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宗故事之只手之声
- 格式:docx
- 大小:73.95 KB
- 文档页数:2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
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百丈禅师生平简介百丈禅师于唐玄宗年间的福州长乐,俗姓王,年幼时期喜欢在寺院游玩,并在西山慧照出家,法号“怀海”。
并一直研读佛教的经典,因此经、律、论佛三种知识齐全。
其后,怀海听说在南康的龚公山上,马祖道一正在传教,而怀海久闻其盛名,因此前往投奔。
于是他成为了马祖道一的侍者,也深得马祖道一的器重,因此怀海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人,在当时一起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后来在唐代宗年间,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大雄山建庵,听说怀海法师很精通佛法,因此请他来到庵中当主持,由于大熊山又被称为百丈山,因此后人将怀海称为百丈禅师。
到了唐德宗年间,朝廷下达了关于“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一系列不利于僧佛传教的指令,为了僧侣们能够继续生存,因此,百丈禅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禅宗的清规戒律,如《禅门规式》等。
在规定中,他要求僧侣们不仅需要自给自足,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为禅宗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怀海法师在唐宪宗元和九年,也就公元814年的正月十七日圆寂,时年六十六岁。
后来在唐穆宗年间,怀海被朝廷册封为大智禅师,他所埋骨的塔被称为大宝胜轮。
百丈禅师的故事关于百丈禅师的故事,历来被中国的禅宗人士所津津乐道,这不仅体现了其在禅宗史上崇高的地位,也表达了他对禅宗发展的重要性。
在朝廷下达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取消免税规定后,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寺庙和庵堂,都必须定期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
而寺庙本就是没有盈利性的机构,因此寺庙只能通过僧侣们的自身劳作,才能向朝廷缴纳赋税。
在这个政策开始实行的时候,百丈禅师就开始在寺庙内“自给自足”的策略,他自己亲自下田耕种,给其他僧侣们起到了带头作用。
然而他的弟子见他年事已高,不忍心看他每天在田里辛苦劳作,因此就开始劝说他,但是百丈禅师对此置之不理。
参禅十大故事参禅十大故事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
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二、还要我放下什么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
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
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他从未剃度出家,却开启了佛教中国禅宗的原始宗风,被称为“弥勒化身”、“中国维摩禅始祖”、“佛教中国化的先驱”;他和达摩、宝志并列为梁代三大士,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倡“中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和谐思想,他就是——五百罗汉中的傅大士。
松山结庵修行31岁广行布施,讲法度众生傅大士生活在梁朝,浙江义乌人,也号善慧大士,双林大士等。
他所在的时代梁武帝、陈武帝等皇帝都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傅大士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
傅大士年轻的时候,端靖淳和,无所爱着,少不学问,时常和大家一起去捕鱼。
傅大士捕到鱼后,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使这些鱼有一个自由离去的机会。
他想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在笼子里不出去的那才算是因果所致。
“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他这样捕鱼,受到乡里人的讥笑,认为他是愚人。
傅大士24岁,有一天,他在稽亭塘边捕鱼,依旧对鱼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此时来了一位嵩山头陀。
受他的教化,傅大士临水照影而顿悟前缘。
他对嵩头陀说:“炉韛之所多纯铁,良医之门多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安乐乎!”于是,他抛弃了渔具,和嵩头陀一同回家。
因问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双梼树,说:“此可矣!”过后,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以后的双林寺。
但傅大士悟到前缘后,便发大乘愿行,不走避世出家的高蹈路线,所以他说出“度生为急,何思安乐乎”的话。
这是参禅学佛的精要所在,不可等闲视之,以后傅大士的作为都是依此愿而行。
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修行,山顶有黄云盘旋,所以后来这山就叫云黄山,也有人叫横云山。
云黄山在今义乌佛堂镇东部,周围30里,画溪环山而过。
画溪和乌伤溪汇合后向西经100余里流到东阳郡驻地,即今之浙江金华。
傅大士先在双梼树下搭了一个草棚,偕同妻子留妙光,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
在山坡地垦植,种满了粟、麦、瓜、果,有的时候还给别人打工。
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过日子。
《养生主-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养生主-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作文写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论文作文0209 0844【作文题目】中国有句古话,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自己的事自己肯定要管,别人的事该不该管呢?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题意理解】本道作文题分提示语和写作要求两部分。
似乎属于“问题”作文。
提示语共两句话,第一句提出古话并作解释,揭示了这句古话的基本意思——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这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管”与“不管”均以“利己”为原则,因此,这句古话带有很大成分的自私自利性,尤其它以格言的形式出现,具有相当大的蒙蔽性,诱使人们不恰当地将其奉为人生信条。
因此,提示语第二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别人的事该不该管?这里的“别人”,是泛指,个人、集体、社会、国家等均可,“管”也可引申为帮助、关心、关注、承担等富有“助他性”“使命感”的动词。
命题意在引导考生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等方面思考。
因为传统文化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相溽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负面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有强化的趋势,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反思传统观念、体察现实世界。
考生审题时应当善于揣摩命题意图。
本题便于联系生活,有大量的时事可入文;但难点在思辨,管与不管,管的分寸,管闲事与管所当管之事……需要有清晰的认识与有分寸的表达;局限在思维,限于个人小视野,限于社会负面事例,限于就事论事……,这些表现在立意上会有等差,是评判的重要依据。
写作要求有4条,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意在写议论性文章,而“自选文体”也允许写能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记叙性文章,“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显然不适合写诗歌。
故文体方面没有严格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发挥。
【考场文选1】你我的世界(60分)“各人各扫窗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恐怕这样的淡漠,不只是听过。
1.事兄嫂如父母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第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博学而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抱养,长兄陆九思之妻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长大之后事兄嫂如事父母。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
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
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2.人的本心陆九渊创立了理学中的另一派“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这就是人的本心。
人的一切恶行都源于“失其本心”,所以人的一切修养功夫都应该力求保持本心,而不让其丧失。
在他眼中“本心”即存在于人心,又充塞在宇宙之中。
什么是人的“本心”,有两个关于陆九渊以禅宗机锋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本心”的故事。
一个是:陆九渊坐在那里,他的学生詹阜民陪着他坐着,陆九渊突然站了起来,詹阜民也跟着站了起来,陆九渊对詹阜民说“还用按排否”。
另一个故事是:南宋时期浙江慈溪县的杨简,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文才出众。
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到富阳为官,适值陆九渊途经富阳,杨简慕名邀其至寓所,交谈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以孟子的“四端”回答杨简,说“此即是本心”。
杨简说:“你所讲的,我儿时便已知晓,然而毕竟如何是本心。
”陆九渊只好重复前边的说法,如此几次,仍然无法解杨简之惑。
正讨论间,有一桩纠纷告到县衙,由杨简负责审理这个案子,原来是一件关于“扇子”的讼案,杨简听完双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断定了双方的曲直。
案毕,又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
陆九渊因势利导,对杨简说:“今天你听讼时,诉讼双方,必有一是一非。
你当时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谁是谁非,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杨简听后,急问陆九渊:“仅仅如此吗?”陆九渊厉声问道:“除此还有什么?” 杨简退下,拱坐达旦,终悟本心之旨,虽陆仅长他二岁,于是执弟子礼,正式拜陆九渊为师。
王阳明经典故事十则,王守仁的小故事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和尚的寓言故事和尚的寓言故事老和尚过河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启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和尚挑水有新招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但到了现在,变成“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怎么说呢?方法一:由于路很长,一人一天挑一缸就累了,所以没人愿意挑水。
于是,三个和尚商量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第一个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第二个继续挑,再转给第三个,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
这样,大家都不累,水也很快满了。
这种协作的办法叫“机制创新”。
方法二:老和尚把三个徒弟叫来,说立下了新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
三个人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挑得少,吃白饭,没菜。
三个和尚拼命去挑,水缸就满了。
这叫“管理创新”。
方法三:三个和尚商量,把山上的竹子砍下来打通连在一起,再买个辘轳。
一个和尚负责把水摇上来,第二个倒水,第三个和尚休息。
三个人轮流换班,水缸也很快灌满了。
这就是“技术创新”。
由“没水吃”到“水多得吃不完”,关键在于发扬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
故事新解,给人新的启发!不说话修炼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他们一起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主持透露:到“不说话修炼”结束时能够真的一言不发的,有可能修成正果。
有四个和尚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修炼时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浅的和尚负责。
修炼开始了,四个和尚围绕着那盏灯,盘腿打坐。
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个人始终默不作声。
这时,油灯中的油愈来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
D和尚眼睛始终盯着那盏灯,见此情景甚为着急,可是他不敢说话。
王守仁小故事王守仁小故事【篇一:王守仁小故事】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历史简短小故事1.简短的历史小故事40个,50字左右.姜太公钓鱼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时人,曾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据民间传说,太公在出仕之前,隐居於渭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之滨.他常拿一根不带鱼饵的直钩钓竿,在水面上凭空钓鱼.一些樵夫看到他这样钓鱼都发笑.太公说:”我不是想钓真的鱼,而是想钓一位贤明的君主.”太公就这样期待了几十年,到他快八十岁的时候,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国才能,亲自请他出来做了丞相.《味如鸡肋》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军队攻打一个城市,很长时间没有攻打下来.这时候,他感到进推两难:撤退吧,就前功尽弃,实在可惜;继续攻打下去吧,又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鸡的时候,感到这情形就像是吃鸡肋:实在没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丢掉又舍不得.这时候有人来问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麽?”他就随口回答”鸡肋.”《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画家叫文兴可,善於画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观察竹子的不同姿态与变化.因而对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宋史·文同传》里说:”当时人们纷纷请他画竹子,送去的绢,堆了一大堆,他有时厌烦地把它们扔在地上.”当时,文兴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补之写了一首诗赞扬他的绘竹艺术,其中有两句:”兴可画竹时,胸有成竹.”。
2.简短的历史故事抉择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睿智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请教。
有一天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人。
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
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
”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的眼晴,心中有数,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这只小鸟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只手之声
(禅宗故事之一)
仁昌学堂编辑
峨山禅师在月船禅师那里得到认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
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但不要忘记行脚
云游。‛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
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
你身上有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但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大师认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
考验我吧!于是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
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
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到了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后来年老时,在
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
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
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
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
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