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远期并发症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1. 低血压: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是常见的并发症。
处理流程包括:- 立即暂停透析,将患者的头部调低,提高下肢或使用动脉内注射的血管活性药物,如腺苷酸、多巴酚丁胺等。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 如果患者没有恢复稳定的血压,应立即转诊至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2. 抽血困难:在透析过程中,由于针头穿刺不当或针头堵塞等原因,可能出现抽血困难。
处理流程包括:- 评估针头穿刺位置,尝试重新穿刺。
- 如果无法重新穿刺,应尽快联络血透室或主管医生,考虑更换或维护血管通路。
3. 血液透析疼痛:有些患者可能在透析过程中出现针头周围或通路处的疼痛。
处理流程包括:- 检查针头或通路是否存在问题,如血栓形成、堵塞等。
- 给予患者适量的止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物。
4. 感染: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感染的风险。
处理流程包括:- 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手部和皮肤消毒,保持良好的透析通路清洁。
- 定期更换透析导管或进行通路维护,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 如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应立即联系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5. 过滤膜问题:透析过程中,过滤膜堵塞或失效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处理流程包括:- 监测血透仪及相关指标,如动脉压、静脉压等。
- 如发现过滤膜堵塞或失效,立即停止透析,清洗或更换过滤膜。
总之,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应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处理,同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培训,以提高应对并发症的能力和水平。
血液透析—血透长期并发症长期血液透析为什么会合并腕管综合征维持性血透病人可能ß2-微球蛋白淀粉沉积,引起关节疼和活动障碍,临床表现为肩痛、腕管综合症和手指屈曲。
实际上腕管综合症就是全身全身淀粉样变的局部表现,多数因为正中神经通过狭窄的腕管时受压所致,透析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
患者常有患侧手指麻木、烧灼感或者针刺样疼痛感,手僵硬或肿胀;有时可能手部感觉异常,疼痛可以放射到前臂;症状常在透析中或夜间加重,活动后减轻;常发生在造瘘测,未造瘘侧上肢也可发生;致残率高,但是死亡率低。
腕管综合征该如何治疗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ß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进展,唯一的方法就是肾移植,其他方法都是姑息性的。
预防是关键,防治措施主要有:1,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虽不能降低ß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发生率,但是能够延缓临床症状的发生,推迟腕管综合症的发生。
2,使用高通量、高效透析器,有普通透析器相比,可以不分清除ß2-微球蛋白。
3,间断行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能较好清除ß2-微球蛋白。
4,采用血液灌流可以吸附ß2-微球蛋白。
5,有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止痛药,对于急性关节痛可采用关节内注射类固醇药物,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
6,对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有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行腕管松解术,多数有效,但2年内可以服用。
血液透析病人为什么会皮肤搔痒皮肤瘙痒主要原因如下:1,高钙血症,特别是伴有高磷血症时,易引起皮肤钙化并刺激局部肥大细胞,造成组胺释放,引起瘙痒。
2,一些未明确的尿毒症毒素的作用,经过充分透析后瘙痒可缓解。
3,对透析过程所用产品有低程度过敏。
4,与透析患者的皮肤干燥有关等。
什么是不安腿综合征不安腿综合症是透析病人合并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之一,患者常常主诉腿部有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夜间突出,于静止时加剧,反复摆动肢体或行走后可稍减轻不适感。
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可能会导致患者抑郁,一般以上的透析患者会有轻重不等的不安腿综合症表现,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诊通慢病肾脏的作用是滤过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分泌一些激素。
当肾脏受损时,这些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体内积聚大量的毒素和水分,进而出现各种症状,例如水肿、贫血、高血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
肾衰竭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模拟部分肾脏功能。
血液透析的原理是利用半透膜的作用,将血液和透析液分开,让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肌酐、钾、钠等)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中,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血细胞等)则留在血液中。
这样就可以达到清除血液中毒素和水分的目的。
然而,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本文将介绍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对策,希望对肾衰竭患者有所帮助。
低血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症状。
这是因为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快速清除体内液体,导致血压下降。
低血压的症状包括打哈欠、背后发酸、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出汗、视力模糊等,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发生低血压时可无任何症状。
低血压可能会导致脑部缺血,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需要清除过多的液体,或者除水速度过快;透析液的渗透压过低使得水分过度地从血液移出至组织间隙或细胞内,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透析液温度过高导致反射性皮肤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低血压;约50%的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颈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弧缺陷,无法代偿性地增加心排血量及末梢血管阻力;透析中进餐使迷走神经兴奋,血液积聚在胃肠导致有效血容量下降;患者原有的心脏疾病(严重心律失常、瓣膜病、心包积液等)或全身性疾病(糖尿病、低钠血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都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较为少见的情况有隐性出血、透析器反应、溶血、空气栓塞等。
对于透析中发生低血压首先要明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
包括透析间期控制饮食和饮水,以避免体重增加过多;透析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清除液体的速度和量;适当调节透析液的渗透压,以避免毛细血管再充盈率低于透析除水速度;降低透析液温度。
血液透析的并发症与护理知识点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然而,血液透析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知识点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一、感染**血液透析过程中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感染可以发生在透析装置、引流穿刺点甚至是皮肤。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
在透析过程中,护士应当随时注意透析患者的引流穿刺点情况,定时更换透析管路,并及时处理发现的感染症状。
**二、静脉出血**血液透析过程中,静脉扎压引起的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扎压力度,避免导致静脉出血。
此外,出现出血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透析,给予及时处理。
**三、低血压**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由于体内液体丧失和其他因素,易出现低血压症状。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整透析液量和速度,避免发生低血压情况。
**四、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血液透析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对于心衰患者。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情况,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当立即停止透析并及时转诊至心内科医生。
**五、骨疏松**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易出现骨疏松的情况。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关注患者的骨密度监测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预防骨疏松的发生。
**六、电解质紊乱**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体内电解质的失衡,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高钾血症、高磷血症等。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七、护理知识点**1. 适当的护理操作规范和无菌操作是避免感染的重要手段。
2.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等。
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
一、贫血
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为增生低下、正常色素、正常细胞形态贫血。
1.原因肾失去内分泌功能,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毒素蓄积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能;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内残血废弃及频繁取血检查化验是造成贫血的不利因素;透析患者食欲减退,蛋白质和造血物质如叶酸及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摄入不足也是不利因素。
2.防治措施充分透析,清除体内毒素,改善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根据血常规化验结果科学合理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配合补充铁剂和叶酸;严重贫血者输血,尽快纠正贫血所致的血氧状态。
3.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时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原因有高血压、贫血、水钠潴留、毒素刺激等,可表现为高血压、左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冠状动脉疾病、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脂质代谢紊乱等,严重威胁透析患者的安全。
(一)高血压
1. 病因
(1)水钠摄入不控制,引起容量依赖性高血压。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其血浆肾素活性显著增高。
(3)细胞内游离钙增加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
(4)自主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紊乱。
(5)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导致高血压。
(6)水分超滤不足,透析充分性不达标。
(7)服药依从性不良。
(8)失衡综合症等。
2. 防治措施
(1)保持干体重,对容量依赖型高血压透析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控制透析期间体重增加,调整透析模式,强化偷袭超滤,重新评估干体重,调整药物治疗。
(2)合理使用降压药,透析过程中容易高血压的透析患者须注意透析当天最好在透析结束后服用降压药,以预防透析中高血压的发生,肾素型高血压在透析当天或透析前可服用贝那普利(洛汀新)、科素亚、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中长效ACEI抑制RAS的降压药。
(3)对难治性高血压透析患者选择高通量透析与HDF、HF,积极寻找原因对症治疗,如透析患者对饮食控制和服药的依从性,降压药的剂量、给药时间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存在肾动脉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钙血症等。
(4)对首次诱导透析以及透析期间间隔时间较长透析患者缩短透析时间≤3h,使用低效率透析器,血流量控制在150~180ml/min,透后给予高渗药液。
(5)对情绪不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者心理护理,与透析患者沟通,讲解紧张性情绪与高血压的关系,指导透析患者自我控制、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保持良好心态。
(6)健康教育
(7)对于老年透析患者,两次HD期间如果体重增加较多,尤其是超过2.5kg以上时,HD 时谨慎超滤,增加透析次数,减少每次超滤量,HDF或HF。
(二)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冠心病、心绞痛在血液透析的并发症中较普遍,并且透析后或长期存活透析患者发生率明显增高。
1.可能原因过多过快的超滤脱水引起的低血压;体外循环建立,使血容量相对不足引起
冠状动脉暂时新供血不足;血液循环量单位时间内增多,增加心肌耗氧量;动脉-静脉内漏增加心脏负荷及做功,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透析时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低血压,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血液透析患者循环代谢变化较大,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肾衰竭透析患者代谢紊乱,存在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加。
2.防治措施健康教育,严格控制透析期间体重的增长,严格控制干体重;维持血压平稳,
防治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耗氧量增加,防止低血压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积极纠正贫血,严重透析患者可适当输血,促红素药物应用,调整血脂代谢,改善血液粘稠度;控制透析血流量,限定超滤量、超滤率;强化透析或改用其他血液净化方式;长期药物控制;
外科介入治疗。
(三)脑卒中
1. 原因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抗凝血药物的使用;高血压、动脉硬化、透析中急性血压下降引起的低灌注;大量超滤脱水造成的血液浓缩有关。
2. 处理措施停止透析,实施基础生命支持(初级心肺复苏),通畅气道、回血、保留静脉通路;高级心肺复苏。
三、偷袭相关淀粉样变
1. 临床表现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是长期透析患者的一种全身并发症。
患者在血液透析5年内,病变部位最初无细胞成分及骨质损害,也缺乏临床症状及发射学征象,不容易发现,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此时常见临床表现为腕管综合征,透析患者常有手指麻痛,尤其做内瘘的手更为严重,晚上睡觉时或透析治疗时,疼痛加剧,甚至无法睡眠或继续透析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关节受累常是对称性的,主要是大关节。
病变发生在硬脊膜外及颈椎时可引起四肢感觉、运动异常和枕部神经痛。
骨囊肿形成所指的病理性骨折多发生在股骨颈,其他可见于舟壮骨及第1、2颈椎关节部位。
内脏器官淀粉样物质沉淀一般发生在透析10年以上的透析患者,多数病变较轻,比关节晚数年出现,主要病变部位在血管壁,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偶见有肺动脉压增高引起的心力衰竭、胃肠道出血、肠穿孔、梗死或慢性腹泻、巨舌及舌结节等。
透析治疗15年,几乎百分之百会出现症状。
3.预防措施透析相关淀粉样的血压净化治疗: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可通过对流和吸附更
多的清除杂质,更好地保护残肾功能,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延长透析时间,应用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
四、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变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指继发于慢性肾衰竭本身和长期接受透析治疗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产生的一组综合征。
1.临床表现临床可出现神经、消化、心血管和骨骼等各系统的病变。
而其中肾性骨病几
乎累及每个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严重影响长期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一直是临床研究和防治的重点之一。
2.预防措施
(1)预防性给予维生素D3。
(2)维持血磷<5.0~5.5mmol/L,但>2.5mmol/L.
(3)钙磷乘积<4.4mmol/L(55mg/dl).
(4)限制高磷食物,使用新的磷树脂结合剂或铁、镁磷结合剂。
五、慢性炎症反应
1.原因
(1)透析治疗相关因素引起
(2)透析患者本身的肾疾病进展及尿毒症毒素累积所引起。
(3)氧化反应所致的氧化应激经常发生在透析患者身上。
(4)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或人工血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引起。
3.预防措施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及超纯透析液;口服维生素E或维生素E附着的
透析器,以中和氧化应激的毒害作用;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切除有潜伏感染的残留人工血管,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导管及人工血管透析治疗。
外源性感染不可忽视,血液净化中心内要时刻保持洁净标准,为透析患者创造安全的治疗环境,减少和解决探视及陪护;透析患者和医护人员定期进行相关血液传播疾病的监测,避免交叉感染,阳性者设立单独的透析病房;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勤洗手,更换隔离衣,减少职业暴漏,操作时严格执行一透析患者一消毒一止血带一副手套,以免交叉感染。
六、肾性骨病
1. 临床表现骨痛、肌无力、骨骼畸形;皮肤瘙痒(钙磷在皮肤沉积所致);转移性钙化和小动脉壁钙化。
2. 预防措施
(1)控制高磷血症和磷潴留
(2)补钙
(3)应用维生素D3或其活性产物
(4)见状旁腺切除术
(5)调节透析患者的透析液成分
(6)防止铝中毒
(7)肾移植等。
七、心理问题
血液透析患者受长期疾病的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和用药上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
会产生焦虑、忧郁、急躁甚至绝望心理,应及时给与心理疏导,使其保持乐观情绪,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