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故事大哲理_佛教禅宗小故事大哲理
- 格式:docx
- 大小:38.90 KB
- 文档页数:3
禅故事及感悟1.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呀?”老和尚笑着说:“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又问:“那开悟后呢?”老和尚还是笑着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很疑惑:“这有啥区别呀?”老和尚说:“开悟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砍柴,担水就担水,做饭就做饭。
”感悟:专注于当下,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呀!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嘛!2. 曾经有个居士去寺庙,看到佛像前的供花特别漂亮,就问和尚:“这花真美,一定很贵吧?”和尚回答:“在喜欢它的人眼里,它无价;在不喜欢它的人眼里,它一文不值。
”感悟:价值这东西,不就是看我们自己怎么看嘛!就好比有人觉得榴莲是美味,有人却觉得臭烘烘的,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呀!3. 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这时师父走过来说:“不是旗子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呀!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啥都美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不是吗?4. 有个年轻人苦恼地问禅师:“我总是很浮躁,怎么办?”禅师让他端着一杯茶,直到他觉得累了才放下。
然后禅师说:“浮躁的时候,就像端着这杯茶,一直端着会很累,放下就轻松了。
”感悟: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呀,别总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想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非要纠结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呢?5. 一个和尚在雨中行走,没有打伞却一点也没淋湿。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心中没有雨。
”感悟:心态决定一切呀!要是我们心里阳光,遇到困难也不会觉得那么苦啦,对不对?6. 禅师给弟子们讲:“有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怎么都捞不着。
”弟子们问:“那怎么办?”禅师说:“月亮不在水里,在天上。
”感悟: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方向呀!就像我们非要去够那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找找真正适合我们的呢!7. 一位施主问和尚:“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和尚说:“人生就像吃苦瓜,虽然苦,但也有它的清甜。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一则则生动的佛教禅理故事,可以阐释一条条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乐于接受,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1:向石头道歉听说过有人向石头道歉的故事吗?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
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抓破了他的脸。
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了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那农妇赔礼道歉。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的。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
老法师先是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是啊,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2:想一想,便圆满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杂技师走钢丝,钢丝悬于两幢8层楼高的建筑物之间,看上去摇摇欲坠。
杂技师登场了,每走一步钢丝都会摇晃,吓得观众尖叫连连,但他走了过去。
杂技师洒脱地朝着观众挥手,接着他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他问观众相不相信他能走过去?观众大喊,不要这样,太危险了。
他在观众的大喊声中,迈开了第一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他走得飞快,像是一路小跑就走到钢丝另一端。
观众拼命鼓掌,欢呼。
接下来,有人用绳子绑住杂技师的双手,而遮眼布条并没有拿下来。
杂技师问观众,相不相信我能走过去?观众彻底沸腾了,高喊,相信!当然,他又走过去了。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禅师哲理故事篇1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到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禅师哲理故事篇2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禅师哲理故事篇3有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听到一点点风吹草动、闲言碎语就要生气,禅师好意规劝,他却冲着禅师大骂,禅师不以为忤,反而笑眯眯地为他沏茶,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望着禅师专注而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问道:“您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禅师指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给它安了一个筛子,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话就像面粉一样往里漏,而那些不中听的话就像石子一样被挡在外面。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第一则:禅师的竹篮有一天,一个学生问禅师:“禅师,我觉得学习禅宗好像是在打水漂。
费了那么大劲,为什么最后一滴水还是留不住呢?”禅师听了笑了笑,拿起手边的一个竹篮递给学生说:“你拿着这个竹篮,去往河边打水漂,用力往上撩一篮河水,当河水流到篮子的底部,便会发现,河水自然会溢出篮子,无法留住一滴水。
我们的内心就好比这个竹篮,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渴望和欲望,总是无法满足。
”学生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原来禅宗所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第二则:空杯心态一位国王邀请禅师到王宫里,想向禅师学习禅宗的智慧。
禅师来到王宫的时候,国王准备了一杯清水,洒掉一半,然后递给禅师。
禅师接过水杯,等了一会儿,国王问禅师:“你为什么不喝水呢?”禅师笑着说:“因为杯子里还有一半水。
”国王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心态不够空杯,永远无法接纳更多的智慧。
禅师告诉国王:“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接纳新的智慧。
”第三则:不要執著有一位商人到寺庙请教:“大师,我一天到晚忙着做生意,但总不如意,不知如何是好?”禅师听了他的诉苦,伸手轻轻抚摸他的头,然后举起一只空杯,倒满了水,然后在水中加入了一颗大石头。
商人看到水溢出杯子外,水漫过寺庙地板。
禅师又拿出一颗小石头,放入杯子中。
水面上立刻涌出了一圈圈的波纹,水花四溅。
过了一会,水面恢复了平静。
禅师问商人:“你明白了什么吗?”商人摇摇头。
禅师传授商人:“不要在水中加入大石头,而要做些小改变,这样才能使生意顺利。
”商人听了之后,反思自己,悟出了要做小调整而不執著于大变化的道理。
这三则禅语故事都告诉我们,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著和欲望,接受改变并保持空杯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源自古印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佛教故事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智慧和人生哲理。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
1. 草庵禅师与一切如来。
有一天,一位出家人前来拜访草庵禅师,他问,“禅师,一切如来是什么?”草庵禅师微笑着说,“一切如来就在这里。
”出家人不解地问,“怎么可能?”草庵禅师指了指自己的心说,“一切如来就在这里,你看不见吗?”出家人顿悟了,顿时明白了一切如来的含义。
2. 菩提达摩面壁九年。
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创始人,他为了追求内心的解脱,曾经面壁苦修了九年。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面壁九年?”菩提达摩答道,“因为我要找到内心的清净,我要超脱尘世的烦恼。
”他的坚持和决心最终得到了菩提的果实,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3. 贫穷和富有。
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前来向佛陀请教,“佛陀,我拥有无尽的财富,可是内心却无法得到平静,怎么办?”佛陀对他说,“你应该放下贪欲,学会满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富有。
”商人听后茅塞顿开,他开始懂得了财富的真正含义。
4. 释迦牟尼佛的菩提树下觉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苦修了六年,最终在一个月圆之夜觉悟成佛。
他在这一刻领悟了生死轮回的真相,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他的觉悟成就了佛教的创立,也启发了无数人对内心的探索和追求。
5. 阿难与佛陀的对话。
阿难是佛陀的亲信弟子,有一天他问佛陀,“世尊,您是如何看待生老病死?”佛陀回答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逃避它。
”这段对话让人们明白了生命的无常和宝贵,也引导人们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6. 阿难与大海的对话。
有一次,阿难问佛陀,“世尊,您认为大海有多深?”佛陀回答说,“大海有多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智慧有多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智慧比外在的事物更加重要,我们应该注重修炼内心,而不是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
最新佛学哲理故事20个最新佛学哲理故事20个1 快乐之道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
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
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
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
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2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佛教经典哲理故事导语: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佛教经典哲理故事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佛教经典哲理故事(一)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时,有一天四比丘,坐在树下,互相讨论:世间所有一切,何事最苦?甲比丘说:天下最苦,就是淫欲。
乙比丘接看说:世间瞋恨最苦。
丙比丘不以为然说:淫欲、瞋恨,比不过饥渴的痛苦。
丁比丘摇头说:你们说的都比不上惊怖的痛苦。
四比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佛有他心通、宿命通,观察四比丘得度机缘已到,于是来到四比丘前问说:诸位此丘,正在讨论何事?四比丘向佛顶礼后,禀告刚才所争论的问题。
佛开示说:你们都不知苦的根本真义,天下诸苦,皆由于有色身,有了假身,就有饥渴、寒热、瞋恚、惊怖、、怨祸等外苦,所以假身是众苦的根本,祸患的元凶。
至于内苦,更是劳心忧畏,苦恼万端。
须知三界众生,无不弱肉强食,互相残杀,因此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无穷,皆是由于有假身所致,若无假身,苦从何来?若想离苦,须求寂灭(不生不灭,万缘寂静),收摄妄心,不起妄念,正念相继,淡泊守道,便可證得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最乐。
于是佛说了一首偈: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佛说偈后,又告诉四比丘一段宿缘:过去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名叫精进力,在山中树下,精进求道。
这时有鸽、乌鸦、毒蛇、山鹿等四禽,白天出外求食,夜晚回来依附于比丘周围,日子过得很安稳。
有一夜,这四禽互相问说:世间最苦是什么?乌鸦说:饥渴最苦,当饥渴时,四肢无力,眼前发黑,心不安宁,于是就不顾刀箭一切危险,投身罗网,因此我们都因觅食而丧身,所以说饥渴最苦。
鸽子说:淫欲最苦,当烧身,就无所顾忌,明知会害身丧命,也在所不惜。
毒蛇说:瞋恨最苦,瞋心一起,不论亲疏,也能杀人,又能自杀。
佛教小故事大哲理_佛教禅宗小故事大哲理佛教中,有很多有大哲理的小故事,让人听了之后都会觉得有多觉悟!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哲理佛教小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佛教小故事大哲理:放开心胸释然禅海以前是一位武士的儿子,有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随从。
后来,他与大官的太太两相情悦,关系十分亲密。
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他俩的私情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在自卫中,他杀了那位大官,带着他的太太逃往别处。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但因为习惯了奢华的生活,后来两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禅海深恶痛绝,他最终选择离开了她。
之后,禅海来到很远的一个寺庙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
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
他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
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于是,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尺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
他四处寻觅禅海想要报仇。
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禅海,发誓要将禅海置于死地才肯罢休。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
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
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
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在闲等中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
就这样过了一年,他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已经是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了。
这时,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佛教小故事大哲理:一切的烦恼一位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来到禅师的面前。
“我急需您的帮助。
虽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对我横眉冷对。
我感觉生活真的像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厮杀。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一)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太阳格外强烈,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他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吧。
”侍者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但他刚到,就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里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告诉佛陀说:“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有一条小溪,离这里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有些犹豫,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佛陀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对他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曾经浑浊,再次到来时却是清澈的。
泥沙会扬起,亦会沉淀,溪水依旧的流淌不息,但前一分钟流淌的与后一分钟流淌的,却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一滴水。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
美好的东西不会永恒美好,可恶的东西亦不会永远可恶。
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能真正明白它,却很难。
明白这个道理,顺境就不会那么令人执着不舍,逆境也不会那么令人痛苦不堪,因为顺逆随时都在变化着,并相互转化着——这是颠覆不破的自然规律。
因为变化,所以无常。
世人都不喜欢无常,因为不能适应它的铁面无情,概念中它只能与悲伤和无奈相联系。
而对于觉悟的人来说,正是有了无常,我们的生命品质才有提升的希望。
懂得无常的人,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
一切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场因缘愈合而已。
一切境遇,无论是称讥毁誉,还是利衰苦乐,刹那便化为云烟,不可留,亦无所留,又何须牵肠挂肚?懂得无常的人,不会因“有”而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因“无”而心心不乐。
佛教小故事大哲理_佛教禅宗小故事大哲理
禅海以前是一位武士的儿子,有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随从。
后来,他与大官的太太两相情悦,关系十分亲密。
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他俩的私情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在自卫中,他杀了那位大官,带着他的太太逃往别处。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但因为习惯了奢华的生活,后来两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禅海深恶痛绝,他最终选择离开了她。
之后,禅海来到很远的一个寺庙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
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
他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
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于是,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尺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
他四处寻觅禅海想要报仇。
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禅海,发誓要将禅海置于死地才肯罢休。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
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
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
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在闲等中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
就这样过了一年,他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已经是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了。
这时,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
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一位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来到禅师的面前。
“我急需您的帮助。
虽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对我横眉冷对。
我感觉生活真的像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厮杀。
”
“那你就停止厮杀好了。
”禅师回答他。
生意人对这样的告诫感到无所适从,他带着失望离开了禅师。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的情绪变得糟糕透了,他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吵斗殴,由此结下了不少冤家。
一年以后,他变得心力交瘁,再也无力与人一争长短了。
一天,他又来到了禅师的面前:“唉,现在我不想跟人家斗了。
但是,生活还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啊。
”
“那你就把担子卸掉呗。
”禅师回答。
生意人对这样的回答很是气愤,又怒气冲冲地走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他的生意遭遇了挫折,并最终丧失了所有的家当。
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变得一贫如洗,孤立无援,于是他再一次向禅师讨教。
“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生活里只剩下了悲伤。
”
“那就不要悲伤了。
”生意人似乎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回答,这一次他既没有失望也没有生气,而是选择呆在老禅师居住的那个山的一个角落。
有一天,他突然悲从中来,伤心地号啕大哭了起来。
几天,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地流泪。
最后,他的眼泪哭干了。
他抬起头,早晨和煦的阳光正普照着大地。
于是,他又来到了禅师那里。
“请你告诉我,生活到底是什么呢?”
老人抬头看天,微笑着回答道:“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你没看见那每天都照常升起的太阳吗?”
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说了一个饿鬼报应的故事:
某大少奶奶很年轻,男人又刚死过,心里正在很哀痛的时候,也很想把他指鬼魂招来见见面,说说话,安慰一下自己的心。
就是花上五六百块钱,也算不了一回事。
于是就把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死的日期开好,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洋人做法者重行登坛去作法。
登坛不一会工夫,鬼就来了。
来的时候,先在桌子底下哭了一顿,以后又说话。
他的女人问道:“你是某人吗?”
“是!一点不错。
”
“你在阴间怎么样?”
“因为我刚死过不久,还在疏散鬼之类,未受拘禁,过几天恐怕一点名,就要受拘禁了。
唉!我在世间的时候,整天花街柳巷,吃喝嫖赌,不做正经,造下这种孽,觉得很对不起你。
现在我已经走到了这步田地,也没办法,除非你们能做功德念经超度我。
在我那
件衣服里,还有一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取出来,家里的事,你多费心,要好好照管孩子。
”
有人到那件衣服里找一找,果然在口袋里有一张支票。
这时候在旁边看的人,又把他的小孩子抱来,故意让他问:“你是我父亲吧?”
“是!乖孩子,你好好听妈妈的话。
”这时,鬼也哭,家里的人也哭,弄的客厅里一片哭声。
尤其是他的女人,几乎哭的不成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