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一)包膜

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

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

1、低回声结节

2、高回声结节

3、混合性结节

4、等回声结节

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

(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

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2.门静脉内癌栓门静脉内癌栓在病理观察中,凡肝静脉有癌栓者,其门静脉内几乎均受累及。肝癌合并肝硬化的病例,由于硬化致输出静脉阻塞而导致癌栓逆行性发展。癌肿若直接侵犯门静脉内,亦可发生门静脉癌栓。

3.胆道系统内癌性胆道系统为流出性管道,为胆汁排泄的通道。癌肿若脱落或侵人小肝管后,可顺流而下在肝总管或胆总管内形成癌栓,胆道内癌栓亦可从邻近肝癌或门静脉内癌栓直接侵人。胆道癌栓常伴有持续性黄疽以及明显疼痛等症状。

(五)淋巴结转移

1.第一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声像图于胆囊颈部、胆总管、门静脉周围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灶0.5-2cm大小,单个或数个。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可导致胆总管受压,并发黄疸。

2.第二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肝脏靠头端、横隔部的淋巴管汇流至下腔静脉的3支肝静脉流人处(第二肝门)的周围淋巴结。此处因位置较深,常不易检出肿大的淋巴结。

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周围及胰腺周围的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灶,单个或多个。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⒈超声检查方法:普通灰阶超声检查就是最常规与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高档的全数字化超声仪器及其新技术如自然组织谐波等能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的肿瘤内外血流特点不仅用于对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还被作为各种介入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最方便而可靠的方法。在彩色超声开发的基础上,能量图、三维血管结构显像,超声造影等相继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检查,证明对肿瘤的发现与诊断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⒉超声诊断标准:较小的HCC在声像图上表现为: (1)肝脏内局灶性低回声,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楚。 (2)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 (3)直径1、0 cm以上的肿瘤周围可有无回声晕带。 随肿瘤瘤体生长,肿瘤常见的变化有: (1) 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增强或出现多结节的“马赛克”征(mosaic sign),又称为“块中块”(tumor in tumor)。 (2) 周围无回声晕带可以不完整或变得不明显。 (3) 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现象消失,并且在较大瘤体后方出现部分声波衰减。 (4) 肿瘤形态由类圆球状向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发展。 (5) 在较大瘤体内可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液化区。 肿瘤数量增多,主瘤体周围或附近出现小的子结节。 (7) 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出现癌组织浸润、癌栓。 ,尤其弥漫型肝癌的肝门区,腹腔动脉干及其分支周围淋巴结转移性肿大。 (9) 85~90%以上的患者伴有肝脏弥漫性病变乃至肝硬化。 ⒊肿瘤的回声及其分型: 根据瘤体实质的回声将HCC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较强回声型与强回声型四种,肿瘤的内部回声反映肿瘤内组织病理的主要变化。低回声型瘤体就是HCC的基本与原始类型,代表瘤体内的集中癌巢组织。回声增强的组织学变化与肿瘤细胞内的脂肪变性及肿瘤间质成分比例增高有关,最主要的就是纤维增生、细胞坏死等。 ⒋彩色超声多普勒在HCC诊断中的作用:HCC属于血流供应比较丰富类型的肿瘤,80~90 %的肿瘤内能发现血流信号;肿瘤中心部位也能见到血流信号的有41 %左右。能量图(CDE)则在显示效果上比一般彩色超声多普勒更为敏感。肿瘤周围血管增多扩张,尤其在直径5、0cm以下的肿瘤周围形成包裹,出现“花篮”征象(‘basket’sign)。频谱多普勒上肿瘤内的动脉血流比较容易被测出,表现为高速度低阻力波型;血管抵抗阻力指数在0、7以上的例数并不少见。 ⒌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1) 肝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多见,偶见于轻壮年;瘤体较大,边界清楚,单发为主,内部回声强弱不等,易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能显示瘤体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2) 转移性肝癌: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肿瘤多发,大小不一,形态相似,边界清楚。内血流信号少。 3) 肝脏血管瘤:强回声型瘤体较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致密;低回声为主的瘤体较大,多为分叶状,边缘多呈分界清楚的强回声,内部以大的网格或集中的多发小的筛孔状结构为其特点。此种类型的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也可以在瘤体边缘处显示血流信号。体积较小的低回声型血管瘤诊断不易,多种影像的综合确诊对于血管瘤显得格外重要。 4) 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肝组织脂肪浸润为强回声的结构,形态多为椭球状、条带状,超声诊断疏漏机会不多,以叶段或胆囊、门静脉左右枝附近为特异的低回声分布在脂肪肝时也容易与肿瘤

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肝癌的CT 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肝癌是生活中常见的癌症, 这种疾病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CT 作为高端的技术设备诊断和鉴别肝癌的重要检查技术,且在多数情况下,肝癌患者都需要进行CT 检查来确诊。那么,肝癌的CT 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一) 平扫 ① 大小:平扫难以发现直径<1 cm 的病灶; ② 数目:多数为单个,亦有一部分为多病灶; ③ 部位:右叶多见,左叶次之,尾叶较少,少数病灶带蒂,突出于肝外,定位困难; ④ 形态:绝大多数呈圆形、卵圆形,病灶浸润性生长时呈不规则形状; ⑤ 边界:膨胀性生长的肿瘤易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呈晕圈征;浸润性生长者边界模糊; ⑥ 密度:绝大多数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密度变化与病灶的分化程度、大小、肝脏基础病变有关。分化好者易呈等密度,肿瘤大者易坏死而呈低密度;原有脂肪肝时,病变可呈低密度;极少数病灶因出血或钙化而呈高密度。 (二) 增强扫描:正常肝脏血供的20%~30%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而肝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来自肝动脉,故增强扫描时,早期癌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峰值,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了肝癌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2) 门静脉系统侵犯和癌栓:是肝内扩散的主要形式,肿瘤较大且呈浸润表现时,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较高,其CT 表现为: ①门静脉主干、分支的粗细不成比例; ②增强后血管内可见充盈缺损; ③受累静脉壁强化; ④肝静脉、下腔静脉受累时亦呈此表现。 CT 检查对于肝癌患者明确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实施精确的手术切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上海体检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9417737680.html,/021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一)包膜 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 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 1、低回声结节 2、高回声结节 3、混合性结节 4、等回声结节 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 (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 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⒈超声检查方法:普通灰阶超声检查是最常规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高档的全数字化超声仪器及其新技术如自然组织谐波等能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的肿瘤内外血流特点不仅用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被作为各种介入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最方便而可靠的方法。在彩色超声开发的基础上,能量图、三维血管结构显像,超声造影等相继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检查,证明对肿瘤的发现和诊断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⒉超声诊断标准:较小的HCC在声像图上表现为: (1)肝脏内局灶性低回声,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楚。 (2)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 (3)直径1.0 cm以上的肿瘤周围可有无回声晕带。 随肿瘤瘤体生长,肿瘤常见的变化有: (1) 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增强或出现多结节的“马赛克”征(mosaic sign),又称为“块中块”(tumor in tumor)。 (2) 周围无回声晕带可以不完整或变得不明显。 (3) 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现象消失,并且在较大瘤体后方出现部分声波衰减。 (4) 肿瘤形态由类圆球状向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发展。 (5) 在较大瘤体内可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液化区。 肿瘤数量增多,主瘤体周围或附近出现小的子结节。 (7) 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出现癌组织浸润、癌栓。 中晚期患者,尤其弥漫型肝癌的肝门区,腹腔动脉干及其分支周围淋巴结转移性肿大。(9) 85~90%以上的患者伴有肝脏弥漫性病变乃至肝硬化。 ⒊肿瘤的回声及其分型: 根据瘤体实质的回声将HCC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较强回声型和强回声型四种,肿瘤的内部回声反映肿瘤内组织病理的主要变化。低回声型瘤体是HCC的基本和原始类型,代表瘤体内的集中癌巢组织。回声增强的组织学变化与肿瘤细胞内的脂肪变性及肿瘤间质成分比例增高有关,最主要的是纤维增生、细胞坏死等。 ⒋彩色超声多普勒在HCC诊断中的作用:HCC属于血流供应比较丰富类型的肿瘤,80~90 %的肿瘤内能发现血流信号;肿瘤中心部位也能见到血流信号的有41 %左右。能量图(CDE)则在显示效果上比一般彩色超声多普勒更为敏感。肿瘤周围血管增多扩张,尤其在直径5.0cm以下的肿瘤周围形成包裹,出现“花篮”征象(‘basket’sign)。频谱多普勒上肿瘤内的动脉血流比较容易被测出,表现为高速度低阻力波型;血管抵抗阻力指数在0.7以上的例数并不少见。 ⒌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1)肝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多见,偶见于轻壮年;瘤体较大,边界清楚,单发为主,内部回声强弱不等,易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能显示瘤体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2)转移性肝癌: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肿瘤多发,大小不一,形态相似,边界清楚。内血流信号少。 3)肝脏血管瘤:强回声型瘤体较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致密;低回声为主的瘤体较大,多为分叶状,边缘多呈分界清楚的强回声,内部以大的网格或集中的多发小的筛孔状结构为其特点。此种类型的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也可以在瘤体边缘处显示血流信号。体积较小的低回声型血管瘤诊断不易,多种影像的综合确诊对于血管瘤显得格外重要。 4)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肝组织脂肪浸润为强回声的结构,形态多为椭球状、条带状,超

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诊断

? 文献综述 ? 53 一系列并发症。虽然三苯氧胺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增生病,但该药至今仍是治疗肿瘤的药物,尚无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适应证使用说明[4],但在病例中应用三苯氧胺以对抗雌激素治疗,并结合中医中药,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易被人们所接受。笔者认为规范应用三苯氧胺治疗,中西结合前景广阔,适宜推广。4 心理疗法 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瞩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减少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及暴饮暴食,少吃燥热、油腻的食品。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我们都要有一个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心态[5] 。5 手术治疗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的良性增生病变,一般主张保守治疗。但有1.0%~1.8%的患者会发生恶变,与乳腺癌关系密切,所以当乳腺增生病有以下情况时,建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①乳腺增生病变局限在单侧乳房的某一象限,特别是在乳房的外上象限;肿块体积较大、质地较硬,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②年龄35岁以上,具有母系乳癌家族史,且乳房肿块呈结节状,经各种治疗未见明显缩小者。③原有的增生性乳房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者。④原有的乳腺增生病在观察、治疗过程中,近期症状及体征有所加重,钼靶X 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前次相比,病变有进展,提示有恶变可能者。⑤绝经后的老年妇女新近出现乳腺增生表现,如乳房疼痛、腺体增厚等。⑥乳腺增生病患者经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检证实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甚至开始有异型性改变者。应做增生肿块切除术或乳 腺单纯切除术。必要时,进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6 综 述 乳腺增生病因从中医的发病观点来认识是由肝郁气滞、痰瘀凝结和脾肾阳虚、冲任失调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乳房肿块和疼痛,且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西医认为是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调,雌激素分泌过高。由此可见,治疗本病不能单纯用外用药贴敷局部肿块,只治标不治本,而是要从内部整体调节,使体内内分泌水平达到相对平衡,这才能针对病因,有效可靠地进行治疗。目前,西医对本病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疗办法,多采用激素类药物对抗治疗,但副作用大,疗效不持久,治标不治本。而手术切除易留瘢痕,对患者来说既花费多,又影响美观。中医药治疗是目前最佳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具有改善症状,消除肿块,解除疼痛,从整体上调节功能,无不良反应,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肯定,但不能完全避免复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结合心理疗法,符合个体—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克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良作用,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疗效快、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内外合治则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3. [3] 张琼,陈家旭.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06,21(5):25.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7:747. [5] 樊华,周钊.心理疗法配合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2):38-39. 浅析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诊断 徐丽萍 (扶余县人民医院,吉林 扶余 131200)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超声检查设备的更新换代,诊断水平全面提升,超声医学对诊断肝癌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诊断思路和价值,以期指导实践。【关键词】原发性;转移性;肝癌;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36-0053-02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执行多种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承担人体的各类重要代谢功能。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在肺及膈的下方、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肝脏可分两个主要部分:较大的右叶和较小的左叶。每叶又可分成称为肝小叶的几个部分,人体内的所有血液每两分钟就流经这些肝小叶一次,其成分亦会发生许多重要的变化。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大,我国因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经常熬夜等习惯和不良嗜好者罹患肝癌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肝癌(liver cancer )是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症状。临床上一般采取西医的手术、放化疗与中药结合疗法,但晚期患 者因癌细胞扩散而治愈率较低,因此要做到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超声检测仪器和检测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超声检测技术的应用更为普及,尤其对于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具有较好的定位价值。实时超声显像是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准确及无创伤等优点,能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分辨率高的仪器可检出直径大于1cm 的病灶)以及提示病变的可能性质。超声检查对肝癌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并有助于引导肝穿刺活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更有助了解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判断其性质。 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肝癌超声诊断现状及前沿技术应用分析

原发性肝癌超声诊断现状及前沿技术应用分析 摘要】超声已逐渐成为诊断肝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近年来,超声新技术的发 展使得原发性肝癌在早期就能被诊断,切实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灰阶二 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现状以及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 等前沿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前沿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31-0162-02 引言 原发性肝癌(PHC)是来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 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报道 [1],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其发现病变后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1 超声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1.1 PHC的灰阶二维超声诊断 PHC的灰阶声像图表现与肿块的大小、生长速度及其病理改变有密切的关系。其内部可表现为:高、等、低回声,有包膜,形态规则或呈分叶状,癌肿周围的 血管可受压中断或移位,血管内可出现癌栓,胆系可受压扩张。孙艳梅等[2]分析 证实癌块的声晕征、镶嵌征、伪足征以及卫星结节征对诊断肝癌有特异性。灰阶 二维超声对PHC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但肝脏实质性小占位性病变,临床症状 多不明显,良恶性鉴别困难,灰阶二维超声检查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1.2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PHC诊断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I)与普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同,其成分参数不是速 度成分,而是血流中红细胞的能量成分,它的成像不受声束与血流夹角的影像,敏感 度较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高,因此显示小血管的连续性好。能显示瘤内完整 的血管树或血管网。国内学者史秋生等[3]研究发现CDEI的血流信号使图像显示 的血流连续性好、形态学相对完整,尤其是将PHC内部粗细不一、弯曲绕行的血流信号显示出来,构成丰富的血管树,达到肝血管造影的效果。Lecioni等将CDFI与CDEI显示瘤内信号与血管造影对比, CDE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和100%。 显著高于传统CDFI的65%,与血管造影结果相近。CDEI对血流显示的灵敏度要高 出CDFI3倍以上,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在PHC的检查中,对其内血流的显示并不理想,不能显示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也无量化标准,易受脏器活动的影响而产生 伪像,目前有待继续研究探索。 2 超声前沿技术在PHC诊断中的应用 2.1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 三维超声除了具有二维超声所有功能以外,还拥有其特殊功能:立体成像、 图像旋转、图像切割及高平面图像分析,可进行三维组织成像、三维血管成像、 三维肿瘤体积精测。 三维超声可显示PHC的立体形态、挤压或侵犯周围组织血管的情况。宋旭升 等[4]认为多种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结合使肿瘤显示更加逼真,立体感强,相比二维超声成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钱晓芹等[5]研究证实彩色多普勒结合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更易于显示PHC血管的“抱球征”、“提篮征”及“周围血管绕行征” 的立体构型,且三维超声测量肿瘤体积较二维超声精确。徐放军[6]研究分析三维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提高其诊断价值,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106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患者均经CT或MRI或病理证实。结果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脏血管瘤共106例,超声有共同和不同之处,临床意义不同。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在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地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 超声检查;肝脏肿瘤;CDFI 肝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脏的超声诊断中二维超声是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肝脏实质和病灶的血流进行检测及分析,从而提高了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尤其是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二者结合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来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9~80岁。平均(57.32±7.54)岁。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患者均经CT或MRI或病理证实。 1.2 方法仪器采用Aloka SSD-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 5 MHz。先用二维声像图行肝脏大小、形态多切面扫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数目与血管关系,回声,有无声晕,测量肿瘤大小,再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肿瘤血流信号,测量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 2 结果 45例肝血管瘤中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超声检查中发现,少数有肝部不适。超声表现:①高回声型:最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散在点状低回声或少许纤维条光带;②低回声型:肿瘤回声明显低于肝实质,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内部有不规则小等号,后方回声增强;③混合型:多见于大血管型,为典型的蜂窝状网络结构,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彩色多普勒表现: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不易测到血流信号,故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40例原发性肝癌,29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3例为酒精性肝硬化,4例无诱因。原发性肝癌超声影像表现中,直径<3 mm的小肝癌,多单发,边界较清晰,结节周围见低回声声晕,内部回声不均匀;肝癌体积较大时,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肝癌影像的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 ?CT平扫 ?大多数为球形稍低密度灶,较大癌灶常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而致密度不均,中心部密度更低新鲜出血密度增高 ?多数病变境界模糊,但小肝癌、结节型和有包膜的肝癌则境界清楚 ?少数肝癌可伴有钙化。

增强扫描 ?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组织 ?门脉期和肝实质期:密度迅速下降低于正常肝造影剂“快进快出” ?部分肝癌增强等密度低密度 ?侵犯转移征象: 肝叶增大 管道和肝门推移 侵犯门脉充盈缺损,提示门静脉闭塞或瘤栓 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MRI ?在T1图像上表现为稍低信号肿块,在T1图像上,肿瘤中心见有稍高信号或信号更低些,前者表明肿瘤中心出血或脂肪变性,后者代表液化坏死?T2图像为稍高信号。肿瘤在T2图像上虽表现为高信号,但在重T2图像上信号则迅速下降。 ?血管受侵和假包膜的显示是诊断的可靠征象,假包膜为环绕肿瘤周围窄的低信号圈,为肿瘤周围被挤压的纤维组织和肝细胞构成。静脉内瘤栓表现为血管腔内持续存在的信号

鉴别诊断 肝硬化再生结节 ?由于结节包绕隔氏鞘,CTAP时可见结节内的门脉血流?铁沉积在MRI的T2像上表现为低信号 ?内含Kupffer细胞,可特异性摄取亲网状内皮系统靶向造影剂。 ?由于再生结节发生于肝硬化的基础上,CT平扫和增强表现为低密度结节,MRI表现为T1高信号,其影像学表现与肝癌很相似。 ?CT平扫、MRI T1像与肝癌很难鉴别。当有铁质沉着时MRI的T2像表现为低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的动脉期,没有肝癌的早期动脉供血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 CT平扫血管瘤表现为低于正常肝组织密度的病灶 ?★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边缘清晰 ?★小钙化密度 ?★中部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https://www.doczj.com/doc/9417737680.html,/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