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动画中角色表演的技术研究与实现-张月音 贾忱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2011年7月第21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他是一名中国科学院的青年高级工程师,却连连摘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他带领的虽然只是个一百多人的团队,心里装着的却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未来。
他是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是动画领域的艺术专家,他就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中心副主任张之益。
18个月“结束战斗”“不要说我,说动画。
”内蒙古的儿时生活给了张之益很实在的性格。
2009年8月,一部名叫《麋鹿王》的动画片获得了第13届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并获第27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这是张之益与其团队第二次获得华表奖。
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网络上的评论一向“苛严”而不留情面,而对于《麋鹿王》的评论则大多中肯而略带惊喜,一位网友这样点评说:《麋鹿王》是一部带有诚意的动画巨制,它值得一看,去看看中国动画电影进步的痕迹,在无声中悄然绽放的那一抹惊艳。
“很感动。
”张之益听后说,“虽然它还不完美,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但在现有资金、时间条件下,诞生即是某种成功,这也检验了我们动画发展的思路。
”《麋鹿王》的整个制作周期历时仅一年半,而一部同类的美国动画大片最快也得3年。
“动画电影(制作)不能超过18个月。
”张之益坦言,这样的速度完全是面对国内动画市场情况,勤练内功,狠抓制作流程管理的结果。
“做动画不像房地产,3个月挖个坑,半年盖5层,1年主体完成,投资商可以随时看到成效,而动画不到最后看不到成效。
”2007年,他们首次获得华表奖的动画片《动物狂欢节》,张之益只做了15个月。
但是这部片子在他看来最多是一次动画生产线流程管理的“中试”,而《麋鹿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尝试。
因此,《麋鹿王》带给张之益的收获不只是一个华表奖,而是对其动画电影制作流程的检验,对其制作基础的肯定。
“前期创作要自己能够承受,找来投资后开始制作,一年半见效果。
一、引言进入21世纪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乃至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世界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现今,影视剧作品成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之一,各国人民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观看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及电视剧。
然而,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差异巨大,没有翻译字幕或翻译配音的影视作品很难为外国观众所理解,因此字幕翻译成为影视作品走出国门的必由之路。
目的语观众能否理解异国影视作品的深刻含义及文化内核,取决于字幕翻译能否译出“灵魂”。
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相关学界的重视。
《哪吒之魔童降世》于2019年7月26日在国内上映,同年8月23日后开始进军海外票房。
通过在CN K I 知网数据库的检索,笔者发现对于该影片字幕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且目前没有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对其展开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英文字幕做出解析。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简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华语电影发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龙王水淹陈塘关”和“哪吒闹海”,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故事,影片的风格、内容及情节都具有明显的中国色彩。
2019年,该片在国内上映,不久即登上中国动画电影最高票房,之后相继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国外地区上映。
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澳洲上映的票房更是超过之前大热的《流浪地球》,登顶华语片在澳洲近十年的票房宝座。
作为近十年来的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外票房证明,中国文化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走出国门是可行的。
该电影中,对话台词平实且幽默,非常口语化,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如台词“急急如律令”,如果目的语观众对影片文化背景较为陌生,而译者又不能译其灵魂,则字幕收稿日期:2020-11-02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 X Y J -Z 201918,项目名称《高素质翻译人才高阶思维培养研究与实践》。
红兔发表的文章数码手绘动画短片《追》创作解析原文地址:红兔发表的文章:数码手绘动画短片《追》创作解析作者:红兔数码手绘动画短片《追》创作解析(本文发表于《影视制作》杂志2009年第12期,第66-68页)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也不断升级换代。
如今,这些科技已经在动画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得到广泛的应用,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个人作者或几人的动画团体能够制作出比较完整、到位的动画片成为可能。
动画短片《追》是一部完全使用电脑制作的CG动画短片,实现了较好的数码绘画效果,在数码手绘动画短片的制作上进行了一些实验和探索。
关键字:数码手绘动画CG动画数码绘画绘画Painter动画短片《追》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动画短片。
从构思到今年的九月初制作完成,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
该片获得Aniwow!2009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ASIFA中国奖、最佳导演奖提名,获得广州2009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银奖、最佳台本奖等。
短片的制作过程基本遵循了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流程,经过了剧本创作、造型和场景设计、动态脚本绘制、背景绘制、动画帧的逐帧绘制、视频后期制作合成、配乐及音效制作合成、视频音频合成输出等几个制作阶段。
下面针对这部动画片主要的创作和制作环节进行简要的解析。
一、剧本创作作者在剧本构思阶段就确定了要创作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动画短片。
短片剧本的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样的故事才能够感动人,给人们启示。
那么本动画短片的灵感来源于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流浪动物的关注。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那些曾经是宠物的小动物们在成为流浪狗、流浪猫后,坚强地生活着。
人类的一点点恩惠就可以换来它全身心的报答,小动物们的举动经常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在生活中,经常看见流浪小动物,他们或伤或残或四处流浪。
这些都激发了我创作一部关于流浪狗的动画短片。
剧本乃一剧之本。
剧本创作要让观众比较容易地理解故事情节,并被情节所吸引、引导,故事情节的展开要让观众能够看明白、看清楚,最终实现让观众观看动画片时有所感悟和感动。
《塘》、《月晦》:传统电影艺术再生作者:黄颖徐玲玲来源:《大学生》2018年第01期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一直鼓励学生创作原创、本土、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其中有不少获奖作品在这些方面展现了很大的创新。
回顾这些优秀作品,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资深动画专家孙立军老师对荣获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学院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制作奖提名奖的作品《塘》印象深刻。
孙老师这样评价《塘》:“《塘》是水墨动画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当时我看了这个片子后眼前一亮。
一是因为中国风,当时大家比较推崇日本式、欧美式动画,对中国风格关注很少。
二是运用了三维技术,三维技术讲究空间的焦点透视、仿真,而水墨是讲究写意的,作者黄颖用三维技术做这件事,非常大胆,那时是2001年,当时在国际上都算是创新、突破的。
第三,黄颖把早期的上海美影厂的水墨动画往前跨了一小步,因为她采用了齐白石绘画中最有代表性的工写兼顾,在生宣纸上画出工笔的效果出来。
”《塘》描绘了发生在一个如画般美丽的小荷花池中一只红蜻蜓和一只绿蜻蜓间的一段插曲,反映了大自然中和谐与竞争间的微妙平衡。
画面效果主要是借鉴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工笔蜻蜓和泼墨荷叶,借助精实与写意之间的笔触相衬,来表达闲静的心态和对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当时周围同学都在创作美式、日式动漫,黄颖选择了中国水墨风格的动画,源自于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专业之前的经历。
在此之前,黄颖在上海一所美术学校就读电脑动画专业,当时教授传统动画技术课的都是上海美影厂的老师傅,黄颖对上海美影厂的佳作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如数家珍。
当黄颖升入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动画研究生学习时,她非常想传承“中国动画学派”的创作理念,延续20世纪中国动画创作高峰作品的风貌。
在孙立军老师的指导下,黄颖和本科同学创作了新水墨动画《塘》。
“新水墨动画”在制作技术上与上海美影厂生产的四部水墨动画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些制作技术和画面效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动画电影的音乐与意象之融合表达——以《少女歌剧剧场版》
为例
姚康成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2021年,原定5月21日上映的《少女歌剧Revue StarLight剧场版》终于在6月4日与心急如焚的观众见面。
作为tv原作剧情的后续,其新剧场版不管是
在作画上、剧情补完上还是在重头戏的“Revue StarLight”上都可谓下足了功夫,
收获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少女歌剧Revue StarLight》讲述了圣翔音乐学院9
名舞台少女,追求光芒的心意、执着、命运——在舞台上交错的故事。
或者用通俗
的话来说:一只会说话的长颈鹿——至于为什么是长颈鹿,是因为墨索里尼借助长颈
鹿的进化特性表达的强者对实力的追求,故言“长颈鹿是最无情的生物”——安排
的一场世界舞台选拔赛中.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姚康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动画电影与音乐配乐的融合途径——以宫崎骏动画为例
2.论“视域融合”在音乐诠释中的应用——以歌剧《拉美莫尔的露西娅》中“露西娅”之演绎论析为例
3.动画电影中语境特征及意象——以新海诚电影的内心表达为例
4.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
5.中国精神与歌剧电影的融合表达:以歌剧《江姐》的美学元素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HE FILM影视114今敏导演的创作心理定势分析张博凌(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摘 要:日本动画导演今敏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虚实交融风格,以“意识流”手法描绘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关注社会现实。
本文以今敏导演全部的五部动画作品为研究范本,分析其创作心理定势,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形式、含义和创作渊源。
关键词:今敏;创作心理定势;意识流在心理学中,“定势”指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
人的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需要一个内在的、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定势”[1]。
个体的习惯意识、习惯性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总和一起构成了创作心理定势,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有个人特色的系统创作理念。
今敏(1963—2010)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漫画家,作品风格瑰丽奇特,带领观众在幻境与现实之中穿梭,在超现实主义的外表下关注着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尽管今敏导演已辞世10年,但其作品的关注度丝毫未减。
无论从视听语言技巧还是思想内核上讲,他导演的动画作品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甚至成为电影界的致敬范本。
选取创作心理定势的切入点对其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今敏风格的形式与根源,并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分析与创作进行指导。
1 虚实交错——善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意识流”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描述人的思维活动是如水流一般连续变化、运动的。
在艺术创作领域,“意识流”手法将人复杂多变的意识通过视觉化的手段表现出来,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今敏导演尤为偏爱虚实交错的意识流表达,注重描绘人的梦境、幻觉,探寻精神世界的复杂和矛盾。
其中主要使用了“戏中戏”结构与镜像手法。
今敏的首部导演作品《未麻的部屋》中,从偶像转型做演员的未麻被巨大的压力所困扰。
她的演员身份自然引出“戏中戏”的嵌套结构,真实未麻的人格分裂倾向与戏中她所扮演角色的人格分裂病症混淆于一起,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戏中戏”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给观众带来情节理解上的干扰或是暗示。
Silent emotional world——an analysis of a French animation film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作者: 高昕
作者机构: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3-42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造型设计 人物性格 3D技术 音乐与色彩 动画场景
摘要:法国动画电影《疯狂约会美丽都》凭借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祖孙故事。
从人物造型、色彩和音乐、3D技术、场景等多维的视角对影片进行了分析,影片主要采用了漫画式的手绘风格,其动画风格特征不同于美式动画和日本动画,反映出欧洲动画特有的浪漫主义的味道与高水准的艺术格调。
定格动画中角色表演的技术研究与实现
张月音贾忱扬
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定格动画中实现角色表演的技术,详细分析了角色肢体表演与角色表情表演两大部分的各项技术及其特征。
文章根据角色各部分肢体及部位在表演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经典动画中的实际操作方法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现角色表演的各种有效技术及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定格动画角色设计表演材料工艺
一、角色表演在定格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及特殊性
在电影电视剧中角色表演依靠的是演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剧本的理解力,表演技巧等等。
然而,动画中的角色是无生命体,它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全都靠动画设计师来设计和制作。
动画的各种形式中对于角色表演的实现都有不同的技术。
二维动画中,角色表演主要是靠逐张绘制形体变化;三维动画中,角色表演主要是靠关键帧的设置与动态调节;而在定格动画中,角色表演就需要角色本身具有可活动的功能,通过逐帧改变其形态或不断更换其零件来实现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在视觉上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角色肢体动作的表演,二是角色表情的表演。
如何实现这两大方面的表演是动画创作中的关键。
在定格动画中,由于所有的表演的实现不同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虚拟空间,而是完全在现实时空中完成具体的形体并对其进行控制来完成的。
因此,有更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着角色表演的实现方式,比如材料的属性、工艺的特征以及拍摄中的各种条件等等。
二、定格动画中实现角色肢体表演的技术
定格动画中的角色是靠材料制作出来的实际物体,这就要求用来做定格动画角色的材料及工艺要满足能够实现角色表演的条件。
(一)、角色的骨架技术研究:
目前制作骨架的成熟技术主要是金属丝骨架和球形关节骨架。
决定选择何种类型的骨架是由片子类型与制作成本决定的。
定格动画角色的骨架制作不同于雕塑作品中的骨架制作。
雕塑作品中的骨架主要是起到支撑的作用,而定格动画中的骨架制作除了起到支撑作用还要具有活动的能力,从而确保肢体表演的实现。
骨架虽然在动画创作的最终视频中是看不见的,但是骨架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着角色表演的质量。
粗略的骨架制作只能使角色完成大致的动作。
而细腻精致的角色表演则要求精密科学的骨架制作。
对于金属丝骨架的制作,由于金属丝所能承受的曲折次数是有限的,而且其变形时受力点不易掌控,所以以下问题是金属丝骨架需要重点考虑的:如何制作才能延长金属丝骨架的使用寿命?如何制作才能确保掰动骨架时会比较精确地摆出表演的准确姿势?如何制作骨架才能在拍摄过程中遇到损坏现象能够及时得到修补?在实践过程中,以下两种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方案一:铝丝+速成钢:四肢为两股铝丝拧制而成,腰和胯部位则用四股以
上的铝丝拧制而成,以增加其承重能力和使用寿命。
运用速成钢制作角色中非活动关节。
注意速成钢一定要定位准确,这样才能确保角色表演的动作准确。
方案二:铝丝+铜管:此种方案主要是方便易损坏部位的更换。
5mm*5mm 和4mm*4mm配合使用,相互嵌套。
肩关节和胯关节运用5mm*5mm的铜管,胳膊顶端连接处、腿部顶端连接处运用4mm*4mm的铜管。
而球形关节骨架则是由一系列加工精密的杆状物和铰链等金属部件组装而成的。
这类的骨架零件通常会按照动画师的要求定制,这些部件可以自由地组合与分解,拼装成各种各样的造型。
所以相比于金属丝骨架,它的活动就会更加灵活,精度较高。
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它的关节过多而导致动作过于灵活,不好控制。
此时,我们应通过实验,焊接上没有必要活动的关节或是将双关节改成单关节,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骨架。
包裹在骨架外面的材料也要选择较为紧实的材料,如丝袜或高密度海绵,塑形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骨架松动。
(二)、角色固定方式的技术研究:
固定方式是辅助角色完成表演的关键技术环节。
根据不同的剧情要求,我们应灵活选用固定方式。
1、磁铁固定:拍摄用的摄影台上安装一块钢板,在每个造型的脚部骨架上固定一块磁铁。
通过吸力来进行固定。
此种方法较为便捷,但使用过多,磁场过大,会影响拍摄设备的性能。
2、螺栓固定:使用方法是在造型的脚部装上带螺纹的孔,在布景台上打孔,用螺栓穿过布景台上的孔旋入造型的脚部骨架上来固定造型。
此种方法较为复杂,活动路径会产生小孔,要想办法进行遮挡。
3、活动支架:活动支架是一种外部支撑工具,在拍摄中用来支撑和固定造型。
因为活动支架可以放置在布景台的任何地方,所以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此种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其弊端则是后期工作量较大。
4、悬空支架:悬空支架主要用来拍摄角色的飞行动作。
通过吊线的方式来实现。
该方法对于控制吊线的设备要求较高,使其能够精确控制旋转及位移。
三、定格动画中实现角色表情表演的技术
定格动画中的表情制作技术的运用受影片风格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影片制作周期及制作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就会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
(一)、泥塑:利用黏土的可塑性能,所有表情均是现做现调,制作过程中比较灵活。
但是要求造型师现场进行调节,对造型能力要求较高,而且耗时较长。
其呈现出来的动态效果会比较自然朴素。
(二)、更换头部:每个头部一个表情,为保证形体统一,通过翻模来实现。
《圣诞夜惊魂》主要角色的表情就是通过换头部实现的。
其呈现出来的表情变化比较流畅,但是拍摄很容易出现位移、跳帧现象。
(三)、更换局部零件:制作大量嘴型眉毛,通过更换实现表情变化。
《超级无敌掌门狗》中的表情实现就是通过局部零件更换来实现表情变化的。
此种方法适合于卡通风格动画片的制作。
(四)、机械头部:非常精致的科技控制,通过操控控制点来实现表情的细微变化。
《僵尸新娘》中主要角色都是通过机械头部来实现表情变化的。
模型面部内部使用机械脸,镶嵌了小型齿轮零件。
在角色的下颌部有三个伸长的触手,
每个触手上有一个锁定的控制点,通过每个点来调整表情变化。
其呈现出来的动态效果非常接近真实的表演。
(五)、更换脸部外壳:该方案将头部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头部的内部构造,包括后脑及前脑的上半部分,眼睛镶嵌在该部分中;另一部分为脸部的下半部分外壳,通过制作不同的外壳并根据需要更换来实现表情的表演。
《鬼妈妈》中就采用此种方法来实现表情表演。
其制作工艺较为繁琐,但效果比更换头部更加稳定,更加细腻。
(六)、真人眼睛嘴型合成到角色上:将真人的表情通过后期技术合成在角色上。
此种方法难点不在于制作阶段,在于后期合成阶段。
后期中的精确对位能够将真人的情绪赋予无生命的偶身上,运用得恰当会产生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坐火车的女人》中的表情就是通过真人眼睛合成的,目光与眼神非常动人。
小结:
本文主要研究定格动画中实现角色表演的技术,详细分析了角色肢体表演与角色表情表演两大部分的各项技术及其特征。
而材料选择的丰富性和工艺流程的灵活性正是定格动画的特征与魅力所在,所以,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将会研究出更为灵活更为科学的技术来实现定格动画角色表演。
参考文献:
陈迈,《逐格动画技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孟军,《动画电影视听语言》,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张迅黄天来孙峰,《材料动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黄轶宁,《动画制作基本设备与工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