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 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保护与控制 董新洲

02 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保护与控制 董新洲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Micro-Grid)也称为微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微电网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它作为完整的电力系统,依靠自身的控制及管理供能实现功率平衡控制、系统运行优化、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能质量治理等方面的功能。 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以及污染小等特点。 由于环境保护和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大力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分布式能源工业(热电联供)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巨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以及远距离输电带来的种种约束都在推动着在靠近负荷中心设立相应电源。通过微电网控制器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的集中控制,不需要分布式的就地控制器,而仅采用常规的量测装置,量测装置与就地控制器之间采用快速通讯通道。采用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就地控制器实现微电网暂态控制,微电网集中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稳态安全、经济运行分析。微电网集中能量管理系统与就地控制器采用弱通讯连接。 微电网的特点微电网系统结构图微电网系统由于包含有数量众多、特性各异的多种分布式电源而成为一个大规模、非线性、多约束和多时间的多维度复杂系统,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适应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组织性和自组织性、动态演化性等复杂系统特征,属于一类变量众多、运行机制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作用显著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微

网带炉产品生产工艺规范

网带炉产品生产工艺规 范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网带炉热处理工艺规范 网带炉热处理工艺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Cr15、GCr15SiMn、65Mn等钢制轴承零件的淬回火及SPCC、 St14、SCM415、20#、10#、08F、20CrMo、20Cr、15CrMo等低碳钢制轴承零件的渗碳淬回火工艺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钢制轴承零件的热处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38-1992 工业甲醇 SHO553-1993 工业丙烷 GB/T536-1998 液氨 3 要求 进入托辊炉内的各类零件应清洁、干燥(即无锈、无水、无油、及其它污物、杂物)。 GCr15钢制套圈和滚针(子)淬火后硬度不小于HRC63,GCr15SiMn钢制套圈和滚针(子)淬火后硬度不小于HRC62;回火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要求; 65Mn钢制推力垫片淬火后硬度不小于HRC62;回火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要求;内径20mm以上的推力垫片,必须用专用夹具夹平整后回火。 低碳钢制轴承零件渗碳淬火后硬度应不小于HV700;回火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要求。 4 工艺过程 准备工作 每周一生产作业前,用直流电子电位差计校验炉温;停炉或大修后开炉时必须校验。

每半年清理炉膛一次。 每天每班检查下列项目: —100℃) 温度设定 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零件、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参照炉温校验记录,进行炉温设定(详见表1) 表1 网带炉温度设定 气氛流量(详见表2) 表2 通入网带炉炉内的气氛流量

含分布式电源的多电压等级交直流混合配用电测试系统

第38卷第2期2019年2月 电工电能新技术 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Vol.38,No.2 Feb.2019 收稿日期:2018-06-2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903300)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交直流柔性互联配电网络构建及协调 控制关键技术 作者简介:程 林(1973-),男,湖南籍,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可靠性理论二主动配电网规划; 田立亭(1983-),女,山西籍,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主动配电网规划二能源互联网规划三含分布式电源的多电压等级交直流混合 配用电测试系统 程 林1,田立亭1,葛贤军1,刘满君1 ,黄仁乐2 (1.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100084; 2.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100031) 摘要:交直流混合的配电网络为分布式电源及新型负荷的广泛接入提供条件,是未来配电网形态的重要发展方向三本文考虑分布式光伏二风电二电化学储能二交直流负荷的接入,考虑电力电子变压器二直流变压器二故障电流限制器等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建立交直流混合的配用电测试系统,并依据设备的控制模式,给出系统典型的运行方式三所建立的测试系统具有一定适用性,可为交直流混合的配用电系统的稳态计算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三 关键词:交直流混合配用电系统;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变压器;分布式电源 DOI :10.12067/ATEEE1806056 文章编号:1003-3076(2019)02-0060-12 中图分类号:TM72 1 引言 随着分布式光伏二风电二储能等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DER)以及电动汽车 等新型负荷接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传统配电网在供电能力二运行控制等方面面临极大挑战三现有配电网单向的辐射状拓扑结构无法适应高比例DER 的接入需求,通过柔性互联设备将传统的辐射状配网发展为环形网络[1],是应对DER 大量接入的重要方式三同时,由于分布式电源二储能和负荷中存在大量 直流设备,直流配电网在供电能力二可控性二可扩展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降低电力电子设备的总体成本,减少电能损耗,充分发挥DER 的效益[2,3]三未来配电网将由传统的单一交流配电网络逐步发展成交直流混合的配电网络,多个交直流电压等级构成多层次环网状结构将成为未来配电网的主要结构 [1] 三未来配电网形成交流和直流系统的优势互 补,显著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三在多电压等级交直流混联环状网络结构下,实现DER 灵活接入,同时具备分层分区运行控制方式,实现可再生能 源在本地和大范围内的消纳三 未来配电网将在高压二中压以及低压形成基于环形母线的多层级交直流混联结构,形成包含区域综合配电系统二局域综合配电系统二综合微网和直流信息纳电网的四层网络结构[4]三目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结构二运行控制技术等仍处于研究阶段,实 际工程通常局限于单个电压等级和网络形式,缺乏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参考算例三 本文梳理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结构和电压等级,依据分布式光伏二风电二电化学储能等DER 的接入方式,考虑电力电子变压器二直流变压器二故障电流限制器等柔性设备的典型结构和控制方式,建立系统稳态模型,提出交直流混合的配用电测试系统,并给出系统典型的运行方式,为交直流混合配用电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三 2 交直流混合配用系统的电压等级和典型 结构 参照GB /T 156 [5] 和GB /T 35727[6],按照电压等 级,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可分为高压交直流二中压交 万方数据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是中新国际合作项目“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运行与优化控制的合作研究”(2010DFB63200)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针对当今中国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日趋匮乏的一次能源及低效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率而提出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Hybrid Micro-grid)为解决大电网的很多问题带来了巨大便利和契机,同时也 为各种分布式电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很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是极其复杂的配电网形式,整个系统的协调控制、系统的经济性、系统的可靠性及优化配置等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技术尚不成熟。 因此,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上述存在问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结构建模、仿真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控制策略,经济性、效率及优化配置等方面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搭建交流、直流及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模型结构,并详细分析三种微电网的工作原理。分析比较混合微电网常用的P/Q控制、V/f控制和Droop控制三种控制方式,指出了其使用场合,描绘了各自的下垂曲线并详细分 析研究了它们的控制原理,以仿真对其原理进行验证。 针对传统下垂控制按微电源额定功率比例分配功率的问题,在建立发电单元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最大成本线性下垂控制函数,即最大发电成本 与最小频率及最大发电成本与电压的关系。搭建实验电路,对于各个微源,验证发电功率与成本的反比关系;对于微电网,验证频率波动小、运行稳定及发电成本小。

600度连续式隧道炉说明书

深圳市中达电炉厂产品使用说明书 连 续 式 隧 道 炉 说 明 书 电话: 0755— 33353798 4008 – 163 - 588 传真: 0755— 81700525 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9416799064.html,

一、公司介绍 深圳市中达电炉厂于2008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一家集专业设计、生产非标环保节能工业电炉,控制软件开发及生产于一体的专业电炉厂,尤其在高温电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有过很多成功案例。我们长期着力于改变生产和工艺存在的难题,不断学习、研发以满足客户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电炉设计对电网造成的干扰和损耗。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约了能源。我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电炉设计技术、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新型耐火、隔热及发热材料,从而使产品具有使用寿命长、性能可靠、高效节能、升温快、控温精度高等优点。 主要生产:硅钼棒、硅碳棒高温箱式电阻炉,陶瓷推板窑,隧道窑、网带炉、真空烧结炉、真空回火炉、真空热处理炉、台车炉、铝合金炉,蒸气炉、实验炉、高低温烘箱、烘房、ED 涂装线、熔金炉、金属熔练炉,温度可达范围:室温——2500℃。 产品适应范围和用途:中达电炉广泛应用于加工热处理等作业上,如各类陶瓷、玻璃、琉璃、氮化硅、纳米材料、氧化铝等烧结及脱蜡;五金塑胶模具、特殊金属等淬火、回火及热处理;丝印、电镀、金银珠宝、五金塑胶、纳米、变压器、电机、线路板、电器等烘烤脱水及老化测试;铝合金、固溶及时效热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二次烧结、ED途装及精细烘干。 技术支持:我厂特请经验丰富的电炉专家吉林工大研究生赵宏哲先生任总工程师,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设计技术人才、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及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深圳特区效率高、速度快、公平、公正、公开的经营模式、资源齐等特点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产品远销国内外。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结构分析与研究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结构分析与研究 微电网通过运用各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现代电网重要组成部分。而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有效解决分布式电源容量瓶颈以及间歇性接入问题,并具有一定的错峰填谷功能,使其供电可靠性及其电能质量进一步提高,符合电力发展需求。 标签: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 1 概述 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与大电网相比,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结构更加灵活方便,可控性强,并且更加稳定和安全,已成为现代大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近端或者重要用户,微电网可实现自行完成供电服务,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而对于重要负荷,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供电更加可靠和安全,可有效减少大电网供电的不稳定性,确保电能质量,可有效降低由大电网供电故障引起的经济损失,从而降低大电网的建设成本投入,故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微电网能够有效地调节大电网峰值,并且可以避免增加发电装机容量所引起的高额成本,可以有效改善峰谷差值。 2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电源 2.1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布式电源,其能量转换方式和普通电池相似,结构主要包括电解质、电极和联接电池正负极的端部设备,反应过程能量遵循从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在燃料电池反应过程中,内部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正式由于燃料不间断的流向负电极,而空气不断的流向正电极,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需要在电极表面添加催化剂,经过催化剂的作用,燃料和水将会发生化学反应,在其反应过程中主要是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从而生成水,由于电子是可以在水中运动的,电子的定向移动会形成一定的轨迹,而大量电子的移动便形成封闭电路,从而形成电流。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2 光伏电池 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相对于当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太阳可看作是人类永恒的能量来源,其实质就是传递到地球上的电磁能能够被人类储存和使用。在当前,太阳能发电主要分为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两种工作方式,其中并网运行方式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光伏阵列模块(又称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与逆变器等三部分。 2.3 风能电池

微电网控制与保护学习心得

微电网控制与保护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献查阅后总结的微电网的基本知识和微电网控制与保护相关的一些问题。微电网的出现协调了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的矛盾,对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对用户则表现为可定制的电源,可以提高本地供电可靠性,降低馈线损耗。但是目前我国微电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问题是目前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微电网的保护既要克服微电网接入对传统配电系统保护带来的影响,又要满足含微网配电系统对保护提出的新要求,这方面的研究是保证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文中提出了一些现有的文献中提及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方法和保护方案。 关键词:微电网;控制;保护;分布式发电 Abstract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basics of micro grid and micro grid control and protection-related problems. The emergence of micro-coordination of a large power grid and distributed power conflicts, th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large power controlled unit, users can custo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wer supply, can improve local supply reliability and reduce feeder loss. Bu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gri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tudied. Microgrid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is widely used for energy systems one of the main technical bottlenecks. Microgrid protection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Microgrid access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impact, but also to meet with micro network distribution system to protect the new requirements, this research is to ensure that distributed generation energy supply system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ke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entioned methods and microgrid relay protection scheme. Key Words:Microgrid; Control; Protection;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一、微电网基本知识 当前电力系统已成为集中发电、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大型互联网络系统。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超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弊端也日益凸现,如运行难度大、难以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可靠性及多样化用电需求等。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充分暴露了大电网的脆弱性。鉴于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广泛研究分布式发电技术。分布式发电是指直接布置在配电网或分布在负荷附近的发电设施,能够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分布式电源位置灵活、分散,能与大电网互为备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输电网从电厂向用户远距离和大功率输电的功能。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分布式发电已成为一股影响电力工业未来面貌的重要力量。 1) 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需要。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可再生能源,因此,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备受关注,快速发展并开始规模化商业应用,而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大都是小型的、星罗棋布的。 2) 保护环境的需要。CO2 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为保护环境,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纷纷立法,扶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其他清洁发电技术(如热电联产微型燃气轮机) ,有利地推动了DG的发展。 3) 天然气发电技术的发展。对于天然气发电来说,机组容量并不明显影响机组的效率,并且天然气输送成本远远低于电力的传输,因此比较适合采用有小容量特点的DG。 4) 避免投资风险。由于难以准确地预测远期的电力需求增长情况,为规避风险,电力公司往往不愿意投资大型的发电厂以及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此外,高压线路走廊的选择也比较困难。这都促使电力公司选择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DG项目来就地解决供电问题。 尽管分布式电源优点突出,但分布式电源相对于大电网来说是一个不可控电源,大电网也往往限制或隔离分布式电源。为了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的矛盾,学者又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规划设计_王红阳

(河南开封供电公司,开封 475000) 摘 要:由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可以减少多重变换器运行所产生的损耗、谐波电流,同时能够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所以现在已成为当今微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笔者将从电压等级、接地方式、母线结构和网络拓扑等角度,探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规划设计,以供有意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关键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 规划设计 网络拓补 示范工程 前言 目前,社会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环境保护的概念越来越强烈。结合电网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模式不断发展起来。微电网从供电方式以及网架结构的角度进行分类,有交流微电网、直流微电网以及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三种类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是当前发展环境下最主流的一种。虽然其运用广泛,但是分布式电源并联接入时带来的谐振、谐波等问题还需得到进一步分析研究来解决。和交流微电网相比,直流微电网的优势主要在于不需考虑各DG之间的同步问题。因此,可以看出,直流微电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环流抑制上。另外,直流微电网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只需要在和主网连接的地方应用逆变器即可,使得系统成本包括相关损耗降低。 现在,智能电网正在以其可持续性以及对环境的改善作用,作为当今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电能的建设理念,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其特点主要在于能够便捷地将不同的储能系统、交直流发电系统以及不同的交直流负载进行连接,从而使运行效率达到最大化。直流微电网以及交流微电网在这种背景下,则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为了降低纯粹的交流、直流微电网在实际运用中的多种弊端,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应运而生。 1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电压等级分类 1.1 交流子微电网电压等级 目前,交流微电网并没有严格固定的电压等级相关标准。所以,分布式电源容量是目前部分微电网工程圈定电压等级的主要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如果电源的总容量在0.2MW及以下,那么并网电压就要处在0.4KV水平;如果电源的总容量是0.2MW到8MW之间,那么并网电压就要处在10KV水平;在并网电压处于35KV时,电源总容量是在8MW到30MW之间;当网电压就要处于110KV水平时,其电源总容量则需要在30MW及以上。 微电网还处理发展研究阶段, 6.6KV/200V,通过双向变流器可转 是我国使用的唯一单相电压有效值, ~400V则是直流母线的电压范围。目前,380V是得到了国际相关标准认可的电压。这项标准确定的根据来自美国数据中心的直流配电,而且进行了严密的可行性研究,符合我国居民直流供电系统。 2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母线结构 交流微电网母线结构是由单母线、单母分段、双母线等多种接线方式完成的,与交流配电网的连接方式很相像。通常而言,直流微电网的母线结构不同于交流微电网的母线结构。直流微电网母线的结构包括单母线结构、双母线结构、双层式母线结构以及冗余式母线结构。 2.1 单母线结构 一般来说,单母线结构的直流微电网和现存的交流接线板等相关的转接设备都可兼容。假如给低压设备供电,如计算机,那么变流器的电压应力就会增大。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进行输电时,应该对每个低压电子设备配置电源适配器。 2.2 双层式母线结构 双层式母线结构是利用分层设计的原理重新调整了单母线结构。一般来说,一级母线的电压比较高,二级母线的电压比较低。双层式母线结构主要是运用当住宅流入高直流电压等级的母线后,高直流电压通过变换器进行转化,从而转换为较低的电压等级。相比而言,这种双层式母线结构更加适用含有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设备。 2.3 双母线结构 实现与目前存在的转接设备的相互兼容,同时也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电力输送工作,即完成较高程度的工作是具备双母线结构的直流微电网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这种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在电源侧变流器具体运作时,主从母线之间电压关系需要通过均衡才能完成工作。所以,在具体设备如储能装置、连接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的变流器拓扑和传统拓扑结构上,都有具体的不同之处。 2.4 冗余式的母线结构 通常情况下,冗余式的母线结构会运用在要求较高质量的电能的配电区,如飞机、船舶、数据中心等相应的供电系统。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会采取通过使用两条母线的方法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其中一条是带电的,另一条则为备用的。当然,虽然这种方法提高了母线结构的可靠性,但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投资成本。 3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接地方式 一般来说,系统的性能、相应的保护方案的配置都会 DOI:10.16107/https://www.doczj.com/doc/9416799064.html,ki.mmte.2016.0156

TCEC20181043-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二次装置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二次装置 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目次 1编制背景 (14) 2编制主要原则 (14)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14) 4主要工作过程 (15) 5标准结构和内容 (15) 6条文说明 (15)

1编制背景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基于柔性直流技术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更适合现代城市配电网的发展。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可更好地接纳分布式电源和直流负荷,可缓解城市电网站点走廊有限与负荷密度高的矛盾,同时在负荷中心提供动态无功支持,可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并降低损耗。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是配电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可提升城市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可靠性与运行效率。柔性直流互联装置接入配网后,产生新的故障特征及控制难题,传统交流系统保护控制装置将不适用。交直流混合合配电网二次装置可有效解决含柔性直流互联装置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保护和安全稳定控制问题,提升配网可靠性。 本标准编制主要目的,促进柔性直流技术在配电领域健康、有序发展,提升配电网灵活主动控制的能力,为交流10kV(20kV)/直流±10kV及以下的交直流混合合配电网二次装置的生产应用提供规范化导则。 2 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标准编制的原则是遵守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等,兼顾配电网运行和交 直流混合配电网发展的要求; b) 本标准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保障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安全和稳定,简化交流 10kV(20kV)/直流±10kV及以下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二次设备,同时尽量使条文 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理解、引用和实施; c) 本标准的编制兼顾了现有电网结构和配置,以及柔性直流互联装置的技术水平,在 不需要大量投资改变交流二次装置的基础上发展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3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参考并引用了DL/Z 1697-2017柔性直流配电系统用电压源换流器技术导则、DL/T 584 -2007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 478—201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634.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L/T 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104 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 IEC60870-5-101 网络访问》。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问题。 4 主要工作过程 2018年1月,根据中电联配电网规划委员会要求启动编制工作。 2018年2月,确立编研工作的总体目标,构建编制工作小组,开展课题前期研究工作。 2018年7月,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技术规范》编写大纲研讨会,确定了《技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6-12-14T15:30:01.123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19期作者:曹景洲张磊 [导读] 微电网是未来智能电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合水县供电公司甘肃合水 745400; 2.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庆城县供电公司甘肃庆城 745100) 摘要: 微电网是未来智能电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发展对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及推动电力系统的良性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微电网领域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结构﹑网络拓扑、稳定控制等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然后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在电力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网络拓扑;光伏发电;控制策略;蓄电池储能 引言 21世纪,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在电网结构方面的发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为优化电网结构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微电网是未来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未来智能配用电系统的关键部分,对促进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展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结构 目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是一种最优的组网形式,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较于简单的交﹑直流微电网简化了变换环节与变换装置,提高了整个电网运行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和可靠性。为了减少微网中电力电子器件的使用,减小损耗,提高微网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各国相继开展了对含有交流母线和直流母线的交直流混合微网的研究。交直流混合微网能够继承传统微网的优点,且相对于单一的交流或直流微网,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具有如下特点:1)其母线由交流和直流两根母线组成,直流元件和交流元件分别连接在直流母线和交流母线上,通过双向 AC/DC 变流器实现交﹑直流之间的相互转换,这种组网形式有效的减少 AC/DC、DC/AC 等变流器的使用,降低了电力系统建设成本,并减轻了系统中谐波电流对电网的不利影响。2)既可以直接向交流负载供电,又可以直接向直流负载供电,日常生活中的直流用电设备可直接或者通过变换器与直流母线相连,交流用电设备可直接与交流母线相连。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变流器装置的使用率,缩减了电器体积与电器制造成本。3)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存在并网模式和孤岛模式两种运行模式,各子系统可独立运行也可协调运行,且交、直流子系统间功率可双向流动。4)大量降低了整流、逆变装置的使用率,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高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2、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微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一般由分布式电源﹑负荷类型和微电网并网接口等关键信息组成。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微电网运行过程中电压的稳定性、系统潮流控制能力以及不同运行模式切换时负荷分配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合理的微电网拓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微电网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安全性与灵活性。大多数交流微网的网架结构都具有相似性,多采用辐射状网架结构。储能装置、分布式能源发电装置等交流负荷大多是通过电力电子装置与交流母线连接。微电网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是通过控制公共连接点处的开关实现的。 直流微电网的拓扑结构有三种,分别是双端供电式、单端供电式和环网供电式。单端供电式结构适用于负荷较低、供电范围较小的场所。双端供电式结构则一般运用在有较高负荷供电需求的场所。环网供电结构具有供电范围广、可靠性高等诱人优势,但其前期投资巨大,且仍有网络结构复杂、系统控制难度大、故障识别以及保护配合难度较大等关键性问题有待解决。 3、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控制策略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根据总网的负荷要求有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运行模式,并网运行时,在蓄电池等储能元件的平抑作用下,直流侧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以恒定的功率通过交流侧并入大电网,提高直流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孤岛运行时,蓄电池等储能元件作为平衡节点和双向AC/DC变换器一起维持整个混合微网系统的电压、频率稳定,典型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由交流子微网系统、直流子微网系统、功率转换系统、微电网控制器等组成。交流侧,光伏发电单元通过DC/AC逆变器与交流母线连接,实现MPPT及单位功率因数控制,交流负荷直接连接到交流母线。直流侧,光伏发电单元通过Boost变换器实现最大功率跟踪,蓄电池储能单元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充放电控制,直流负荷直接连接到直流母线。功率交换单元由隔离变压器及双向AC/DC变换器构成。 4、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关键稳定控制技术及相应研究 4.1直流微电网直流母线电压控制 由于分布式电源功率输出具有随机性、间歇性,联网运行时其间歇性波动功率对电网的冲击容易影响本地电网的安全。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控制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以及维持系统瞬时功率平衡的关键。直流分层控制系统,在各接口变换器之间合理分配直流负荷,同时补偿下垂控制带来的直流母线电压跌落,改进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直流侧的母线电压性能。鉴于含有储能环节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难以准确控制,通过电压下垂控制及改进V-f 逆变控制策略确保无储能环节的直流子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性。考虑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的 AC/DC 双向变流器对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率的协调分配有重要作用,具有AC/DC双向变流器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功率平衡﹑一阶微分环节相结合的电压环前馈补偿方法﹑DC-AC死区补偿及DC-DC稳态占空比的直流母线电压控制方式,有效的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率的协调分配。 4.2微电网运行模式无缝切换控制 微电网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是微电网的重要功能和特征之一,微电网运行模式切换时,如果静态开关切换指令和主电源控制模式切换信号同时发出,会导致主电源输出电流和电压不受控,当微电网输出功率与负荷不匹配时,会使负荷电压幅值和频率发生偏移,在切换过程中极易出现暂态电流或电压冲击,导致无缝切换失败。因此实现微电网运行模式无缝切换是隔离电网故障的安全保障。文献提出了基于控制器状态跟随的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方法,有效减小微电网运行模式切换过程中产生的暂态振荡,保证微电网的平滑切换。采用主从控制的微电网系统,提出了一种平滑切换补偿控制算法,可以克服切换过程中出现过压或过流现象,有效抑制切换后微电网母线电压和主电源输出电流波形的畸变,同时也能避免切换造成微电网母线电压的突降,减小切换对微电网内主电源的暂态冲击。

网带炉发展和特点

网带炉详细说明 网带炉介绍和特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第一代网带炉从氧化气氛下加热逐步发展到第二代保护气氛、少无氧化加热,又进步到第三代可控气氛加热,第四代计算机管理,在廿一世纪的今天,网带炉是如何发展的网带炉的特点 今天热处理网带炉发展的动力和其它产品一样源自市场的需求,发展的成果来自技术的进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大大地推动并加速了热处理行业发展过程。 廿一世纪的网带炉技术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四大特点:智能化热处理、高质量热处理、低成本热处理、清洁的热处理 ■网带炉的发展方向: 网带炉生产线采用无污染DX气体回火发黑技术、无污染利用回火余热染黑技术取代了传统有污染的发黑工艺。网带炉热污染为零。 ■网带炉的详细介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第一代网带炉从氧化气氛下加热逐步发展到第二代保护气氛、少无氧化加热,又进步到第三代可控气氛加热,第四代计算机管理,在廿一世纪的今天,网带炉是如何发展的网带炉的特点? 今天热处理网带炉发展的动力和其它产品一样源自市场的需求,发展的成果来自技术的进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大大地推动并加速了热处理行业发展过程。 廿一世纪的网带炉技术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四大特点:智能化热处理、高质量热处理、低成本热处理、清洁的热处理. 1智能化热处理 研究发展人员运用最新CAD程序和热处理数据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和控制技术,采用高度柔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控制和管理系统于网带炉及其生产线。 未来的网带炉操作者仅需将待处理的工件数量、图纸输入计算机,整套设备将自行处理出高质量的产品。 目前已实现了整个系统实时多项目操作控制。如控制装料厚度、网带速度、温度、碳势等。可全屏幕监视及控制分批进料之移动。能完全工艺程序控制,可储存9999个工艺。能完全记录设备运行状况中所检测到的工艺参数(零件号、材料、温度、碳势等)送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存储记录。可随时调阅和打印。可贮存十年的记录。密码分层控制,完全分层。含有新炉升温程序,停炉升温程序可有效执行升温过程等. 2高质量的热处理 质量分散率为零,热处理畸变为零。质量控制措施: 上料控制系统:重量、数量、均匀性可控。实现翻斗式、吸盘式、磁带性、阶梯式、震动式料系统普遍推广采用。上料节奏自动控制、变频调速。零件方向自动排列。加料厚度实现实时监控。从源头上为热处理工艺的准确执行提供保证。 设备温度控制:炉温稳定性±1℃、炉温均匀性±10℃,冷处理温度均匀性±5℃,开关式温控将被淘汰。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运行模式和协调控制方法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运行模式和协调控制方法是保证其高效可靠运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协调控制方法,详细分析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在正常运行和交流侧短路故障情况下的运行模式,给出了不同运行模式下互联装置、储能系统和光伏发电单元的控制框图。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引言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并网发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目前配电网中,交流配电网仍然为主流形式,其更加适合交流分布式电源接入,而接入直流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单元时需要电力电子装置实现能量转换,增加了能量转换次数和投资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随着直流负荷的不断增加,直流配电网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统交流配电网相比,直流配电网具有转换次数少、效率高、成本低、控制结构简单、无需考虑频率和相位以及无功补偿设备等优势。 尽管直流配电网具有特有的优势,然而由于交流配电网基础设施完善、交流电源和负载的长期存在,直流配电网难以取代交流配电网;此外,在交流配电网和直流配电网中,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的供电需要经过AC/DC和DC/AC变换器进行能量转换。而采用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交流负载和直流负载可以分别接入交流母线和直流母线,减小能量转换环节,降低成本,使得交直流负载更易于接入系统,因此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是未来配电网的发展趋势。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通常集成了多个柔性互联装置、分布式发电单元、负载单元以及储能单元,如何实现多个单元之间的协调控制以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发展的主要技术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协调控制方法,考虑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和交流侧发生短路故障2种情况,给出了2种不同运行模式下不同单元的控制策略,并且通过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 1.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结构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系统结构见图1,内部含有3个柔性互联装置,其直接通过直流母线进行互联,交流侧接有交流本地负载,直流侧集成了光伏发电单元,蓄电池储能系统以及直流负载,当直流负载电压等级与母线电压等级不匹配时可以通过DC/DC变换器进行转换。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通过采用柔性互联装置实现交流网络和直流网络互联,通过对互联装置的控制能够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功率因数可控和不间断供电等功能。光伏发电单元由光伏电池

微电网并网控制与保护论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6799064.html, 微电网并网控制与保护论述 作者:杨浩亮秦立军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4期 摘要:介绍了微电网概述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其控制和保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电网;控制;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7 0引言 微电网从系统来看,是将发电机、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装置等结合,形成一个单一可控的单元,同时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与传统集中式能源供电系统相比,微电网接近负荷,可以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微电网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由于分布式电源的灵活性可就地供电,解决了电力系统输配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其次,微电网中电源包括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小型燃气轮机以及超级电容等,随着微网的运用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展。再次,微电网采取电能在靠近用户的地方生产并直接为用户供电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对集中式大型发电厂电力生产的依赖以及远距离电能传输、多级变送的损耗,从而延缓电网投资,降低网损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微电网的特点适应中国电力发展的需求与方向,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微网接入大电网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分布式电源供电的可靠性、电能质量和供电效率等问题,为了保证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需要对接入电网的微源发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欧盟把微网定义为:“充分利用一次能源,将小的、模块化的分布式电源互联,能实现冷、热、电联供,配有储能装置,连接到低压配电网的系统”。光伏、燃料电池和微型燃气轮机通过电力电子接口连接到微网,小的风力发电机直接连接到微网,中心储能单元被安装在交流母线侧。美国电气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联合会(CERTS)和威斯康辛大学定义微网为:“微网是一个由负载和分布式电源组成的独立可控系统,对当地提供电能和热能”。采用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作为主要的电源,储能装置连接在直流侧与分布式电源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电力电子接口连接到微网。其控制方案相关研究重点是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式控制方法。到目前为止,他们不允许微网向大电网供电。日本没有明确给出微网定义,但是在发展微网展示平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微电网控制与保护的研究 2.1控制 微网运行有三种状态:并网运行、孤岛运行、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之间转换的过渡过 程。为保证微网安全有效的运行,在微网结构和负荷发生变化时仍能发挥最大效能,对微网的

网带炉产品生产工艺规范

网带炉热处理工艺规范

网带炉热处理工艺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Cr15、GCr15SiMn、65Mn等钢制轴承零件的淬回火及SPCC、St14、SCM415、20#、10#、08F、20CrMo、20Cr、15CrMo等低碳钢制轴承零件的渗碳淬回火工艺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钢制轴承零件的热处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38-1992 工业甲醇 SHO553-1993 工业丙烷

GB/T536-1998 液氨 3 要求 3.1 进入托辊炉内的各类零件应清洁、干燥(即无锈、无水、无油、及其它污物、杂物)。 3.2 GCr15钢制套圈和滚针(子)淬火后硬度不小于HRC63,GCr15SiMn钢制套圈和滚针(子)淬火后硬度不小于HRC62;回火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要求; 3.3 65Mn钢制推力垫片淬火后硬度不小于HRC62;回火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要求;内径20mm以上的推力垫片,必须用专用夹具夹平整后回火。 3.4 低碳钢制轴承零件渗碳淬火后硬度应不小于HV700;回火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要求。 4 工艺过程 4.1 准备工作 4.1.1 每周一生产作业前,用直流电子电位差计校验炉温;停炉或大修后开炉时必须校验。 4.1.2每周一生产作业前,检查炉顶甲醇汽化装置罐内是否需要添加52#汽缸油。 4.1.3 每半年清理炉膛一次。 4.1.4 每天每班检查下列项目: 4.1.4.1 四个区三相电流表读数是否平衡。 4.1.4.2 各电机运行是否正常。 4.1.4.3 链传动机构运行是否正常。 4.1.4.4 淬火油槽内油面高度是否合适(能封住落料口为合适)。 4.1.4.5 淬火油温度是否正常(正常使用温度80—100℃)

高温网带炉有什么特点

高温网带炉有什么特点? 高温网带炉有什么特点?隧道式网带烧结炉作为连续性生产窑炉之一,广泛应用于1050℃一下电子产品在保护气氛或空气中的预烧、烧成或热处理工艺,包括导体浆料、电阻浆料等厚膜电路,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元件的端头烧银、烧成,电路管壳、晶振等元件的玻璃绝缘子封装等。

窑炉温区设计考究、加热元件选刚玉管螺旋缠绕电阻丝,耐材采用全纤维超轻质材料隔热保温、输送链带采用耐热耐腐不锈钢材质。电气主要执行元件采用美国进口固态继电器,温控仪表采用日本进口单回路智能温控仪控制,调速系统采用变频器。整个系统具有升温快、控温精度高、保温效果好,温度均匀性高、传动稳定可靠,节能等特点,是企业批量生产的理想设备. 高温网带炉的加热元件采用陶瓷纤维加热板或陶瓷发热棒,可满足快速升温工艺要求,温控系统采用进口多段智能程序温度控制仪控制,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十分可靠,同时系统按要求可配置数据通讯接口,可与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通讯,为设备的

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监控数据。高温网带炉采用变频无级调速,耐热钢网带传送,全新的大包角设计理念,确保了产品的平稳输送。 合肥日新高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依托技术开拓市场空间的经营策略,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技术,消化再吸收新工艺,持续发展,开拓创新。以专业品质科技创新的产品价值观,以日新盛德笃志笃行的企业精神,精心打造中国窑炉一流品牌日新窑炉。逢此民族产业迅速发展之盛世,合肥日新高温技术有限公司全体同仁热忱希望能广交业内有识之士,以致力于热能技

术、工程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核心使命,为携手振兴中国的窑炉事业而贡献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