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准则制定框架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196.67 KB
- 文档页数:4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是如何建⽴的理论建构的过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是将最简单、最普通的、内容⽐较贫乏的抽象规定作为该门学科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使这些最⼀般的定义和原理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同时⼜以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加以充实,直到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得到完整的阐述为⽌,店铺⼩编为你介绍。
理论建构的关键是逻辑起点的确定,确定了逻辑起点,便开始了以逻辑为中介、抽象范畴对⽴统⼀的辩证运动过程。
这个抽象范畴不断向具体范畴的上升过程,表现为后⼀个概念是前⼀个概念的综合和发展,是在前⼀个范畴规定的基础上,再补充上新的规定,因⽽是⼀个丰富化、全⾯化的过程,是⼀个⽐⼀个范畴更具体的过程。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
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的推衍的能⼒。
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
⽽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献回顾】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较⼤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今未达成共识。
主要观点有以下⼏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标相结合起点论。
(⼀)会计假设起点论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
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
⾄今⽐较统⼀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探讨作者:沙力江.依麻木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摘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发布,我国现阶段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新的基本准则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诸多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才能早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原则内容一、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整体设想1.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中立性原则要求其不偏向和屈从于任何一方利益集团,使通过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
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的修改和变动。
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
此外,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容、术语、行文格式等方面应尽量贴近国际惯例,以增强会计信息在国别间的可比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和效率。
2.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容和结构。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广大报告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及财务适应能力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
以上表述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财务报告应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我国目前的基本会计准则稍嫌不足的是未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只是将其作为会计原则之一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且缺乏详细阐释。
论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内容、作用及其发展历程阿纳斯托北京交通大学09242150摘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文章通过对美国和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进行了分析,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内容,作用和发展历程作了探讨。
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极力呼吁应构建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财务会计趋同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FASB;CF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作为财务会计的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按照FASB的解释,概念框架是一部宪法,一种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概念的协调一致的体系。
1980年,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再次强调:“概念框架是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体系。
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望引出前后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1.财务报表的目标美国《财会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中提出的财务报表的目标可分为三个部分:①财务报表应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进行理性投资、贷款或者其他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②财务报表应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价从股利、利息、销售收入、赎回证券和贷款到期日能够获得的未来现金收入的数量、时问和不确定性提供信息;③财务报表应提供有关公司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权利、义务、交易以及对这些资源及其权利相关环境因素造成影响的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虽未明确指明财务报表的目标,但是其中第11条也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与解析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英文简称IFRS)颁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目的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得到通用的商业语言。
因为如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语言、会计标准各不相同、各自为重,相互之间就无法交流会计信息。
例如,由于我国的会计标准与西方国家不同,国内企业无法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共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个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三十八项具体的会计准则;第三层次,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解释报告。
要点提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①一个基本准则;②三十八项具体的会计准则;③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解释报告;1.基本准则解决的四个问题基本会计准则解决的四个问题包括:财务报告目标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要达到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即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会计主体。
即提供谁的财务报告会计准则。
第二,持续经营。
企业会计核算以持续经营为基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三,货币计量。
第四,会计分期。
企业会计期间一般分为年度、季度、月度,连续地分期提供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般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很多原则,如及时性、可理解性、真实可靠、谨慎等原则。
所谓谨慎原则,就是现在就计量或预计出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但是却不确认未来可能发生的收益。
这是会计独特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风险准备金,但是其不承认税收,因为税收是实际发生原则,只有在实际发生费用和损失时,才允许确认,对未来的事不承认。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人们最熟悉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叫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属于当期收入,尽管没有在当期收到,但在当期确认,这就是会计上产生的赊销。
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应收账款没有带来现金流入,但是贷方要确认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