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30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重要名词解释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它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岀数量方程式:即方程式M V P Y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1.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服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而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联邦储备与银行体系共同决定货币的供给,而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虽然许多变量都影响货币需求,但有一个变量最为重要: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图1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将货币供给量固定了。
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每一美元买的东西减少时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就更多。
显然,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经济中注入货币时创造了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货币的注入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因此这种对物品与服务需求的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而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且货币量増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货币数量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则是指价格总水平长期而持续地上涨。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数量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源于亚当·斯密早期的经济学思想,主要提出“货币量决定价格”的观点。
根据货币数量论,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一般物价水平会随之上涨;反之,货币供应减少则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
这一观点既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也引起了不少质疑与争议。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过多的货币供应会导致需求超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推高价格水平。
根据供求理论,市场上的货币供应过剩会刺激需求,使得企业能够提高价格,从而实现高额利润。
这种价格上涨将会通过传导机制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可能引发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行为上的通胀,即通过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来避免未来物价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然而,货币数量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并非唯一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其他的经济和政治因素需纳入考虑。
例如,供给面的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分配问题、政府政策等都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是建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而实际上,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系统,难以实现条件的恒定。
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工具,如央行利率调控和货币供应控制。
央行利率调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的高低来影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进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控制则通过合理调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需求关系,来实现通胀目标。
然而,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货币政策也面临挑战,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总的来说,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也需要注意到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货币数量论的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035-02摘要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以经典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通过对1990—200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gdp 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制于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的影响,这反映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效果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惯性一、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gosselin(2008)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财政赤字正相关,与商业银行部的健康和央行的独立性负相关。
熊鹭(2003)等人实证分析认为自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政策在大部分时候并不理想。
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进行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此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经济对利率的反映相当灵敏,利率机制僵化,导致对通货膨胀的反映迟缓,影响甚微。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央行也只是把总的货币供给量作为管理目标,并没有倚重利率,因此,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这种分析方法还是切合实际的。
二、模型的建立回顾历史,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了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通过考察费雪交易方程式 ,我们就可以分析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以及gdp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可由比率来获得, 是t期的一般价格指数, 是t-1期的一般价格指数。
另外,它也可由该比率的自然对数即得到。
考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以下指标:(1)零售价格指数p;(2)表示中国实际gdp的y;(3)作为货币供给一种度量的流通中的货币总数,这里我们用指标m1;(4)货币供给与实际gdp的比值m1/y,(5)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观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价格水平。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央行都会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以维持价格的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经常会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详细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
然而,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等都会对价格
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单纯依靠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价格水平可能并不可行。
总的来说,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货币供应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对于制定货币政策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货币政策。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理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理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理论经济学中,货币数量理论是经济学家们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
它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这个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本文将探讨货币数量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适用性。
货币数量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
休谟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概念,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个思想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发扬光大,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
然而,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只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如物价水平的变化、生产成本的上升等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我们来看看货币数量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的。
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当总需求增加超过总供给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促使他们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物价的上涨。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还会刺激生产者提高价格,以维持利润不变或增加利润。
这种上涨的物价和成本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扩散,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的观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对意见是“货币的中性”。
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只会引起物价变动。
换句话说,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实际经济活动的水平不会受到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的影响只是表象的。
此外,货币数量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争议。
例如,理论中没有明确说明货币供应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也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财政政策、外汇市场变动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有些经济学家也指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果,还可能受到生产能力、劳动力市场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 real variables)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3.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西北大学2008研)答:古典二分法指古典模型中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进行理论划分,从而使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通货膨胀的成本作者:陈奕延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05期摘要:文章通过参阅国内外规范性及实证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简单论述了关于宏观经济学问题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通货膨胀的成本,并通过经济模型及实例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输入型冲击;通货膨胀的成本一、引言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纵观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货币、需求、成本、汇率几个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而且往往根据实际不同研究需求选取不同的经济指标,不论是规范性研究还是实证性研究,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划分标准,因此各种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先决条件。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研究方法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多种说法,许多学者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最终给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N G Mankiw的观点,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即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货币价值下降,从而造成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当然,除了货币供给量这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其它的原因。
徐建慧通过对1978年至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检验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反向的,而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消费、储蓄、生产者经营风险成本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谭艳娴使用FAVAR模型,选用44个经济指标及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168期数据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得出房地产市场波动、国际需求、信贷规模、经济活动水平、资本市场与通货膨胀均有长期均衡关系,且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刘金全等采用理性预期框架下的TVP-S-VAR 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成本的非对称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惰性特征进行了检验和识别,发现中央银行具有明显的规避通货紧缩偏好,但其货币政策调控不存在明显的惰性区域,即认为央行宏观的货币政策调控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柳彩绮等认为货币供给量、成本推动、外汇储备、结构性因素等原因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张婷认为财政赤字是先于货币供给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诸如此类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国外也有很多,然而最简单直接的研究是赵雅湉等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研究。
第二十二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2.货币数量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的理论3.古典二分法4.货币流通速度5.通货膨胀税6.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7.皮鞋本钱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所浪费的资源二、选择题1.在长期中,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 A 〕A.物价水平B.信用卡的可获得性C.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D.利率2.货币数量论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给增加引起〔 B 〕A.货币流通速度同比例提高。
B.物价同比例上升。
C.实际产量同比例增加。
D.货币流通速度同比例下降。
E.物价同比例下降。
货币数量论:PY=MV物价水平*真实GDP=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3.实际变量的例子是〔 B 〕A.名义利率B.工资价值与汽车价格的比率相对工资C.玉米的价格。
D.美元工资E.以上各项都不是实际变量4.如果货币是中性的〔 D 〕A.货币供给增加无所谓C.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实际产量这类实际变量D.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物价和货币工资这类名义变量5.征收通货膨胀税的国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C 〕A.政府不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后果B.政府预算平衡C.政府支出高,而且政府征收的税收不够,借款又困难D.通货膨胀税和所有税收大体相同E.通货膨胀税在所有税收中是最具累进性的〔由富人交纳〕。
6.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结果高于人们预期的,那么〔 A 〕A.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再分配对债务人有利B.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再分配C.没有发生再分配D.实际利率不受影响7.当通货膨胀稳定而可预期时,以下哪一项本钱不会发生〔 D 〕A.皮鞋本钱B.菜单本钱C.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的本钱D.任意的财富再分配E.由于混乱和不方便引起的本钱8.如果实际利率时4%,通货膨胀率是6%,而且,税率是20%,税后实际利率是多少〔 B 〕A.1%B.2%C.3%D.4%E.5%税后实际利率=10%*〔1-20%〕-6%=2%9. 如果货币供给增长5%,而且实际产量增长2%,物价应该上升〔 B 〕A. 5%B. 小于5%C. 大于5%D.以上各项都不是。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经济是一个复杂而有关联的系统,通货膨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货币数量论是理论经济学中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货币数量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一种用于交换价值的工具,它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和计量单位的作用。
人们通过货币来实现商品交换和财富积累。
因此,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的。
根据这一理论,当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时,物价水平会上升。
这是因为人们有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而供给没有相应增加,导致需求超过供给,从而推高物价。
因此,调控好货币供给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假设是货币的速度和产出的关系。
根据这一假设,货币的速度是一定的,而产出是由经济的其他因素决定的。
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的速度不会发生改变,而产出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导致通货膨胀。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货币数量论并不完全正确。
尽管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推动通货膨胀,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现代经济学承认,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货币供给只是其中之一。
一些学者认为,货币数量论低估了需求方面的影响。
当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乐观时,他们往往愿意多消费,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此外,生产能力的增加和改进技术的应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这些因素都表明,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货币供给的增加。
尽管如此,货币数量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低迷、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因此,合理控制货币供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国家央行来说,货币政策的制定是实施货币数量论的关键。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速度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第19章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19.1 复习笔记1.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在总收入规模既定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该货币需求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①货币流通速度费雪考察货币总量M(货币供给)与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P×Y(总支出P×Y也称为经济体的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之间的联系,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收入)。
M和P×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1年当中,1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体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流通速度V可以更精确地定义为总支出P×Y除以货币数量M:V=(P×Y)/M。
②交易方程式上述公式两边同时乘以M,就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M×V=P×Y。
该公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但是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恒等式,它没有说明当货币供给M变动时,名义收入(P×Y)是否会同向变动:M的增加可能由V的下降所抵消。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
假如人们使用赊购账户和信用卡来进行交易,那么在购买时通常较少地使用货币,则流通速度上升。
相反,如果购买时用现金或支票支付更加方便(两者都是货币),则流通速度会下降。
费雪认为,由于经济体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里才会对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
③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数量论说明了在名义总支出数量既定前提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方程式被改写成:M=PY/V。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M d)。
此外,由于货币数量论假定流通速度为常量,我们用常数k代表1/V,将1/V和M分别替换为k和M d,可以将方程式改写成:M d=k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