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幸福诗意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本色语文优雅人生——陈阳老师谈语文学习◎人物面对面陈阳1990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运河中学高中部。
运河中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
以教立身,以学修身,做有思想,有成就的学者型中学语文教师,是其不懈的追求。
◎成绩和荣誉1997年获得“邳州市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06、2009年度邳州市语文学科优秀教师2008年经徐州市教育局组织评选,获得“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2009年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在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教学心得学语文是一件苦差事,投入多,见效慢,有时甚至会血本无归。
特别是今天,人心日益浮躁,功利意识空前浓厚,花时间学语文值不值,一直是困扰着莘莘学子的问题。
语文学科成了“鸡肋”。
教语文更是一件苦差事,初登讲台,因年轻,更因为学浅,故而无畏,面对和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学子,能自信满满地指点江山。
随着教龄的增加,自信却有减无增,甚而还经常会有不知语文该如何教的困惑。
尽管也曾经为走出山重水复的境遇而“消得人憔悴”,但还经常会因一节低效或无效的课而饱受良心的折磨。
但语文却不能不学,也不能没有人教,除了为升学增加必要的砝码之外,语文之于人生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香奈儿形容“香奈儿”时如是说:“任何一件美丽压倒怪异的东西,就是香奈儿。
香奈儿只会逃离最新的狂热潮流。
因为它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平庸俗气和哗众取宠,而且这些东西无论如何都难以达到——简约优雅。
”能够使你的人生达到简约优雅的,语文之外,才是“香奈儿”。
◎学法浅说辨得真伪方可登堂语文学习是以语言学习为基础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方法更多样,对人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正因为其丰富复杂,所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对林林总总的阅读材料,辨别真伪尤为重要。
今天,许多中学生热衷于阅读的玄幻、言情、武侠以及许多浅薄写作者所写的无病呻吟式的散文作品,从真语文的角度看,都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哲学名言警句哲学名言警句1、人弥漫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转变世界。
——马克思3、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服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康德4、权利的互相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5、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6、我要宣扬的不是颓废的淫逸哲学,而是自发的人生之道。
——罗斯福7、假如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现不了我们十分临近于正确。
——卡尔。
波普尔8、一切出于自然的制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卢梭9、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10、学问归根结底由阅历而来。
——洛克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12、疼痛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康德13、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亚当斯密14、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15、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16、世界上有许多苦难在那儿等着我呢;一旦置身其中,大概可以显出几分好汉本色。
——狄更斯17、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
——哈马绍18、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19、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20、生命,假如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21、幸福不过是欲望的临时停止。
——叔本华22、命令比听从更难。
不仅命令者要担当全部听从者的重负,而且这些重负很简单把他压垮。
——尼采23、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光长短来衡量,心中弥漫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24、人在生存每一眨眼,都是在必定性把握之中的被动工具。
——霍尔巴赫25、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26、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杭州市转塘小学刘小华【主题内涵】伴随着课改的浪潮,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经典课堂纷繁叠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给以往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老师真实的心声:“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变得臃肿了!”……到底是什么让老师们望“语”兴叹?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简约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有条理,返朴归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简单有效的教学。
”确实,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我们不应该索取太多的东西,不可能将全局的任务都放入其中,这样只会造成语文课举步为艰。
我们所要做的,是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约,让繁琐的环节变得简化,使花哨的形式变得简练,还语文本色,让简约、有效成为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有效“轻负高质”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一贯要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轻负高质的主旋律,语文课堂应该流淌简约之美。
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家长的总体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社会教育环境也缺乏优越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肩负着更多的教育重任,课堂教学也承担着更高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指导培养以及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是使教学真正达到轻负高质所必不可少的。
简约课堂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给我们的管理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
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诗意语文》读后感《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诗意的秋天作文(精选25篇)诗意的秋天作文(精选2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意的秋天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意的秋天作文篇1在秋天的风中,在秋天的雨里,在秋天的月光下,我感受着那浓浓的诗意……秋天的风带着些许凄凉瑟瑟地吹着。
秋风吹向树林,惹得秋叶漫天飞舞。
秋风吹向湖面,惹得湖水轻轻哭泣。
秋风吹向桂花园,惹得桂花声声叹息。
秋天的雨缠绵而悠长地下着。
它潇潇洒洒地飘落下来,带给我们一阵紧似一阵的凉意。
秋雨落在诗人的信笺上,化作那多愁善感的诗句。
“秋雨潇潇几度秋,北风萧萧半山幽。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飒飒秋雨,几多愁。
”秋天的月儿虽似银镜般炫目,月光虽如流水般清澈,但还是透着些许冰冷,还是透着些许凄凉。
让在窗边赏月的人们不禁想到身在远方的亲人。
正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啊,这秋风,这秋雨,这秋月,构成了这诗意的秋天!诗意的秋天作文篇2最富有诗意的季节莫过于秋季了,多少文人墨客为秋季写了一曲曲的赞歌,他们极力渲染秋的美景,毫不吝惜笔墨,可见,秋是多么的迷人了。
秋最会分配自己的感情,无论走到那里,都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爱抚。
秋最会挑选礼物,它送给每一个人的礼物都各具特色,又用最美丽的爱装饰起来。
秋是那样可爱,使人无法不为之心动,我禁不住秋的召唤,去收集那无处不在的爱意。
秋天的爱在田野里看!一片片金灿灿的颜色,满树沉甸甸的果实都是秋的馈赠。
秋是慷慨的、无私的,然而它只对勤劳的人慷慨无私,它的礼物是对他们的回报。
那遍地的金黄使我想起了春天的迎春花,人们喜爱迎春花的金黄充满了成熟的魅力。
明朗的颜色映入人们的眼中,又化作了浓浓的笑意挂满眉梢,布满眼底。
我虔诚地捧起一片金黄,把它放在心底。
秋天的爱在深远的天空中。
抬头仰望,满眼都是鲜润的蔚蓝色。
偶而,几片轻柔的浮云在眼前悠然的飘动,像小船轻轻地划过。
汪曾祺葡萄月令原文汪曾祺葡萄月令原文这是个重活。
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
要埋得很厚实。
外面要用铁锹拍平。
这个活不能马虎。
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
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
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
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下雪了。
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
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
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
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赏析文章品读《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
汪曾祺是小说名家,他自己也这样认为。
“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这里指的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
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
展现给了读者葡萄园中一年的劳动情景,这是一系列的劳动过程。
这里,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
那样的美、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作者笔下的葡萄是拟人化的,它有生命力,充满着创造的渴望。
它“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在黑暗的泥土里就“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它在息利索罗地成长。
上了架后,“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这时的葡萄藤俨然一个正在养精蓄锐的壮劳力,又如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妇。
它是那样兴奋,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正跃跃欲试,想在这大好春光里创造累累硕果。
四月,浇水。
葡萄渴望快快长大,它“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并且“整池子的喝”。
只消几天功夫,就变成了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开花。
“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
而且它开花期很短。
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它不想开出雪一样的苹果花,也不想开出月亮那样的梨花,因为它要快快的结果。
考场优秀作文《原味细韵,人生本色》(附点评)一曲《二泉映月》道出世道沧桑,道出悲楚际遇,更发人深省:问世间人生为何物?问人生一遭何求?人生何求,求原味生活,成就自我。
时光的细流化作唯美的弧线坠入南山之中,听陶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浅吟;看“采菊东篱,南山悠见”的景致;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操守;一生坎坷,唯有这心中奔涌不息的诗意方可一解忧悒,方可磨出陶渊明青史留名的淡泊。
原味诗情,让他的人生恬淡自然,勾勒出“田园诗派”千古芬芳的诗作。
人生何求,求原味情感,提升自我。
独树一帜的”别裁”与“他说”早已让身在台湾的先生名满天下,而他却暂时放下学术,转而投身于家乡金温铁路建设,圆了浙西南两千万百姓的铁路之梦。
心系家国的真情天地可鉴,这条铁路也成为他在《论语别裁》等著作之外的别样经典之作。
当真挚的情感与高尚的心灵相遇,这无疑也是一种艺术的碰撞,擦出了属于原味的火花。
原味情感,让他的人生更臻于完满,在千万百姓心中铭刻美名。
人生何求,求原味心境,坚守自我。
同样飘然逝去,却将原味人生永驻人间的亦有季羡林先生。
文革的洪流曾让多少文人学士郁郁而终,而他却平静的心态保有着最初的淡然,在最不幸的时刻泰然受之,在最艰难的境遇安之若素,在最煎熬的时代宁静致远,他以一个学者最平静也最有力的哲思在那个年代,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本真,以对《罗摩衍那》长达十年的译著的形式,温暖着冷寂的夜幕。
原味心境,四两拨千斤,让原本不幸的时光蜕变出原味人生的坦然。
原味的人生,并非要人们陷入极端朴素,更非阻碍时代不可避免的改变,它要求我们在物欲横流中,在悲苦处境中坚持自我,提升自我,坚守自我。
如陶潜对清静桃源的向往,如南怀瑾对家园的真诚,如季羡林对逆境平静的洗濯,人生纵使再多浮华的外表,都经不住光阴的收割,只有人生本色,原味的素心还会留在麦田中,安静的生长,不断地弥漫原原本本的味道,馨香不改。
再次凝神遐思,任《二泉映月》的旋律余音索绕,我不禁深思:人生一遭,为求原味而来。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色作文600字样本本色作文600字本色作文600字九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识不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高校作文(论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本色作文600字9篇,仅供参考,。
本色作文600字篇1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题记说起忠诚,我就想起前几个星期看过的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内容大致是:教授帕克在小镇的火车站捡到一只丢失的小狗,冥冥中好像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只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最终,帕克对小狗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极力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
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渐渐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始终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样,尽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嬉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特别满足,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
帕克的妻子、女儿安迪及女婿迈克尔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安葬了帕克,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却依旧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站的门前,等待着主子归来……这个故事讲诉了一只狗对捡到它的主子朴实而又忠诚的爱。
看完这个电影,我一次又一次地思索:为什么狗与人之间有着这么忠诚的爱,而人与人却做不到?一个人花重金结交而来的挚友会离他而去,一个人一手栽培的下属也会离他而去......对人们唯一肯定忠诚的只有狗。
莫非,人类在忠诚这方面远不如狗?做一个对他人忠诚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被他人所信任的人。
要是连忠诚都做不到,别人怎么能信任你?虽然,人类的文明、才智大大超过了狗,但人类在忠诚这方面是肯定不如狗狗们的。
清代的黄宗羲曾经说过:“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是的,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忠诚,就等于没有了别人的信任。
而忠诚,又为何不是人生的本色?我们只有对人忠诚,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本色作文600字篇2放下乌纱帽,荷锄山下带月归的陶渊明,在朝是位好官,在山间是位好农人,是位精彩的田园诗人。
1
本色·幸福·诗意
——我教《天净沙二曲》
尊敬的张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名师、各位同行:
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为我搭建了一个/和大家相互交流,/向大家学习的/平台。早
上的课/已经完成了。有人说/“诗一写成,诗人便死了”;/我想,/课也一样,/
课一完成,/老师便“死”了。/当然/并非我死了,而是/这堂课/或好或差,我已/
无法干预,无法/左右了,/成败得失/全由/大家评论。/现在的我,/也和大家一样,
变成了这堂课的看客。/说实在话,课前,我并没有很多的去思考/我要怎么上这
堂课,/我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上,从课文的选择/到教学设计的完成,/一切/都
是在直觉的支配下完成的,我只是/潜意识里觉得/我喜欢这两首小令,觉得/这两
首小令/非常适合/语文课堂的学习,/觉得我在课堂上就应该这样上,于是,就上
了这一课。但是,盲目不是语文课,既然上课之前靠直觉,上完课,我就要对自
己的这堂课有个正确认知,我要反思,审视自我。
观照这堂课,我觉得我的直觉里边,潜意识里边,可以挖掘出支撑我的教学
的三个关键词:本色·幸福·诗意。
第一个关键词,本色,是指本色的语文,这个关键词回答的是“现在的语文
怎么教”这个问题。用杨再隋先生的话来说,平平淡淡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
轻轻松松教语文。
现在来看这堂课,我想,没有很多的花哨的手段方法,整堂课,就五个字,
一是听,听老师读,听同学读,听老师说,听同学说;二是说,说自己读词读曲
的感受,说自己听老师同学读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理解;三是读,
读好词,读好曲,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得入情如境,读得百感交集;四是写,
写自己看到的,写自己想象的;五是想,想象的想,张老师一再教导我们,形象
大于思维,古诗词的意境从哪里来?不是理解,也不是分析,而主要是靠想象,
以画解诗。这也是王崧舟老师所说的“在解与不解之间走钢丝”的那条钢丝。想
象这条钢丝就是读古诗词的不二法门。因为这五个字,听说读写想,这整堂课就
显得波浪不惊,平平淡淡,实实在在。
2
有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因为平淡,这节课就有了扎扎实实的可能。
学生一遍又一便地读,读得实在,读得生动,读出了曲意;学生畅所欲言,说得
舒畅,说得动情,表达得恰当到位,表达出了独特的感受;学生沉得下心,用心
听老师同学的发言和诵读,用心走进画面和小令,感受言外之意,曲外之声;学
生提笔书写,言语不多,但是写得都是真心话,写得都是脑子里呈现的画面。因
为听说读写,整堂语文课做的就是语文的事,练语习文,扎扎实实。
语文课上得平淡了,真实了,扎实了,简单了,学生和老师也就轻松了。就
像学生课前希望的,语文课应该轻松、幸福、享受、书声琅琅,整堂课,我和孩
子们就十分的轻松,没有丝毫负担,时间很快就在琅琅书声中溜走了。
第二个关键词,幸福,幸福的师生,幸福的体验。这个关键词回答的是“语
文课上师生的幸福指数”这个问题。当学生在课前说“语文课应该是幸福的”的
时候,我有点迷惑了,这堂课,马致远的愁思,悲愁,愁苦之情,又如何能给学
生带来幸福感呢?然而,上完课,我就顿悟了,这堂课,学生是幸福的,我也是
幸福的。为什么?因为幸福不同于快乐!快乐远要比幸福肤浅得多。什么是幸福?
幸福只有自知,但比快乐要持久,自我得多!诗意的幸福未必快乐,有太多的忧
伤,倾诉出来了,也是一种幸福。可以说,幸福,它或许带来快乐,或许也会带
来痛苦。当我们徜徉在语文之途,从语文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历练,这时候,痛苦
的更是幸福的。这种苦乐在语文中是始终相随的。当我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金秋中
的陶醉神情,当我听到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诵读小令;当我聆听孩子们诉说马致远
的思乡之情;当我从孩子们情同此心般吟读《秋思》,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悲喜
苦乐,这时候,我们都是陶醉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第三个关键词,诗意,诗意的课堂。课堂的诗意不是老师刻意谋求的,不是
外加的,因为有本色的语文,因为有幸福的师生,必然就有诗意的课堂。
什么是诗意?用诗意语文的掌门人王崧舟老师的话来说,诗意就是“说不清”,
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判断一堂课是否是诗意的,有几个标准:
诗意,首先是一种慈悲的心境,是让孩子们心性变得柔软。我的理解是,只
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才充满诗意,这是幸福的诗意。当学生走进白朴的金秋,
走进马致远的愁绪,身临其境,情同此心,感同身受,他们就是诗意的,课堂也
就变得诗意起来。
3
其二,诗意语文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由的境界,一种直觉的感受语文、理
解语文、感悟人生究竟的过程。当学生从字里行间看到秋天的青山绿水,看到飞
鸿影下,看到斜阳脉脉;当孩子们透过枯藤老树昏鸦,感受到秋思原来是愁思,
透过夕阳西下,看到断肠人在天涯,就像是一首歌里唱的“有没有听到那个声音,
就像是你忽远忽近,告诉我,他来自我的心”,孩子们的感受,都是来自他们自
由的心灵,是直觉的。而当孩子们通过比较,从不同的感受中感悟到了“草木本
无情,情由心生”时这遍是他们基于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对语文的理解,对人生的
究竟的感悟。尽管肤浅,但是真实,真诚,充满诗意。
其三,诗意肯定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诗意是一种浪漫情怀,诗意的人会做梦,
还会做白日梦;诗意语文是一种审美感受。孩子们看到的画面,灰色的也好,金
黄的也好,暗淡的也好,温馨的也好,孤苦的旅途也好,幸福的家园也好,这些,
都是诗意的梦,都是白日梦啊,经历了这么一番审美的历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的诗意。
这诗意的课堂怎么来?我想,一是因为课堂上我和学生们无拘无束,身无杂
念,全身心投入,不刻意追求什么,不计较得失,率性而教的,所以才能操纵自
如,毫不手忙脚乱;二是当我跟着感觉走的时候,无意间运用了诸如“举像入境、
移情体验、独特体验、激活想象、启迪思考”等诗意语文的策略,所以成就了这
堂课诗意的境界。
以上是我反观自己的这堂课时的一些想法,全当是自我剖析,请各位专家、
名师、同仁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