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实用类文本阅读_传记专题入门_明确文体特征掌握阅读技巧课
- 格式:pdf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13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传记中传主的精神品质;2、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3、探讨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实用类文本传记中“筛选整合及概括要点”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导语: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高考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阅读和答题方法。
一、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传记的阅读要求是: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三、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1、写什么?(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才子夏完淳丁帆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
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
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
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
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
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
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
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做出了楷模和榜样。
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
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
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
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
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
文言断句(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傅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世俗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民知节制,风俗之移,诚不难矣。
”朝廷从之。
(节选自《晋书·傅咸传》) A.臣以为谷帛难生/而世俗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B.臣以为谷帛/难生而世俗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C.臣以为谷帛难生/而世俗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D.臣以为谷帛/难生而世俗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解析“以为”是“认为”的意思,“谷帛难生”表意完整,“谷帛”和“难生”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
“化”是动词,作谓语,意思是“教化”,“天下”是“化”的宾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
故选择C项。
参考译文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五谷布帛很难生产,而世俗使用不节约,没理由不匮乏。
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
我私下认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厉害。
下令让各部用心从政,百姓懂得节制,风俗的改变,实在不是困难的事情。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廖庄,字安止,吉水人。
宣德五年进士。
八年改庶吉士,与知县孔友谅等七人历事六科。
英宗初,授刑科给事中。
正统二年,御史元亮请如诏书蠲边军侵没粮饷,不允。
按察使龚亦请如诏书宥盗犯之未获者,法司亦寝不行。
庄以诏书当信,上章争之。
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
(节选自《明史·廖庄传》) A.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B.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C.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D.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解析“灾伤州县”作“请宽”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课外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阅读高考仿真课时训练(7篇)第五十六课时模块一:新闻通讯、访谈(3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
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
”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
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
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
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
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
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
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
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
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
”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试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