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计算方法.doc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6
资源储量估算
(一)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方法
1、垂直平行断面法
利用相邻山垂直纵剖面进行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2、水平平行断面法
利用相邻的水平投影面积进行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3、两种方法对比
两种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采用的投影方法不同,所用计算公式完全相同,这两种方法统称平行断面法。
平行断面法中所用的计算公式为:梯形公式、截锥公式、楔形公式、锥形公式及矩形公式。
(二)平行断面法计算公式
1、梯形公式
V=(S1+S2)L/2
V——矿体面积
S1——较大的截面积
S2——较小的截面积
L——两面积间的间距
其中(S1-S2)/S1<40%
2、截锥公式
(S1-S2)/S1>40%
V=(S1+S2+2
s )L/3
1s
3、楔形公式(梯形公式的特例)
只有一边有面积,另一边为一条线,矿体为楔形。
V=SL/2
4、锥形公式(截锥公式的特例)
一边有面积,另一边为一个点,矿体为锥形。
V=SL/3
5、矩形面积(梯形公式的特例)
相邻两剖面间矿体为规则的矩形柱体。
V=SL。
露天开采储量计算公式
1、各分段矿体体积计算公式:
(1)当上、下两水平层矿体面积相差<40%时
S1+S2
Ⅴ= .H
2
(2)当上、下两水平层矿体面积相差>40%时
S1+S2+√S1.S2
Ⅴ= .H
3
当矿体作楔形尖灭时
S
Ⅴ= .H
2
当矿体作锥形尖灭时
S
Ⅴ= .H
3
式中:V:分段矿体体积(m3)
S1、S2:分段上下两水平层矿体面积(m2)
H:分段高(m)
2矿体各矿石类型体积计算以该矿石类型上、下水平层的面积和占分段矿体上、上两水平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分段矿体总体积求得。
S1i+S2i
Ⅴi= .V
S1+S2
式中:V i:分段某矿石类型体积
S1i:S2i:分段某矿石类型上、下两水平层面积
S1、S2:分段矿体上、下两水平层总面积
V:分段矿体总体积
3矿石储量计算公式
Q=V.(1-G).D
式中:Q:矿石储量
V:某矿石类型体积(m3)
G: 矿体平均夹石率(%)(≤0.5~1.99m夹石厚度占矿体总厚度比例)
D:矿石类型体重值(t/m3)。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1. 原始油储量计算公式原始油储量是指油田中可采储量的总和。
根据容积法,原始油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原始油储量(OOIP) = 面积× 厚度× 孔隙度× 饱和度× 体积系数其中, - 面积:指油藏的地面范围面积,通常以平方米(m²)为单位; - 厚度:指油藏的有效厚度,通常以米(m)为单位; - 孔隙度:指油藏中的孔隙空间所占的百分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 饱和度:指孔隙空间中被油填充的百分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 体积系数:指原油的体积增加系数,常用表示。
例如,某个油田的面积为1000平方米,厚度为15米,孔隙度为10%,饱和度为80%,体积系数为,则该油田的原始油储量可计算为:原始油储量= 1000m² × 15m × 10% × 80% × = 120,000立方米2. 可采油储量计算公式可采油储量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提取出的原始油储量。
可采油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可采油储量(OIIP) = 储量导数× 原始油储量其中, - 储量导数:指对原始油储量进行调整,考虑开采效率、油藏压力等因素得到的调整系数,通常为~之间。
例如,某个油田的原始油储量为100,000立方米,储量导数为,则该油田的可采油储量可计算为:可采油储量= × 100,000立方米 = 30,000立方米3. 采收率计算公式采收率是指油藏中可采集的油与原始油储量的比例。
采收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采收率 = 可采油储量 / 原始油储量例如,某个油田的原始油储量为200,000立方米,可采油储量为60,000立方米,则该油田的采收率可计算为:采收率 = 60,000立方米 / 200,000立方米 =总结容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通过考虑油藏的面积、厚度、孔隙度、饱和度和体积系数等因素来估算油田的原始油储量。
储量计算方法目前已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找矿,评价阶段常用的算术平均法和地质块段法。
(一)算术平均法该法的实质就是把形态圆形的矿体,发生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备同等厚度的板状体,其周边就是矿体的边界。
计算方法就是先根据探矿工程平面图(或投影图)上纸壳矿体边界,测量其面积(若为投影面积,须要折算成真面积。
见到后面块段法的面积折算)。
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来矿体的平均值厚度、平均值品位、平均值体重。
最后按下面公式排序:矿体体积:v=sxm式中:v一矿体体积(萨兰勒班县);s一矿体面积;m一矿体平均值厚度。
矿石储量:q=vxd式中:q一矿石储量(萨兰勒班县;d一矿石平均值体重。
矿体金属储量:p=qxc式中:p一金属储量:c一矿石平均值品位。
(二)地质块段法地质块段法实际上就是算术平均法的一种,其不同之处就是将矿体按照相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采矿顺序等分割成数个块段,然后按块段分别排序储量,整个矿体储量即是各块段储量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矿体产状,选用矿体水平投影图(缓倾斜矿体)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圈出矿体可采边界线,按要求划分块段。
然后分别测定各块段面积s(系矿块投影面积),根据各探矿工程所获得的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块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体重d和平均厚度m(为平均视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
因为矿体的真面积与真厚度之乘积等于投影面积与投影面之法线厚度之积具体按下面步骤计算:1.块段体积:v=sxm如果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垂直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m为块段的水平厚度;若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水平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为矿块的垂直厚度。
2.块段的矿石量:q=vxd3.块段的金属量:p=qxc矿体的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
如果计算时采用的矿体平均厚度为真厚度,而面积是测定的投影面积,这时应把真厚度换算成视厚度(即水平或垂直厚度)。
或者将投形面积换算成矿体的真面积。
面积换算公式如下:s=sˊ/sinβ式中:s一矿块真面积;sˊ一矿块投影面积;β一矿体倾角。
储量计算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计算步骤: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
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
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
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
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储量计算的断面法凡在矿床勘探阶段,应用若干勘探剖而把矿床横切截为若干个块段,分别计算这些块段的储量,将各块段的储量合起来即矿体的总储量,这种方法称断面法或剖面法。
断面法还可分为垂直断面法、水平断面法及不平行断面法。
一、平行断面法平行断面法储量计算按以卜.步骤进行:(一)首先在各个勘探剖面图上测定矿体的面积:(-)其次,在两个勘探剖面面枳之间计算矿体的体积。
为此,必须根据相邻两剖面(S1 物)矿体之相对面积差 F" 的大小来分别选择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
S1W当相邻两剖面上矿体之相对面枳差V40%时,一般选用梯形体积公式(图1), 其公式为:V寺W+S。
⑴式中:V一两剖面间矿体体枳(立方米);L一两相邻剖面之间距(米):S1右一两相邻剖而上的矿体面枳(平方米)。
图1 相邻剖面间之梯形块段s产当相邻两剖面上矿体之相对面枳差F->40用时,一般选用截锥体积公式计算体积(图2),其公式为:吟(行2+忖⑥⑵图2 相邻剖面间之锥块段在应用截锥公式,要进行开平方计算,实际计算较繁琐,为了简化计算,有人提出改用校正的梯形公式,其方法如下:假如使相邻两剖面的间距为L,则这些剖面间块段的体积V大致等于两剖面面枳总和之半与某一修正系数F的乘积,即:修正系数F的大小等于该块段精确体积与近似体积之比:把F 值代入公式V亭+翳)军工当s1=s 二时,则F=l,因而 2。
在这种情况下,用近似公式也可得到精确的结果。
在S :或8=0时则F=2/3,这时V=L/3・S 成为规则角锥体体积公式。
现将F 值 公式作如下之改变:由上式可见,F 值显然取决于剖面面积Si 及工之比的平方根,而不取决于这些面枳的 绝对值的大小。
此外,当S :与工之值互换时,F 值亦不受影响。
C-C-依扎克松利用上述关 系,并使块段底面枳之一,S1或工等于1,编制了一个F 值遇的关系表(表1)。
表 1表1表明,当,与工之比值。
在0.71〜L 4以内时,F 值可略而不计,因为误差小于 1乐 尚未超出储量计算的一般精度范围。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一般根据储层类型、地质特征、调查资料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以下是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
1. 静态方法:即根据储层的地质结构、岩性、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结合钻井孔眼和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储层面积、储存层厚度、孔隙度、有效渗透率等指标,来计算储量。
2. 动态方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是油藏的动态产量和压力数据,通过建立流体力学模型或模拟试验,来评估储层内在储量。
3. 统计方法:使用该方法需要大量的调查资料,即在多个储层中进行统计,以期望值或信赖区间等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储量。
4. 经验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已发现储层的控制区域、储量、厚度、地质结构、产层的产油能力等经验数据,进行推算建模计算。
无论使用何种储量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合理的数据评估方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储量计算结果。
第二节地质储量的计算井田内共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自上而下分别为3#、5#、9#、15#。
其中3#煤为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也是目前正在开采的煤层。
1、矿井地质的储量计算因为该矿井的煤层倾角小于100,故采用近水平面积,根据方格纸法的面积为43.78km2:计算公式: Z=S×M×D式中: Z-----储量,万吨S-----水平投影面积, m2M-----平均厚度 , mD-----容重, t/m32、煤层厚度3号煤层平均厚度为:6.81 m3、煤的容重3号煤层容重取1.40t/ m3;带入储量计算公式得:Z=S×M×D10=41764.5万吨=43.78×6.81×1.4×6所以,本矿井地质储量为:41764.5万吨。
第三节可采储量的计算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本矿井设计储量和设计可采储量进行计算:矿井的可采储量按下式计算:Z=(Z-P)× CK=矿井可采储量式中: ZKZ=矿井工业储量(地质储量)P=永久煤柱损失C=采区采出率,C取0.9永久煤柱包括工业场地、井田境界等留置的永久煤柱以及地质构造复杂不能开采的煤柱损失。
计算公式:P=(L×B×H×Y)/10000式中: P--- 永久煤柱损失L--- 煤柱长度B--- 煤柱宽度H--- 煤柱厚度Y--- 煤容重(一) 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1L1=4750×2+4000×2=17500mP1=(17500×20×6.81×1.4)/10000=333.69 万吨(二)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P2本矿井为大型矿井,根据《设计规范》规定,大型矿井占地2公顷/10万吨,所以此矿井工业广场占地为:50×2=100 公顷.工业广场煤柱:P2= (1000000×6.81×1.4)/10000=953.4 万吨(三) 大巷煤柱损失:P3P3=[(4750+2000) ×70×6.81×1.4]/10000=450.5 万吨(四) 风井广场煤柱损失:P4本矿井的风井广场煤柱经计算损失为:99 万吨所以总损失为:P=P1+P2+P3+P4=333.69+953.4+450.5+99=1836.57 万吨所以P/Z =1836.57/41764.5×100%= 4.4% < 10%符合规程规定.可采储量计算如下:Z K =( Z-P ) × C= (41764.5-1737.57) ×90%=36024.237万吨表2—3—1 设计储量计算表 (单位: 万吨) 表2—3—2 设计可采储量计算表 (单位: 万吨) 煤层编号 设计 储量 开采煤柱损失开采损失 设计可 采储量 大巷 风井广场小计 340477.4 450.5 98 548.5 548.5 39928.9 煤层 编号 块段 面积 (km 2)工业储量 (万吨) 平均 厚度 (m)容重 (t/m 3)永久煤柱损失 设计储量 矿界 工业广场 小计 3 43.78 41764.5 6.811.4 333.69 953.4 1287.1 40477.4。
储量计算公式范文储量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公式,对其中一种资源的量进行估算和计算。
对于自然资源储量的计算通常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质条件、矿床特性、勘探程度等。
一般来说,储量计算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计算和定量计算两种。
定性计算是指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的了解,进行判断和估算储量的方法;而定量计算则是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1.储量估算公式:储量(Reserves)= 面积(Area)× 厚度(Thickness)× 含量(Grade)× 回收率(Recovery)这是最基本的储量估算公式,适用于大部分资源的储量计算。
其中,面积是指矿区的有效面积,厚度是指矿床的厚度变化范围,含量是指矿石中目标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回收率是指从矿石中提取出目标元素或化合物的百分比。
2.矿石储量计算公式:矿石储量(Reserves)= Ore量(Ton)× 含量(Grade)× 回收率(Recovery)/ 平均密度(Density)这个公式适用于矿石储量的计算,其中矿石量是指矿床中矿石的总量,含量和回收率的含义与上述公式相同,平均密度是指矿石的平均密度。
3.煤炭储量计算公式:煤炭储量(Reserves)= 面积(Area)× 厚度(Thickness)× 含碳量(Carbon)× 回收率(Recovery)/ 煤炭特征常数(Coal constant)这个公式是适用于煤炭储量计算的公式,其中面积和厚度的含义与上述相同,含碳量是指煤炭中含有的可燃烧碳的百分比,回收率是指从煤炭中提取出可用的煤的百分比,煤炭特征常数是根据煤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出的常数。
需要注意的是,储量计算只是对资源量的估算和计算,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资源量。
由于地质勘探的难度和成本,矿床中一部分资源可能被遗漏或无法探明,因此实际开采的资源量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一)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在进行资源规划和管理时,经常需要计算动用储量。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说明。
1.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一公式:动用储量 = 总储量 - 剩余储量这个公式是最基本的计算动用储量的方法。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资源的总储量,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计算剩余储量。
将总储量与剩余储量相减,即可得到动用储量。
例如,某座油田的总储量为1000亿桶石油,经过几年的开采后,剩余储量为500亿桶石油。
那么该油田的动用储量为500亿桶石油。
2.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二公式:动用储量 = 初始储量 - 技术可采储量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资源的技术可采储量受限。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技术可采储量与初始储量的差值来得到动用储量。
例如,某座矿山的初始储量为1000吨,经过矿产调查后,发现技术可采储量为700吨。
那么该矿山的动用储量为300吨。
3.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三公式:动用储量 = 探明储量× 开采率在矿产勘探过程中,会根据实际开采情况来计算资源的开采率。
通过探明储量与开采率的乘积,可以得到动用储量。
例如,某个矿区的探明储量为5000吨,开采率为。
那么该矿区的动用储量为3000吨。
结论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计算出资源的动用储量。
这些计算公式对于资源规划和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几个计算公式,实际的资源管理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储量计算方法和程序一、工业指标1、阿舍勒铜矿床一般工业指标2、阿舍勒铜矿伴生组份综合评价最低指标3、阿舍勒铜矿铜矿石品级分类指标二、计算方法使用垂直纵投影法:图上标明平均水平厚度和平均品位。
三、参数确定计算程序常采用三个基本公式V=SXM ①Q=VXD ②P=QXC ③式中:①V--- 体积M---平均厚度②Q---矿石量D---平均体重③S---面积C---平均品位P=金属1、面积(S)确定方法:几何法、电脑、仪器2、平均厚度(m)确定方法:算数平均、加权平均、余弦定律3、平均品位(C)确定方法:①、算数平均,包括线、面、体积的平均品位②、加权平均,包括线、面、体积的平均品位4、体重(D)硫铁矿石:D=2.325+0.047[S] ①铜矿石:D=2.360+0.013[Cu]+0.045[S] ②铜锌矿石:D=2.327+0.016[Zn]+0.049[S] ③①、②、③式中:D为体重,[Cu]、[Zn]、[S]分别为元素所在块段平均品位。
确定方法:①、测定;②、回归方程法,详见勘探报告;四、矿体圈定与连接1、矿体圈定该矿床以铜为主,伴生、共生锌、硫、金、银、铅等多种有益组份,在圈定时严格按规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1首先圈铜矿体,当铜矿体达到最低工业指标(0.5%),符合可采厚度指标时,圈定为铜矿体;当铜品位低于工业品位而不低于边界品位(0.2%)为表外矿。
○2锌矿体,锌达到工业指标,铜低于其边界品位,圈定为锌矿体。
本区此类矿石少见。
○3硫铁矿床,硫达到工业品位,而铜、锌均低于边界品位,圈定为硫矿体。
○4采矿、选矿未分铜矿石和锌矿石,圈定铜锌矿石时,未严格按锌工业指标划分,仅指明铜矿石中锌相对富集地段。
○5表外矿体,夹在矿体内,或边部,连续多个样品位大于边界品位,低于工业品位,宽度大于夹石剔除厚度,能与相邻工程对应,圈定为表外矿,不能对应,合并表内矿。
○6“穿鞋”“带帽”,指工业矿体边部连续多个样品,品位大于边界品位,低于工业品位,在单工程或分段中矿体的平均品位不低于工业品位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带入不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表外样品,称“穿鞋”“带帽”。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一)容积法储量什么是容积法储量?容积法储量(Volumetrics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石油储量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石油储层的容积和含油饱和度来估算其中的可采储量。
计算公式容积法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储量 = 面积× 厚度×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油密度 /质量密度其中:•面积:储层水平截面的面积,通常以平方米(m²)为单位。
•厚度:储层的厚度,通常以米(m)为单位。
•孔隙度:储层中空隙(孔洞)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含油饱和度:储层中含有石油的部分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油密度:石油的密度,通常以千克/立方米(kg/m³)为单位。
•质量密度:岩石或储层的密度,通常以千克/立方米(kg/m³)为单位。
示例解释假设有一个储层,其水平截面面积为1000平方米,厚度为10米,孔隙度为20%,含油饱和度为50%,石油密度为800 kg/m³,储层岩石的密度为2500 kg/m³。
根据容积法储量的计算公式,可得:储量= 1000m² × 10m × × × 800 kg/m³ / 2500 kg/m³计算得出的储量为:64000立方米,即该储层的可采储量为64000立方米。
小结容积法储量是一种常用的石油储量评估方法,通过计算储层的容积和含油饱和度来估算可采储量。
计算公式涉及面积、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油密度和质量密度等参数。
通过合理运用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可以对石油储层的可采储量进行估算和评估。
油、气储量是油、气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果的综合反应,是发展石油工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决策的基础。
油田地质工作这能否准确、及时的提供油、气储量数据,这关系到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油田建设投资的重大问题。
油、气储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有容积法、类比法、概率法、物质平衡法、压降法、产量递减曲线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矿场不稳定试井法等,这些方法应用与不同的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阶段以及吧同的地质条件。
储量计算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
静态法用气藏静态地质参数,按气体所占孔隙空间容积算储量的方法,简称容积法;动态法则是利用气压力、产量、累积产量等随时间变化的生产动态料计算储量的方法,如物质平衡法(常称压降法)、弹性二相法(也常称气藏探边测试法)、产量递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容积法:在评价勘探中应用最多的容积法,适用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不同圈闭类型、储集类型和驱动方式的油、气藏。
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实质是确定油(气)在储层孔隙中所占的体积。
按照容积的基本计算公式,一定含气范围内的、地下温压条件下的气体积可表达为含气面积、有效厚度。
有效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的乘积。
对于天然气藏储量计算与油藏不同,天然气体积严重地受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气层温度和眼里比地面高得多,因而,当天然气被采出至地面时,由于温压降低,天然气体积大大的膨胀(一般为数百倍)。
如果要将地下天然气体积换算成地面标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体积,也必须考虑天然气体积系数。
容积法是计算油气储量的基本方法,但主要适用与孔隙性气藏(及油藏气顶)。
对与裂缝型与裂缝-溶洞型气藏,难于应用容积法计算储量纯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G = 0.01A ·h ·φ(1-Swi )/ Bgi= 0.01A ·h ·φ(1-Swi )Tsc·pi/ (T ·Psc·Zi)式中,G----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108m3;A----含气面积, km2;h----平均有效厚度, m;φ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Bgi ----平均天然气体积系数Tsc ----地面标准温度,K;(Tsc = 20ºC)Psc ----地面标准压力, MPa; (Psc = 0.101 MPa) T ----气层温度,K;pi ----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 MPa;Zi ----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无因次量。
凝析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Gc = Gfgf g = ng/(ng+ no)= GOR / ( GOR + 24056γo/Mo)式中,Gc ----天然气的原始地质储量, 108m3;G----凝析气藏的总原始地质储量, 108m3;fg----天然气的摩尔分数;ng ----天然气的摩尔数, kmol;no ----凝析油的摩尔数, kmpl;GOR ----凝析气井的生产气油比, m3/ m3;o ----凝析油的相对密度;Mo ----凝析油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由经验关系式确定:储量参数的确定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中,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油密度、原油体积系数、天然气体积系数为重要的油、气藏地质参数确定有效储层的关键,是对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进行研究。
下限标准分为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和电性“四性”标准。
其中,电性标准是划分有效储层厚度的操作标准,即通过测井多参数判别法(如孔隙度、饱和度与泥质含量的多参数费歇尔判别法)与试油资料相结合建立的气、水、干层判别标准;物性标准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原始含水饱和度3个参数。
而这些参数下限只有当转换成电性标准后,才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为从地层中取得信息最多、且具连续性,非测井资料莫属。
在确定有效储层下限标准时,必须重视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及裂缝发育程度对产气能力的影响。
当裂缝发育时,即便是储层基质孔隙很低,一旦被裂缝沟通,产能将大大提高。
这时,要合理地确定基质孔隙的有效下限,就必须对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进行综合研究与描述。
当有效储层的下限确定之后,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关键,是对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气饱和度、原始天然气体积系数等参数的确定。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
1.1对于孔隙型或裂缝~孔隙型层状构造圈闭气藏,主要是通过圈定气水界面的方法确定含气面积1.2对于地层(岩性)—符合圈闭气藏,由于圈闭较前一种复杂,除需要确定气水界面外,还要确定岩性及地层的变化与缺失,综合圈定气藏含气面积1.3岩性圈闭气藏,主要是通过地震圈定岩性边界、试井探边测试法确定含气面积2 有效厚度应以气水界面或气层识别为基础,综合测试成果,用测井“四性”关系划分。
通常采用在整个储集岩剖面中截去不具备产气能力的部分,即得有效厚度。
主要有如下方法:2.1 岩性物性分析方法:ΦSwiK、ΦSwi气藏高度组合法、J函数法、Kh法2.2 测井统计图版法:统计图版法、参数判别法2.3 测井多参数判别法:孔隙度、饱和度与泥质含量的多参数费歇尔判别法有效孔隙度储量计算中所用的有效孔隙度是指有效厚度层段内的地下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可直接用岩心分析资料,一般要作压实校正;也可用测井解释确定,关键是要用岩心孔隙度进行标定,并作相关分析。
测井解释孔隙度与岩心分析孔隙度的相对误差不得超过±8%。
裂缝~孔隙型储层,必要时应分别确定基质孔隙度和裂缝、溶洞孔隙度。
4 原始含气饱和度及其他参数根据新的储量规范,①大型以上气藏,用测井解释资料确定含气饱和度时,应有油基泥浆取心或密闭取心分析验证,绝对误差<±5个百分点(特殊情况除外);②中型以上气藏应有实测的岩电实验数据及合理的地层水电阻率资料;③用毛管压力资料时,应取得有代表性的岩心分析资料进行J函数等处理;④裂缝~孔隙型储层可分别确定基质含气饱和度和裂缝、溶洞含气饱和度;⑤低渗透储层水基泥浆取心分析的含水饱和度,可作为计算含气饱和度的依据。
在天然气储量计算中,天然气体积系数及其他相关参数,由原始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原始天然气偏差系数、地面标准压力和标准温度及天然气流体性质参数等综合确定的,因此要在完井及试油中取全取准这些相关资料。
在勘探评价时期,探井较少时,不足以对储量参数的分布进行平面成图或三位建模,因而主要应用参数平均值计算储量。
而在井资料较多,特别是开发井网完成后,有条件研究储量参数的平面或三维分布,应该建立相应的油藏地质模型,并给予模型计算储量,这样可大大提高计算精度。
所谓储量参数平面模型,是指网格化的储量参数平面分布图,即按一定的间隔将研究区划分成众多的网格,每个网格赋予一个储量参数值,这样,在储量计算中,就不是应用计算单元的平均值计算储量,二是按网格计算储量,计算精度可大为提高。
在基于二维模型的储量计算中,要求编绘有效厚度分布图、有效孔隙度分布图、含油饱和度分布图等,一般还需要编制渗透率分布图。
∑=⋅⋅Φ⋅⋅=nioioiiiBShAN1/ρN---原油地质储量,tAi---含油网格大小,m2;hi---含油网格大小有效厚度,m;Φi---含油网格大小有效孔隙度,小数;n--- 含油网格数So---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小数;ρ---平均地面脱气原油密度,g/cm3;Boi---平均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无量纲。
基于三维储量参数计算三位模型的储量计算,是要建立三维储量参数分布图模型。
与基于平均值和二维模型的储量计算方法不同的是,在基于三位模型的储量计算方法中,没有含有面积和有效厚度的概念,而代之以有效体积,即有效含油体积。
有效体积则用有效网格来表达,即为对工业行油流有贡献的网格,有效网格可通过有效厚度截止值进行判别。
对于三位模型中的任意网格,若网格参数值大于或等于截止值则为有效网格,取值为以,否则为无效网格,取值为0。
物质平衡法该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气藏采过程中的体积守衡。
对于这种有限封闭的局限体气藏,当气藏从原始地层压力Pi,降至某一采时期的压力P时,综合考虑地下流体和岩石架对气藏能量驱动的贡献,此时气藏产出流体占的孔隙体积应等于整个连通系统范围内的流和岩石的膨胀体积之和[6, 7],据此建立封隔有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为建立物质平衡方程式的假设条件(1)整个油气藏的储层物性是均一的;(2)整个储层中的流体(油、气、水)性质是不变的;(3)整个油气藏的压力基本保持平衡状态;(4)整个油气藏的温度保持不变;(5)不考虑毛管力、重力和润湿性的影响。
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气藏大体上可分为封闭型气藏与不封闭的弹性水压驱动气藏两种类型。
(1)正常压力条件下的封闭型气藏正常压力条件下的封闭型气藏的驱气动力是天然气本身的弹性膨胀力。
根据气层孔隙体积守恒原理,当气藏从原始地层压力Pi降至某以开采时期的压力P是,气藏内流体所占孔隙体积的变化等于考法一段时间后地下天然气所占的孔隙体积G Bgi = (G - Gp) BgG = (Gp Bg)/(Bg- Bgi)式中G ---气藏地质储量, 108m3 ;Gp----气藏的累积采气量, 108m3 ;(2)不封闭型气藏随着气藏的开采,地层压力不断下降,必然引起边水或底水的不断侵入,气藏开采前、后,从孔隙体积守恒原理出发,原始气藏中天然气所占体积等于气藏中剩余的天然气体积脚上水侵入后所占的体积,即GBgi =(G-Gp)Bg+We-WpBw式中:We-累积天然水侵量,108m3;Wp-累积产水量,108m3;压降法(压力降落法或压力图解法)压降法是物质平衡法在封闭型气藏的应用特例基本原理:利用由气藏压力(p/Z)与累积产气量( Gp)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的储量。
G = (GpBg)/(Bg- Bgi)G = [Gp (pi/Zi)]/[(pi/Zi) - (p/Z)](p/Z) = (pi /Zi) [1- (Gp/ G) ]当(p/Z) = 0时, Gp= G(2)正常压力条件下弹性水压驱动气藏G Bgi = (G - Gp) Bg + We – WpBwG = (GpBg - We + WpBw)/(Bg - Bgi)4. 物质平衡方程式中各参数的确定(1)生产统计数据Np----累计采油量, 104m3 ;Wp----累积产水量, 104m3 ;Gp----天然气的累计产气量, 104m3 ;R p ----累积生产气油比, m3/ m3;p i ----原始地层压力,MPa ;p ----目前地层压力,MPa 。
2)高压物性数据R si ----在pi 压力下天然气的溶解气油比, m3/ m3;R s ----在p 压力下天然气的溶解气油比,m3/ m3;B oi ----在pi 压力下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B o ----在p 压力下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B gi ----在pi 压力下天然气的体积系数;B g ----在p 压力下天然气的体积系数;B w ----在p 压力下地层水的体积系数;Ct ----总压缩系数,Mpa-1;(3)其它数据m----油藏气顶体积与含油体积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