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沉思录之九十八【焉执树与台】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商
- 格式:docx
- 大小:37.58 KB
- 文档页数:1
《止学》全文隋文中子文中子(584--617一说580--617)隋代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
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谢世后,被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第三课熊春锦本课内容提要第二章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1)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2)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3)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4)集体祝福水变美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大家好!以上二课我们完成了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一章中的三节内容的讲解。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第二章。
这一章的题目是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下面共分二节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其中又分为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等三部分。
好现在我们开始讲。
近代的几百年由于人们受西方精神与物质对立理念的深刻影响将精神能量物质人为地强行非物质化未能解读出老子给我们揭示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辩证法的理念不能认知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只是各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而且更难以深知物质与精神这一对阴阳在德一的中气以为和的主宰下能够完美和谐统一。
长期深陷于太极阴阳内的唯物与唯心之争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长期局限在有限的智识水平之中。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方法是民族文化薪火承传的法宝。
民族振兴首在教育的振兴。
但是迄至今天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民间社会行为并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总纲之中还需要我们共同的继续努力。
人们对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科学性仍然存在着种种疑虑还在观望与等待之中。
经典诵读的科学原理其实早就蕴藏在《老子·德道经》对生命的深刻揭示之中近代科学对水的研究水结晶成果的出现也再一次验证了老子思想理论的无比科学性。
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老子·德道经》对人的生命进行了全面而且深刻的揭示她既是一部生命科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民族教育的经典。
老子早在几千年前他就深刻地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德道经》)。
上善治水上善为什么能够治水?用上善治什么水?这一点在汉代以后文化人由于缺乏深刻的内修实践已经不能解析老子的原意不能解析上善治水。
“牝常以静胜牡”的智慧参悟【摘要】“牝常以静胜牡”是一种智慧参悟,探索内在的平和与柔软之道。
本文从理解其内涵入手,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分析其中蕴含的智慧意义,揭示其带来的智慧启示,并解读其实践方法。
总结指出,“牝常以静胜牡”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展望未来,呼吁传承这一智慧传统。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平和柔软的力量,拥有更加智慧的生活方式,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牝常以静胜牡”、“智慧参悟”、“内涵”、“应用场景”、“智慧意义”、“智慧启示”、“实践方法”、“智慧价值”、“未来发展”、“智慧传统”1. 引言1.1 探究“牝常以静胜牡”的智慧参悟“牝常以静胜牡”的智慧参悟,是一种古老的智慧观念,从文化传统中汲取而来。
这句话源自《道德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柔弱、沉默的女性之美的赞赏。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强调活力、阳刚之美,却忽略了柔美、静谧之美的价值。
探索“牝常以静胜牡”的智慧参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女性之美的内涵,以及沉默、柔和的力量。
牝常以静胜牡,意味着女性常常用温柔、柔和、柔顺的方式来克服强势、暴戾、霸道的力量。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并不只适用于女性,而是一种普世价值观。
在我们面对挑战、冲突、竞争时,不一定要用强硬的态度,或者大张旗鼓地搏斗,有时候,保持平和、静谧的姿态,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就是“牝常以静胜牡”的智慧所在。
通过探究这一智慧参悟,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与社会的规律,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走向更加和谐、有意义的生活。
2. 正文2.1 理解“牝常以静胜牡”的内涵在理解“牝常以静胜牡”的内涵时,首先需要明确其中的含义和哲学思想。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意为“雌性动物常常保持沉默和柔顺,因而取得胜利”。
在古代中国社会,雄性动物往往被视为有力量、野心和好斗的代表,而雌性动物则被认为是温和、顺从和包容的象征。
“牝常以静胜牡”所传达的智慧就是指人应该学会保持谦逊、忍让和沉静的品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权力、成功和竞争。
第一章:《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第二章:《论语·为政》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以下是这三章的详细翻译:第一章:《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此外,结交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当我们遇到从远方来的朋友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而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理解,我们不应该生气,而是要宽容大度,保持君子的风范。
第二章:《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准则。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秉持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引领其他星星。
这样的国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章:《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一个人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就无法体验到仁爱的美好。
因此,选择居住环境时,要慎重考虑,选择一个充满仁爱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明智之人。
综上所述,《论语》这三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学习、为政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践行这些道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前言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开篇便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韩愈亦在《师说》中开门见山:“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指出教育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其次才是知识技能。
所以,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纲领,它总结继承了我国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精髓,又加以发展,附以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建构了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信仰”。
如果我们的新一代少年儿童自小以圣贤之道指引,信仰这“共同的价值观”,那我们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岂有不兴之理?中华美德与中华经典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学术思想的渊源,历久弥新。
这些经典中包括着中华美德与民族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阅读经典古籍是德行教育推行的途径与载体。
这套《德行读本》为大家展示的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分年级编排,细化到学期,共10册,另附有寒暑假单元。
每册课时按周次编排,每周诵读一课,不急不躁、张驰相宜。
内容涵盖了以“四书五经”为主的诸子百家、启蒙读物、古诗词曲,上至古诗源,下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编排体例有“熟读成诵”、“原文大意”、“经典故事”、“绝知躬行”,不仅品味清雅,而且切合孩童认知规律。
“熟读成诵”、“原文大意”将历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行融于古代经典美文,让孩子在快乐诵读中悄然入心;“经典故事”选择了与诵读内容息息相关的故事,引导孩子在故事阅读中明理;“绝知躬行”是孩子明理成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评价,督其践行。
高年级的“木铎金声”,为孩子提供了短小的古诗文作为选读,寓教于乐,促其深化认识。
正所谓“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
小成在智,大成在德。
优良的品德是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学教育,希望从中汲取智慧,传承文化。
我作为一名热爱国学的教育工作者,有幸接触到德慧智国学教育,深感其魅力无穷,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德慧智国学教育的内涵德慧智国学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德育为先,智慧为本,智慧为用的教育。
它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和实践能力。
德慧智国学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智慧教育:通过学习经典,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育: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德慧智国学教育的特点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德慧智国学教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2. 全人教育:德慧智国学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德慧智国学教育强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4. 家庭与学校相结合:德慧智国学教育倡导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德慧智国学教育的心得体会1. 深入了解国学经典,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德慧智国学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培养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德慧智国学教育强调德育为先,使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学习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时,我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孔子名人警句语录大全(通用70句)1、赤之闷胍玻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4、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5、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6、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18、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1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2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4、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5、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7、道不同,不相为谋。
2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ǎ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