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829.11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探究导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高校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传统上,高校主要培育专业人才,但此刻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培育更全面、综合的人才。
因此,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成为了当代教育界的探究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其意义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培育综合素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化修养、批判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2. 培育创新能力:通识教育课程重视培育同砚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校生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不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识教育使同砚在就业市场上具备更宽广的就业选择,能够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具备更高的竞争力。
4. 塑造公民意识:通识教育课程不仅关注同砚个人的进步,还乐观培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同砚成为乐观的社会参与者。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目标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育人才的全面素养为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育学科交叉能力:通过设计具有较高文化背景和跨学科特点的课程,引导同砚形成多元思维,培育学科交叉的能力。
2. 培育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探究、辩论等不同教学方法,培育同砚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不息提升同砚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项目、小组谈论等活动,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育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育同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道德素养的公民。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多领域、多学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
详尽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如高校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同砚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第1篇摘要: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实践探索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通识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实践探索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1. 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 跨学科:通识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得知识和技能。
3. 跨文化: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终身学习:通识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通识教育教学实践探索1. 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 校际合作: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教师互访、资源共享等活动,提升通识教育水平。
5. 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理念滞后: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教育阶段。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教学方法单一:通识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
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赵静(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世界各大学所普遍接受。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从20xx年开始有步骤地推行通识教育,并经过近几年的推广改进日渐成熟,为学生喜爱。
研究表明:一方面,大多学生认可通识课程,愿意并接受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课堂提出更高要求。
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应凝聚通识教育普遍共识,提升通识教育课堂水平,完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成因分析;大学生一、通识教育概念和我校开展情况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后由台湾学者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翻译而成。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后来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相联系,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从20世纪起,通识教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它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世界各大学所普遍接受。
由于其强调人性化教学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及学习自由,注重整合学习经验、启迪人格发展及培养各种学识能力,因而对全面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更能造就具备完善人格、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才。
我校一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立了“大学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专设了“通识教育部”与“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门类选修课。
从20xx年度开始,学校推行新设计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规定全校本科生必须选修16学分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
研究当下大学的通识教育一、通识教育的起源及概念内涵19世纪初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college)教授帕卡德(A.S.Packard)首次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
当时帕卡德教授是在“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commonelements)”这一争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并且撰文为他的观点进行了辩论,他曾在文章中提到:“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这便是通识教育的最初内涵界定。
但在当时并未唤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有关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因而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述的思想观点颇具多样性,至今尚未达成一个公认的统一规范的界定。
汪永铨和李曼丽两位教授通过对有关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研究表述的侧重点不同,将不同的表述归纳为从三个核心概念来认识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
首先,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界定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中非专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也可以指大学的办学理念。
其次,从通识教育目的角度来定义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个人和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的非职业性教育。
第三,从通识教育内容角度来界定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包含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各自都有其相应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为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基础。
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许多了问题,未能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真正宗旨。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课题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课题组成员:刘野范庆宇张舒杨焯理专业:教育学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通识教育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主要针对本科阶段而言。
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从我国的文化传统出发,去应对高等教育的变革。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高等教育;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正说明了我们研究和推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本文试图从通识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形式入手,对我国内地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博雅教育,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
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浅谈高校同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姓名:潘捷学号: 090301131系别: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 2009级指导教师:李重明2013年1月 22 日文献综述.一.前言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重要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
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
二.主体1.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意义1.1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它源于19世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目前有许多种,香港中文大学何秀煌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观念,思想。
”鲁洁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表,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举措,如增加某门课程,改革某种方法之类。
”李曼丽的“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对通识教育概念定位相对全面,后来被大陆多数学者锁引用。
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黄明东等对通识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主体性和深刻性等特征。
(黄明东,刘光临,冯慧敏.“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多元性”,《中国高教研究》,2002(3))。
王瑜在《通识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实施方法》中提到,它的含义具体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具备思维能力和意向,以理解人类及现代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在于培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