得姓的;夏祖女志因食神珠薏苡而孕育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即苡的演化);商祖简狄因食鸟卵而生契,故以鸟为图腾,以子为姓(子即卵);等等。
夏朝的图腾崇拜是怎么回事图腾崇拜的现象曾在我国古代和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可找到它的踪影。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的图腾崇拜是怎么回事,希望你喜欢。
夏朝的图腾崇拜介绍在1942 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珍贵文物「楚帛书」——同时出现战国年间,楚国关于「创世神话」与「四时月令」的「文字」和「图画」。
这里头论及创世的「伏羲」生下四子,其中一子名为「翏黄难」。
帛书更一一列出了十二个月的「执掌之神」,文字方面与《尔雅》的记述几乎全部相同;九月之神,也就是开启秋季的大神,文字上记为「玄.司秋」,即伏羲之子「翏黄难」,附图则是画成双蛇头、四足的神物。
临摹杨宽《战国史》一书中的附图在杨宽的分析中,他认为这位名为「翏黄难」的神灵,另一名字就是「玄」,其形象是双头大龟。
因为「鲧」在不同的版本中,有将右方偏旁以「玄」来取代「系」的。
「玄」和「鲧」,古音都类同于今日的「昆」音。
而「翏」通后世的「戮」字,因此「翏黄难」的意思即「被杀(与复活)的黄难」。
「难」、「能」(能字的中古音作「nai」、「耐」)古音相同,因此这里的「黄难」便是其它典籍中的所出现的「黄能」。
归总说来,「鲧」、「玄」是互相对应的,「黄难」、「黄能」也是互相对应;而它的神话形象,则是这只「双头大龟」。
在这一连串的论述中,杨宽认为「三足鳖」、「熊」这两种论点,应该都是误传之下的结果。
此外,如果我们从楚帛书上的图象来看,后世的「玄武」也与这段「夏鲧」的神话原型同源。
因为帛书上的「玄」,其头形是两只舌头吐信的蛇,配上四足龟的造形。
「蛇」和「龟」这两形号符号,正是今日「玄天上帝」神像的特殊象征。
如果我们先将问题简化成为︰「能」或「熊」的文字原形究竟是什么?在目前可以查得到的甲骨与金文中,全都没有「熊」字,直到小篆才有区别出「能」、「熊」二字。
因此以下就只能专从「能」字来查看。
甲骨文的「能」字写成如下的型式︰光凭第一印象,我们立即便能辨认。
太阳神崇拜与华夏族的起源
太阳神崇拜与华羲
族的起源
厂门遥里
、
旦目
匕习万又二二人户巨办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华夏释义太阳纹族徽释读以及对诸如山东大注口文化等考古学
和古史典籍资料等不同方面分析后指出:夏族出于华族;华夏民族也是一个自认为是太阳神后裔
的崇拜太阳神的民族;华夏族起源于东方后迁于中原;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以原居于东方的华夏先民为主体团结当地土著民族经过漫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而创造出来的文化硕果关键词太阳神崇拜华夏族图腾太阳纹
世界各国大多存在过对太阳神的崇拜并有许多民族认为他们就是太阳神的后代古华
夏族便是其中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指出:欧亚非美各洲的原始
民族普遍崇拜太阳神;朱天顺先生在《原始宗教)一书中说:古希腊人有日神希利奥斯之庙罗马人有日神梭尔之庙英国人也有立石柱祭日神的风俗日本人供奉开国女神天照大帝墨西哥人有杀人祭日之俗古秘鲁人的酋长自称为太阳之子这与中国华夏族之帝王称天子”—太阳神之子颇相类似自称为太阳之子或太阳之族的并非仅只中国与秘鲁据美国盖斯特注释的(新金枝》一书载:古埃及王与太阳神同称非洲的郎高梦巴萨哈瓦等族的酋长也都自称上帝日本人称日皇为天皇—太阳之皇①华夏族的“华与“夏”华夏帝王的炎帝黄帝太昊少昊等都是太阳或太阳酋长的不同称谓;从文物典籍各方面看都与太阳有密切关系因此说华夏族是太阳之族华夏领袖是太阳之子—天子一点也不过分下面试从华夏古义族徽居地等各方面论述作为太阳之族的华夏之根源以就教于海内学者一华夏释义华”之古义本为太阳的专称但《说文》已失之仅作花”讲唯加日旁的哗”字作
光”讲尚存太阳发光的本义但考之秦汉以前的文物典籍不难发现“华”作为太阳专称的本义如:
1(水经若水注》引古本《淮南子地形
训》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华其光照下地但在今本中却改为:“末有十日其光照下地是知后来的十日原称十华十华即十日2秦汉间有一种瓦当中绘日形并
有十
字相交纹(十字纹即日纹后详)其四个
空间
有铭文日“与华无极对照日纹及十字纹知“华”即太阳
也
3(
楚辞天问)有“羲和之未扬若华
何
光”句对照前文可知:羲和为御日之神“若
华指上述若木上的太阳此华亦指太阳也
有此三例足证太阳古称华华族即太阳之族
①杨
希枚(先秦史文化论集)第7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5
年版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期
既谈华族必然联系到后出的夏族华族自伏羲氏起夏族则自夏鲸始夏出于华夏字在金文中有许多写法其共同的特点是:一人头顶或手举太阳这与华为太阳古称同义即夏族仍继承了华族为太阳族的称谓华夏族以日为名尚能从两昊中看到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说:太昊少昊之昊字本作昊象正面人形而头上是太阳古代把天叫做昊天是以太阳为主的那么太昊少昊之所以称昊是代表太阳神”①昊字从日从天古天大人三字通因此昊即人间以日为名的首领或氏族由此而知两昊与炎黄有密切血缘关系太阳族源自隧人伏羲时代《尚书大传》称:健人称健皇伏羲称羲皇神农称农皇皇”字的古义为光芒四射的太阳②因此三者都是以太阳命名的氏族伏羲之母族称华肯氏(即赫苏氏音近义通)华族之始盖起源于华肯氏华族为华骨氏的简称而繁育了炎黄二族的少典氏即出自伏羲氏(后详)因此伏羲少典炎帝黄帝太昊少昊皆华族也下面对以上各氏与太阳的关系略述于下:太昊伏羲氏(帝王世纪》称太昊“象日之明”;(拾遗记》云:“其明睿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其为太阳之族是很明显的炎帝神农氏《白虎通五行》云:炎帝者太阳也(左传昭公十七年》称炎帝氏以火纪“火”据《淮南子天文训》“积阳热气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看并非水火之火而是太阳神之火黄帝“黄”字据《说文》“从田从荧”荧即光其实光即太阳光田字在甲骨金文中往往作日形后讹而为田其义为太阳发出的光亮知黄帝实即太阳之帝也黄帝在帝誉有学者认为:誉与皓通亦为太阳光义在(山海经》中帝鲁称帝俊据《大荒
东经》:帝俊妻羲和生十日十日者即十个以日为名的氏族据《拾遗记》:帝誉之妃邹
屠
氏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
子”梦日生子典型地说明了誉及其后裔皆为
太阳部族尧(史记五帝本纪》称尧“就之如日”(易通卦验》云:“尧之精阳万物莫不从者”精
阳即阳精太阳之精又《孝经援神契》云:
尧火精鸟廷前文已明:火精实即太阳之精鸟廷是尧继其父的鸟图腾在(大荒东
经》中帝俊(誉)记有五采之鸟为帝俊下友知其为鸟图腾舜(春秋感精符》云:舜为“斗星之精
”
《帝王世纪》称:其母握
登感大
虹而生舜星虹
皆天象与日甚近另《史记五帝本
纪》正义
引(尚书》云:舜又名重华尽管学界对重华各有解说但重华为“伟大的太阳首领”之称是
比
较切合实际的
夏夏为太阳之族已如前述另《尚书
汤誓》云:夏莱无道民众说:“是日易丧予及女偕亡!”意思是你这个太阳之君怎么还不死我们宁愿与你一同死!说明夏帝自称为太
阳
之君是很明显的商商人以日为名已成学界共识“商人
即兼称天神及商王为日或帝
;“
殷人有祭日之
祀且于日之出人朝夕祭之”④
周“周人的明明上天昊天皇天即上
帝只能是太阳神⑤周人称后援为“皇祖
(见《诗鲁颂详叮言》)称女祖大姜日“皇姚(
见
唐兰(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载(大
演
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
年版
顾领刚杨向奎(三皇考》载(古史辨》七(中)第5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转引自刘盼遂(说文练习笔记》
杨希枚(先秦史文化论集)第
749页
同④第759页
①②③④⑤太阳神崇拜与华夏族的起源《国语周语》)皇祖皇姚即太阳之祖太阳之母也传为出于敞项的秦楚族亦为太阳族后裔秦人称其祖日“皇且”(祖);《史记楚世家》称:楚族亦出自撷项楚之大姓屈景昭皆为太阳光义屈或作咄《楚辞离骚》中屈原称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肤皇考日伯庸高阳与皇皆太阳也以上证明:伏羲神农黄帝及黄帝后裔等都是太阳之族—华族当今不少历史书籍在论及华夏族的组成时总喜欢把夏描述为羌族商为夷族周为羌族或狄族等等①但其共同的太阳图腾足以说明:它们是同出于一族的还有的认为两昊与炎黄不同源主张夷夏东西说②但从两昊与炎黄皆为太阳族看此说也是不能成立的自炎黄至虞夏均是部落联盟时代根据恩格斯血缘亲属关系是联盟的真实基础”③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原理炎黄虞夏同祖同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二华族族徽释读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太阳纹在浙江陕西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均有发现由于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民族(更确切地说为华夏族)的摇篮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黄河流域当时黄河流域在东西方分别存在着大坟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化圈中原地区已发现太阳纹的有:陕西华县郑州大河村和洛阳王湾等;山东则有:泰安大坟口营县陵阳河与大朱村诸城前寨邹县野店苏北大墩子连云港将军崖乳山南北斜山等遗址因此无论就质量或数量方面中原地区的太阳纹远不如东方笔者据此以为:东方是华夏族的真正发祥地尤其是泰山之阳的坟泅流域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位于鲁中南丘陵西南部边沿的大汝口早期遗址多而集
中遗存物丰富并具有与北辛文化的承袭关系说明这一地区是这一文化的原生地和中心区域”④华夏族正是源于这一核心地区
据(大坟口》考古发掘报告大汝口遗址太阳纹多而典型是华族的重要遗址其太阳纹称为圆点纹同心圆纹涡纹或朱色图象等现分列于下:①.
(图版65朱
色)
②田(图版69白粉)
③.(图版58:4等朱色)
④O(图版41白底黑纹)
⑤@(图版73:1系刻划纹)
⑥0(图版43:3
黑色同心圆纹)
⑦娇(图版41黑白彩绘)
⑧幸(陶窑遗址采集物黑储白兼
施)
另外在大汉口文化其他遗址发现的太阳纹有
:
①帝令(江苏大墩子邹县野店)
②舀
吞占凡(营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
前寨
)
③⑧舀(乳山县南北斜山
)
④.0
0承每(江苏连云港将军崖)
现分别释读如下:全唐兰先生释卒说象花朵形
⑤;
刘夫德释:应是一乌载日的形象它同华县护泉村出土的太阳鸟形象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为仰视图后者为侧视图⑥笔者赞
同他的看法认为这即是古书记载的三足乌
①②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
2年版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见(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
文集)下册(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193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90页巫鸿(从地形变化和地理分布观察山东地区古文
化的发
展》(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唐兰(从大汉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载(大泣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版
刘夫德(扶桑考》载《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5
③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