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8.35 MB
- 文档页数:49
“体外反搏”是什么?护理要点有哪些?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有很多,主要有药物治疗、PCI术和冠脉搭桥术。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另一种方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是所谓的“体外反搏”。
为了进一步提升冠心病病人的生活品质,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症状,这种技术已经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
一、什么是体外反搏技术?体外反搏技术是一种能够很好使心血管得到康复治疗的技术应用,它的特点是能在不损伤身体的情况下,让体内的血液回流到主动脉,增加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供血,改善身体的缺血和缺氧状况,被称为“躺在床上的马拉松赛”,是一种罕见的“享受式”的康复方法,在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
在体外反搏治疗中,病人仰面躺在反搏床上,用一种特殊的气囊包裹住患者的腿部和臀部,然后在心电监测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腿部和臀部进行一次由小到大的序惯性加压;通过将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到上半身,提高对心脏、大脑等器官的血运。
二、体外反搏的工作原理所谓的体外反搏,就是一种无创式的体外辅助循环,就像是在你的双腿上装了一颗人造心脏,两颗人造心脏分别为你的主要器官提供血液供应,然后对你的下半身进行无创式的挤压。
可缓解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并可有效地提高人体各主要器官的缺氧缺血状况,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其原理是:利用环绕于四肢及髋部的气囊,在舒张期对气囊进行膨胀、增压,将来自四肢的血管中的血液驱赶回至主动脉壁,从而显著提高舒张压;提高心脏的血流量,降低心脏后负荷。
在心脏收缩期气囊快速排气,减压,促使主动脉内收缩压降低,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心脏射血期阻力;血流得快,这样就产生了反向作用。
三、体外反搏能够对哪些病症进行有效的治疗?1、PCI术后增强型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机理主要是利用机械作用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减低主动脉收缩压,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研究表明 EECP 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以及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形成等优点。
心脑血管绿色治疗——体外反搏预防治疗康复无创安全有效中国对世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贡献心脑血管等缺血性疾病的绿色治疗技术什么是体外反搏(ECP)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电脑跟踪心电波并以人体的心电R波为触发信号,与心脏同步,在心脏舒张期对小腿、大腿及臀部分段包裹特制的气囊套进行序贯加压,使血液向主动脉反流,增加心、脑、肾等各脏器的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各脏器及肢体血供,畅通血流。
近年来,体外反搏的作用新机制不断被发现,又不断被论证。
美、德、英、日、印尼、印度、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并建立ECP中心。
国内、福建部分ECP中心及用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面大学湘雅二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上海交大儿童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岳阳市二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晋江市医院福建省立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福建省老年医院永安市立医院福建省康复医院福清市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清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宁德市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市第三医院体外反搏原理其原理是以人体的心电R波为触发信号,在心脏舒张期,自肢体远端气囊依次充气,压迫肢体,迫使肢体和臀部动脉血液返流至主动脉,以提高主动脉的压力和血流量,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注量;在心脏收缩期前,气囊迅速排气,受压的肢体血管突然放松,外周阻力急剧下降,有利于心室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快速流入肢体动脉。
以此按心动周期不断同步充气排气达到其治疗的目的。
体外反搏作用机制1、体外反搏装置提高主动脉舒张期压力和血流量,从而使冠状动脉、脑、肾等重要生命脏器的血液灌注量增加。
精心整理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增强型体外反搏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2002年又南中纳入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EECP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
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
1? EECP的工作原理国际体外反搏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增强型体外反搏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
自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1-2]。
EECP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EECP治疗的执行部件主要包括三副充气囊套,分别包扎于小腿、大腿及臀部。
在心电R波的触发下,气囊自小腿、大腿、臀部自下而上序贯充气,挤压人体下半身的动脉系统,在心脏的舒张期将血流驱回至人体上半身,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同时,因静脉系统同步受压,因而右心的静脉回流增加,通过Frank-St arling机制提高心脏的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在心脏的收缩期,三级气囊则同时排气,使心脏射血的阻力负荷减低[4-5]。
?1.1? EECP的即时血流动力效应[6-7]:EECP作用的基本原理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相似之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EECP出量,而IABP高动脉舒张期增压波的幅度为26%~157一,可降低收缩压9~16mmHg(临床疗效EECP病人注册研究(IEPR)结面:(12)定量心肌灌注显5)减少或消除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6)改善生活质量。
基于上述EECP的临床效应,EECP疗法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研究证明:约75%~80%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可通过EECP治疗改善其心绞痛级别,疗效可维持3~5年[14-15]。
?1.3? EECP的作用机制:EECP治疗除产生前述的即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之外,还能加快动脉血流速度,提高血管内皮的血流切应力刺激,其长期效果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16-28]:(1)血管张力调节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包括EECP后冠心病患者循环一氧化氮(NO)水平逐渐升高,内皮素-1(ET-1)水平逐渐降低;(2)抑制炎性物质的释放:Casey等[21]证实,35h的EE CP治疗能使循环内的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分别降低了29%和20%,上述改变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吻合;(3)抑制动脉内膜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其分子机制与下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kinase,MAPK一氧化氮合酶(eNOS)/NO CT GF)基因的表达有关;(4功能(FMD);(62? 患者选择EECPEECP治疗适应证:(1)慢性稳定性/3)心源性休克;(4)充血性应用于充血性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且选择已经处于稳定期、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以下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临床应用问题与欧美指南解读(全文)一、前言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治疗冠心病始自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Soroff教授等设计及研制,目的是在心脏供血的舒张期把肢体血液驱回心脏,增加心脏舒张期灌注,改善心肌缺血。
但当时研制的反搏装置其舒张期反搏波振幅不高,疗效不够满意。
1980年,以中山医科大学为主的课题组联合广东省的科研单位,成功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ECP),在心室舒张期,通过对小腿、大腿及臀部的序贯加压,使舒张期反搏波压力升高至150~170mmHg,在治疗冠心病中取得显著疗效。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不同生产厂家研制开发的ECP装置,多属于增强型,应称为EECP。
故EECP可泛指“体外反搏”。
由中山大学研制的EECP自1994年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并投入临床应用,2000年美国政府医疗保健财政管理局(HCFA)批准EECP的治疗费用可以在Medicare(美国居民65岁以上享受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报销。
30多年来,EECP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经过近10多年来的探索,体外反搏的作用新机制不断被发现,又不断被论证;基于体外反搏治疗新理论的新型治疗设备即将被开发应用;体外反搏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随着“首届国际体外反搏学术交流大会(2006)”在中国广州的成功召开,国际上对体外反搏(EECP)项目的兴趣日渐浓厚,认识也逐渐加深。
表明EECP这项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创、安全、有效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已经重新被纳入学术视野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尽管中国是EECP的技术发源地,但近10多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在EECP的临床研究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
因此,了解体外反搏的发展现状和新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体外反搏疗法在临床的正确与合理应用,还有助于促进中国学者自身对体外反搏项目的认识与反思,推动体外反搏项目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增强型体外反搏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弹性【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89—021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硬化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虽然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层出不穷,但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们知道,从动脉硬化发展为冠心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几年甚或几十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从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入手,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 sation,eecp)装置是在患者的小腿、大腿及臀部分段包裹特制的气囊套,于心室舒张期通过对人体下半身气囊的序贯加压,使舒张期压力升高(又称“augmentation”,即舒张期“增压波”),从而增加心肌血供,改善心肌缺血[1]。
近30年来,eecp已被国内外学者证实是治疗缺血性疾病一种有效,无创,价廉的方法。
业已证实: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2,3]治疗上疗效显著外,在高血压[4,5],糖尿病[6],脑血管病[7]等疾病亦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前几乎均伴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新近研究发现eecp不但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还能改善动脉弹性从而拮抗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弹性减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是连接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终点之间的重要环节,及时判断动脉硬化的程度并积极干预已经成为1、2级预防的重中之重[8],本文就体外反搏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2体外反搏的发展历史体外反搏(ecp)技术最初是196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soroff 教授等设计及研制,由于其采用液压非序贯驱动模式,体积庞大,舒张期反搏波振幅不高,疗效不满意,很快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