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带头人——梁文军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陈小龙:身残志坚的带富先锋作者:伍福国来源:《科学种养》2020年第08期走进位于巴山腹地深处的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峰城镇牙石村,大片的宣汉脆李花迎来盛放期,一簇簇耀眼的白花缀满枝头,在阳光的映衬下,犹如仙境,花丛中,一个行动不便的身影若隐若现,他顾不上欣赏,正忙着疏花、施肥......他就是身残志坚的致富带头人陈小龙,虽身带残疾却不认命、不服输、不忘恩。
正是在他的带动下,这曾经孤山偏远的农村、沉闷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贫困的乡邻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身残家贫不认命,少年担起顶梁柱陈小龙出生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他自小患有先天肢体残疾,行动不便。
7岁那年母亲又因病离逝,只留下他和年幼的妹妹与奶奶相依为命,也就是从那年开始,懂事的他就帮着奶奶一起种菜、卖菜维持生计。
随着奶奶一天天衰老,加上多病,生活更是舉步维艰,学费要靠党委政府解决,有时连吃盐都要靠乡邻帮衬。
18岁那年,挥泪告别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跟随20世纪90年代的打工热潮到了广州。
刚开始许多工厂都不用他,只能做些苦力活,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成了广东省金沙洲国威燃气有限公司里的合同工人,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平日的节俭,渐渐有了一定的积蓄。
但他心里始终觉得,打工不能打一辈子,应该自己干点事。
历经挫折不服输,“文盲”参透致富经2014年,当他了解到国家扶贫政策,党委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较大,便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梦想,毅然搭乘返乡的列车。
回到家乡的陈小龙通过四处学习考察,分析论证,最终决定在牙石村种植宣汉脆李。
说干就干,陈小龙在牙石村流转400余亩土地。
2014年10月,2万余株果苗下地栽培。
他学习宣汉脆李种植技术,不懂的就用笔圈起来当面向宣汉县农业农村局茶果站专家请教。
在专家“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实地指导下,初中没念完的陈小龙硬是逼自己学成了一个宣汉脆李种植专家。
2017年,陈小龙的宣汉脆李园开始陆续挂果。
以文化人打造“江淮乐土”作者:张长森窦芒仇学平来源:《雷锋》2020年第07期江淮平原,苏北水乡,高铁奔驰,文明花香。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江苏省阜宁县,走访观察该县作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的做法和成效。
“新时代文明实践,归根到底是要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暖民心。
一年多来,我们紧贴群众需求,着力以文化人打造‘江淮乐土’,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才能算全面小康。
”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时荣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构建阵地、以文化人的思路和变化。
“历史的航船破浪前行,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出发的港湾和前行的航程,不能忘记曾经的激流险滩。
因为,他们是迎接新挑战的底气,是走向新时代的动力……”在位于故黄河畔的羊寨镇单家港村“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次会议旧址”陈列馆里,记者在这一段文字前驻足沉思。
历史给了阜宁这样一种光荣:1941年7月到1942年12月,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东局移驻阜宁,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阜宁也因此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记者翻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读本《红色阜宁》,一处处革命遗址、一次次战役战斗、一个个英烈英名跃然纸上。
为了让红色遗存熠熠生辉,阜宁成立了红色资源保护中心,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县79处红色遗存、7处红色场所,进行整理、修建和布展,以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将对外开放的7处场馆作为文明实践活动点,组织群众就近分批走进红色场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家四代人都和‘铁军精神’结缘,它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在解放战争中,当年年仅十四岁的爷爷作为民兵参与了渡江战役……”这是阜宁县实验小学的张林玲老师,在全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红色故事演讲大赛中的精彩告白。
这次“红色故事演讲”活动,全县机关单位人员和学校老师踊跃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有59名选手进入决赛。
一位女支书的风采——记通辽市河西镇三家子村党支部书记田英章圆【期刊名称】《实践:思想理论版》【年(卷),期】1996(000)007【摘要】田英今年41岁。
她18岁当村干部,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由村妇代会主任走到了三家子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成为三家子村党支部的带头人。
十几年来,她以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共产党员的坚毅品格,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一道治乱、治穷,走奔富达小康之路,在三家子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个闪光的业绩,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1994年她被评为全区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现在,她是通辽市河西镇党委副书记、三家子村党支部书记。
一、大胆治乱,敢于碰硬三家子村地处通衢,位于通霍、集通两条铁路的交叉路口,与通辽市区隔西辽河相望。
1985年以前,这个村人均收入只有303元,每到春天全村便有一半多人家没粮吃,没柴烧,饥饿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扒上村东的列车,偷、抢物资。
为此,三家村成了公安部和铁道部的"知名村",并在中央电视台上被曝了光,列为全国"三乱"村之一。
社会的无秩序和不稳定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田英上任伊始,便带领新班子反复研究,确定了从治乱入手,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方针,采取了"打、【总页数】2页(P35-36)【作者】章圆【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263【相关文献】1.一位村支书的蚕桑情结r——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武胜县白坪乡裕丰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华 [J], 陈晖2.一位女支书的惠民情怀--访襄城县十里铺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梅 [J], 李进卿;何佩佩3.一位女茶工的风采——记海南省劳动模范、南海农场二区四队女茶工周英 [J], 邢福兴4.女支书三题——记山西省浑源县什义号村党支部书记麻淑娥 [J], 王玉功5.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风采——记宽城满族自治县绊马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唤余[J], 郝洪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富民先进事迹康富民:1941--2012.5)是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红坪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桃子坪村民小组长,5月27日因病辞世,享年71岁,村里人都习惯叫他老康。
有着47年党龄的老康一辈子为山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用自己勤恳踏实的一生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诺言。
康富明从1959年17岁当记分员,当了34年村官、18年的木杆镇党代表、15年的木杆镇人大代表、20年来义务扛起护路养路活、34年来谋划发展带乡亲致富、44年来点滴践行爱的告白书、48年来不忘学习发展新党员。
一个村小组长离世,近3000名村民挥泪送行。
这一幕,发生在昭通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桃子坪村民小组,故事的主人公是当了34年村官、享年71岁、人称老康的桃子坪村民小组组长康富明。
他的离去,何以牵动整个村村民的情绪,触发如此多的泪水?这两天,春城晚报记者深入银吉村,走村串寨,寻踪揭秘,看到了乡亲们对老康竖起的大拇指,聆听了他爱民助民的动人故事,见证了党龄47年的老党员老康终身学习跟党走的一篇篇“老康笔记”,感知了“老实人”老康对其妻子儿女的一幕幕爱之往事……全村群众挥泪送老康5月27日晚9时03分,天空小雨淅沥,银吉村红坪党支部书记、桃子坪村民小组组长康富明因病辞世,享年71岁,消息很快传开。
“老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好人,我们如果不去看一看他,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以前都是老康在帮我们,现在我们也要帮帮他。
”……银吉村群众纷纷冒雨赶到老康家帮忙。
5月31日上午8时30分,村民们挤在老康家堂屋里,为老康举行追悼会。
村民们个个泪水潸然。
银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勇哽咽着宣读了悼词:“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康富明同志追悼大会,就是要大力弘扬康富明同志一辈子忠于党、一辈子坚持学习、一辈子做好人好事的宝贵精神,缅怀他伟大的共产党员风范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我们要继承康富明同志的遗志,接下康富明同志手中的接力棒,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好人老康,让我来送你最后一程,祝你一路走好!”31日上午,老康遗体出殡,近3000名村民赶来送别,现场哭声阵阵。
2014年第7期“我的老家哎就住在这个屯儿,我是这个屯儿里土生土长的人啊!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儿,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儿……”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会让我们想起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玉潭镇农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清国。
吕清国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他是农林村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把村民冷暖挂心头,一心扑在村务中,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村支书。
在他的带领下,农林村从昔日的贫穷落后村一跃成为全省知名的富裕村,连续8年被玉潭镇党委评为先进村,多次获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胜村、区先进村党组织、市精神文明先进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先进村、市“三项工程”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吕清国个人也连续多年被区、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长春市委授予“十佳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称号,2012年被评为吉林省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先进个人。
勇挑重担,做服务群众的责任人在到村任职之前,吕清国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已经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建筑商,拥有自己的工程队,年收入稳定在100万元以上,是镇内闻名的致富能手,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吕清国都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成功男人。
2005年,在村党支部面临集体辞职、村里负债近百万的严峻形势下,他临危受命,主动拾起这堆没人敢碰的“烂摊子”。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举动,家人纷纷劝他:“年龄都这么大了,现在又衣食无忧,操那份闲心干啥?”吕清国却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做任何事都不能太自私,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
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全村人一起富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致富。
我当村干部并不想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全村的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上任伊始,村委会连固定办公地点都没有,借村学校校舍办公。
在村集体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吕清国自掏腰包垫付资金40万元,亲自制作设计图,带领村委会全体人员轮番上阵,仅用了41天就修建了一座55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为村委会鼓舞了士气。
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真情献沃土——记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党总支书记张文芝邴集村位于界首市西北部,西临河南省沈丘、郸城两县,全村人口5010人,党员96名,耕地5020亩,地理位置偏僻,素有“犬吠听两省、鸡鸣闻三县”之称。
正是这个偏远村,几年来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突出农民增收,村里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获得阜阳市“小康示范村、科技兴农示范村”、界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基层优秀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等桂冠。
20xx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全村人均经济收入5500元,达到了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切实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些多亏了他们的创业带头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芝同志,张文芝,男,1963年出生在邴集乡西张村,1979年以三分之差中考落榜后,立志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1996年经村民选举和上级党组织的任命,他出任邴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张文芝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反复论证,确立了立足邴集抓农业,走出邴集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稳农强商兴林重牧抓劳务”的发展格局,带领全村人民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邴集村。
一、夯基础,打造两委“硬班子”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
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
多年来,张文芝十分重视总支建设这个基础工作。
选好配强村两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议事规则,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及时做到查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做好意见户的思想工作,做到困难不上交,矛盾不出村,把意见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构建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和谐邴集村。
二、谋发展,带领群众共致富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多年来,张文芝认准了这个理,靠科技致富,靠项目发展的观念,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
一是立足本村实际,发展科技型新农村。
早在1997年该村就在界首市率先突破了粮食亩产1000公斤记录,小麦单产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曾连续四年荣获阜阳市“小麦高产开发”奖。
视野 风采展示新教育 综合12新教育•综合 2021•07 总第500期丘浚学校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区海秀镇水头村,2019年升格为秀英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在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围绕成就“四有”教师、培育“三有”学生育人目标,以“传承丘浚精神,培育时代少年”为理念,以“读圣贤书、做有用人”为校训,凝心聚力,强化管理,狠抓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强化学校内涵发展,两年来学校办学跨上了新台阶:2021年学校被评为第二届海口市文明校园,2021年海口市优秀大队部;谭贞杰校长、李雅婷老师被秀英区关工委、区教育局评为“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工作者”;陈悠然、李木子、黎子爱等6名学生被评为秀英区“新时代好少年”。
丘浚学校的变化,是海口市秀英区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一个缩影。
顶层设计,擘画学校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经秀英区政府、区教育局严格审核,丘浚学校由海秀中心校管辖的乡村完小升格为秀英区教育局直属学校,海口市第33小学副校长谭贞杰出任校长。
谭校长个子不太高,身材清瘦,双目炯炯有神,健谈、干练。
谈起刚到丘浚学校时的情形,谭校长说道:“学校虽然已经升格为区教育局直属学校,但是与周边的城区学校相比,软硬件条件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还停留在农村小学的层面上。
”如何使学校较快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由落后的农村学校转变为高质量的城区学校,这是谭校长日思夜想的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谭校长认为,学校要发展,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团结、高效的领导班子,大家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形成战斗力。
但是此时,学校刚从乡村小学升格为直属学校,校级领导只有谭校长一个人,班子结构不完善且不合理;每个部门基本上只有一个主任,有的部门主任用非所长,工作不积极,学校班子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谭校长坦言,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水平高超的领导班子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
同时ZV1在六垭村秋树槽,李光荣首先查看了驻村工作队的到位情况,他来到六垭村第一书记寿明箭的住处,“伙食怎么解决?睡不睡得暖和?”李光荣详细询问了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开展情况,他强调,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吃在村,住在村,确保贫困户限时脱贫。
在六垭村便民服务中心,李光荣听取了六垭村整村脱贫工作情况汇报,检查了贫困户档案。
李光荣指出,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要真实可靠,效果评估要真真切切,老百姓要签字认账,“五表一册”要符合逻辑。
随后,李光荣到结对帮扶的梁兵、周厚银家中,入户核实帮扶成效。
在贫困户梁兵家里,李光荣同梁兵一笔一笔算收入,当了解到梁兵还有8间房屋闲置时,李光荣提议开办农家乐,并就启动资金,床铺怎么布置,如何收费等细节同梁兵进行了商议。
在贫困户周厚银家里,李光荣拿出随身携带的《扶贫手册》,一一核对扶贫措施的落实,“雨露计划”4500元,C级危房改造补助7500元,种植药材收入2000元……李光荣说:“通过帮扶和自身努力,你已经越过国家贫困线,祝贺你!同时也请你放心,脱贫不脱政策,你如果有困难,同样可以向镇村反映。
”随后,李光荣主持召开了兴隆镇党政领导班子会,镇党委书记赵崇刚汇报了兴隆旅游新城征地拆迁工作和扶贫工作情况。
李光荣指出,兴隆镇前期工作值得肯定,镇村干部都进入了状态,各项扶贫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派驻到6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都吃住在村,履职也比较到位。
李光荣强调:扶贫攻坚工作是当前一个时期的硬任务,硬要求,不讲价钱,不搞变通,要以“从严治党”引领扶贫攻坚工作,统领各项工作。
李光荣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固本培元;进一步继续严格党的纪律,全县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得妄议国家大政方针,县委决定的事情,要以强有力的党的纪律推动工作;进一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乡镇党委书记是乡镇落实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当好表率。
梁满仓的主要事迹《梁满仓:带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在咱们那个小山村,有个了不起的人叫梁满仓。
他可是改变了整个村子命运的大功臣呢。
以前啊,村子穷得叮当响,村民们守着几亩薄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梁满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就下定决心要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
梁满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种植。
他到处去考察,去学习那些先进的种植技术。
可是这过程中困难重重啊。
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相信他,觉得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他能折腾出啥花样来?而且种新品种,需要投入不少钱,大家都怕赔了。
梁满仓就一家一家地去劝说,给大家讲他考察看到的成果,还承诺要是赔了,他自己承担一部分损失。
终于有几户人家被他说动了,跟着他一起干。
梁满仓带着大家精心照料那些农作物,从播种到施肥,再到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跑去找农业专家请教。
有一年,遇上了大旱,庄稼眼看就要干死了。
梁满仓心急如焚,他带着村民们到处找水源,没日没夜地抽水灌溉,累得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种的那些新品种大获丰收,而且因为品质好,在市场上卖了个好价钱。
这一下,那些原本观望的村民都坐不住了,纷纷跑来要跟着梁满仓一起干。
尝到了种植的甜头,梁满仓又有了新想法。
他觉得不能光靠种地,还得发展副业。
于是,他又开始琢磨办养殖场。
这又面临新的挑战了,场地、资金、技术,哪一个都不容易解决。
梁满仓就自己去跑贷款,找政府部门寻求支持,还去请技术人员来给村民培训。
慢慢地,养殖场也办起来了,村里的收入又多了一大块。
现在啊,咱们村可大变样了。
家家盖起了新房子,孩子们能上得起学,老人们也有了更好的医疗条件。
村民们提起梁满仓,那都是满满的感激和敬佩。
大家都说,要是没有他,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
梁满仓呢,看着村子越来越好,他脸上也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一切都值了。
一位帮群众致富的好带头人
梁文军,男,中共党员,1969年6月出生,现任屏山街道六江社区党总支书记。
他对六江人民感情深厚,心系百姓,办成了许多让六江群众交口称赞的实事好事;他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惠及民生为目标,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和谐富裕新村。
在他的带领下,六江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双丰收”。
要想致富,先变观念。
梁文军知道,群众最盼的是能为他们办实事,说到底就是帮助他们致富。
群众富了,才能促进集体经济的状大和发展。
而要想群众致富,就必须先转变群众的发展观念。
他多次召集社区“两委”商议、讨论,理清发展思路,多渠道发展。
如鼓励引导居民进行经济林果及中药材种植,组织他们进行技术学习和培训,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通过集体土地开发、建设用地置换、向各级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促进发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谋生本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村民就业有较好的去处,有较高的收入。
在发展中思考,党群抱团促增收。
“如何在党总支的引领下促进社区经济大发展,如何组织群众建核桃基地、中药材基地、
搞劳务,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梁文军带领党员群众在发展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进。
党总支向全体党员群众发起“党员带动、党群抱团、党建兴业”总动员,20名社区先富起来的党员采取结对帮带、技术指导、创业示范等方式,吸纳了40多名群众加入,参与经营,走上致富路。
筹资2000万余元,运行“总支+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建成占地面积90亩集农产品加工、交易、冷冻、物流为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种植核桃、板栗2500亩、中草药250亩。
2015年,社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0户,年均劳务输出200人,实现人居纯收入8253元。
组建了50人的治安联防队,志愿者服务队伍104人,为社区居民保驾护航、做好服务。
建新村,文明路上谱新篇。
梁文军深知,当村干部就是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他带领党员群众多方筹资,投资400万元建设了两个村民活动场所,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一个乡村小广场,改善了社区、学校周边的基础设施;他经常深入五保户、低保户家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他在村民中深入开展了思想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三德教育”,全力推进“好婆婆”、“好媳妇”、“五星文明户”、“党员示范户”的评选,起到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促进了淳朴文明的村风、民风的形成。
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落下。
“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家
庭,不丢下一个群众”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也是梁文军对六江社区建档立卡户的心头大事。
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他带头进行了三轮全面入户调查,在详细了解居民生产生活现状的基础上,召开了居民小组会议提议审核和社区“两委”会议商议票决,最后确定贫困户,并张榜公示,报街道、县里,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白加黑、5+2”,梁文军日夜操劳、恪尽职守,和社区班子、各居民小组干部一起认真、细致进行贫困户统计,建档立卡。
全社区选出贫困户14户,做到选户精准,扶贫精准。
全社区建档立卡户居民住房正在建设中。
作为基层干部,梁文军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花开放不是春,只有群众富裕了,才达到最终目的。
他坚信不懈的努力,加上村民的支持,六江社区发展的路会更宽更广,会有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