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常见引流管护理.pdf
- 格式:pdf
- 大小:9.17 MB
- 文档页数:65
常见术后引流管护理腹部引流管和胃肠减压管是外科术后成功的必要保证。
引流管可将⼈体积⾎、积⽓、脓⾎、及胃内容物等引出体外,对引流物量、颜⾊及性质的观察,可判定术后⼜有⽆⼤出⾎及病⼈恢复情况。
因此,对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或胃肠减压管的患者,应做好护理。
腹腔引流管1、通常腹引管安置在腹腔的低位, 吻合⼝,或易发⽣出⾎渗出的部位,以便于腹腔内积存的液体减少2、⾎浆管有单根⾎浆管和双套管⾎浆管,采⽤双套管⾎浆引流管的⽬的在于防⽌由于负压的作⽤使⾎浆管管壁塌陷,阻碍了引流的通畅。
护理特点(1)根据病情需要,腹腔内可能安置⼏种引流管,病⼈转⼊病房后必须点清,根据名称或作⽤做好标志,并接好引流袋,要妥善的固定,防⽌扭曲,受压,折叠.(2)接引流管时注意⽆菌技术操作,引流管应低于出⼝平⾯,防⽌逆⾏回流感染.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每30分钟挤捏管道⼀次,引流管如果⽆液体流出可能管道被堵塞,要根据实际情况,通知医⽣处理。
(3)分别观察引流液的量,⾊,质,正常⾊泽为淡红⾊,后期为黄⾊,清亮液,每⽇0----100ML,若每⼩时量⼤于50ML,持续3⼩时且呈红⾊则为异常,或⾎浆管引流液呈胆汁⾊,或颜⾊混浊均为异常,应⽴即告之医⽣.(4)妥善固定导管,病⼈翻⾝、下床、排便时应防⽌引流管脱出或折断滑⼊腹腔。
滑出者应重新更换新管插⼊(5)需要负压引流者,应调整好所需负压压⼒,并注意维持负压状态。
⽤封闭式负压引流时,负压可达20kpa,可减少腹腔内腔隙和清除积液。
(6)纱布和凡⼠林纱布填塞⽌⾎者应密切观察全⾝情况,若已稳定应在24-72⼩时内拔除,或更换新的纱布再填塞,腹腔内引流管如2-3天不能拔除者则2-3天转动⽪管⼀次,以防长期固定造成继发性损伤。
(7)如果需要外引流管注⼊抗⽣素等药物或作管腔冲洗,应严格执⾏⽆菌操作。
(8)若为双套管引流管,注意要保持排⽓管的通畅,不可将其折叠,外套⼀薄膜⼿套,留出孔不可扎紧,以利排⽓,防⽌管壁塌陷.(9)观察引流物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压迫组织坏死出⾎、肠瘘、继发感染、疼痛等及时拔除或换管。
2024各类引流管护理要点:夹闭引流管技巧引流顾名思义就是将多余的气体、液体通过管路来排出体外,因此引流护理中保持通畅是关键。
而临床上,有时需刻意夹闭引流管,在夹闭引流管的操作中,护士常常会遇到棘手难题……哪些引流管需要被夹闭?引流管夹闭后有哪些风险?临床上有没有一些夹闭引流管的小技巧?本文将解答以上引流管护理所遇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留言提问。
盘点那些需被夹闭的引流管1导尿管作用:辅助排尿的医疗设备,一般经由尿道插入膀胱,进而引出尿液。
双腔导尿管用千导尿及泌外肾、膀胱造痰引流;三腔导尿管用于前列腺手术后引流。
夹闭目的:对千神志清醒的长期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定时夹闭尿管可锻炼膀胱功能。
另外,如引流袋高千穿刺点可导致引流液逆流而发生感染,需提前夹闭引流管。
2.T形引流管作用:用于胆道术后引流及腹腔、盆腔等术后引流。
夹闭目的:经T管向胆囊内注入抗生素或33%硫酸镁,注入后夹闭引流管以利药物发挥作用。
另外,拔管前夹闭T管还可检验胆囊功能恢复状况。
3.留置A、B引流管作用:用于各种体腔内积液、积脓的留置引流。
夹闭目的常用千间断性治疗,比如慢性腹水患者需定期引流积聚的腹水,每次引流后夹闭引流管可备下次治疗用。
4.胸腔闭式引流作用: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心胸手术后的引流等。
夹闭目的:引流装置的连接必须紧密确保完全密闭,如连接突然松脱或需更换引流瓶时需夹闭脱口处上端引流管。
5.负压引流球临床作用:常用千颅脑、颈部、腋窝、乳腺、皮下等部位的引流。
负压引流球与引流管一起组成不可分离的引流装置,引流球积液后可打开尾端的盖子放液,放尽液体后需挤压排气重新盖上盖子方可继续进行负压引流。
夹闭目的:常用来控制引流量,比如脑脊液引流每次量不能超过500毫升,引流量大时需及时夹闭引流管维持颅内压平衡。
注意:VSD负压引流管是在持续冲洗下进行密闭负压引流,一定要保持持续引流,引流管不能被夹闭。
引流管夹闭时,你会遇到的难题1直接在引流管上打结临床应用:操作起来十分快捷但松紧度不好把握,稍松可能起不到夹闭引流的作用,稍紧则有可能导致引流管断裂。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胸腔穿刺术是自胸膜腔内抽取积液或积气的操作,常用于检查胸腔积液的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胸膜腔内给药。
1.目的:协助诊断;排除胸腔积液或积气,缓解压迫症状,避免胸膜黏连增厚;脓胸抽脓灌洗治疗。
2.方法:①病人体位协助病人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并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状于前臂上。
如病人不能起床,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完全暴露胸部或背部。
②穿刺部位一般胸腔积液的穿刺点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或腋前线第5肋间隙。
气胸者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或腋前线第4~5肋间隙进针。
③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
术者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在局部麻醉处沿下一肋骨上缘缓慢刺入胸壁直达胸膜。
连接注射器,护士协助术者抽取胸腔积液或气体。
穿刺过程中应避免损伤脏层胸膜,并注意保持密闭,防止发生气胸。
术毕拔出穿刺针,再次消毒穿刺点后,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片刻,用胶布固定后嘱病人静卧。
④.抽液抽气量每次抽液、抽气时,不宜过多、过快,防止抽吸过多过快使胸腔内压骤然下降,发生复张后肺水肿或循环障碍、纵隔移位等意外。
减压抽液时,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600ml,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以后每次抽吸量不应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尽;如为诊渐性抽液,抽取50~100ml即可,置入无菌试管送检。
如治疗需要,抽液抽气后可注射药物。
3.护理:①术前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穿刺目的,操作步骤以及术中注意事项。
协助病人做好心理准备,配合穿刺。
术前指导病人练习穿刺体位,并告知病人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穿刺体位,不要随意活动,避免咳嗽或深呼吸。
以免损伤胸膜和肺组织,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②术后配合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面色等变化,注意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已判定病人对穿刺的耐受性。
如病人有任何不适、应减慢或立即停止抽吸。
若病人突然感觉头晕,心悸,冷汗,面色苍白,胸部有压迫感或剧痛、晕厥,提示病人可能出现胸膜过敏反应,应立即处停止抽吸,取平卧位,遵医嘱皮下注射0.1%的肾上腺素0.3~0.5ml,密切观察血压,防止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