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31.14 KB
- 文档页数:3
自身抗体在诊断SLE中的临床意义及SLE的临床诊断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国内仍采用1985年制订的11条依据,其中实验室内自身抗体的检查仍是诊断SLE的主要依据。
通过854例SLE病人的ANA、A-RNP、A-SM、ADS-DNA抗体的血清学检查结果的统计、结合临床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了以上四种自身抗体检查在SLE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估计预后方面的重要意义,对阴性结果的临床意义也作了详细分析。
主题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诊断,自身抗体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采用1985年至1992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免疫实验室资料,从临床诊断为SLE的病人中,筛选出854例同时进行ANA、A-RNP、A-Sm、ADS-DNA抗体血清学检查结果,按阴性、阳性统计见附表。
检查方法均为国内普通采用的实验方法,均以WHO制定的阳性标本作对照。
ANA的检查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鼠肝片为底物片,待测血清1:10稀释。
A-Sm, A-RNP抗体的检测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ENA抗原由小牛胸腺制备,待测血清不做稀释,同时以热处理过的ENA抗原做A-SM抗体沉淀线的鉴别。
ADS-DNA抗体的检查,分别采用变性DNA和短膜虫作包被抗原的ELISA方法,同时实验,对比后确定实验结果,待测血清均做1:10稀释。
2、结果在统计的854例SLE病人中,男女比例为1:5,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3岁,以25至35岁的女性青年最多。
ANA、A-RNP、A-SM抗体的阳性率接近于美国关节炎基金会1982年统计的数据,ADS-DNA抗体的阳性率低于美国关节炎基金会1982年统计的数据,可能与国内采用ELISA测定法有关。
3、讨论ANA阳性可见于多种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及肝性疾病,SLE病人ANA阳性率虽然很高,但无诊断特异性。
如果进一步分型检查,可提示有关SLE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
ANA阳性滴度变化与病情及治疗密切相关,病情活动时可呈强阳性或滴度增高,病情经治疗缓解后ANA滴度下降甚至呈阴性。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诊断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人体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机体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繁多,包括抗核抗体(ANA)、抗神经元抗体(anti-neuronal antibodies)、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等等。
这些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首先是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标志物,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等。
ANA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存在与否,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和病情判定。
在临床上,对于疑似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ANA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其次是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检测。
抗甲状腺抗体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这两种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和Graves'病。
此外,抗甲状腺抗体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指导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此外,抗神经元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自身抗体,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抗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anti-NMDA receptor antibodies)是通过与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结合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
该抗体检测对于神经病理学诊断、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
以上仅是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的几个例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关节、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SLE患者体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
ANA是一类针对人体细胞核内多种抗原的抗体,它们的产生与SLE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SLE的诊断与评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SLE患者中,抗核抗体的阳性率非常高,达到80%以上。
抗核抗体可作为SLE的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SLE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抗核抗体检测可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IFA)或特异性抗体检测得到结果。
除了ANA,SLE患者还可产生多种其他抗体,如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ies, anti-dsDNA)、Sm抗体(anti-Smith antibodies)、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等。
这些抗体的产生与SLE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并且在SLE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nti-ds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与病情活动呈正相关。
该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与肾小球损伤相关,是SLE肾脏损害的重要标志。
Sm抗体是另一个与SLE密切相关的抗体,其特异性较高。
Sm抗体与SLE的关联性更加具体,阳性率较低,约为30%左右。
Sm抗体常常出现在SLE的早期阶段,与疾病的活动性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抗磷脂抗体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ACA)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beta2 glycoprotein I antibodies, anti-β2GPI)。
自身抗体和补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不可不说的生物标志物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和补体水平对SLE治疗有何临床意义?“混迹“风湿界的人都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最有“名气”的自身免疫病之一。
存在自身抗体是SLE 典型的特征,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病程转归与预后均有重要关联。
既往对SLE的诊断是基于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该分类标准中包括11项相关症状,而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为SLE[1]。
现今新出的2019年的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联合发布的SLE诊断分类标准,较之前的标准,更加强调了抗核抗体(ANA)的重要性,且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标准具体为:SLE筛查标准:抗核抗体(ANA)滴度曾≥1:80(HEp-2细胞方法)•如果不符合,不考虑SLE分类;•如果符合,进一步参照附加标准。
免疫学分类标准及权重:•抗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抗体/β2GP1/狼疮抗凝物一项及以上阳性,2分•补体:补体C3或C4下降,3分/补体C3和C4下降,4分•SLE特异性抗体: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6分基于上述2019年最新指南描述,本文将从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和补体水平方面,简述其对SLE治疗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ANA)而在多数患者中,抗dsDNA抗体以IgG型为主,见于80%的活动性SLE患者。
临床研究显示,SLE患者经有效治疗后IgG型抗体将降低或转阴[4]。
而作为一种全人源化的IgG1单克隆抗体,贝利尤单抗可特异性阻断可溶性BLyS与B细胞上受体的结合,抑制B细胞存活,诱导更多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凋亡,从而减少血清中的自身抗体。
根据相关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贝利尤单抗治疗组的IgG和自身抗体水平持续降低至正常水平,IgG型抗dsDNA抗体转阴率与安慰剂组相比显著升高[5]。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谱各项意义抗rRNP抗体:高滴度的抗r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r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
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
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抗体也可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标志,阳性率为40-90%,并且抗dsDNA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用于疗效监控。
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体的功能亚单位,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组成。
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有15-19%的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核小体抗体阳性。
因此联合检测抗dsDNA及抗核小体抗体可提高SLE血清学检出率。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自身免疫性抗体是指人体内产生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被用来检测和诊断其中一种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本文将探讨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第一,自身免疫性抗体可用于诊断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特定自身抗原抗体、抗变态反应素抗体、抗胶质细胞抗体和抗核反应素抗体,可用于检测特定疾病的存在,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特异性抗结核药物反应等。
第二,自身免疫性抗体可用于检验特定疾病的活跃性。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通过检测抗变态反应素抗体的浓度变化或者抗核反应素抗体的浓度变化来衡量病程的活跃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三,自身免疫性抗体可用于预测疾病疗效。
在一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抗变态反应素抗体的浓度变化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指标。
如果抗体的浓度明显下降,则表明治疗已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
SLE检测指标及意义SLE(全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反应。
为了准确快速地诊断和评估SLE患者的病情,医生通常会采用一系列的SLE检测指标。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SLE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1.抗核抗体(ANA):ANA是最常用的SLE筛查指标。
阳性结果表明免疫系统正在攻击细胞核,可能是SLE的早期迹象。
然而,ANA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患有SLE,因为它也可能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2.双链DNA抗体:这种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诊断SLE的重要指标之一、阳性结果与SLE的活跃程度相关,特别是与肾脏损害相关。
3.抗磷脂抗体(aPL):aPL阳性结果与SLE患者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抗体还与孕妇患上胎儿缺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等相关的并发症有关。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CICs是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在SLE患者中,CICs的堆积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因此,测量CICs可以反映SLE的活动性程度。
5.补体:SLE患者中常常存在补体异常的情况。
在活动性SLE患者中,补体C3和C4水平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和免疫复合物的增加所致。
6.炎症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是常用的炎症指标。
SLE患者常常伴有慢性炎症,因此这些指标的升高可能与SLE活动性相关。
7.血象:SLE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常常升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常常降低。
这一异常可能是免疫系统被激活的结果。
这些指标的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SLE、评估病情和监测治疗效果。
尽管这些指标并非100%准确,但它们对SLE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这些指标,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SLE表现可能不同,因此没有单一的指标可以确定SLE的存在。
而是通过综合评估多个指标的结果来进行判断。
红斑狼疮的血液检测指标哪些指标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红斑狼疮的血液检测指标以及其在疾病监测中的作用引言: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炎症和多器官受损。
血液检测指标在红斑狼疮的诊断和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哪些血液检测指标可以帮助监测红斑狼疮的病情变化。
1. 全血细胞计数全血细胞计数能反映出红斑狼疮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和种类变化。
研究表明,SLE患者常出现贫血和白细胞计数降低。
高度贫血可能提示红斑狼疮活动性加重,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2.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ESR)是通过监测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降到管底的速度来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
在红斑狼疮中,ESR常常升高,反映了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存在。
3.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其水平可以反映炎症的活动性。
红斑狼疮患者的CRP水平通常升高,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
因此,CRP的检测可以作为红斑狼疮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4. 自身抗体红斑狼疮的免疫病理特征是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和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红斑狼疮的诊断和评估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5. 补体红斑狼疮患者的补体C3和C4水平通常降低。
这是由于机体内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过度激活和消耗。
因此,补体的测定可以帮助评估红斑狼疮的活动性以及肾脏损害的程度。
6.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在红斑狼疮的监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反应有关。
此外,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还可能与红斑狼疮相关的血管炎和凝血异常有关。
7. 肾功能指标由于红斑狼疮常累及肾脏,因此监测肾功能指标对于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常规的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和尿液检查。
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是指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或细胞的现象。
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自身抗体开始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就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
自身抗体的出现对于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志。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已被筛查和鉴定出来,如抗核抗体(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阳性率达90%以上;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阳性率也较高。
通过检测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提供确诊依据,并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其次,自身抗体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
一些自身抗体的存在与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
以类风湿因子(RF)为例,高水平的RF常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功能损伤呈正相关。
在系统性硬化病中,抗Scl-70抗体的阳性率与内脏器官受累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这些自身抗体的水平,可以提供有关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信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提供参考。
此外,自身抗体还可以指导治疗选择。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或阳性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dsDNA抗体阳性的患者通常疾病活动度较高,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而对于抗Ro/SSA阳性的母亲,要注意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等。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最后,自身抗体的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相关自身抗体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通过监测抗CCP抗体的水平,可以评估抗风湿药物的疗效和预测关节破坏的风险。
如果抗体水平下降,通常表明治疗效果较好;如果抗体水平不降甚至升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