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 治理奇迹
- 格式:pptx
- 大小:8.98 MB
- 文档页数:19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人物及事迹改革开放的英雄人物事迹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李雪健李雪健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从事戏剧影视表演工作40多年,崇德尚艺,执着追求,形成“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
主演或参演的《焦裕禄》《李大钊》《赵树理》《杨善洲》《横空出世》《渴望》等数十部影视和话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塑造的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成为弘扬主旋律、讴歌英雄模范、彰显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典型,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2、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改革开放之初,杨善洲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
率先探索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建成一大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企业和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的小集镇。
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
荣获“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3、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改革开放初期,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企业改革,创品牌、闯路子,努力搞活经营;严格内部管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创新企业文化,激发职工主人翁责任感。
在改革推动下,海盐衬衫总厂面貌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海盐县第一个产值超千万的企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敢闯敢干、勇于实践,成为“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典型,媒体称他“剪开企业改革帷幕”,其用过的裁布剪刀被收入国家博物馆。
荣获“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王有德,男,回族,中共党员,1953年9月出生,宁夏灵武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原书记、局长。
三北工程:筑起北疆生态屏障作者:耿国彪来源:《绿色中国》2020年第09期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绿洲”!不久前,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这意味着,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将在陕西被“赶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这一切变化始于1978年我国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今年,开中国生态工程建设先河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特色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典范。
绿水青山还复来站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镇的高岗上眺望,樟子松、五角枫、榆树、蒙桑等乡土树种混交林成行成片;穿行其间,时现狐狸、獾子、野兔、沙鸡的身影,有时惊慌地和人打个照面,又箭一般窜向丛林深处,疏林草原风光正重回科尔沁大地。
旗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块50万亩的封育区,此前植被盖度不到5%,现已达80%以上,几个林间湖泊的水面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可以见到五六斤重的鲤子。
”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把沙漠、沙地治理作为生态建设主战场,力治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
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目前的3.92亿亩,森林覆盖率从7.73%提高到22.1%。
同时,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毛乌素沙地秦为胜毛乌素沙漠亦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并称为中国四大沙地,它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万里长城从东北到西南穿过毛乌素沙漠南缘,为古代农牧业交错地带。
它在中国的十二大沙漠中名列第五位,也是中国纬度最低的沙漠,中国降水量最多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
与我国其它沙漠相比,这里降水量多达250∼440毫米之间,由于降水较多,有利草类植物生长,过去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由于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降水较多,对我国沙漠治理比较有利。
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
这里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海拔多在1100-1300米,地势西北部稍高、东南略低,西北部海拔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
毛乌素沙地距海较远,位于季风区边缘,夏季风不稳定性,导致这里降水较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气候大陆性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1月均温-9.5至-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在250-440毫米之间,且集中于夏季7-9月,夏雨率达60-75%,尤以8月最多。
降水年际差异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
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
沙地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年降水量多达400-440毫米,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
毛乌素沙漠在世界沙漠中的降雨量名列前茅。
科学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区内20个气象台(站)30多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毛乌素沙漠区多年来的暴雨日数、日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以及年平均降水量,均高于中国其他沙漠。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沙漠中,毛乌素沙漠是降雨最多的。
从毛乌素沙漠消失看天地之道与修身大道的社会重任作者:李景平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0期大家知道,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我们入道、修道,都是追求这个——道。
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阐述道家生态观推崇的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万物。
更强调天与地与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及人与生态自然万物的同生共运。
也告诉我们,人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两者的平等与互助的关系才是得以长久平衡共存共荣的道理。
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形成,以及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感恩天地,感恩大自然。
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必将遭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所以老子把“无为”视作最高原则,希望君王能顺乎自然,不干涉世间万物,任其自然消长变化,才是无为之道,所以大道不可违。
陕西省榆林地处荒漠的毛乌素沙漠之中。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榆林境内。
毛乌素沙漠就是因人为破坏生态才形成的“人造沙漠”。
历史上,榆林在秦国为上郡地,因森林茂密,榆树居多,加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先后被封为榆林庄、榆林寨、榆林堡、榆林卫而富庶文明。
自唐代起,由于守军、官府及边民的无节制砍伐、乱牧,加之频繁的战争,树木植被遭到严重毁损,从而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到了明朝中后期,林草土地开始严重祼露沙化,最后自然灾害频繁,百姓生产、生活变得十分困难,饥荒严重,被迫迁移,其土地逐渐变成毛乌素(蒙语:寸草不生之地)沙漠,这就是破坏生态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大道,而得到自然界的报复。
解放后,榆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逐步开始绿化治沙,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加快植树绿化治沙的步伐,并实施封山禁牧,逐步保护改善环境。
此时,遍布全榆林全市12县区的各道观,有一大批致力道教修行人士,在榆阳区黑龙潭道观王克华、卧云山徐登堂两位高道的影响下,按照《太平经》人要安身立命于天地间,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得到和谐安宁,然后人类才能长久安宁的要求。
沙漠治理是把沙漠变成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各国政府开展了大量的沙漠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下面介绍一些成功的沙漠治理案例。
首先,中国的西北地区沙漠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来,政府开展了大量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治理沙尘暴、治理水源枯竭等沙漠治理活动,西北地区沙漠迅速缩小,植被繁茂,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其次,澳大利亚的沙漠治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加强沙漠研究、制定沙漠治理规划、植树造林、治理水源枯竭、治理沙尘暴等措施,改变了澳大利亚沙漠的环境,改善了沙漠生态。
再次,美国也取得了沙漠治理方面的成功。
美国政府开展了大量的沙漠治理项目,采取了植树造林、治理沙尘暴、治理水源枯竭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美国的西部沙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印度也取得了沙漠治理成功。
印度政府采取了
植树造林、治理沙尘暴、治理水源枯竭等措施,使沙漠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沙漠变得更加绿化,植物繁茂,水源得到了恢复。
以上就是成功的沙漠治理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善了沙漠生态环境,改变了沙漠的面貌,为人类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16卷第1期2009年2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6,No.1Feb.,2009 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3董雯1,2(1.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摘 要:毛乌素沙地形成的时间已有几十万年,年降水量350~500mm,是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带。
根据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即除植树种草之外,更要注意利用该区以南丰富的黄土物质改良沙地,这能够阻止大气降水通过沙层向深部的快速渗透,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持水性,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植物固沙,能够加速植被的恢复,而且还能够在平坦的地区发展良田,能从根本上治理和利用这一沙地。
由于该区紧邻黄土高原,土壤物质丰富,采取以土盖沙的改良方式对解决该区沙漠化问题应当是现实而有效的。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特殊成因;治理措施;覆土盖沙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09)0120102205The N e w W ay to H arness Mu Us DesertDON G Wen1,2(1.T he Department of Envi ronment and L i f e S cience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 y,Weinan,S haanx i714000,China;2.S hanx i N ormal Universit y,X i’an710062,China)Abstract:Mao Mu U s desert has been formed for t housands years.It occupies t he area whose precipitation is350~500mm.It is t he forest p rairie and t he p rairie p rimarily region.According to t he analysis of t he special cause of formation of Mu U s desert,a new t hinking is brought forward to harness Mu U s desert, t hat is besides planting t rees and grass,but als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use t he rich loess matter in t he sout h of t his area to imp rove sand,which can p revent t he at mo sp heric precipitation f rom filtering to t he dept h portion t hrough t he sand,an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 he soil’s water retention property,imp roving soil moist ure condition.It is advantageous to t he plant growt h and fixation of sand.It also can accelerate vegetation’s restoration.Moreover,in t he smoot h local,it can develop t he fertile farmland,be able to govern and to use t his sand f undamentally.This area’s clo se neighbor Loess Plateau has t he richest soil matter.As a result,to solve t his area’s desert problem by using t he soil to cover t he sand i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K ey w ords:Mu U s desert;t he special cause of formation;harness measure;cover t he sand wit h t he soil1 引言沙漠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与经济问题,它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靖边有个毛乌素村作者:***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04期毛乌素为蒙古语,意为“坏水”。
资料显示,自榆林市定边县孟家沙窝(红柳沟镇)至靖边县高家沟乡(今杨桥畔镇)的连续沙带被称作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的毛乌素范围。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毛乌素沙地已从毛乌素村所在的靖边县内消失,并在县域内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使得靖边县成为黄河中上游基本不向黄河输入泥沙的县(区)之一。
毛乌素,是一片4.2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也是一个村子的名字。
2022年3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靖边县,寻找毛乌素村,也寻找发生在毛乌素村与防沙治沙有关的故事。
传说“毛乌素与我们的关系,就好比毛与毡的关系,没有毛,就没有毡(詹)”,2022年3月8日,64岁的詹深有对记者说。
这是毛乌素村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话。
毛乌素村是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的一个自然村,行政上归海则滩镇杨虎台村管辖,地理上位于靖边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县城约20公里,全村都是詹姓人家。
据2016年编修的靖边县詹氏家谱介绍,詹氏家族在靖边县至少已繁衍生活了一百五十多年。
詹氏家族的祖先曾生活在相邻的黄蒿界镇白杨树湾,明清时白杨树湾属边墙口外的怀远县(今横山区)威武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詹氏族人始移居毛乌素村。
关于毛乌素村的得名,靖边县詹氏家谱是这样介绍的:毛乌素村原名硬地梁,亦叫和草峁,是横山县(今横山区)塔湾乡海则沟村徐员外(詹富贵岳父)的田产。
当时以徐氏佃户姓氏形成的小地名或别号如韩四羔庵子、武家海子、刘四烂房、卧马盆等至今仍在流传和袭用。
约在民国十年(1921),詹富贵因继承取得徐氏毛乌素地产。
“同时期由詹氏宾客南先生提议袭用毛乌素大沙漠名字,更名为毛乌素。
寓意当年‘福盛魁’(詹家商号,作者注)生意像毛乌素大沙漠一样浩瀚绵长,吉兆詹氏家族兴旺昌盛。
”毛乌素为蒙古语,意为“坏水”。
资料显示,自榆林市定边县孟家沙窝(红柳沟镇)至靖边县高家沟乡(今杨桥畔镇)的连续沙带被称作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的毛乌素范围。
中国防沙治沙成功案例那咱得唠唠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这可算是中国防沙治沙超牛的案例。
以前的毛乌素啊,那就是个风沙肆虐的“大怪兽”。
沙子到处跑,周围的百姓可遭了殃,种个地都跟打仗似的,一不小心,苗就被沙子给埋了。
但是咱中国人那是相当有决心和智慧的。
一开始呢,就种树。
这树可不是随随便便种的,专家们研究啥树适合这地儿,像沙柳这种“坚强小卫士”就被选中了。
当地的老百姓也超给力,男女老少齐上阵。
就这么一棵一棵地种,慢慢的,绿色就多起来了。
然后呢,还搞了不少创新的法子。
比如说在一些沙地搞草方格沙障。
这就像是给沙子设了一个个小牢房,把沙子困住,不让它乱跑。
再加上各种灌溉技术的改进,就像给小树苗们开了个小灶,让它们能在艰苦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啊,毛乌素沙漠都快被“打败”了。
现在好多地方都从黄沙漫天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
以前看不到的小动物也都回来了,就像开了个大自然的派对。
这不仅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跟着改善了,从害怕风沙到靠着这变美的环境搞起了生态旅游啥的,那日子过得可美了。
还有库布其沙漠治理也相当厉害。
库布其沙漠就像是个顽固的“捣蛋鬼”,在那儿折腾了好久。
不过咱中国人有办法。
首先是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进来了,带着大家一起干。
他们种了好多经济树种,像沙棘。
这沙棘可不得了,既能固沙,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老百姓可以采沙棘果去卖钱,有了钱就更有动力去治理沙漠了。
而且还发展了光伏治沙呢,太阳能板一排排的,既能发电赚钱,又能给下面的植物遮遮阴,让它们长得更好。
现在库布其沙漠也是大变样,从以前没人愿意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有绿色、有生机、有希望的地方。
这可都是咱中国防沙治沙的好例子,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