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陆地生活的动物(一)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二、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5、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6、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X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总结,实验导入]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2)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设计意图情境导入:阅读课文完成填空:1、家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家兔体表被毛,有作用,具有四肢,前肢,后肢,适于,家兔用呼吸;血液循环包括和两条途径;家兔的牙齿分化为和;家兔是温动物。
2、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生存条件是、和。
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动物的受到了极大威胁。
所以保护动物,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
3、体温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可以通过自身的而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动物。
4、兔的体毛,有作用。
航行路线:合作探究1、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二者不同说明了什么?门齿、臼齿、犬齿各有什么作用?图片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式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本节课,完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独立完成学习知识点。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设计意图2、兔子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3、兔子是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4、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陆地环境有什么意义?5、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航行中演练:(作业,对照答案批改错误答案用红色笔改正)做导航第一页第二页(第1题—第10题)返航总结:说说你的收获提出你的问题概括式总结知识反馈当堂巩固总结概括反馈概述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教学反思。
第一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 4、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5-1-1 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与水域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 比较干燥 2、 昼夜温差大 3、 缺少水中的浮力 4、 有气态的氧 5、 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二、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1、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昆虫的外骨骼,爬行动物角质的鳞或甲) 2、 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气管) 3、 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4、 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如足、翅) 三、环节动物: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节构成。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生活环境: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形态结构:由环节构成鞋 蚯蚓 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环带:近环带端为头,生殖的作用 运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协助运动 五、作业 1、蜈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与其陆地相适应有什么意义( ) A、便于运动 B、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C、可以更快逃避敌害 D、以上都不对 2、蚯蚓在干燥的环境里不久会死亡,这是因为( ) A、循环系统受损 B、神经系统受损 C、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D、无法呼吸,窒息死亡 3、下列不是环节动物的是( ) A、沙蚕 B、蚯蚓 C、蛔虫 D、水蛭 六、教学反思
1
人教版 八 年 级 上 册 生 物 学 导 学 案
课 题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一) 课 型 新 授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1.能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特点。
2.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
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重 点
(1)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2)描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学 习 过 程
一、温故知新: 1.以生活环境为依据,动物可分为哪几类?
2.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二、预习检测:
1.说出你所知道的一些陆生动物?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生活习性:
3.什么叫环节动物?举出三例。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组内同学讨论、研究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1.观察分析教材P12-13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不同特点,并概括出陆
地生活的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
(2) ;
(3) ;
(4) 。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14—16,饲养和观察蚯蚓,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
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
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怎样运动等)。
2
(2)在实验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花球,轻轻地檫蚯蚓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来完成呼吸的。夏天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
原因是 。
(3)蚯蚓通过 和 配合使身体蠕动。身体分节的意义是 。
四、成果展示,统一观点:
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五、归航拾贝:
1.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2. 教师小结:
六、课堂反馈检测:
1.蜥蜴的皮肤干燥而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可以( )
A.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B.辅助呼吸 C.吸收营养 D.利于游泳
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气管 C.肺 D.皮肤
3.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
A. 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活环境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 D. 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4.下列各组动物均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沙蚕和蚯蚓 B.水蛭和蚕 C.蚯蚓和海葵 D.水蛭和珊瑚虫
5.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___ ____;昆虫
有___ ___。
6.蚯蚓的呼吸是靠__ ,一般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
7.环节动物等陆地生活的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其意义是 。
学习
评价
自 我 评 价 小 组 评 价 教 师 评 价 综 合 评 价
优 良 及 差 优 良 及 差 优 良 及 差 优 良 及 差
备课人:黄建德 备课组长:黄建德 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