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东营凹陷沙一段位于北纬37°30'~38°30'、东经118°30'~120°30'之间,具有丰富的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
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气候条件是控制该区沉积地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在地质构造方面,东营凹陷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逆冲构造,形成了由南向北依次为南北递减的三级构造单元。
该区域东部受华北克拉通影响明显,地壳稳定,基岩露头,而西部则处于弱活动构造带中,地壳较活跃,受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
由于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变幅性,滩坝、湖泊和河流等沉积体系会在不同的构造单元中发育出不同的层序体系和沉积相。
此外,东营凹陷的气候条件也对其沉积地层的发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充沛,气候季节性强。
春夏季节的大量降水特别是强烈的降水过程,容易引发洪水灾害,并给该区的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带来丰富的泥沙物质。
综合以上因素,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受构造和沉积条件的综合作用,该区地层分布极为复杂,层序体系发育多样,主要包括陡坡坪滩坝-泻湖三级沉积体系和波浪沉积体系。
2.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该区滩坝-泻湖沉积物质较为丰富,包括泥沙、砾石等多种形态的沉积物,其深度和厚度变化明显。
3.构造和气候条件还影响了该区沉积相类型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在构造单元和地质年代上,不同的沉积相分布不同,且相互转化和交错鲜明。
4.最后,该区沉积地层的自然史演化对全球的古环境-地质事件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沉积层序及其对应环境和生物演化的研究,可为油气勘探、自然灾害防护和地质灾害评估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
东营凹陷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实际例子,其沙一段滩坝-泻湖沉
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首先,该区域的滩坝主要指的是海岸滨浅水区,由于水流不强,底部物质沉积较快,形成了坝垄-坝洼的地形。
而泻湖,则是
指滩坝之后的浅海区域,由于海平面上升,原本的滩坝陆地开始被海水淹没,而仍然呈现陆地状况的区域则形成了泻湖。
这种特殊的地形和地貌环境,便为该区域的沉积条件奠定了一定基础。
其次,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沉积条件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营凹陷地处长城断裂带旁边,在区域隆升带的控制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层构造。
这种稳定的构造,让沉积物在积累时没有太大的变形、移动,从而保证了沉积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层序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最后,受季节变化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在该区域内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
比如在干湖盆地形成期间,期望的落水和陆泾沙的输入大,卫星图像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沉积类型区域也容易发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有关。
因此,结合上述控制因素来看,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沉积体系信息和层序发育特点。
综上所述,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
控制特点,既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受地质构造和气候变化等
因素的影响。
全面、系统地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是正确认识和解释该区域地质事件和沉积规律的重要前提。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
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
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
东营凹陷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区内沉积体系复杂丰富,其中滩坝-泻湖沉积体系是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
该沉积体系由近岸滩坝相和泻湖相沉积组成,研究发现,滩坝-泻湖沉积体系的层序发育与以下几个控制因素密切相关:
1、地震构造
东营凹陷地处黄海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下切缘,地震活跃度高,地震构造对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地震构造的产生和演化,会导致不同的构造凹陷和隆起,进而控制区域的沉积物质及其沉积特征。
2、海平面变化
东营凹陷地处近海浅海盆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非常敏感。
在不同的海平面变化时期,物源供应、水动力条件、潮汐影响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沉积体系的层序发育。
3、沉积物源
东营凹陷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不同物源地质区域的交界处,沉积物源丰富,多来源于黄河和海洋行为。
不同物源区的物质特征和运移路径,决定了区域内沉积供水的规模、物质成分及径流速度等,进而影响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层序发育。
综上所述,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是多元且复杂的,需要充分考虑地震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源等因素。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必须综合各方面资料,准确评价每个控制因素对沉积体系的综合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深层油气资源的优质储集区和有效开发新技术。
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位于中国东部,属于中国主要的油气盆地之一,由于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勘探领域。
而在东营凹陷中,凹陷花古区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其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的研究对于区块内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潜山界面识别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凹陷花古区块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包括了凹陷边界断裂、古隆起、裂谷、凹陷等多种构造形态。
这些构造对潜山界面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识别潜山界面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地质构造特征。
2. 地震资料特征地震资料是识别潜山界面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通过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潜山界面的位置和形态。
而在凹陷花古区块中,地震资料的分析需要结合地质构造和地层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潜山界面识别结果。
3. 地层特征潜山界面的识别还需要充分考虑地层的特征,包括了岩性、孔隙度、饱和度、压力等多种因素。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分析和岩石物理参数计算等手段,可以得出潜山界面所在地层的详细特征,从而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二、卡取方法1. 地震卡取地震卡取是识别潜山界面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地震资料的层位分析和属性提取,可以明确潜山界面的位置和特征。
在卡取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地震属性方法,包括了振幅包络、相位、熵等多种手段,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地震卡取结果。
2. 地质卡取在卡取过程中,地质卡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地层特征、岩性分析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可以得出更为可靠的潜山界面卡取结果。
地质卡取需要采用测井、岩心和岩石物理等数据,结合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卡取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卡取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地震反演、地层模型建立和剖面匹配等方法,可以对潜山界面进行数值模拟和模型验证,从而提高卡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基地之一。
在东营凹陷中, 凹陷沙四段是一处低阻油藏, 其成因特征及评价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详细分析。
一、成因特征1. 沉积环境东营凹陷地处于陆上浅海盆地, 沉积环境复杂多样。
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滨海泥沙、浅海滩和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中。
这些沉积相具有高含油气的特点, 为形成低阻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2. 沉积岩性凹陷沙四段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 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是低阻油藏的主要储集岩。
泥岩的存在对于形成低阻油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构成封盖层, 阻止油气的上升和外溢。
3. 地质构造东营凹陷地处于复杂的古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区, 构造变形复杂。
在沙四段地层中, 存在多种构造圈闭和构造障碍, 这为低阻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
4. 成藏作用低阻油藏的形成与多种成藏作用有关, 主要包括构造作用、生物作用、热液作用和油气自生作用。
这些作用共同促进了油气的生成、迁移和聚集, 并最终形成了低阻油藏。
二、评价1. 储量评价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较大的含油气量和丰富的储量, 是东营凹陷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根据目前的勘探数据和理论计算, 这些低阻油藏的储量较为可观, 对于东营凹陷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油气成藏条件评价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主要表现在: 沉积环境复杂多样, 有利于油气聚集; 沉积岩性较好, 砂岩孔隙度和渗透性较高; 地质构造复杂, 存在多种构造圈闭和构造障碍; 成藏作用多样, 有助于油气的生成、迁移和聚集。
3. 开发潜力评价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还有待深入勘探。
在目前的油气资源勘探中, 对于这些低阻油藏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南部的古生界潜山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卡取潜山界面是实施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在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一般表现为褶皱状构造,其界面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反射特征:古生界潜山的地震反射特征显示为阶梯状或褶皱状的反射剖面,反射幅值相对较强,呈现出低频高能的特点。
古生界潜山界面通常伴随着一些地震异常,如弧形反射等。
2.地层对比特征:古生界潜山界面上下方地层对比关系较为明显。
上方是具有良好储集性质的下白垩统和寒武系地层,下方是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古生界地层。
在潜山界面处,地层发育了较为完整的沉积盖层,具有良好的封盖性能。
3.物化特征:古生界潜山的物化特征包括岩性、电性、声波速度等。
根据岩性差异,古生界潜山与周围地层具有较大的物化差异,可以通过电阻率和声波速度反演及解释等方法进行识别。
在识别古生界潜山界面之后,需要进行界面卡取工作。
基于地震资料和地质模型的综合分析是界面卡取的主要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预处理地震资料: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时深转换、时差校正和频率增益等预处理工作,以改善地震反射的清晰度和地层辨识度。
2.制作层位对比剖面:在已经识别出的潜山界面上下方选择地震道进行相位匹配,以制作出层位对比剖面,帮助确定古生界潜山的界面位置。
3.建立地震与地质模型:根据已有的地震和地质资料,绘制出地震和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地质层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古生界潜山的界面位置。
4.采用反演方法卡取界面:通过地震属性反演方法,如反射振幅、反射角度、波阻抗等,对古生界潜山界面进行进一步解释和卡取。
5.地质解释和验证:根据卡取出的古生界潜山界面,在地震剖面和地质模型中进行地质解释和验证,以确定界面的准确位置。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包括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对比特征和物化特征,其卡取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地震资料、制作层位对比剖面、建立地震与地质模型、采用反演方法卡取界面和地质解释和验证等步骤。
xx凹陷的构造特征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东西长90km,南北宽65km,面积5700km2。
从区域构造上分为: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洼陷带和南部缓坡带四部分。
从方位上划分:其南为鲁西隆起,北为陈家庄凸起,东有青坨子凸起,西有滨县、青城凸起,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凹陷。
凹陷具有北断南超的萁状凹陷特点,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正向二级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中央断裂背斜带就发育于深洼陷之中。
平方王潜山披覆构造带是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隆起的背景上,下第三系地层超覆,上第三系地层披覆的沉积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地带,东北部紧邻利津洼陷,南部为博兴洼陷,西为里则镇洼陷,为一洼中之低隆起。
其南面为青城凸起和鲁西隆起区,北面为滨县凸起,为平方王地区提供充足的物源。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
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
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平方王—平南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突变性。
研究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裂缝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作用的影响,东营凹陷西部地区形成了北东、北西2个方向上的潜山带。
北东向德青城凸起、于家庄、平南、滨县、陈家庄西段构成了东营凹陷西部边界;北西向德草桥、纯化、平方王、林樊家构成了东营凹陷内部分隔博兴洼陷和利津洼陷的古隆起带。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东部,是中国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区之一。
在东营凹陷的南坡下,存在着丰富的古生界潜山,这些潜山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特征并采取有效的卡取方法对于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潜山界面特征1. 地质特征东营凹陷的南坡下的潜山属于古生界地层,沉积时代较长,地质特征复杂。
在地震资料中,潜山界面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地震相,伴随有明显的地震反射不连续现象。
在地震资料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一些异常的地震反射,这些异常反射往往与潜山界面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2. 地震特征潜山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烈的波阵面,反射系数大,且通常与上覆地层的地震相形成不连续边界。
潜山界面的地震相比上覆地层更加复杂,反射速度快,反射强度高,因此在地震剖面上常常具有明显的特征。
3. 电性特征根据电性测井资料显示,潜山界面和上覆地层在电性特征上通常存在较大的不同。
潜山界面往往具有较高的电性响应,电阻率较大,而上覆地层则具有较低的电性响应,电阻率较小。
1. 地震反演地震反演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可以获得地层速度、密度等信息,从而辅助识别潜山界面的位置和特征。
地震反演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层信息,对于复杂的潜山地质条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 电性测井电性测井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电性测井数据可以获取地层的电阻率信息,从而判断潜山界面的位置和性质。
电性测井数据具有较高的垂直分辨率和灵敏度,对于识别复杂的潜山界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也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地质剖面、测井曲线、岩心分析等多种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形成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潜山界面进行识别和划分。
1.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解释是确定潜山界面卡取位置的重要手段。
在地震剖面上,潜山界面通常具有明显的地震响应,通过解释地震相并结合地质模型可以确定潜山界面的卡取位置。
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花古区块是中国东营凹陷中最有代表性的构造凹陷之一,地处胶莱盆地东南边缘,北界武山凹陷,东起草庙隆起,南至崔家垴隆起,西接吴家会隆起。
花古区块是东营凹陷的一个重要构造地质单元,该区块由上古生界花古组C1f1到下更新世冰缘千百纪岩组Q3b,地层保存完整,构造错动活跃。
对该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区块内和周边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区块地质背景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位于胶莱盆地东南缘,北靠武山凹陷,东邻草庙隆起,南接崔家垴隆起,西附吴家会隆起,地处高质量含油气地层交代异常的北斜坡区,是中国东营凹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构造凹陷之一。
花古区块地质构造复杂,构造错断发育,震旦系到晚更新世地层保存完整,沉积相较为多样,不同的构造单元之间动用不同的圈定层位标准,给勘探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区块内以东南向的展布型式为主,中、下扇三角洲、水下扇、坳陷单元三者之间界面错动大,在南北两侧的断错动特别剧烈,大部分区域构造活动性大。
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1. 地震反射地层特征地震反射地层面在花古区块主要区域呈现出扇三角洲构造,多次水下扇地层发育,有大量油气勘探异常。
同时在反射地层上出现了诸如断裂、峁状、波状、坡状等不规则构造地貌,这些地貌的出现,大致可以认为是构造活动作用的结果,进而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的构造岩性增生及透镜状体发育等现象。
而地层的不连贯面、夹层、节理等地层构造面,更是构造运动的“活画像”。
2. 地震剖面特征在地震剖面中,潜山界面通常表现为地震剖面上的连续性变差和地层反射强度变化不明显,表现为剖面模拟上的地层倾角变化、破裂面等地质构造特征,另外地下含气构造颜色对比差或是反射强度差与周围地层对比差,这些特征往往可以反映潜山界面的存在及性质。
3. 地下含气构造地下含气构造多是油气含量较高的地层,通过地震勘探发现了一些与生产井有关的潜山界面异常,很多地下含气构造对应着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这些构造对应的构造构造较强。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北向斜盆地之一,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在东营凹陷中,凹陷的地层结构复杂,油气资源丰富。
凹陷内的沙四段低阻油藏被认为是具有丰富潜力的储层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探讨。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沉积、成岩和改造等过程。
构造对低阻油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营凹陷地处北向斜盆地,构造变形较明显,沉积物质受构造变形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低阻油藏。
沉积过程也是低阻油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东营凹陷历经了多期沉积作用,形成了多层次的沉积岩,这些沉积岩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从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低阻油藏。
沉积岩成岩过程和改造作用也在低阻油藏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成岩过程,沉积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岩石,同时孔隙结构也得到了改变,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低阻油藏。
改造作用也是低阻油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东营凹陷地处垂直运动区,经历了多期的改造作用,地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低阻油藏。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受到了构造、沉积、成岩和改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的成因特征。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质条件来看,东营凹陷的地层结构复杂,油气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低阻油藏。
从勘探开发情况来看,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得到了广泛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如低渗透、多孔隙、多裂缝等问题,对油气开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评价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岩心分析和物性测试,对储层的孔隙结构、渗透性等进行评价,以了解储层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地震勘探和测井资料分析,评价储层的连续性和分布规律,为后期的勘探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评价储层对注采技术的响应和适用性,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支持。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
沙四段是该地区重要的低阻油藏之一,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探讨。
1. 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东营凹陷沙四段地层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是典型的陆相相沉积体系,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流、湖泊和沼泽地,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和透水性。
2. 地层构造和构造特征东营凹陷是典型的叠合构造盆地,主要构造形式有隆起、凹陷和断裂带。
沙四段低阻油藏一般分布在凹陷区或隆起周边,与构造形成密切的关系。
3. 成熟度和页岩气作用东营凹陷地处于烃源岩成烃作用的最佳区域,页岩的气解作用也有利于形成低阻油藏。
地层中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对油藏的成熟度和形成有一定影响。
4. 流体运移和输导特征东营凹陷地处于华北地台和渤海湾之间,地表径流众多,地下水活动较为频繁。
这种复杂的流体运移和输导特征,有利于形成低阻油藏并且保持其长期稳定的产能。
东营凹陷地处于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之间,地层构造复杂,主要由隆起、凹陷和断裂带组成。
这些地质构造与成岩作用共同影响了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
二、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评价1. 地质储量评价根据已有地质调查和采样数据分析,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地质储量较大,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2. 成本效益评价东营凹陷地处于华北地烃源岩的最佳区域之一,成本较低且油气资源较丰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沙四段低阻油藏地层中砂岩和页岩的复杂组合特征,对地质工程的要求较高;地层构造多变,需要采用合适的地质工程手段进行勘探和开发。
4. 社会环境评价东营凹陷地处于人口稠密地区,社会环境复杂,需要加强环保措施和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 技术创新评价东营凹陷地处于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地区之一,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率,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和开发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十大湛河三角洲蓄油气区之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凹陷内分布着大量的低阻油藏。
在东营凹陷中,凹陷内的沙四段低阻油藏尤为突出,成因特征十分明显。
本文将从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和评价两方面展开探讨。
一、成因特征1. 地质构造东营凹陷地处于渤海湾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受华北地块的挤压和褶皱运动的影响。
凹陷内的沙四段低阻油藏在构造上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凸起部位和山坳部位,这主要是由于构造对成藏空间的控制作用。
凹陷内的构造形态多样,有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多种形式,这为低阻油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藏空间。
2. 沉积环境沙四段的沉积环境主要为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和湖泊相。
这种沉积环境对于低阻油藏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速度快,储层组合多样,储集空间丰富,有利于油气的富集和保存;冲积扇和湖泊相容砂体组织较好,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是形成低阻油藏的重要条件。
3. 油气源储东营凹陷是一个丰富的生油气盆地,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油气源储条件。
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评价工作发现,凹陷内的沙四段低阻油藏与下覆的下白垩统陆相烃源岩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烃源岩在长期的生烃演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油气,使得低阻油藏得到了长期的充注和富集。
4. 成岩作用东营凹陷内的沙四段低阻油藏形成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发现,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沙四段低阻油藏受到了复杂的碎屑成岩作用和非碎屑成岩作用的影响。
这些成岩作用不仅改变了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使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而且还引起了原油的分异和聚集,是低阻油藏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评价1. 储层性质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储层性质主要表现在孔隙度、渗透率和非均质性方面。
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评价工作发现,凹陷内的低阻油藏储层孔隙度普遍较高,平均在15%以上;渗透率也较高,平均在1000毫达以上。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南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这一地区古生界潜山成藏是该区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对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的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该地区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地质概况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的华北平原,地处渤海湾西北部。
东营凹陷南坡地区是该凹陷的一个重要构造带,地处青岛准噶尔盆地北缘,南缘延伸至沂水凹陷,总面积约为6000km2。
地处古隆起与古凹陷相接的过渡带上。
地层上部的古近系水体侵入及地下水、地表水的持续侵蚀,形成了“一个潜山、一套盆地”的等高差复合盆地构造格局。
二、古生界潜山界面的特征1. 地震勘探特征东营凹陷南坡地区主要采用地震勘探来进行地质构造的研究。
在地震勘探中,古生界潜山界面通常具有清晰的界面特征,表现为地震反射明显、干净、连续,具有良好的岩性对比,易于识别。
在地震剖面上可以明显看到古生界潜山界面上下两侧的地层对比明显,形成了特征性的地震相。
3. 测井特征通过测井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古生界潜山界面的测井特征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潜山界面上下两侧的地层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电性、声波速度等测井曲线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作为界面识别的重要依据。
在界面上方和下方的地层中也常常存在一些异常的测井曲线特征,这些异常特征通常与构造变形、流体运移等地质过程有关,对于界面特征的识别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三、古生界潜山界面的卡取方法1. 地震卡取地震卡取是识别古生界潜山界面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地震资料上,可以利用地震相、地震反演、地震能谱等方法来进行古生界潜山界面的卡取。
通过对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古生界潜山界面的位置和形态,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地质剖面卡取地质剖面卡取是综合利用地震、测井等各种地质资料来进行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的方法。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一、引言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带和滨东地台南坡,受华北地台北部隆起、南部凹陷构造背景的控制。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该地区重要的石油勘探领域之一,其中潜山界面的识别及卡取方法对于区域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概况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下白垩统下段、下白垩统上段和古近纪地层。
下白垩统上段是潜山界面所在层位,具有良好的储层和封盖条件,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对象。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卡取特征对于有效探明地层构造、优选钻井位置至关重要。
三、潜山界面的特征1. 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反射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潜山界面上方为高频地震反射,下方为低频地震反射,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射变化,呈现出断层变形或拆分的特征。
潜山界面上下地层之间的地震反射反差明显,边界清晰,有利于准确定位潜山界面。
2. 地层周期特征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厚度、密度和速度等地层周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潜山界面上方地层为砂岩或混合岩性,下方地层为泥岩或其他非储层岩性,这种地层周期特征的变化对潜山界面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3. 地电特征地电测井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之一,潜山界面上方地层电性较高,下方地层电性较低,两者之间形成明确的地电分界。
利用地电测井数据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以及划分上下地层。
四、潜山界面的卡取方法1. 地震解释卡取通过地震解释,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相,并计算地层的速度、密度等地震属性,标定潜山界面的地震反射响应特征。
2. 地层周期卡取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反演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周期特征进行卡取,并绘制出地层周期图,确定潜山界面的位置和形态。
3. 地电测井卡取利用地电测井仪器获取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电阻率数据,并绘制电性对比曲线,识别潜山界面及划定上下地层范围。
五、结论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具有明显的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周期特征和地电特征,通过地震解释、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电测井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其上下地层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卡取方法对潜山界面进行定量描述。
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花古区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中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区块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是中国石油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
在该区块的地质构造中,下古生界潜山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标,其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对于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
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位于华北地台西缘,受新元古代-古生代海陆相转换,海相减退引起断裂以及晚古生代-新生代强烈的构造活动影响,形成了多重构造、多期埋藏的特殊构造和埋藏条件。
潜山层为康巴陆经潜山作用部分埋藏的区域,控制着凹陷内油气的分布。
识别潜山层界面及卡取方法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1. 地震资料识别地震资料是识别潜山界面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地震剖面上,潜山界面多表现为高频振幅异常,并且常常与构造线ament结合。
在进行地震解释时,需要密切关注高频区域的异常情况,并结合构造线ament进行识别。
2. 地层厚度异常下古生界潜山界面在地层厚度上通常表现为异常。
通常情况下,潜山界面上方地层厚度较大,下方地层厚度较小。
在进行地层厚度分析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层的厚度差异来识别潜山界面。
3. 地质资料辅助地质资料的综合应用可以对潜山界面进行辅助识别。
包括岩心、测井等地质资料都可以为潜山界面的识别提供重要的线索。
通过地质资料与地震、地层厚度等资料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对潜山界面的识别准确性。
1. 地震解释卡取地震解释是潜山界面卡取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进行地震解释时,需要结合地震勘探的工作实际,进行高频异常的识别,并通过不同面波、体波等地震属性的特征来进行界面的卡取。
2. 地层厚度分析卡取地层厚度分析也是潜山界面卡取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层厚度的比较分析,可以确定潜山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并进行卡取。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
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
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 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
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
处于晚期初始断陷构造演化阶段。
主要形成于滨浅湖、咸水湖、辫状河三角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半深湖等沉积环境;
沙三段主要由深色泥岩组成,同时含有砂岩和页岩,砂岩透镜体发育。
地质年龄42Ma。
处于断陷伸展期构造演化阶段。
主要形成于湖底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等沉积环境。
沙三段是东营凹陷第三盆主要断陷期,也是湖盆最大扩张期。
沙二段主要由砂岩、砾岩、碳质泥岩组成。
处于构造演化的断陷伸展期于断陷收敛期的过渡阶段。
主要形成于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环境;
沙一段主要分布砂岩、泥岩和生物灰岩,地质年龄36Ma。
处于断陷收敛期构造演化阶段。
主要形成于浅-半深湖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以及三角洲和辫状河流环境;
(三)东营组(Ed)
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东营凹陷处于整体上升剥蚀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至馆陶组沉积前具有8-10Ma。
沉积间断期间东营组遭受明显剥蚀,一般剥蚀厚度为400米以上。
地层年龄为32.8Ma,处于断陷收敛构造演化阶段。
主要形成于浅水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岩性为紫红、棕红色及灰、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局部夹炭质泥岩、油页岩及灰岩。
一般厚600—800米,最厚1000—1500米。
二、新近系
东营凹陷之新近系由深到浅发育有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一)馆陶组
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其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主要是由河道下切冲刷面构成,每个完整的
河流沉积相序组合均可构成一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单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地层厚度较小,
旋回界面只能在岩心、露头和测井曲线上识别。
东营凹陷馆陶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为
三种类型: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辫状河模式、中等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曲流河
模式和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网状河模式。
其中,馆陶组下部,仅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短期基准面旋回。
岩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下
部为辫状河微相的灰色、灰白色和杂色的粗碎屑岩砂岩或砂砾岩,上部为河道间微相的泥
岩组合。
馆陶组中上部发育曲流河模式,其特点是发育对称性较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
岩
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下部为曲流河河道侧向加积形成的点砂坝微相砂岩,上部为河漫
滩微相泥岩,部分层段夹有决口扇微相粉砂岩。
管陶组上部发育网状和模式,特点是法医
对称性强及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略占优势的短期基准面旋回。
馆陶组是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砾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的间互沉积,其上段为砂
岩与泥岩互层;下段为厚层块状砂砾岩夹泥岩,局部地区为泥岩夹砂岩;底部含石英、黑
色燧石砂砾岩沉积广泛,岩性稳定,是良好的区域对比标志层。
该组厚度变化较大,南部
东营地区150~500米,孤岛以北五号桩最厚达1100米。
与下伏东营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明化镇组
东营凹陷明化镇组厚度大约是600~800米,地质年龄约为2.6Ma。
与上覆平原组呈区域整合接触,与下伏馆陶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明化镇组划分为上、下两段,简称明上段和明下段。
明下段为浅棕色、黄棕色、灰绿色、灰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互层,夹中、细砂岩,底部具深灰色细砂岩;明上段的下部为浅棕色、浅灰黄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明上段上部为棕红色、棕黄色、浅灰色泥岩和粉砂岩互层,夹薄层泥质粉砂岩。
明化镇组主要由土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组成,岩性稳定。
厚度600~1000
米
三、第四系之平原组
第四系平原组以松散黄色泥砂岩为主。
新近系明化镇组流相沉积,盆地的主要发育期从沙四段开始第四系平原组主要为浅黄色、棕黄色、灰黑色、灰绿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夹粉砂、粉细砂和粘土层,局部地区夹有细砾、中细砂层。
有时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不易区分。
厚度一般300~400米。
孔店组下段为红色泥岩、砂砾岩;中段主要为灰色泥岩,中上部夹砂岩;上段为红色泥岩夹砂岩,含石膏,下部有绿色、灰色泥岩夹层。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生物化石以介形类为主。
沙河街组分为四段,由下而上为:沙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夹砂岩,局部夹盐岩和石膏层;上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油页岩、块状生物灰岩、白云岩和薄层砂岩。
属于咸化海湾泻湖相-湖相沉积。
厚度800~1000米。
沙三段下部深灰色、褐灰色泥岩夹油页岩,底部为油页岩;中部灰色、褐灰色泥岩夹不规则砂岩透镜体;上部灰色泥岩夹粉砂岩,底部常有灰质砂岩和白云岩。
属于还原较深湖相沉积。
该段是主要生储油层。
底部油页岩段是区域性标准层和地震第六反射层。
与下伏沙四段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沙三段在县境南部一般厚800米,至北部厚度稍薄。
沙二段下部灰绿色、杂色泥岩与中细砂岩互层,夹炭质页岩,是主要含油层之一;上部棕红色泥岩与中粗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属于河流相、沼泽浅湖相沉积,在东营凹陷为深湖相,有大量盐岩和石膏沉积。
与下伏沙三段为假整合或整合接触。
厚度300~500米。
沙一段下部灰色泥岩夹白云岩、油页岩;中部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碎屑灰岩、针孔状灰岩和薄层灰质砂岩;上部灰绿色泥岩夹砂岩。
厚度稳定,一般200~600米。
属于还原较深湖相沉积。
沙河街组生物群有介形类、腹足类、藻类和孢粉等。
东营组岩性为灰绿色、灰棕色、红色泥岩与疏松砂岩互层夹含砾砂岩,至县境北部几乎全是灰绿色泥岩。
厚度变化明显,南部厚500米左右,至北部增厚。
生物群有介形类、腹足类、孢粉及藻类,其中以介形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