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宋院体山水画中“以形写神”的写实观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8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摘要:关键词:“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方澄广州市马尊视觉艺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50长久以来,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追求。
历代画论都会把形神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加以阐释,但对于形神的阐释,各家又互有出入,互有对立。
它们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何谓“形”?何谓“神”?平日里,我们常会听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之为一幅好画的说法,但是什么是形什么是神我们又是否知道呢?直接的从字面上理解:形即形状,神即精神。
它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大元素,一个是揭示事物的外延的,一个是揭示事物内涵的,一个外在一个内在,两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则为木偶,陷于自然主义;有神无形,则为虚幻,容易脱离现实,形成唯心主义。
形是神的基础,神亦是形的统率。
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在我国古典画论中,“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论画》中:“客有为齐王画者?’曰:‘犬马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磬与前,故易之也。
”犬马是有形的东西,我们早晚都能看见,不容易画像;鬼魅是无形的,比较容易画,因为没人见过就不用管像不像。
由此,我们可知,形是指画中客观事物的外在视觉现象,形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神,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概括来说神有三方面涵义——画家自身的精神,所画对象的精神,画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石鲁先生的《学画录·造型章》中曾这么阐释“神”的内涵: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
”这里说的“我神”就是画家自身的精神,“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他神的合二为一就是绘画表现出来的精神。
总的来说,形是相对事物外部而言的,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则是相对事物内部而言,是指精神、气质、品德等因素。
以形写神宋人苏轼有一首题画诗,以鄙形贵神见知于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对苏轼此诗,尤其是前四句,后人看法颇不一致,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分歧的根源,就在于如何理解形、神二者的关系。
与苏轼同时而稍后的晁说之《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他显然是主张神似出于形似、形神兼重,且不赞成苏轼之说的。
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更说:“东坡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
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
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
”而元人汤垕《画鉴》所论,正与此相反:“今之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以形似为末。
即如李伯时画人物,吴道子后一人而已,犹不免于形似之失。
盖其妙处在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东坡先生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仆平生不惟得看画法于此诗,至于作诗之法,亦由此悟。
”又有调和二家之说者。
明人李贽《焚书·诗画》道:“东坡先生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升庵(杨慎)曰:‘此言画贵神,诗贵韵也。
然其言偏,未是至者。
’晁以道和之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其论始定。
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得意非画外。
因复和之曰:画不徒写形,正要神明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苏轼之本意究竟为何,形似与神似有无矛盾,诗与画是否对形、神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这里且不去详辩,引述这桩公案只是为了说明,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和作品构成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而且,形与神的关系至为密切,我们既不能舍神以论形,亦不能舍形以论神。
神因形显,形以神生,以神寄形,以形写神,这是我们讨论形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山水画的发展方面。
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拥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与价值。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1. 国风化与文人主义宋代山水画强调国风化和文人主义,注重表现人文情怀、哲理思考等内在感悟。
不再只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写照,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作品中。
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较为深邃和富有思想性的特点。
2. 淡雅传神与空灵意境宋代山水画通常采用淡雅色彩,倾向于用轻柔而含蓄的笔墨来描绘景物。
由于线条简洁、笔触细腻而流畅,在表现气象、纹理和光影效果上非常出色。
此外,通过运用拟声法和写意手法,宋代山水画家能够迅速捕捉并准确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创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3. 以山为主题的独特表现与前代绘画相比,宋代山水画更加突出对山的描绘。
宋代画家普遍具有对山水景观的情感和理解,他们通过笔墨技巧将山峦的形态、纹理和远近透视表达得十分生动而精准。
同时,还注重通过巧妙运用负空间和留白来创造出景深感,并加强对气势、奇幻与平衡的表现。
4. 钩法与枯法的运用钩法和枯法是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特色技法。
钩法主要是运用顿挫起伏的笔触来勾勒物象轮廓线条,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动感;枯法则强调利用干笔、断形或断句等手法来简洁地表现景物之美。
这两种技法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宋代山水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5. 追求“风骨”的产生宋代山水画家追求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文人风骨,注重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追求体现了审美上的超越,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总之,宋代山水画以其淡雅、含蓄的笔墨风格、对自然景物精准而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文人情怀和哲理意蕴等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时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写实主义为基础,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
宋代山水画家注
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真实细节和气氛,尽可能地还原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呈现出自然的神韵和气息。
2. 手法多样,颜色鲜艳,色彩丰富。
宋代山水画家运用各种手法,如皴、点、染、描、挂等,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感。
同时,他们使用鲜艳明亮的颜料,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 重视意境,注重意蕴和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表达画
面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和情感内涵,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使山水画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4. 突出人文色彩,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宋代山水画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画家们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和形态塑造,使人物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
总之,宋代山水画在继承唐代山水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意蕴的深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宋代字画的美学特点1. 说起宋代的字画,那可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它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学特点。
2. 宋代的画风讲究"形神兼备",画个鸟儿不光要画得像,还得把那神韵画出来。
就像画只老鹰,光是看着都能感觉到它那威风凛凛的气势,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飞出来似的!3. 说到构图,宋画可有意思了。
画家们特别喜欢"留白",就像现在的人拍照喜欢美颜一样,宋代画家也有自己的"美颜术"。
一幅山水画,该空的地方就大胆地空着,让人看了直觉得耳目一新。
4. 宋代的画讲究工整细腻,那些画工们简直像是在显微镜下作画似的!你瞧瞧那些花鸟画,连鸟儿羽毛上的纹路都清清楚楚,花瓣上的露珠仿佛下一秒就要滴下来。
5. 色彩运用上,宋画讲究含蓄。
不像咱们现在喜欢五颜六色,人家用墨色就能把整个世界的美都展现出来。
淡淡的,素素的,看着特别耐看,就像是个温婉的古代美人。
6. 宋代的字体艺术也是一绝!那些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有棱有角的,像是从石头上劈出来的一样。
再看那些行书,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看得人心旷神怡。
7. 宋代画家特别注重写实,画只猫都得把猫的胡须画得一根不差。
听说有个画家专门养了一只猫,天天盯着猫看,就为了把猫画得更像。
这敬业精神,现在想想都觉得佩服!8. 题材方面可丰富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应有尽有。
最有意思的是,画家们还喜欢在画上题诗,让整幅画既有看头又有读头。
9. 宋代的画还特别讲究意境。
比如画个竹子,不光是把竹子画得像,还得把那种傲霜斗雪的气节画出来。
这就像是在画里藏了个哲理,让人看了直想琢磨。
10. 技法上,宋画讲究"双钩填彩"。
说白了就是先用墨线勾勒轮廓,再往里面填色。
这活儿可不简单,手抖一下就得重画,比现在玩手机游戏还费劲!11. 宋代画家还特别重视写生。
不管画山水还是花鸟,都得亲眼看过才行。
有的画家为了画好一幅山水画,能在山里待上好几个月,这认真劲儿真是没谁了!12. 要说宋代字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融在里面了。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摘要:南宋四家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新风,其独特的绘画风貌可以完美地兼容于陶瓷绘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南宋四家笔意如何在现代陶瓷山水画中进行创作。
笔者将介绍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贡献,并探讨四家的笔意特点,包括笔墨运用、构图和意境表达,以及我们如何借鉴南宋四家的笔意,并将其应用于现代陶瓷山水画中。
关键词:陶瓷绘画;中国画;陶瓷设计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50—(03)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ush Meaning of the Four Schools of Southern Song in Ceramic Painting0引言 南宋四家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史称南宋画院时期。
他们留下了《清溪渔隐图》《四景山水图》《梅石溪凫图》等传世名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艺术观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画作记录了南宋社会的风貌与山水画审美之变迁,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南宋四家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他们各自注重不同的画法、技巧和意境表达,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并形成了一个主导时风的流派,对后世画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四家的山水画作品所表现的独特美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感悟自然的机会。
这些作品以其凝练的笔墨、精妙的构图、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宁静之感,可以激发观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不得不忍受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南宋四家的笔意融入瓷本山水画创作之中,以美化生活及工作场景。
这样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陶瓷艺术语言的探索。
1当代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和特点 山水画图式在陶瓷绘画上自古便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多应用于陶瓷壁画、瓷器绘画、瓷砖绘画等方面。
2002重庆大学1. 简述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2.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五代时期四个以上代表画家。
3.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风格特色是什么?简述文艺复兴“三杰”艺术特色。
4. 佛教出入中国时佛教的雕塑风格是什么?它来源是什么?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是哪个?5. 试比较中国文人画和西方古典绘画在题材和形式上的差异。
6. 试述二战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7. 描述你所了解中国当代最前卫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并加以评价。
8. 表述一个你所了解的最新艺术概念并加以评价。
2003重庆大学美术史及理论1. 简述埃及的绘画艺术、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艺术最典型的程式化风格以及两地区艺术的区别。
2. 简述花鸟画在五代时期的两种主要风格的概况。
3. 19世纪欧洲的艺术中心是哪里?并列举该世纪有哪些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发展。
4. 中国南北朝是绘画理论的大发展时期,请列举两位理论家及其作品的划时代意义。
5. 试述19世纪末俄罗斯绘画中作重要的一个组织和两个以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风格。
6. 试述后印象主义的审美着眼点和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画家。
2004重庆大学新艺术运动达达派1. 简述古希腊几个艺术分期的雕塑和瓶画艺术风格之变。
2. 简述中国院体画在五代、北宋时期发展的概况。
3. 简述中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发展的概况。
4. 比较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
5. 三星堆铜像和中原青铜艺术有什么异同?6. 从视觉形象看,宋文化和唐文化主要有哪些区别?7. 明朝版画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是什么?8. 评论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9. 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艺术主张和主要作品?2004华东师范名词解释根特祭坛画巴洛克马蒂斯六法论徐渭简答1. “元朝三杰”的艺术风格及其差别。
2. 简述浪漫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及其代表画家、代表作。
3.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论述1. 乔托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阐述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主张,论述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院体画与文人画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与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而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 ,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所画出于自娱 ,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观察和描绘自然。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细节描写和写实,讲究察物半存、揣摩细致,力求在画中表现出自然的真实。
丰满的山石,曲折的河流,婉转的树木,在宋代山水画中表现得十分逼真。
2. 墨色浓郁,勾勒丰富。
宋代山水画家的画风以笔墨浓重,线条明快为主。
他们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轮廓和气息,刻画出深邃的山峰和奔流的江河,并且在用笔技法上,独具匠心。
3. 关注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宋代山水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现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他们常在山水画中表现诗意,传递情感,善于以画传意,用画解说。
这也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4. 重视空间布局和透视效果。
宋代山水画家们在作画中,十分注重空间的布局和透视效果的处理,这些技巧使得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更加强烈,画面更为立体感和场景感。
综上所述,宋代山水画以其细腻、简练、写实而著称,它不仅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者:何利兵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画论中“以形写神”这一原则的画理有着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为绘画创作、塑造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形写神就是在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艺术形象完美地传达出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神,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超越客观物象的外部特征,强调主观情怀的流露和创造作用,使艺术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中国画形神再认识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的画理所反映的正是绘画中外在形和内在神的辩证关系,更是“迁想妙得”内涵的衍射、推移。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古代画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同时也看到了形神关系的对立统一。
因此,为了达到形神俱佳、和谐统一,形的表现可以灵活,不拘泥于纯客观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是着力于强调客观物象内在精神的主观把握和画家主观情感的传达。
中国绘画是借笔墨立象,是人精神活动的显现,因而不同于客观形象的被动描摹,主要是指通过再加工的绘画形象,表达和流露人的精神情感,表现画面精神内涵。
这说明绘画作品形是载体,神才是目的。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美学考察艺术作品的一对范畴。
从哲学或美学的角度看,“形”属于物质,“神”是精神状态,形体与精神矛盾而又统一,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俱伤。
“作画易而神难,形者其体形也,神者其神貌也”。
“以形写神”要求通过物象的外部视觉特征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精神、品质等。
“形”与“神”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统一;有形无神则为欺世,有神无形则为媚俗。
神以形为基础,形以神来展示。
只有使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精神实现,作品才富有生命力,而艺术形象精神的实现,当然要借助于“形”,但这个“形”是主观意义上的形,而非客观存在的具体的实物,是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升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形。
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神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形之中,是通过形来表现,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美学思想。
宋-梁楷《泼墨仙人图》赏析梁楷,生卒年不详,祖籍东平(在今山东省东平),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
南宋宁宗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为画院侍诏,赐金带不受,把其挂于院内扬长而去。
梁楷性好酒,行为狂放,自号“梁风子”,因被人称为“梁疯子”。
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初师贾师古,中年后承宋初石恪画法,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自成一格,是南宋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泼墨仙人》是梁楷泼墨画法的一件代表作,表现了一位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
古代评论家多赞梁楷的画“描写飘逸”,这是对其画风的总结,又是对其创新的首肯。
“逸”是我国古代评画的一个重要标准,唐代朱景玄于“神、妙、能”三品之后又列以“不拘常法”为特征的“逸”品,宋代黄休复提“逸”格于“神”品之上。
这似乎仅仅是品位排列次第的问题,却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画家对新的审美情趣的追求。
所谓“逸”格的特点,是“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神俱,得之自然。
”(引自《益州名画录》)即指那种自由奔放、意趣超旷、萧洒自然、不尚法度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倡导,对以后的中国绘画影响很大。
但论人物画的“逸”格代表,当首推梁楷。
“画法始从梁楷变”(《南宋院画录》引古汴赵由樵语)这“变”曾被夏文彦概括为“飘逸”(引自《图绘宝鉴》)二字,即对“逸”格的追求。
《泼墨仙人》集中体现了梁楷的这种追求。
画面上没有对仙人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没有用猷劲的线条描绘头部,而是通体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造成视觉上的扑朔迷离。
并且有意识地压缩了五官的正常距离,绝妙的表现了仙人清高超脱、不屑凡俗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画面中那浑重而清透、粗阔而有致的大片泼墨,真是笔简神具,得之自然,深得简略闲逸之气。
梁楷深通禅理,生性狂放,嗜酒自乐,人称"梁疯子"。
《泼墨仙人图》便是其传世名作。
此画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简练手法,用蘸墨大笔,廖廖几笔,如墨泼纸,信笔而成,描绘出一个醉醺醺的神仙形象来。
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特点
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种山水画风格,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图严谨:南宋院体山水画的构图十分严谨,注重画面布局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通常采用远近法、高远法、层叠法等构图方法,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2. 笔墨精妙: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笔墨运用十分精妙,注重笔墨的节奏感和线条的质感。
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3. 写实风格:南宋院体山水画注重写实风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刻画,力求表现其真实形态和特点。
同时,在写实的基础上,也注重画面的艺术加工和创作,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 情感表达:南宋院体山水画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感人,也增加了画面的艺术价值。
5. 文化内涵:南宋院体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画面所表现的山水景物和意境,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这种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使南宋院体山水画具有了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价值。
总之,南宋院体山水画以其严谨的构图、精妙的笔墨、写实的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第6单元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公元907年至1279年)一、名词解释1.灵岩寺彩塑答: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塑罗汉。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生动入微,呼之欲出。
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
这些彩塑罗汉像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生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2.晋祠圣母殿彩塑答:晋祠圣母殿彩塑为塑造于宋代晋祠圣母殿内的彩绘泥塑,是为祭祀西周武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所建。
在圣母殿中塑圣母及四十二个侍从像,殿内正中帐内为圣母坐像:圣母坐木制方座,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双手隐于袖中,一置胸前,一置腿上,蟒袍自两膝向下沿方座垂下,整个塑像呈稳定的三角形,形态显得特别端庄。
塑像既吸收了佛教造像的传统,又据不同题材有所变化。
座后屏风皆绘以水波纹装饰,也是宋代流行的手法。
侍从相中有侍女三十三尊,手中各持一物,各守职事。
她们面庞丰满,眉宇间细微的起伏都显露出少女的妩媚,且随年龄的长幼,各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风度。
她们有的持巾俯首,有的持物而立,细致的身姿动态的处理,使人物富有生气,体现了宋代雕塑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
衣纹的塑造也体现出雕塑家高超的技艺。
3.《李白行吟图》答:《李白行吟图》是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原藏于圆明园,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画采用减笔技法,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
《李白行吟图》体现了大胆的画风,虽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
解读南宋院体花鸟画艺术特色张春霞【摘要】中国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传统五代画风,画法多宗“徐黄”二体,而黄体“钩勒填彩,旨趣秾艳”的富贵意绪更为后世所尚.从宋初静谧安宁、细腻秾丽的“黄家富贵”之风到崔白的清雅韶秀,体现了宋代文化特点的独有风貌;从穷工极妍、典雅秾丽的北宋画院到南宋精工严谨的新颖体貌,无不诠释了宋代院体花鸟画的演变历程.南宋院体画承续北宋院体绘画的路径,南宋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好的发展,主导了艺术生活繁荣丰富的社会场景和雅致秀润的时代风尚.【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4【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精细平实;清雅秀润;写实承续;尺寸之景【作者】张春霞【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南宋院体花鸟画沿续北宋院体“格物穷理”的认真态度,追求“尚细”形式,工笔绘制山石树木、花草鸟兽,追求画面造型精细平实,用笔法度严谨。
古人所谓的“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用笔的轻重、疾徐、曲直等变化,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语言,是画家提炼自然物体客观形象,从客观形象转移成主观形象,融入个人的情思心绪,创造艺术魅力的基本手段。
中国花鸟画中的“线”是画家主观地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出来的,它概括了客观物象的轮廓特征。
中国画作品中的空间感、体积感往往都是通过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刚柔表现出来;画面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往往也是画家们通过用线,体会运笔过程的中锋、藏锋、侧锋、漏锋的转、折、提、按等运笔轨迹。
伍蠡甫曾在《中国画论研究》中说:“所谓线条,意味着‘形而上’的‘道’或表现途径,自始至终缀合意笔,懂理心物,统一主观与客观,从而概括出艺术形象。
简言之,国画线条具有创造艺术美的巨大功能。
”由此可见,中国花鸟画中的线条不但具有造型功能,还可以起到以形传神、表情言意的作用。
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可行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审美评价标准探析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宋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与风格流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北宋绘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多样化的风格流派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北宋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并对其主要的风格流派进行概述。
一、北宋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1.内敛与淡泊:北宋时期出现了“文人”画家,他们不再依附于宫廷和权贵,追求个人独立性和自由创作。
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内敛、淡泊,强调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琐事之感悟。
2.以山水为主题:在北宋时期,山水画成为主导形式。
这与农村社会中融合自然环境、重视田园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
北宋山水画注重景物表现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并通过线条、笔墨、构图等手法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3.细腻与写实:北宋绘画追求精神境界的表达,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准确的写实。
画家以批画手法表现景物的独特细腻之美,通过反复描摹、用笔作青石纹理、树皮纹路等方式,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色。
4.墨韵与意境:北宋时期,墨韵成为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因素。
画家们运用不同的墨色将人物、山水或花鸟描摹得灵动有致,这种墨韵兼具虚与实、深与浅、浓与淡等变化,能够营造出优雅而富有艺术意味的意境。
二、北宋绘画艺术的风格流派1.北宗派:北宗派是北宋时期最为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山水画流派。
以敦煌壁画为源头,突破了“南方构图”的传统观念,注重景物间视角转换和透视关系,形成了庄严肃穆而有空灵感悟的艺术风格。
2.宋宜画派:宋宜画派是北宋时期婉约山水画的代表。
画家们以秀丽、细腻的线条和温和、柔美的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作品带有浓郁的写意性和韵律感。
3.文人画:文人画是北宋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流派,强调个体的感悟与表达。
文人们常常通过绘制自己空灵幽远、富有禅意的境界来表现内涵与意境,并运用诗词与绘画相结合,产生了深刻而独特的艺术效果。
4.花鸟画:尽管以山水为主题,但北宋时期也有许多出色的花鸟画家。
谈北宋院体山水画中“以形写神”的写实观一、北宋前形神观的历史渊源北宋形神观是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绘画就有了“应物象形”的基本要求。
战国《韩非子》中说:“客有为齐王画者。
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
可见当时的绘画的难易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实能力的高低。
绘画发展至汉代,在注重形似的同时也注重把握人物的神态。
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说“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
认为不仅仅要把握人物的外形,还应注重人物气质的表现。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带来了艺术的觉醒,加之人物品藻风气的盛行,在绘画中更加注重对人物神质的追求。
顾恺之认为“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晴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
神似是建立在对形似的准确把握之上,一毫之差神气俱失。
南朝谢赫在继承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法,其中第一法“气韵生动”与顾恺之的神似说相类似,其他五法为传人物之神提供技法上的支撑。
魏晋时期除人物画论外,山水画论也开始出现,主要代表作是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将人物画的形神关系应用到山水画理论中,并初步涉及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问题。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卧游”的思想,主张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代替远游。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宗炳“卧游”思想对北宋绘画功能论的影响很大。
郭熙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也是此意。
宗炳还倡导“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实主义观点,对于自然山水的表现方法问题,提出了近大远小的“远暎法”。
“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坚划三寸,当千韧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
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牡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这种对山水的观察方法可以将山水态势与灵气纳入有限的画面之中,对北宋山水画空间的开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郭熙”三远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他还认为画家的品行修养对山水画创作有着重要作用,“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
”。
王微在《叙画》中谈到了山水画的象征性问题,即“眉额颊辅,若晏笑兮”。
在用笔问题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曲以为崇高,趣以为方丈。
以轰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龙准。
”以上两篇山水画论,标志着早期山水画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其中的“卧游”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方法等问题,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对笔法进一步的探索的同时,对墨法也有了初步的涉及。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明确提出了用笔是传神立意的根本途径。
在用墨问题上,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对于用墨有了初步的理解,并提出了墨分五色的观点。
这一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由朦胧走向成熟的转折点,笔墨观的提出为山水画的以形写神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日益成熟,特别是以荆浩《笔法记》为代表,对北宋院体山水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笔墨运用上进一步具体化,使其有一定的可操性。
提出:“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认为即要遵循用笔的基本法则,又要灵活变通;主张“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坚持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态。
更为重要的是,荆浩将前代的形神观进一步应用于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并有创新性发展。
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六要”等观点,这些都对北宋院体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于如何才能夺物象之真,荆浩认为,首先要对山水进行写生,“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可见,真即形神兼备,只有“遍而赏之”,方为求“真”之基础。
在观察方法问题上,荆浩还力主远近法的结合,“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
山立宾主,水注往来。
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弯,模树柯,安坡脚。
山知曲折,峦要崔巍。
石分三面,路看两歧。
溪涧隐显,曲岸高低。
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
”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的空间表现方法为北宋院体画家直接继承。
综上所述,北宋前山水理论的提出与实践,对北宋院体山水画以形写神写实面貌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表现出“以形写神”的“写实”观北宋是一个绘画理论非常兴盛的时代,文人在诗词歌赋之余论画,院体画家在绘画之余也论画。
因此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论更加注重绘画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具指导意义。
伴随着山水画实践的日臻成熟,传神观发展至北宋更具时代特点。
魏晋时期绘画所说的“神”多用于人物画,至北宋,从人物有神已经发展至万物有神的层面,如邓椿在《画继》中就说,“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
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己矣。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通过含毫运思,也就是艺术构思,曲尽其态,最后才能得物之神韵。
北宋理学兴盛,“理”是指世间万物的内在规律,类似于绘画中的“神”,从北宋人对“理”的普遍追求可以说明,在北宋,对“神”的认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郭熙作为北宋院体山水画家的代表在艺术创作与理论著作上皆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在其著作及绘画中充分表现出了北宋院体画家以形写神的写实观。
郭熙,河阳温县人,据记载,郭熙从道家之学,喜爱游历山水,绘画天赋很高,少年便已成名,取法李成,最后因画名被朝廷征调进京,得宠于神宗朝。
郭熙的《林泉高致》据传是其子根据郭熙生前著作整理而成,共分六部分,郭熙的写实观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山水训》中。
以下分别从郭熙实现“以形写神”写实面貌的艺术观察方式、画家的艺术修养与创作和空间表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观察方式1、“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郭熙认为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画家应该将自己融入到自然山水中仔细观察,认真体会。
中国画强调的也并非是对景写生,而是注重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受。
郭熙继承了五代师造化的传统,提出了“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的观点。
其中一个“夺”字反应出了画家在艺术表现中的主体能动性。
在具体的观察方法上,郭熙又提出了“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点,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去观察,这样对山水才能有一个全面的真实感受。
“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显然是继承荆浩“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的观察方式。
远观则要表现出山水的整体态势,近观要准确表现出山石树木的组织结构。
在观察自然山水时要从整体出发,又要注重细节,有取有舍,要灵活有变化。
“质”是指山石的组织结构。
只有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会产生不同的皴法,形成不同的艺术风貌。
因此,这种观察表现方式的提出为山水画的写实性创作提供了保障。
2、以情观景山水画创作并不是照搬自然,而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情观景。
《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的描绘便充满了感情色彩。
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可见自然山水在作者眼中已经完全拟人化。
正是因为在山水画中加入了人的主观感情,才使山水有了神韵,而人与人的感情色彩又各不相同,因此才能推陈出新,形成不同的山水画风格。
因此,北宋院体画山水以形写神的写实画风的形成根源于画家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和观察方式的转变。
(二)画家的艺术修养与创作1、“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神似是形似高层次的表现,由形表现出物之神韵,除了有一定的绘画技巧与生活体验外,还要具备全面而丰富的品行修养。
“看山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低。
”郭熙所说的林泉之心是一种虚静的精神修养,这种修养对作品的格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具体从“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四个方面做出了解释。
2、画之“大象”、“大意”山水画创作是建立在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体验基础之上的。
在曲尽其态之前还要有一个含毫运思的过程,因为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画家的构思,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写。
在对自然“饱游沃看”之后,将物象在心中进行取舍、提炼并历历罗列于胸中,最后才能见之于笔下,在这其中便有着构思的过程。
“其体者乃描写形态骨骼之法也。
运于胸次,意在笔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呢?郭熙认为“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
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咎在于索取不精粹也。
”山水奇秀无穷,如果都画出来,和地图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因此要对物象进行取舍,整合,提炼,抓住山水的内在规律,体现出水的大象大意便是成功的作品。
“大象”、“大意”便是山水的质感、神韵以及规律性的东西。
山水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有其规律,通过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取其精粹,进行取舍,按照山水美的规律将不同的物象联系起来。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画家将草木、烟云、亭榭等因素巧妙的进行整合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现出了山水的神采。
“远”是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关于“远”的论述由来已久,东晋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说:“西去山,别详其远近”。
虽然当时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但可以看出当时已对山水有了远的认识。
宗炳提出“远暎法”,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去观察自然山水。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梁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可见当时已经非常重视山水画的空间表现问题。
画家将艺术构思转变为现实作品需要一定的表现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郭熙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就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三远”空间表现方法是郭熙的突出贡献之一,他将荆浩的远近法进一步具体化,分为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高远表现的是从山下仰望山巅时山之高耸、雄壮的整体气势,北宋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便是一幅突出表现山之高远的杰作。
画中山下一块巨石横卧当中。
主峰拔地而起,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