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构造与油气
- 格式:ppt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32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凹陷内曾发现了大量的低阻油藏,其中凹陷内的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是该地区最富有潜力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详细阐述。
东营凹陷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沉积盆地,沉积层系发育多样,油气藏类型复杂。
沙四段是一种常见的低阻油藏储集层,其成因特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沙四段低阻油藏与盆地构造演化有关。
东营凹陷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与演化,形成了多期次的构造抬升与沉降作用。
其中的凹陷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受到构造的控制和干扰,导致了沉积物的分布和流向的变化。
油气在此构造作用下被集聚形成了低阻油藏。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还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有关。
东营凹陷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地区,处于不同的构造带之间,包括了北辰凹陷、黄河背斜、胶东隆起等。
这些构造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断层和隆起,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沙四段低阻油藏通常位于这些构造单元的下部,受到构造带的分隔与控制。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有关。
在东营凹陷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期的相变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沙四段多为河流、湖泊、三角洲等陆相环境的沉积,沉积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较丰富,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对于沙四段低阻油藏的评价,通常从储集层、流体性质和储量等方面进行。
储集层的特征评价。
沙四段低阻油藏一般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种特点使得油气能够在岩石中形成独立的储集空间。
沙四段沉积物的颗粒粒度较细,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复杂,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通过测井和岩心剖面等方法可以评价储集层的物性参数,为油气储量评价提供依据。
流体性质的评价。
低阻油藏通常具有较好的流体性质,包括较低的粘度和较高的含油饱和度。
通过岩石圈压汞和分析油样等方法,可以得出油气的物理性质,并评价其可开发性和经济价值。
储量的评价。
储量评价是低阻油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油气储量进行估算。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南部的古生界潜山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卡取潜山界面是实施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在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一般表现为褶皱状构造,其界面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反射特征:古生界潜山的地震反射特征显示为阶梯状或褶皱状的反射剖面,反射幅值相对较强,呈现出低频高能的特点。
古生界潜山界面通常伴随着一些地震异常,如弧形反射等。
2.地层对比特征:古生界潜山界面上下方地层对比关系较为明显。
上方是具有良好储集性质的下白垩统和寒武系地层,下方是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古生界地层。
在潜山界面处,地层发育了较为完整的沉积盖层,具有良好的封盖性能。
3.物化特征:古生界潜山的物化特征包括岩性、电性、声波速度等。
根据岩性差异,古生界潜山与周围地层具有较大的物化差异,可以通过电阻率和声波速度反演及解释等方法进行识别。
在识别古生界潜山界面之后,需要进行界面卡取工作。
基于地震资料和地质模型的综合分析是界面卡取的主要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预处理地震资料: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时深转换、时差校正和频率增益等预处理工作,以改善地震反射的清晰度和地层辨识度。
2.制作层位对比剖面:在已经识别出的潜山界面上下方选择地震道进行相位匹配,以制作出层位对比剖面,帮助确定古生界潜山的界面位置。
3.建立地震与地质模型:根据已有的地震和地质资料,绘制出地震和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地质层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古生界潜山的界面位置。
4.采用反演方法卡取界面:通过地震属性反演方法,如反射振幅、反射角度、波阻抗等,对古生界潜山界面进行进一步解释和卡取。
5.地质解释和验证:根据卡取出的古生界潜山界面,在地震剖面和地质模型中进行地质解释和验证,以确定界面的准确位置。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包括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对比特征和物化特征,其卡取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地震资料、制作层位对比剖面、建立地震与地质模型、采用反演方法卡取界面和地质解释和验证等步骤。
xx凹陷的构造特征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东西长90km,南北宽65km,面积5700km2。
从区域构造上分为: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洼陷带和南部缓坡带四部分。
从方位上划分:其南为鲁西隆起,北为陈家庄凸起,东有青坨子凸起,西有滨县、青城凸起,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凹陷。
凹陷具有北断南超的萁状凹陷特点,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正向二级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中央断裂背斜带就发育于深洼陷之中。
平方王潜山披覆构造带是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隆起的背景上,下第三系地层超覆,上第三系地层披覆的沉积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地带,东北部紧邻利津洼陷,南部为博兴洼陷,西为里则镇洼陷,为一洼中之低隆起。
其南面为青城凸起和鲁西隆起区,北面为滨县凸起,为平方王地区提供充足的物源。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
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
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平方王—平南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突变性。
研究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裂缝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作用的影响,东营凹陷西部地区形成了北东、北西2个方向上的潜山带。
北东向德青城凸起、于家庄、平南、滨县、陈家庄西段构成了东营凹陷西部边界;北西向德草桥、纯化、平方王、林樊家构成了东营凹陷内部分隔博兴洼陷和利津洼陷的古隆起带。
中文摘要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对含油气系统的成藏静态要素一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层等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对成藏动态过程一油气生成和排出、油气运聚、圈闭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利用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流体包裹体等综合研究方法,将东营凹陷确定为两期成藏:古近纪东营期和新近纪馆陶末一明化镇时期,以晚期成藏为主。
通过全区精细油源对比,阐明了成熟烃源岩与油气聚集的成因关系,明确了该区沙四上、沙三段两套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三种类型原油:将东营凹陷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四上一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沙三一沙二段、沙三段(!)含油气系统,它们构成东营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划分为四个复合亚含油气系统。
根据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成藏系统。
研究认为,利津亚系统是东营凹陷油气最富集的亚系统,中央隆起带是油气聚集条件最好的成藏系统。
系统总结了东营凹陷5种成藏模式,分析了油气的宏观分布规律,指出中央隆起带型和陡坡带型成藏模式是凹陷内主要油气聚集形式。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过程东营凹陷第1章前言1.1选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论文来自胜利油田与石油大学合作承担的中石化项目“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机理研究”,是该项目之专题“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的划分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几年来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分布理论与方法体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气勘探家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勘探家们进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评价含油气性,降低勘探风险的有效手段。
利用含油气系统方法在国外海相盆地勘探中已取得了成功“。
1,而对于我国陆相断陷盆地来说,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法体系尚缺少统一的规范。
特别是如何将国外经典的含油气系统方法应用到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使之成为指导勘探、评价的重要手段,还处于探索之中。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一、引言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带和滨东地台南坡,受华北地台北部隆起、南部凹陷构造背景的控制。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该地区重要的石油勘探领域之一,其中潜山界面的识别及卡取方法对于区域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概况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下白垩统下段、下白垩统上段和古近纪地层。
下白垩统上段是潜山界面所在层位,具有良好的储层和封盖条件,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对象。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卡取特征对于有效探明地层构造、优选钻井位置至关重要。
三、潜山界面的特征1. 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反射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潜山界面上方为高频地震反射,下方为低频地震反射,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射变化,呈现出断层变形或拆分的特征。
潜山界面上下地层之间的地震反射反差明显,边界清晰,有利于准确定位潜山界面。
2. 地层周期特征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厚度、密度和速度等地层周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潜山界面上方地层为砂岩或混合岩性,下方地层为泥岩或其他非储层岩性,这种地层周期特征的变化对潜山界面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3. 地电特征地电测井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之一,潜山界面上方地层电性较高,下方地层电性较低,两者之间形成明确的地电分界。
利用地电测井数据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以及划分上下地层。
四、潜山界面的卡取方法1. 地震解释卡取通过地震解释,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相,并计算地层的速度、密度等地震属性,标定潜山界面的地震反射响应特征。
2. 地层周期卡取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反演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周期特征进行卡取,并绘制出地层周期图,确定潜山界面的位置和形态。
3. 地电测井卡取利用地电测井仪器获取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电阻率数据,并绘制电性对比曲线,识别潜山界面及划定上下地层范围。
五、结论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具有明显的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周期特征和地电特征,通过地震解释、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电测井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其上下地层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卡取方法对潜山界面进行定量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