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0.5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本,全书总共有十五讲。由中国人对“人”的基本认定讲起,前面的十二章都是在讲春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描述中国文明,如何在饮食、男女、用思、抒情等各个方面建立其面貌,发展其文化方向。而从第十三章以后,着重讲前面阐述的中国观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十三讲,以孟德斯鸠为中心,介绍欧洲从崇仰中国文化到鄙夷的过程,论析中国国情特殊论、欧洲社会停滞论。第十四章,再以法律为例,说明西方对中国法律体系之误解。

这本书将中国的文化从体气开始顺理成章的逐渐延伸至圣王如何开中国的礼乐文德之教。与此同时,每一讲主要采用横向比较之论析方法,跟古希腊、古印度的文化相比较。比如:比较中国人的身体观和古印度、古希腊的不同。古印度、古希腊,他们很注重体相,认为人拥有好的相貌定由修行善法而来。而中国人正好相反重内而不重外、重心而不重形,中国人的体相观的特点: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象好,通常是指德行好;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文化及审美价值。紧接着又比较了中外饮食之不同、性别思维的中西文化之分。让我从中明白了,整个中国哲学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人被视为精神与形体整全的存在。食与色,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需求和欲望,人生的快乐,主要是和这两种欲望之满足有关。而在基督教中,认为人只有摆脱性欲对人的控制,不受魔鬼的引诱,才能入神圣或觉悟的领域。可以说,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存在论与认识论)无性别意识,中国传统的主流哲学思想则有鲜明的性别意识,造成了中西哲学的重大不同。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

理传统会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名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此外,还比较了中西封建之殊、关怀型文化和西方惊异型知识系统的差别、中西方不同的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等等,这里我就不再一一的做论述了。

本书最让我感触深的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点的阐述,我觉得这几个特点确确实实的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一是“本—末”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因此才有做事勿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从而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基础的态度。由本至末时顺,由末至本是逆,一顺一逆,合起来就是一个循环,这时的本末就成为“始终”,于是就有第二个思维模式:始—终模式。第三个模式是“阴阳”,既非乾为本又非坤为末,亦非乾坤阴阳始终循环,而是交替迭用,互待互济。第四个模式是“中和”,即是一切都适当、均衡的状态。追求这种境界,是中国人思考各种问题的倾向。凡事要以和为贵,正是中国人的思维特色。

总之,读完本书可以学习到很多在饮食、男女、抒情、用思等各个方面的中国文化,同时可以学习到很多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