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防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6.59 KB
- 文档页数:3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乳腺癌手术常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供患者全面的护理和支持,患者在干预过程中会感受到关怀和安慰。
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项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生活质量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乳腺癌手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手术本身及术后恢复过程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应激反应,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手术过程,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分析,我们将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减轻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方面的作用,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实际效果。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与支持。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乳腺癌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往往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等,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手术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023癌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的研究进展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1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提出心理痛苦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疼痛后的第六大生命体征,这一说法已初步得到国际认可。
同时,随着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的加速康复夕卜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仅关注患者的疾病本身,还应进一步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
围手术期焦虑是指患者在围手术期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是患者对疾病、住院、麻醉、手术等未知因素的不安、恐惧、紧张和忧虑的感觉,由情感、认知和行为变化组成。
目前,手术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一项对16000多例患者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择期手术的等待过程是引起围手术期焦虑的主要原因;并且研究结论称围手术期焦虑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难以忍受的情绪之一。
本文主要从围手术期焦虑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不良预后及防治措施等进行阐述,以期为减少癌症患者的围手术期焦虑提供参考。
1癌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的流行病学围手术期焦虑是患者处于手术应激状态时的一种内心模糊、紧张不安的情绪,是人体对手术事件的防御性心理反应。
长时间的焦虑情绪易演变为焦虑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功能活动并导致行为异常,围手术期焦虑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对手术患者预后产生显著影响。
围手术期焦虑包括术前焦虑与术后焦虑,研究表明成年患者术前焦虑总体发生率为11%~80%,我国一项最新的多中心调查显示,择期手术患者术前高度焦虑的发生率为25.9%,且手术侵袭性是术前与术后焦虑的影响因素。
在众多择期手术中,因手术的不同导致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的发生率不同;其中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焦虑发生率为37.6%,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焦虑发生率为20.9%,乳腺癌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为31.4%,肺癌术前焦虑发生率为67.86%,肾癌术后的焦虑发生率为10.0%,食管癌术前焦虑发生率为11.8%。
何谓应激反应综合征以及围麻醉期如何防治【术语与解答】①应激是指机体受到有害性因素刺激时迅速做出相对应的自身保护性反射或反应;②任何躯体或心理、精神上的相关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除引起与刺激因素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可以引起一系列与刺激因素性质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性非特异反应,这种全身性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或应激反应综合征;③临床医学所指的应激反应综合征其突出特点和作用机制是: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增强,致使血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催乳素和加压素浓度均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些激素含量的增多,不仅使人体的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而且使皮肤、骨骼肌、肾、胃等组织器官的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同时也动员体内能源释放,以促进肝、肌糖原分解与糖酵解而使血糖上升;④由于躯体刺激与心理、精神刺激均能引起应激反应,故常致机体反射性释放多种高浓度的激素和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可迅速与“靶器官”相结合而产生一系列全身性症候群(综合征)。
此外,不同学者对应激反应的理解和描述也各有侧重。
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应激反应过度或剧烈均有可能转化为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麻醉与实践】在临床麻醉中最为常见且较为典型的应激反应综合征即气管插管应激反应:1. 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危害①由于喉和气管、支气管是机体敏感效应器,通常只允许空气、氧气进入或通过,但不允许固体物质进入或接触,当气管插管触及声带与气管内壁或气管隆突时,机械性刺激可反射性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过度兴奋,体内大量的儿茶酚胺分泌,从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作功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同时造成心率急剧加快、血压明显升高、机体耗氧显著增加,故易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失常;②尤其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缺血性疾病以及年迈体弱、糖尿病患者,机体随操作性刺激的程度会发生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性反应,致使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态遭到瞬间破坏,从而导致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功能出现急剧改变,此应激反应直接造成心肌耗氧量剧增,并促使冠状动脉痉挛而血流明显减少,以致进一步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且加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突发心搏骤停;③气管插管导致的心血管系统副反应也可引起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的有害性变化,如脑小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大幅度增加(与非颅内占位性病变比较),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等。
围麻醉期应激反应及其调控分析探讨摘要:在围麻醉期间发生的应激反应对患者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以及代谢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外科疾病的转归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目前怎样控制好患者在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情况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但是截止目前对其的处理方式仍不健全。
关键词:应激反应围麻醉期调控分析【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5-01应激反应主要是指机体在受到外界等强烈刺激之后,所发生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丘脑下部一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1]。
主要的刺激因素为: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以及手术的操作。
但是,麻醉是能够对这些应激反应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所以,在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麻醉药和麻醉的方式等对应激反应的调节和控制做以下详细综述。
1应激反应所发生的病理生理目前,发生应激反应的机体还是很清楚[2]。
但是造成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器官功能和免疫以及代谢改变的主要因素为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系统。
特别是由于应激激素所引起的血压和心率以及心肌收缩性能的变化。
会使得冠脉血流发生明显性的减少,进而对患者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2调控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机体的生存基础为全身适应性反应,对于良性的刺激作用主要有可控制应激反应和短暂的应激反应[3]。
但是,对于严重和持久性以及难控制的躯体和心理异常应激,会使得患者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
在整个围手术期间,手术刺激和麻醉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是一直存在。
虽然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要比麻醉大很多,但是,要想减少手术刺激带来的应激反应,则非常困难。
所以,只有从麻醉方面着手,可以对麻醉的技巧和麻醉的方式进行改善。
主要的措施有:对麻醉药的剂量和搭配进行调节。
2.1麻醉前管理和应激。
在手术中后手术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然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也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4]。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产生的影响。
方法76例进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研究组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甲状腺瘤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 d的焦虑值、抑郁值和术后疼痛、恶心和呕吐等情况。
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值、抑郁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感明显轻于对照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瘤;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激反应甲状腺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肿瘤,通常其包膜完整,边界也很清楚,常常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1]。
外科手术往往会造成手术创伤而导致患者产生应激反应,这也会影响到手术的进行和手术的效果。
通过使用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也能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的恢复[2]。
围手术期护理理念的出现是护理理念的一大提升,很多护理问题都贯穿在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后整个过程中,围手术期护理正是解决了只针对某一阶段的护理效率低的问题[3]。
本研究正是选取在本院进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应激反应产生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2~2014年选择在本院进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所有患者都经过病例组织学检查后确诊为甲状腺瘤,所有研究患者均能接受外科手术并能接受麻醉,与每位参与研究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男女比例一致,研究组平均年龄39.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0.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应激反应主要表现的特性就是身体受到外界刺激后,发生了交感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增强以及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1]。
主要刺激因素:麻醉及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
当然,麻醉也是对应激反应起到调节作用的。
在此,对于围麻醉期间的应激反应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该综述就麻醉药和麻醉的方式等对应激反应的调节和控制做以下详细综述。
1应激反应所发生的病理生理身体的应激反应发生之前还是很明显的[2]。
然而,患者在压力下存在的器官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主要因素和内分泌系统的免疫和代谢的变化引起的。
特别是由于应激激素引起的血压和心跳速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变化。
原因冠状动脉血流量显着减少的发生,患者的心肌氧供需平衡,从而受到了影响,使得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2调控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机体的生存基础为全身适应性反应,主要控制的良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和瞬态应激反应[3]。
但是,对于严重而持久的,难以控制的异常身体和心理压力,使患者疾病的症状不明显。
在整个围手术期,手术和麻醉的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总是存在的。
虽然手术后引起的应激反应是远大于麻醉,但是,为了降低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这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只有方面从麻醉中,麻醉技术可以是一种提高和麻醉。
主要措施有:对麻醉的剂量和结构调整。
2.1麻醉前管理和应激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后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然而,在患者在手术前,往往会有一些的应激反应[4]。
研究表明,择期腹部手术患者术前患者会出现一些焦虑状态。
在医院手术病人的恐惧和血压明显升高。
在这段时间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患者的病情会变得更好。
所以,在患者手术前,它是必要的探视和合理选择麻醉药品的患者。
这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而心肌缺血及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有很好的效果[5]。
2.2麻醉方法和应激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单独不降低机体应激激素分泌和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其控制血压的作用,被认为是深化麻醉诱导心肌抑郁症相关的计划[6]。
围手术期护理在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上的作用占样娥【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在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上的作用。
方法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日常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
比较2组患者术中生理应激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的收缩压(123.5±3.5)mmHg、舒张压(88.3±3.4)mmHg、肾上腺激素(0.15±0.01)μg/mL、去甲肾上腺素(0.90±0.12)μg/mL,各项应激反应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躯体化评分(1.88±0.15)分、恐怖评分(1.85±0.17)分、焦虑评分(1.97±0.18)分,各心理状态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术中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31【总页数】2页(P102-103)【关键词】术中应激反应;围手术期护理;患者预后【作者】占样娥【作者单位】江西 335000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手术室【正文语种】中文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突然间受到较为强烈的有害刺激(如寒冷、创伤、手术、饥饿等),之后通过下丘脑引发血中肾上腺激素的浓度迅速提高,接而引发患者机体各项机能代谢的变化,同时可以维持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以及增强机体术后的免疫功能,是一种非特异的防御反应[1]。
但是应激反应过度对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坏处,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关资料表明[2],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为了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在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上的作用,选取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鹰潭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8.5±5.5)岁;骨科手术18例,普外科手术22例,妇产科手术7例,其他手术3例。
3、肿瘤病人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其调控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 (410008) 徐启明谭秀娟一、前言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亦称全身性机体反应(general body response),对它研究较多者为创伤后应激反应。
手术,特别是大而广泛的手术也是一种创伤。
因为手术是在麻醉下进行的,麻醉可以降低对损伤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手术所引起的应激反应的程度较轻。
例如严重损伤后病人的基础代谢率的增高可达1倍以上,而择期性大手术的病人其术后基础代谢率只增加10%~25%。
但在围术期也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故合理调控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就显得十分重要。
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由于创伤所引起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和免疫系统为主的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它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1、应激反应(包括心理的)的程度与休克和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2、应激反应对机体的恢复和生存一般来说是必需的,但过份强烈和持续的反应则成为有害的,可发展成为危重病甚至死亡。
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应激原除损伤本身外,还有急性失血、休克、低氧、酸中毒、高二氧化碳血症、低温等。
此外,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应激原,恐惧即可引起交感和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微循环血流、凝血机制和免疫功能等的改变。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1、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3、其他激素(1)抗利尿激素;(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3)内源性阿片样物质;(4)生长激素;(5)甲状腺素;(6)胰高糖素和胰岛素。
麻醉、手术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可归结为:①全身麻醉对内分泌的影响较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和局部浸润等为大。
②麻醉对内分泌的影响较手术为小。
③手术对内分泌的影响与手术大小成正比。
④吸入麻醉药对内分泌的影响较静脉麻醉药大。
吸入麻醉药中以乙醚的影响最显著,其它依次为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氧化亚氮,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对内分泌的影响也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