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17
登峰造极的地步。
或许山水花鸟人物对于人们来说没有什么特别涵义。
然马夏此时,山水画已经越过花鸟、人物画占据上风,实际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到盛行密不可分,天理世界理论的流行,在文人雅士的表现题材方面自然而然地使山水取代了花鸟人物。
我们纵观美术史,山水画的成熟发展及深入,与宋明理学的发展深入相伴相随,虽不能说宋明理学完全决定山水画的成就,但是离开宋明理学思想观念的深入人心的背景,山水画绝对不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第二节南宋马、夏为代表“水墨刚劲”派的画体研究一、“画理”与“画体”气是朱熹理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转换为中国绘画之理解,既是“体(形)”。
古人常说“结体”,不说“造型”,“造型”应属外来词汇,而中国画的“体”与中国画之“形”或者“象”有着密切关系,有时可以互换,但中国之“形”与西方之“型”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画的“形”是由理而成的,具有主观性,普遍性,意象性,是人文的、辩证的。
而西方“型”,是客观的、具象的,科学的。
中国画的形由笔墨而结成“体”,是胸中丘壑在笔底的显现,胸中丘壑跟眼中丘壑不太一样,是眼中丘壑,自然丘壑在理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对自然物象的普遍规律性的认识,并通过用笔把它表现出来形成笔下丘壑。
笔墨是结体的质料,通过黑白、虚实、疏密、聚散、简繁、碰让、断连等等共通的内在关系表现出来。
所以古代画论里有“笔精墨妙”,也有“体格精微”之说,唐寅题刘松年的《春山仙隐图》谓“体格高雅,彩绘清润”。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形而下之“体”是非常重要,由理生体,而体反映理。
所以说“理(道)——体(形),是中国画之根本”(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
二、马、夏为代表的“水墨刚劲”派画体特点马、夏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在树、石、水、房屋等的形体特点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北宋山水画家的树画得一般比较繁复,平正,更合符于自然,马夏山水画的树简约,取势较为险绝,更合符于理想。
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南宋四家”夏圭夏圭,南宋画家,宋宁宗年间任画院待诏,早年多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下笔厚重,画风苍劲淳朴。
夏圭擅长用墨,他的水墨画堪称出神入化,有人评价“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夏圭吸收前人李唐、范宽、米芾、米友仁画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与李唐、马远、刘松年并称为“南宋四家”,有《溪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山川钟秀图》《松崖客话图》等作品传世。
还记得载道文化上周介绍的南宋画家马远吗?夏圭是马远同时代的人物,人们将他们并称为“马夏”。
马远有别号“马一角”,夏圭也有自己的别号。
夏圭山水画的构图常集中在画面的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深远,这为他赢得了“夏半边”的名号。
扇页画《山腰楼观图》就反映了夏圭的这种构图风格。
夏圭《山腰楼观图》在《山腰楼观图》中,画面左侧奇峰矗立,一处楼阁隐没在林莽之中,右侧以大片的留白表现天空。
本作表现的是远眺山林那浩大空濛的感觉,图中奇峰之下雾霭沉沉,与右侧天空相连,使奇峰山巅仿佛悬于天上,极为抓人眼球,画家构图功底扎实,整个画面全无头重脚轻之感。
夏圭的画法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山腰楼观图》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
夏圭《烟岫林居图》《烟岫林居图》是夏圭绘制的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水墨扇面画,它同样体现了夏圭的“夏半边”构图风格。
本作表现的是身在山林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那种云山雾罩的感觉。
在画面中,远景空濛,山石劲峭,林木挺拔,所有景物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
《烟岫林居图》绘画意境苍茫幽深、洗练通透,将水墨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深山烟岫之中。
夏圭《梧竹溪塘图》《梧竹溪塘图》是夏圭绘制的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水墨画页。
本作表现的是山林深处的一处小景,虽然也采用了“夏半边”的构图,但却没有前两幅作品博大的气势,而是彰显了景物细腻、雅致的特点。
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空濛,溪水潺潺,水际翠竹丛生,梧桐树枝叶繁茂;画房舍不用界尺,随意勾出,似不经意,却意趣无穷;房屋草木疏朗简洁、布局巧妙。
夏圭的画风的特点是什么夏圭,南宋画家。
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
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夏圭的画风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夏圭的画风的特点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远、夏圭。
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
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
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
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
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
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
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
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
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
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
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浅析马远、夏圭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刘雄飞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27期【摘要】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山水画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东晋到清代都广为流传。
作为山水画家,应回归自然,山水画的意境从触景生情来,借景抒情并上升到精神实质,从而获得深远的意境。
山水画情感具有创作优势,受到佛道教的影响,追求“人画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从而在画面中表现出这种意境。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特色;审美特征“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范畴,是构成艺术美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可见意境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马远、夏圭画的意境分析研究,笔者进行编辑整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有着积极意义。
一、山水画简介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二、南宋山水画(一)南宋山水画的特点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勾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之,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苍茫。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技巧体现了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
(二)南宋山水画的构图情趣南宋山水画构图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山水画不一定非要居中而绘,构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偏山斜水别有情趣。
南宋时期有马元、夏圭合称“马夏”,他们将偏山斜水演绎得饶有意趣,深受大家喜爱,通过对画面形象的夸张、变形,通过对构图的分割、解构、反常规的处理等,化笔墨为情趣,化景物为情趣,化构图为情趣,使画面呈现出有情趣的美感。
2020·02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画家,画史常以“马夏”并称。
“马一角,夏半边”仅仅点明了马夏山水画的图式特点,并不代表南宋院体山水画只在图式上有所改变。
例如笔法,从前朝的披麻皴、雨点皴、小斧劈皴等较为浓密的皴法变为利落洒脱的大斧劈皴,墨色淋漓,一改前朝院体山水画写实工细的风格。
尽管笔墨外露,往往用大斧劈皴在小幅画上写边角之景,但画面的意境和构景却是含蓄的,格外留意画面的留白和气韵的流露。
马、夏作品的画面中隐隐表达出悠远、宁静的诗意气氛,与北宋前朝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截然不同。
可见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在笔墨、图式以及题材上的转变,由此整体上升到了审美趣味的变化。
《艺苑卮言》有言:“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
”[1]文章通过研究马远、夏圭山水画探讨南宋院体山水画变化的缘由,以对这段美术史有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
一、李唐对马夏山水画笔法以及图式的影响关于南宋山水边角构图自明代起有“残山剩水”说,进入20世纪后有“环境地理说”“老庄哲学说”等等,有的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释,有的从地理或者意识形态上剖析,有的还从御题留白角度分析。
这些研究各有其学术价值,使用资料及提出的论说也是后世研究者们的起始点。
对马远、夏圭产生影响最深的画家是李唐。
李唐是南宋院体山水风格的首创者,靖康之变后他南渡临安,恰逢宋高宗赵构经营画院,据邓椿《画继》记载,李唐“乱离后至临安,年已八十”[2]。
《图绘宝鉴》记载“高宗雅爱之,尝题《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3]。
元人宋杞在李唐《采薇图》题跋云:“宋高宗南渡,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与焉,院画之名盖始诸此。
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
”《画继补遗》记载“亦常见高宗称叹其画《晋文公复国图》,有以见高宗推爱唐画也。
”[4]李唐南渡至临安画院后已是一个德高望重,且受到皇帝厚爱的画家。
宋夏圭山水画: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夏圭,(1180-1230)南宋画家。
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四大家之一,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
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
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宋夏圭寒林对雪图绢本 154x70cm 嘉德2009 成交价134万元夏圭《寒林对雪图》是从日本回流的中国宋代名家作品。
元代重要的鉴藏家袁桷题跋为:满林寒色冻云垂,正是雪深三尺时。
两翁相对浑无事,门外风严知不知。
《寒林对雪图》以空濛的山林为背景,在笔法上,多用浓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
山石用大斧劈皴,画笔峭拔刚劲,充分表现了夏圭独特的风格,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
左边的两棵树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之后,坚毅挺拔,山下悬壁劲树横枝,与远近重叠的峰峦相互辉映;山头茅屋、围栅信手挥就,线条富有变化和张力。
树叶与点苔用赭色和墨色交替点缀,树干瘦硬如铁,多呈横斜曲折之态,与右边探头而望的小树枝遥相呼应,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山林中的茅庐里,两位长者促膝畅谈,浑然不知窗外的寒冷早已凝固。
整幅画面宁静安详,神韵精致,气脉贯通,格局新颖。
夏圭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整个画面中心靠左半边,进一步把北宋重峦叠嶂式的繁复构图改变为局部突出的描绘。
画面留较多空白,“计白当墨”,虚中有实,使境界显得很开阔。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摘要:南宋四家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新风,其独特的绘画风貌可以完美地兼容于陶瓷绘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南宋四家笔意如何在现代陶瓷山水画中进行创作。
笔者将介绍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贡献,并探讨四家的笔意特点,包括笔墨运用、构图和意境表达,以及我们如何借鉴南宋四家的笔意,并将其应用于现代陶瓷山水画中。
关键词:陶瓷绘画;中国画;陶瓷设计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50—(03)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ush Meaning of the Four Schools of Southern Song in Ceramic Painting0引言 南宋四家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史称南宋画院时期。
他们留下了《清溪渔隐图》《四景山水图》《梅石溪凫图》等传世名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艺术观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画作记录了南宋社会的风貌与山水画审美之变迁,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南宋四家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他们各自注重不同的画法、技巧和意境表达,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并形成了一个主导时风的流派,对后世画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四家的山水画作品所表现的独特美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感悟自然的机会。
这些作品以其凝练的笔墨、精妙的构图、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宁静之感,可以激发观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不得不忍受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南宋四家的笔意融入瓷本山水画创作之中,以美化生活及工作场景。
这样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陶瓷艺术语言的探索。
1当代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和特点 山水画图式在陶瓷绘画上自古便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多应用于陶瓷壁画、瓷器绘画、瓷砖绘画等方面。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确答案:唐代山水画家张璪的名言。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内心的感受。
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三远”正确答案:郭熙的山水画论中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远、高远、平远。
出自其著作《林泉高致》中。
3.六要正确答案:绘画创作的六个要领,由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包括“气、韵、思、景、笔、墨”这三对范畴,将谢赫“六法”作了专题的发挥,代表了山水画在五代逐渐取代人物画成为画坛主流的新趋势。
4.“吴带当风”正确答案:中国画术语。
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
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画法,他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5.十八描正确答案: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十八种不同的线描方法。
6.徐黄异体正确答案: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熙、黄筌的一种评论。
徐熙、黄筌同是花鸟画家。
黄筌讲求用色,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点,追求形象逼真和画面的生趣,代表作《写生珍禽图》。
徐熙讲求用墨,多取水墨淡彩的方法,创立了水墨渲染的“野逸”风格,代表作《雪竹图》。
7.米氏云山正确答案:是宋代山水画派之一,又称“米家山水”。
其创始人是米芾,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
主要描绘云烟掩映的江南山川景色,采用泼墨法,参以积墨和破墨,又常用焦墨提神,其精妙在于见笔见墨,属水墨大写意画法,对水墨山水画发展影响很大。
8.松江派正确答案:又名“华亭派”,以顾正谊为创始,董其昌为代表。
因其主要成员都是当时的松江府人而命名松江派,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9.《千里江山图》正确答案: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
高中《美术鉴赏》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一)第一单元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主题一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1、美术鉴赏的含义:它是观者运用感知、经验和相关知识对各类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以此获得深层的精神满足和审美理解的过程。
2、艺术美: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美术自身的“美”,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3、典型形象(艺术典型):这种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4、《捣练图》唐代张萱【作品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开化,女性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仕女画得到重大发展, 《捣练图》就是这一时期仕女画名家张萱的重要代表作。
【作品内容】《捣练图》全卷共12个人,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按照制丝生产顺序分为捣练、理线、熨练三个部分。
宫女们服饰非常华丽,体态丰腴,人物动作亲切自然,细节刻画生动,尤其是在绢下面好奇窥视的女孩儿,畏热回首煽火的女童,体现出画家对生活观察入微和对生活乐趣的美好向往。
【艺术特色】这是一幅绢本设色工笔重彩人物长卷,全画采用了连环画构图,以及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各个部分之间衔接生动自然。
线条的运用则从传统繁密均匀中脱颖而出,加以提炼,简练而流畅。
画面赋色艳丽而不冗杂,鲜明而不单调,人物采用朱色晕染耳根,妆容精致,给人以细腻的美感。
【整体评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大唐繁华昌盛的重要见证,在唐朝仕女画中占据举足轻重5、朱耷:a、号八大山人,签名神似“哭之笑之”。
以花鸟画著称,继承了陈淳、徐渭的传统,却能借古开今,自抒性灵,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
b、构图奇特,白眼瞪天。
笔墨精粹简练,构图简约空灵,造型诙谐怪诞。
c、以象征、寓意、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国破家亡之痛。
分析南宋院体和明代浙派的异同不同艺术门类的流派同时在相近地域出现,在当时社会情景所笼罩下,容易有着较多共通之处。
以杭州为活动中心的南宋“院体”山水画与“浙派”共同受当时社会的影响,有着相同的时代特色。
在流传方式、技术要求、风格追求、技法演变等方面有着较多相似性与同步性。
南宋“院体”山水画及“浙派”均创造了反映时代特色的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南宋,“以小观大”成为院画家们创作和观者欣赏的最主要方法,它是“边角之景”的绘画形式在美学思想上的反映。
此时的“小”已经不是体积被缩小的全景山水的个体,而是一个浓缩的点,是画家深入观察和深刻认识对象后提炼而出的点,并由此点作为物象之灵魂、意境之窗口。
所以,南宋山水画的创作不再是着眼于高山大川的恢宏和博大,而是转向了物象本身的内在生命和意蕴。
这大大增强了南宋绘画的概括性、含蓄性和象征性,并且能够寡中见众、内中见外、近中见远、物中见情。
中国画学热衷于“小”的趣味,在南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南宋山水画风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它是与局部特写的“边角之景”一脉相承的。
前者是由后者带动的产物,是顺应了后者的形式变化而出现的技法改革。
“边角之景”使得视角上从“以大观小”变为“以小观大”,视觉上从“远观其势”变为“近取其质”。
如此以来,对山势的表达转变为对石质的描绘,包括其他草木等物,在画面上都要从朦胧的“势状”向切实的“质感”转变。
从前的那些雨点皴、披麻皴、云头皴、拖泥带水皴等便不再适于这种表现,于是清刚利爽的大斧劈皴便应时而生。
特别是当边角之景和局部特写从扇面小形制回归到长卷、立轴的大画面上,这进一步放大和凸显出山石等物坚硬、凝重的质感,大斧劈皴的侧笔猛扫,锋芒毕露,恰能实现画面所需要的质感效果。
中国明代绘画流派。
因开创人戴进为浙江人,故名之。
其主要成员还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
戴进、吴伟等也曾一度服务于宫廷。
在继承传统和艺术追求上,浙派与当时的院派(亦称院体),同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南宋四大家是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风格特点】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圭师李唐笔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李唐:苍劲古朴,去繁就简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
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擅长山水、人物。
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
并以画牛著称。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代表作品1】《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
”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
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
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
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
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
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
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
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代表作品2】《采薇图》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24、“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25、〈〈清明上河图》: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作者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
作者通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这幅作品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6、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
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元代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画坛的中坚。
27、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
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浑厚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42、明四家(吴门四家):沈周与文征明同为吴门画派的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
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他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
4、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 山明水秀之景.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化15、比较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在构图以及空间处理上的北宋山水画以雄壮、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秀丽、工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有千秋.36、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山高隐》、倪瓒〈〈松林亭子》吴镇〈〈松泉图》.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3与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18、元四家”是指哪四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元四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中国古代画派之南宋四家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
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
初无此称。
元代汤垕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
”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
南宋 . 四家刘松年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
因家住杭州清波门,俗名暗门,故人称“暗门刘”。
孝宗淳熙(公元1174?189年)间为画院学生,光宗绍熙(公元1195-1224年)时任画院待诏。
擅画山水、人物,笔墨严整,设色艳丽,屋宇界划工细。
画风在当时影响较大,与李唐、马远、夏圭交称“南宋四家”。
罗汉图绢本设色117x55.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名称】宋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年代】宋代【简介】册页,绢本,淡设色,纵40厘米,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中天女手捧花蓝,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
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图中布局疏密有致、离合有序。
线条或刚或柔,表现出衣衫的不同质感。
设色以沉稳为主,又以朱砂色来体现天女青春活泼的体态。
画面动静结合,不着背景,给人无穷想象。
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局部1.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局部2斗茶图.【名称】宋刘松年斗茶图(部分)【年代】宋代【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57厘米,横6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
此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
画人物用线多为铁线描,爽利细劲,以疏笔皴擦山石,鱼鳞皴示松干苍劲斑驳之态,淡墨渲染山地。
夏圭-南宋四大家之一,宋代水墨山水画著名画家夏圭资料简介夏圭简介(活动于1180-1230前后)夏圭,生卒年不详。
南宋画家。
字禹玉,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
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
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
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夏圭作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
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族而成,神态生动。
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
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画雪景学范宽。
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
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夏圭艺术特点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
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
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
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
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
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南宋马元、夏圭山水作品欣赏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
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
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马远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
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
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
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
夏圭,南宋画家。
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
他与马远被称为“马夏”。
用凸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的效果。
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族而成,神态生动。
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
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
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
夏圭溪山清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世界都在用颜色在画画,我想中国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为什么宋朝大胆到我不用颜色画画,我就用水墨。
这里面有一点像我们形容说彩色的照片常常是当下的,黑白的照片给你的感觉是回忆的,繁华去尽了以后,在回忆当中会觉得生命有一个安静下来的力量,这是宋朝文化里很惊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