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历史上四个谜团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5
泰山奇怪传说故事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那你知道泰山奇怪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泰山奇怪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泰山奇怪传说故事:何首乌泰安城南有个何家庄,住着姓何的父子俩,以采药为生。
村里还有个大财主,开了个药铺,要他们给他采药。
这一年,父亲身体不好,儿子因为照顾父亲,就很少上山采药。
那财主说:"你们再不上山采药,我就把你们撵出去。
"何家的儿子没办法,只好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山采药。
到了山上后,父亲说:"我从东路上,你从西路上,咱们分两路采。
""好吧!"他们就分手了。
那老头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电交加,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
老头腿也软了,肚子也饿了,头也昏了,正想找个地方避雨,忽听对面一座小山上有个小孩哭。
老头子心想:这么大的雨,怎么还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难受也得救孩子!就冒着雨跑到对面山头上去了。
一看有个小黑孩,胖乎乎的,很爱人,在那里哭呢!老头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个山洞里去了。
小孩也不哭了,老头也昏过去了。
醒来一看,小孩不见了,手里剩下个黑黑的、跟个地瓜样的东西,很香。
老头也饿了,就把这个东西吃下去了。
一会,他儿子就来了,拉开嗓子喊:"上哪去了,下这么大雨!"老头在洞里答道:"在这儿呢!在这儿呢!"他儿子进来一瞧,里头是个头发乌黑的年轻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两个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纪?""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认得我了?"儿子他仔细一看,果然是父亲,就说:"你怎么这么年轻了呢?"他父亲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
又说:"你看这还剩了一半呢?"他儿子把这东西拿下山去,找药铺里的先生一看,原来那黑东西是药。
泰山的神话传说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东部。
泰山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和宗教象征,被称为“东岳”,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巡视之地,也是众多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之一。
以下是关于泰山神话传说的一些相关内容。
1. 伏羲划定四方:相传在古代的伏羲时期,人们对于天空的方位和地域分布并没有准确的概念,在人间事物和地域位置间没有明确界定。
而伏羲则,在泰山上借助大地间断痕迹,观察太阳的升降,将腾蛇纳背、地脉弥天之象划定为东南西北的分界,并且树立起了天地结合的信仰和宇宙观念。
2. 泰山之神:泰山被奉为天地之门,是古代中国与天界相连的重要通道,因此被视为众神之中的主宰。
其中最重要的神明是山神泰山,被称为“东岳大帝”、“东岳官吏天下师”,并且维持天地之间的稳定秩序。
3. 黄帝封山:相传,黄帝曾亲自坐镇泰山,并且在此封禅,将其视为治理世界、保护民众的象征。
黄帝的登临泰山,也象征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理念。
4. 文王问卜:周文王在封泰山前,对于是否召见天子,向泰山发出了卜问。
经过泰山的卜筮,文王听到了碧震丹声,被视为吉兆。
因此,文王在此决定召见天子,成就了周朝的建立。
5. 孔子登泰山: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数次登临泰山。
这次旅程成为了许多神话传说的背景,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子与泰山之神的对话。
传说中,孔子认为即使山河巨变,泰山仍会屹立不倒,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和真理不变性的信念。
6. 司马相如与泰山神仙:相传,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在游历泰山时结识了一位神仙。
在这段经历中,司马相如与泰山神仙的对话成为了著名的传说故事,强调了学问、品德和与神仙对话的意义。
泰山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与无数神话传说相关联。
这些传说在传承中使泰山更加神秘和崇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历史和文化的方式。
泰山的传说和古代故事泰山,那可是咱中国名山之一呀!它有着超级多有趣的传说和古代故事。
一、泰山的传说1. 泰山老奶奶的传说泰山老奶奶可是深受人们敬仰的神仙。
传说她神通广大,能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据说她常常显灵帮助那些在泰山遇到困难的人。
有一次,一个小孩在泰山上走失了,他的家人焦急万分。
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小孩突然出现在一个山洞前,他说有一位老奶奶给他指了路,还给他吃的。
人们都相信这是泰山老奶奶在显灵。
2. 盘古开天辟地与泰山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
这也让泰山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它承载着天地之初的力量。
3.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泰山石敢当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人物。
人们相信在房屋的某个角落放上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就能辟邪镇宅。
传说石敢当非常勇敢,他能够战胜各种妖魔鬼怪。
有一个村庄经常受到妖怪的侵扰,村民们苦不堪言。
后来,他们请来了石敢当,石敢当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赶走了妖怪,村庄从此恢复了平静。
二、泰山的古代故事1. 帝王封禅泰山古代很多帝王都喜欢到泰山进行封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曾到泰山封禅。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天地宣告自己的功绩,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的江山社稷。
汉武帝也多次到泰山封禅,他在泰山上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这些帝王的封禅活动,不仅让泰山的地位更加崇高,也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故事。
2. 文人墨客与泰山泰山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
李白就曾写过“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句来赞美泰山的雄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
这些文人墨客在泰山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让泰山充满了文化气息。
泰山的传说和古代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让我们对泰山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泰山的神秘和伟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座历史名山。
中国泰山有哪些传说
1、苍穹之下的泰山
传说中的泰山,是指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中国五岳之一。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受到了历代帝王的赞美和崇敬,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
2、山神苗疆
传说泰山上住着一位叫苗疆的山神,他把泰山变成了一座宝塔,把宝塔的八边形状变成了八只白虎,把宝塔的九层变成了九只青龙,把宝塔的十二角变成了十二只玄武,守护着泰山。
3、山神黄飞虎
传说泰山上还住着一位叫黄飞虎的山神,他有着一只神灵的金翅膀,能够飞行,把泰山变成了一座金色的宝塔,守护着泰山。
4、山神玉皇大帝
传说泰山上还住着一位叫玉皇大帝的山神,他把泰山变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塔,守护着泰山,他还有一只神灵的玉龙,能够飞行,把泰山变成了一座金色的宝塔,守护着泰山。
5、玉帝和紫金山
传说玉帝曾经在泰山上举行过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礼之后,玉帝将泰山变成了一座紫金山,守护着泰山,让它永远安宁。
泰山的2个未解之谜,真实存在,连科学家都没法解释
说起泰山这个风景区,我们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它是五岳之首,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拜访。
不过你们是否知道,在泰山却存在2个未解之谜,真实存在,连科学家都没法解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第一个未解之谜就是位于泰山山顶上的玉皇殿里面,这个地方原本是被称作太平顶的。
在这里面有一个不知道是谁立的无字碑,起初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所立的,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所立的。
但都因为找不到历史资料和物证能够证明,所以这些都是猜测,无字碑的主人也成为了一个谜。
而第二个未解之谜就是位于泰山东北一公里山谷顶上的一个《泰山佛说金刚经》,这篇经文就给古人雕刻在石头之上。
字体非常的雍容大度,字体非常充满个性,很多人都为古人为何可以将字写在石头上感到惊叹,就连科学家也没法做出解释。
而这篇经文再加上没有署名,作者是谁也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被压得泰山气运?看泰山“天外村”,12根“龙柱”如何破解!大家都知道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地方,但是并非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来泰山进行封禅,也可以说在历史朝代中只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能到这里进行封禅。
那么到底有多少皇帝来泰山进行封禅呢?和天外村广场的“龙柱”有什么关联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龙柱背后的故事:泰山天外村广场上立着12根龙柱,石柱高7.2米、直径0.9米,每一根龙柱的柱体上都有着不同风格的雕刻图案。
泰山天外村广场12根石龙柱分别代表12位皇帝登临泰山进行封禅祭祀,他们分别是:黄帝、大舜、周成王、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
天外村广场的12个石柱分左右2列布置,每列各6根。
现将每一根石柱的故事与寓意介绍给大家。
【右侧龙柱排列自下而上】第一根龙柱:表现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出行,风伯、雨师、凤凰、龙护卫而行,龙、凤、虎、狼前呼后拥,黄帝坐着大象驾辕,六囚蛟龙似的骏马拉车与木神毕方并行,巡狩东岳,会鬼神于泰山之上。
九天玄女向黄帝授玄女秘笈、玄女真经及玄女战法。
第二根龙柱:表现周成王巡狩岱宗建明堂;成王坐着用黄金作挽车横木的车子,巡狩岱岳,商周牧野大战。
定夺江山,(公元前684年前后)成王在明堂大会诸候,“柴而望祀”。
第三根龙柱:表现汉武帝“得宝鼎封泰山”;汉武帝得“宝鼎”后从东溪坐用山羊拉的车登封泰山(现东御道);在岱顶汉石表“无字碑”(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以示功高文不能表,在岱下建东岳庙,并手植柏树,万世流芳。
第四根龙柱:表现隋文帝(大业七年611年)“登泰祈雨,敕建四门塔”时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隋文帝在泰麓设坛祭青帝(青帝为泰山最早的神之一,后被碧霞元君代替),求降甘露,并在山阴建四门舍利石塔(今济南四门塔)。
第五根龙柱:表现唐玄宗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御马登山祭天帝”,浩浩荡荡的御马封禅大军,沿途向群臣公开宣示登泰山封禅玉牒,玄宗撰书“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大观峰,同时刻“丈人峰”于山顶。
为什么夫妻不能爬泰山_爬泰山的注意事项为什么夫妻不能爬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神山、名山;在神话故事里面,传说泰山压着阴曹地府,没有泰山的话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就要出来作怪了,而且泰安则被传说是鬼都。
泰山神又叫做泰山府君、东岳大帝。
在古人的信仰里,他既能掌管人间的事,如君权的神授,也能管理死后的事。
到东汉时期,这种“泰山主死”的思想就成熟了,出现了“上有西安,下有泰安”的说法。
泰山下的城区被奈河一分为二,奈河以东是人间,包含泰安城大部,中间有岱庙——是人皇的行宫;奈河以西则是地狱,而火车站旁边的蒿里山,就是鬼都的政府所在地即“阴曹地府”!正是因为上面的这些各种各样传说,导致了爬泰山也有很多忌讳,比如夫妻、情侣不能一起爬泰山。
因为,传说夫妻或者情侣一起爬泰山未来就会分手,就会分道扬镳,很邪乎。
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多少情侣、老夫老妻的一起爬泰山,欣赏美景,日子过的好好的。
可能有一部分情侣,在爬泰山的过程中,因为太累了,双方之中情绪不好,有一些抱怨,最终导致感情不和而分手,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相反,如果在爬泰山的过程中,情侣之间互相好好照顾,在最累的时候,互相体贴,反而可能会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呢!作为有一定挑战难度的爬山之旅,建议在登泰山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舒适的鞋子,合适的登山棍,充足的水和食物,毕竟如果你登到上面再去买这些东西的话会很贵。
而且,如果准备不充足,在爬山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让人不开心的事,最终真的因此而导致分手了,就太不划算了!爬泰山的注意事项准备件厚衣服由于山上温度极低,无论什么季节,厚衣服一定要准备的。
南天门虽然有卖大衣的(犀利哥那种大衣),但是由于穿过的人太多,衣服很脏,所以受不了的童鞋还是自己准备件厚衣服吧。
初春、秋末、冬天爬山的话,有多厚的衣服就拿多厚的,山上的低温不是你所能想象得到的。
及时是夏天爬山也要带件厚外套。
登山其他备品巧克力、手机备用电池,条件允许再拿一个照相机是最好的。
幻境之旅探索山东泰山的神秘气息幻境之旅:探索山东泰山的神秘气息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被誉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在这座神秘的名山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宛如一个幻境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一、神秘的起源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传,泰山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伏羲和女娲共同创造的。
在山麓,有一块奇石,被称为伏羲石。
这块石头形状奇特,被认为是伏羲创造人类的痕迹,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朝圣者前来膜拜。
而泰山的神秘起源也为我们探索这座神山增添了更多的神奇色彩。
二、神圣的峰巅泰山由五个主峰组成,包括南天门、紫阁峰、南天门、玉皇顶和仙人顶。
其中,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也是我们探索的终点。
登上泰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的世界。
站在峰巅,可以俯瞰整个山脉的壮丽景色,眺望远处的群山和云海,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种壮丽景致给人一种无尽的想象力,也让我们迷醉其中。
三、神秘的云海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壮美的云海景观。
每当早晨初晴,云雾缭绕,泰山顶上常年笼罩着一层薄雾,宛如仙界降临凡间。
这片神秘的云海给整个山脉增添了一丝神奇的气息,也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这瞬间的美丽。
站在泰山的山顶,云海在我们脚下翻滚,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
四、神奇的日出泰山以其壮丽的日出而闻名于世。
每天清晨,人们从山脚一路攀爬,期待着在山顶见到日出的美景。
当太阳慢慢升起,初升的阳光透过云雾照耀下来,山峰的轮廓化为金红色,绚丽多姿。
这个时刻,被誉为"泰山日出第一光",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在这一瞬间,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山东泰山神秘魅力的无穷。
五、神秘的传说泰山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蕴藏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相传,孔子曾登泰山向天下宣布自己的教育理念。
而在泰山的山洞里,还有一个藏龙卧虎的故事,这里是文殊菩萨传授佛法的地方。
这些传说充斥着泰山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泰山的神秘气息更加浓郁。
泰山的神话传说探寻山峰背后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泰山,位于中国的山东省,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地方之一。
泰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还有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探寻泰山背后的神话传说,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泰山之旅。
一、伏羲传说据传,伏羲是中国上古神话时代的人物,也是中国传说中的创世神话人物之一。
在泰山的东北部,有一座被称为“伏羲山”的山峰。
相传伏羲在这里创造了八卦,开创了人类的文明。
伏羲山成为了人们祭拜伏羲的圣地,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山峰。
二、女娲补天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女性神祇,被视为人类的始祖之一。
根据传说,女娲曾经来到泰山上,用五彩石补天,修复了天空的大洞。
为了纪念女娲的贡献,泰山上建有“女娲石”,供人们朝拜和敬仰。
三、岱宗传说岱宗是泰山的另一个重要传说。
岱宗,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也是嵩高山支脉的称号。
相传黄帝曾在此祭祀上天,后来被封为帝王祭天的地方。
泰山的岱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东岳庙传说泰山素有“东岳”之称,山顶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岳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庙宇之一。
据传说,东岳庙始建于汉朝,经过历代的修建和扩建,成为今天的规模。
东岳庙是供奉泰山神明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祈求平安和祥瑞的地方。
五、蓬莱仙境传说蓬莱山是位于泰山和黄山之间的一个小岛,被认为是中国神话中仙境的象征之一。
相传,东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其中之一就是蓬莱山。
传说中,仙山上居住着神仙和不朽的仙境,人们常以此寓意寻找永生不老之道。
六、孔子登泰山泰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神话和传说,也与历史人物孔子有关。
相传孔子曾数次登上泰山,他将泰山视为“礼之源”和“德之本”,并赞誉泰山的伟大和壮丽。
孔子登泰山成为了一段历史传承和人文弘扬的故事。
综上所述,泰山是一个既壮丽又充满神话传说的地方。
伏羲、女娲、岱宗等神话人物和故事,使得泰山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示,更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象征。
件泰山灵异事件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脉,因为其优美的景色和神秘的历史事件而被著名于全国乃至全世界。
当然,泰山也与一些灵异事件息息相关。
一件比较著名的泰山灵异事件,是1969年发生的一件耸人听闻的神秘事件。
当时,泰安市有一位叫“小杨”的女孩,她年仅八岁,与家人前往泰山游玩。
不料,在山上迷路,五天后被寻获,不过她的身体却不同以往,貌似失去之前的鲜活,接下来的事情也更让人吃惊。
当小杨找到时,她的嘴唇变成了绿色,还伴有一股怪味。
不仅仅如此,她的头发也变成了灰白色,目光呆滞。
根据了解,当之前小杨在迷路时,曾在山上的古刹寺庙寻找安身之所,但她在那里被一名穿着僧袍的和尚拦下,后者声称可以帮助她,于是将她带到了一个废弃的山洞里。
在那个山洞里,小杨看到了一些让人恐惧的事情,哭出声来。
其中,小杨感觉到有“东西”在身上爬行,并且看到一个神秘的影子。
经过了这些经历后,小杨最终在山上的另外一个寺庙找到了拥抱,返回家中。
这起泰山灵异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由于小杨回忆生动,而且在经过体检时发现有异常情况,因此,不少人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尽管没有太多明确的证据证明“小杨”的故事,但故事本身已经成为中华灵异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不仅仅是这起事件,泰山也发生了许多与灵异事件相关的历史传说。
例如,泰山的传奇上乘,发生在相传的黄帝时期。
据传,黄帝在泰山中寻找道路时遇到了一个“神奇老妇人”。
老妇人告诉了黄帝一些独特的法术和知识,并告诉他如何战胜敌人。
最终,黄帝和仙女在泰山山顶相遇,经过一系列交流,获得了“天书”的知识,催化了罗盘等神奇的工艺发明,并为泰山奠定了奇妙的传统和历史。
除此之外,泰山还有许多与灵异事件相关的传说,在当地的居民心中被广泛流传。
在这些传说中,不止有许多关于鬼怪的传说,还有许多关于神仙和飞龙的传说,都离不开泰山这个神奇之地。
不管是真实事件还是历史传说,泰山阳刚而美丽的山峰,赋予了许多奇妙而神秘的故事。
泰山历史上四个谜团泰山历史上四个谜团一:“无字碑”之谜“无字碑”之谜是四大之谜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千古之谜泰山极顶无字碑,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山门前八米处,因通体无字,故俗称无字碑通石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顶盖石无任何纹饰,其石质与石柱同,皆为花岗岩质最顶部略呈圆形,亦无纹饰,其石质为石灰岩,疑为后人更换因此石无一字痕可考,故对立石人及立石时间等众说不一颇多传奇色彩,如《泰山小史·无字碑》云:“至今居人频见碑中发光,金霞射目,内大篆数字,恍惚不辨;即之则无,离之复有”可谓神秘无加那么泰山“无字碑”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其形状如何?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秦代或者汉代,还有人认为是唐代清代之前民间认为是秦立在清代以前,有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点,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那么为何有这种说法呢?据说,世人多传为秦始皇立,主要是认为秦始皇功德难铭,又焚书黜字,故所立石也“一字不錾”也有人认为此石的长短广狭制度与《秦琅琊刻石》极相似,由此推断此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的清代学者认为是汉立真正对无字碑作为研究对象的是清初学者顾炎武,他首先将一处仅流于传闻的遗迹作为正规的史学课题加以研究,促成了无字碑从泰山掌故到泰山学术的转换他认为立无字碑的不是秦始皇,而是汉武帝他根据《后汉书》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认为此“是汉石无文字之证”,进而推论其未刻之石即后世所见之无字碑;又以《史记》遍记秦刻之史例,指出“始皇刻石凡六,《史记》书之甚明”“古人作史,文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别立此石,秦史焉得不纪;使汉武有文刻石,汉史安敢不录乎?”其最终结论尚不尽完善,但引起了更多人对无字碑的关注当代部分专家认为是秦立自顾说提出后,便有不少专家参加论辩,或加以补证,或与商榷,除秦汉之争外,有的研究者提出“唐(武则天)立”的功能新说到了1992年,泰山管委的姜丰荣和山东考古研究院李发林先生又发表文章,重新提出“无字碑”时代属秦的观点清代之前,世人称无字碑为始皇立,仅传说而已,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顾炎武改定为汉武帝立,也仅是依《史记》、《后汉书》中的某几句话,若全面考查有关历史记载,许多史实与顾炎武的说法相悖,难以圆其说无字碑到底建于何时,何人所立,到现在依然未成定论无字碑是碑吗?“碑”的形制是何物?姜丰荣认为,“无字碑”形制为“石阙”石阙的形制,它主要由三个部位组成中部为阙柱,有四个面,多为长方形或略呈梯形,无字碑亦如是;下部为柱础,闻柱之下无榫,一般将阙柱直接下寝于柱础内,无字碑也是这样;阙柱之上有顶盖,多为屋形出脊,其最顶部有顶柱石,无字碑也与此基本相似李发林先生则称:无字碑从其形状看,与汉阙的确很像,但并非石阙,而是封坛“志石”但是经过了实地勘探之后,以及文献资料的对比考证,从无字碑所在位置分析,马第伯《封禅仪记》所记载的始皇石阙即为无字碑,马第伯记载的几个主要地段的距离比较准确,与现在实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他专为皇帝封禅作准备有关从他的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汉封禅坛皆在岱顶玉皇庙院前后;关于无字碑的形制、尺寸、与秦代之时的标志物有惊人的相似比如秦代对数字的记载都以三的倍数为基准,对于阙的长宽高也是三的倍数2003年6月,泰山学者周郢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无字碑与“秦阙文化”的关系,指出阙在秦代,非同一般建筑,而是承载着秦代独特的文化理念秦国建阙,始于商鞅变法,用阙体现中央集权之固体,昭示君主独裁之威仪,而始皇封禅时,将代表秦文化理念之阙立于岱巍,以此昭示东方,显示秦王朝之神圣性玉合法性这些观点,应该说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但是尽管有了这些的观点但也不能说是绝对的一旦有更新的考证和新的发现,一些结论或许还会被推翻. 二“经石峪”之谜泰山经石峪,历来被誉为泰山一大奇观在斗母宫东北方一里处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经文自东而西刻在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的巨大石坪上,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共计2799字,每个经文刻字50厘米见方,场面壮观,气势宏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石经之谜,谜在了书刻的时代还有作者,那么经石峪究竟书写于哪个年代?经石峪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不乏推测之词历史上有很多人对经石峪的书刻年代和作者作出过不同的结论,究竟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书刻时代之谜与作者之谜历史上关注经石峪的人很多,研究作者是谁的人也很多,结论当然也很多这也一直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关注的、现在人仍在关注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唐代人或者北齐人是所刻甚至还有的人认为是王羲之所刻呢!针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泰山管委的姜丰荣老师,他说:“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金刚经,在王羲之死后100年才有的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被位于经石峪旁边的一块宋代石刻有这样一段记载:“观经石峪,熟视笔画,字径尺余,非所能历千百年曾不灭,岂非神力护持,以遗观者?”从这段文字不难推测,宋代人面对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也曾做过多种猜测,只是由于证据不足而无法为这片经文下结论,因此就想象是否是神力的护持下,才有今天的完整在众多的论断推理中,有两个结论是被认可最多也是一直争论不休的两个结果:一是清代魏源在《岱山经石峪歌》的注文中说: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班若经,字大于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水牛洞及皱县铁山文书班若经,如出一手,皆为北齐僧安道一所书二是晚清学者聂剑光在其《泰山道里记》中认为泰山经石峪是是当时梁父县令王子椿刻书的对于王子椿书刻一事,据说是由于在徂徕山上的摩崖刻石的文字和经石峪非常相似,而徂徕山的署名就是王子椿,在徂徕山还有一块将军石,上面也书刻着与崖壁上完全相似的经文,署名也是经主梁父县令王子椿如果一旦断定了徂徕山的书者身份,是否就可以断定泰山经石峪的作者了呢?而且古人曾一度确认经石峪为王子椿书刻也许就是由此得来,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姜老师破解了这个谜,他告诉记者,他曾在泰山附近另外一块与经石峪书法风格几乎相同的摩崖刻经,可以推断推断徂徕山与经石峪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书,但可以肯定的是徂徕山的署名王子椿绝对不是书刻者,而是当时组织刻经的人当时记载的是由县令王子椿镜主,并非是他书刻的还有一个说法是明代学士王世贞提出的“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书”,郭沫若先生就曾同意过这个说法1961年,郭沫若曾来到到泰山,在经石峪郭沫若观察很久,发现经石峪中“世”字有缺笔,便联想书写者有可能避讳李世民而特意确笔,因而推断为唐朝人所书后来,郭沫若又去了岱庙,在汉代张迁碑中发现“世”字也有缺笔,此时他认为自己用一个字来断定经石峪的年代是不可取的,因此回到北京后,立即给当时的泰山管委写了封信,并题诗《访经石峪》,“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止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在这二千多平米的石床上刻下了金刚经?刻了多少年?怎么刻上去的?这一直是一个谜泰山管委会的姜丰荣先生对于经石峪的书刻年代和作者也给出了一个结论他在发表的一篇题为《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考》,在文章中姜丰荣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泰山经石峪的书刻年代是在北齐,书者就是清代魏源所提出的东岭僧安道一经石峪书者之谜最终破解姜丰荣先生在东平湖处的刻经的发现,印证了经石峪的书者为安道一在东平县的东湖的东南方,有一个叫二洪顶的山,山上的摩崖刻经和泰山经石峪极其相似姜丰荣曾在二红顶的摩崖刻石上,找到了这片石经的书者署名,墙壁上清晰的写着僧安道一,而这位署名的书者正是清代魏源所说的僧安道一这片摩崖刻经的书写特点、用笔走向与经石峪完全相同,姜丰荣推断这个书者应该就是经石峪的书者了为了更加确切这个论断的准确性,姜丰荣还曾对比了位于泰山以南邹县境内的铁山有一块摩崖刻据了解,铁山摩崖是目前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处刻经,所以当地人十分重视对它的保护姜丰荣曾在中央电视台拍摄《走遍中国》时,特地从家里带来了泰山经石峪的石刻拓片,在铁山摩崖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证明了经石峪的书者确实是僧安道一姜老师告诉记者:“经文的相似,字体的相似,用笔手法的相似,更加印证了泰山经石峪的书者与二洪顶与铁山摩崖的书者应该是同一个人,所以说个书者就是在这里署名的僧安道一泰山经石峪的书刻年代也应是在北齐”后来泰山人把郭沫若题诗的《访经石峪》这首诗题在了经石峪的石壁上,在这首诗里,郭沫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经石峪是北齐人书写的看来最后的焦点落在了北齐人身上,刻石书法浑穆简静,结构空灵,笔势奇古雄秀,体在隶楷之间,历来为书家所重,赞其“如印泥画沙”,称之“榜书之宗”、“大字鼻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佛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姜老师说:“也许以后会有新的发现,推翻目前的这个说法,但目前来讲他非常坚持现在的这一说法”三岱庙壁画之谜在“东岳第一神府”岱庙大殿之上,绘有一幅古代巨幅壁画,这便是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该图由泰山神《启跸图》和《回銮图》两部分组成,长62米,高3.30米,画中人物多达666位这幅壁画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泰山主神之一——东岳大帝巡游天下的情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充分展现了泰山神的威严之姿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驾前祥兽奔腾,鸾旗飞卷,骑士严阵,仪仗分持再前有宫乐齐奏,夜叉鸣锣,麒麟开道,十八大臣恭迎銮驾《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计六百六十六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人物眉目传神,衣着线条清晰,图面色泽绚丽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在画法上,即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下部人物前后无大小之分,建筑物采用均角透视等),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顶部山石、林木、建筑物运用近大远小的西洋画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关于壁画的年代和作者,在近代的著述中说法不一,还是一个谜壁画创绘之谜关于岱庙壁画的创作时代,目前有“唐画说”、“宋画说”、“清画说”这三种说法泰山学者周郢对这三种说法均有其独特的见解,据他讲,在民国时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而在胡君复所著《泰山指南》中提到:“岱庙壁画,闻作于唐”这种说法受到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批驳,认为这种观点不可信后来又有“宋画说”,并得到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的肯定,此后出版的各种泰山书籍,大多沿袭“宋画”之说但也有学者从典制画风方面,认为壁画与宋代的不合如在典制方面,民国学者王连儒先生认为作者的画笔下一般只能出现他以前的事物,而不可能预知他以后的事物,这是人人都通晓的道理而这幅传为唐或宋代创作的壁画上,展现的许多内容却是唐宋以后才出现的画风方面,壁画中表现的艺术风格,也与唐宋不尽相同当代著名画家美术史家潘兹先生在致周郢先生的信中曾对此有所论证:“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制作年代问题,我认为并非宋代而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这主要是从壁画本身的艺术风格推断的我平生所见壁画较多,大抵宋以前画宫室建筑人物衣冠制度(既使宗教内容)都比较严格,配景的山林树石亦多宗北派,重勾勒填彩,笔力较健此画人物众多,而衣冠服饰,非常杂乱,面部造型绝少变化,构图上已吸收许多明清之际传来的西洋透视画法,山水树石皆为清初流行的画法,有的树木还表现了一些明暗关系,不少房屋都属清式建筑,作者并非高手,而是一般民间画工”对此问题,周郢发表多篇论文,予以揭示,他认为岱庙壁画创于唐宋,而到今天又传壁画则是创于清代在清代康熙重修岱庙碑上,便提到绘制大殿壁画一事,这是断定壁画之创作时代的铁证据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岱庙督工张所存撰《岱庙履历纪事》,详细地记叙了重修工程的项目及过程,其中写到绘制大殿壁画的情况这则史料的发现,从而揭开了壁画创作时代之谜从这里可以得知,岱庙壁画绝非宋画,而是清代之作品对此问题,周郢发表多篇论文,予以揭示,他认为岱庙壁画的创作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画壁渐盛,五岳各庙多有大型壁画出现(唐人别有咏泰山庙壁画的诗句);及至宋代,各地寺庙竞绘壁画,蔚成风气,宋代诗人苏辙《岳下》诗有"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之句但岱庙宋元千余年中曾屡遭火灾地震毁坏,故唐宋原图业已湮灭无存,今传之图,实为清代重绘在清代康熙重修岱庙碑上,便提到绘制大殿壁画一事,这是断定壁画之创作时代的史证据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岱庙督工张所存撰《岱庙履历纪事》,详细地记叙了重修工程的项目及过程,其中写到绘制大殿壁画的情况,从而揭开了壁画创作时间之谜被称为“山东民间艺人硕果仅存的伟大杰作”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其作者却长期湮没无闻,成为泰山研究中的一大憾事时间到了1986年,泰安市郊区汶口镇史志工作者在颜谢村《全德堂刘氏族谱》中发现壁画作者的史料,从而初步解开了此文化疑案上面记载:“刘志学,善丹青(绘画艺术),泰邑(泰安城)峻极殿(当时岱庙大殿的名称)壁画,即其周郢先生告诉记者,根据《岱庙履历纪事》“画工画像”和《刘氏谱》的记载,可进一步推定这位画工,就是民间画师刘志学(由于壁画篇幅巨大,因此当是以刘志学为首的一个艺人班子)这时他约在中、青年虽然,《刘氏谱》上关于刘志学绘制壁画的记载虽失之太略,但仍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记载虽未出现壁画名称,但所说的“峻极殿壁画”当即是今天所见的岱庙大殿壁画撰谱者记此事仍写作“峻极殿壁画为其所绘”,说明此时刘氏所绘壁画尚存,是为撰者所见之物;二是撰谱者记载此事说“绘”而不是“重绘”、“补绘”,从遣词上也可得到结论:今岱庙大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另外,周郢先生最近又发现了刘志学所画的一幅“年节图”,内容为过年时迎客、祭祖、放鞭炮等场面,人物栩栩如生画高1.7米,宽1米画面下有刘志学的题名,及“乾隆九年(1744)甲子暮春吉日”字样这幅古画的发现,为研究岱庙壁画的作者刘志学又增添了一件实物资料然而,究竟是一人所画还是众人所画,到现在一直是个谜,根据周郢先生的发现,他认为这幅画是以刘志学为主而创作的.“封禅玉册”之谜“秦松汉柏盘天地,玉简金函纪帝王”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千余年间共有十二位古代帝王到东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其祭告天地之文书,皆镌于玉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其玉器分别有玉简、玉册、玉牒、玉检等名目,所以封禅之典又被称为“泥金检玉”一方方泰山封禅玉册,披露了一段段历史秘闻,演绎了一出出曲折传奇——历代帝王之封禅玉宝,当日虽封埋泰山幽宫,但在后来的陵谷变迁中,却也曾数度重出九幽,再见人世,而在历史长河中频现其惊鸿之姿玉器出土下落之谜到了民国,兵火动荡时期,又有封禅玉器双双出土,成为喧嚣一时的泰山珍宝公案民国十年(1921),泰山周明堂出土玉器周明堂位于泰山东北深山中,相传是周天子封禅后朝觐诸侯之所民国十年夏天,明堂附近李家泉庄村民韩富甲兄弟在雨后铲沙时,挖出五个盘子、五个碗、一个鼎,都是白玉雕成后来他们将大约有十多件的玉器卖给济南古玩店茹古斋据传后来古器“大多数流地外洋”,到现在已有85年了,这些古器不知是否还在人间,其中又经历了那些动荡年间,玉器又是被何人收藏?仍然没有人知道,这些也让每个泰安人士叹恨不已时间又到了在民国二十年(1931),这次所出的玉器即前文提及的唐宋禅地玉册当时国民军第十五路军宁夏马鸿逵部驻军泰安,在蒿里山施工中,于文峰塔故址先后掘得宋、唐两份玉册(当时仅披露唐玉册)当时为建纪念塔清理文峰塔旧址,在塔底之下发现五色土,与北京社稷坛形式相同:四周为赤白青黑四色,中为黄色掘土的士兵,见土质特别,继续向下挖掘,得到大批玉器从文字上看,都是唐明皇封禅泰山的祭品又在当中黄色土中,掘到一个五尺见方的石盒,盒外雕刻非常细致;打开石盒,是雕刻更未精致的金盒其中有十五块白玉版,长约一尺,宽二寸左右,每个版上都刻着隶字,联读十五版上的文字,是唐明皇封禅泰山的祭文玉册出土后,马鸿逵曾拿其中一册请当地学者及两名北平古董商进行鉴定,定为唐玄宗封禅玉牒一时轰动学术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十日北平《晨报》曾发专文报导,《燕京学报》也刊出消息,著名学者邓之诚、柯昌泗、王价藩、赵新儒等均有记录容媛在报导文中也给予极高之评价:“据泰安之考古家谈,此项古器为空前之发现……其重要处,一方面可以考量古代封禅泰山典礼仪式,一方面可见古代书简之形象,与中国历史文化极有关系,其价值当不在过去发现任何古物之下云”玉册被马鸿逵“什袭藏之”,但是到了后来,出土的玉器也下落不明泰山封禅玉器揭秘历史泰山唐宋玉册再次露面,已是四十年后的1971年,地点是海峡彼岸的台北据当时负责接管玉册的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那志良先生介绍:这两份玉册,出土后就一直存在马鸿逵之手,马过世后,他的夫人把两份玉册由美国运回台湾,献给蒋介石,后由总统府拨归故宫保管泰山玉册疑案至此方才真相大白到了现在, 古代封禅玉器又有了最新的发现据新华社2001年9月28日电讯:近期在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桂宫内4号宫殿遗址中,出土了一方玉牒残片玉牒为青石质地,通体磨光,呈黑色,残长13.8厘米,宽9.4厘米,厚为2.7厘米,上面阴刻着涂以朱砂的篆文,尚存29字经考证,这方玉牒是新帝王莽为封禅泰山而制作的祀天礼器按照封禅礼仪,玉牒应在泰山坛中而玉牒出土于长安宫中,这是因为天凤四年(公元17年)泰山已为赤眉军所据,王莽不可能再东巡泰山玉器残片的出土,重现了《汉书》中湮隐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帝王封禅所用一切金石祭器, 都与中国历史文化上有重大关系而今唐宋禅地玉册相继出土且回归故国,公诸于世,王莽玉牒又被发现,为研究中国封禅制度与泰山历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物资料帝王告天玉器文字之谜泰山出土的玉器多为历代帝王封禅用品在历史上记载中,到泰山来的就有12个皇帝,其中封禅的有个皇帝,每个皇上在封禅的时候,同时都会带有四五份的玉册玉牒,这些封禅的玉器,到现在只找到了两个,而其余的是否还深埋在泰山,这都是个千古之谜到,施工人员在日观峰开凿石头时,发现两个玉匣,其中一匣为宋代祥符年间玉册,共有十七简,每简刻一行玉册用黄缦折叠包裹刚一打开,缦布就“见风灰飞”另一匣没有打开两盒玉匣都由山东巡抚阿里衮进献朝廷这两盒玉册,献入清宫后,再无下落这也就成了另一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