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新教材】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新教材】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新教材】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新教材适用·高考化学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民间手工业: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3.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4.经济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限制__________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并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三、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汉代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科技文化

(1)科技:______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2)汉字:商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文学: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战国时期,屈原发明楚辞体;汉朝时,楚辞盛行,并创造出以楚辞为基础的新文体——赋。

主题一商周贵族政治至秦官僚政治的演变

■真题回扣

考向1从历史遗存角度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1 [2014·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

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2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

2 [2015·全国卷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深化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央政治体制地方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政治特点

西周

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家国一体,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

相联系,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

缘宗法制度上的世

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贵族政

治中央政治体制地方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政治特点

秦朝

以皇权为中心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体制。“三公九

卿”分工严密,各

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

一统的条件下实

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

官位概不世袭,主

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调遣

封建的官僚政治

1.(考查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西周早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考查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

主题二先秦至秦汉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真题回扣

考向3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3 [2015·全国卷Ⅰ]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4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商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4 [2013·山东卷]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深化

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影响:①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弊端,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预测演练

3.(考查点: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4.(考查点:汉代土地兼并)《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

主题三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演变

■真题回扣

考向5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

5 [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6从历史演变角度考查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影响

6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深化

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预测演练

5.(考查点:儒家、法家思想)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些现象的来源是()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

C.儒、道思想的结合D.儒、法思想的结合

6.(考查点:儒家思想)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主题四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考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

■真题回扣

7 [2014·天津卷·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解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使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的确立,封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

(3)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特别是思想文化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特征。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家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预测演练

7.(考查点:先秦至秦汉文明的转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的起源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中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成功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1)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先秦、秦汉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这是最表层的一种文化类型。 制度文化: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例如国家、社会、家庭的组织模式,法律秩序等等。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比如哲学、宗教等等。这是最深层次的文化类型。 2、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径、形式 基本途径:民间的:民族迁移,商品交换基本方式:和平方式、战争为方式官方的:朝贡贸易,使节往来,留学生交流 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 1、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 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大陆与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衔接处。其中云南、四川的西部地区,有独龙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河流自北向南奔流,犹如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若干条南北交通的走廊,自古以来便成为民族迁徙、经济往来的通道。 至迟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各族人民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各族人民在自然条件恶劣、道路崎岖难行的情况下,迈开双脚,驱赶重驮货物的骡马,沿着横断山脉河谷的天然通道,攀行高悬绝壁的栈道,跨金沙,渡澜沧,万里传输,血汗滴石,开凿出"天府之国"和长江中游地区通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亦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关于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卷116《西南夷传》云:"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云:“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1、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业已存在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者,是汉武帝时候的张骞。诚如英国人李约瑟所云:"张骞事实上巳清楚地知道,在四川和印度之间,通过云南和缅甸或阿萨密有一条商路。“ 2 、张骞通西域之前,穿行在川滇缅印古道上的贸易商人,绕过青藏高原东南部,经横断山脉高山峡谷,过缅甸,到印度、阿富汗,开通了最古的丝绸之路一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中外学者对这条古道,绝大部分取认同态度。 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丝绸、铁器、棉花、宝石、海贝 第二章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一、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 1、商周时期的中朝交流 据《尚书大传》、《史记》、《三国遗事》等中朝两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殷商贵族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向讨王进谏,被囚。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殷,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先秦、秦汉历史练习题解析

练习题: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 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3、(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

D、孙中山陵 4、(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方法是 A.父亲传子 B.兄长传弟 C.母亲传女 D.民主推选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尧时期 B.舜时期 C.禹时期 D.黄帝时期 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 A、距今约170万年 B、公元前207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前841年 7、(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 B、司母戊鼎

C、竹木简 D、青花瓷 8、(下列朝代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商、西周、东周 C.商、夏、东周、西周 D.商、夏、西周、东周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遂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0、(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丘 B、墨翟 C、孟轲 D、荀况 1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研究军事家孙武,他们应参考的资料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离骚》 13、(历史活动课上,李明同学在扮演孔子时所说的台词应该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兼爱” “非攻” C.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4、(现在我们到中医那里看病的时候,医生都要给你切脉,你知道是谁最早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断方法的吗?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范缜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先秦、秦汉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专题复习先秦、秦汉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命制、审核高三历史组 【知识概述】 先秦秦汉文明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古希腊罗马文明 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崛起,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和法治文明奠定了基础。 思想上,古希腊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出现了西方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时空坐标】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汉(前221—220) 古希腊:城邦时代(前8—前4世纪)前146希腊地区被罗马帝国占领古罗马:王政时期(前8—前509)共和时代(前509—前27年)帝国时代(前27—395年) 【重点探究】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明:西周、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及创新

分) 2.结合以上表格,概括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并指出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3.西汉的大一统 材料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 二、中西文明的比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秦汉;西南夷;开发;初郡政策;现实意义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汉代中央王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汉以前“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秦朝的初步开发 自先秦以来,我国巴蜀以西以南一带,主要是在今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分布着众多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各异的氏族、部落、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之为“西南夷”。西南夷内部族群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他们或聚居或交错杂居在一起,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与文化。当中原趋向统一之时,历史的洪流也把他们纷纷推上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 “西南夷”这一历史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此后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广志》等历史典籍都设有专篇对“西南夷”进行了更为丰富翔实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录:“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为■、昆明……地方可数千里。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氐类也。”[1]可见西南夷族群的繁杂与分布地域的广泛。 在西南夷地区纷繁复杂的族属当中,可大体将其分为氐羌、百越、濮人三个族系。“南夷”地区主要是僚、濮等“百越”系统的民族;邛都、■、昆明、滇池等地区主要是氐羌、濮等系统的民族。这数十百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分散,文化习俗各异,而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的还停留在氏族社会,如羌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2];有的正向阶级社会转化;而有的原始部落甚至“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2]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练习题-word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2019?新课标Ⅰ)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本题暗示我们需要根据热点进行专题系统复习,包括之前老人教版的相干知识点,注意适度采用老教材的知识点。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主要是生产官府需要的产品,故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中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及特点回答即可。 3.我国最早的职业商人产生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代

【答案】B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回忆、再现所学基础知识,作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相关状况,属于识记知识范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职业商人即产生于商朝。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故本题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键是要记住商人产生的时间。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业的群体,即商人。难度较易。 4.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材料对比,郑国渠对秦国粮食增收有很大的帮助。联系所学,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结合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可知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难度一般。 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因此本题选C。而A、B、D三项均为从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都是错误的。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6.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西汉 D. 魏晋 【答案】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先秦至秦汉试题库

先秦至秦汉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和,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鲧禹治水》属于洪水神话;《黄帝擒蚩尤》属于战争神话;那么《盘古开天地》属于神话;《女娲补天》属于神话。 3、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章是和,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4、《诗经》中,十五国风是,雅是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 5、相传《左传》是左丘明为传述《春秋》而作。《左传》按鲁国君在位的顺序编年,记事起于鲁公元年(722),迄于鲁公二十七年(468)。 6、《战国策》纪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战国后期纵横家、谋臣策士的谋略。西汉末,由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7、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创立了语录体;《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已是对话式论辩文;《庄子》文章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而、中的专题论文,论点明确,长篇大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8、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前208),他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 9、屈原《九歌》中属于“祭天神”的篇目分别为:、、。 10、上古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和楚辞两部。 11、《诗经》中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三部分。 12、《国语》全文七万多字,以为主。 13、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是文学成分较多的一部,其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为。 14、在《诗经》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有五篇歌咏周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分别指的是《大雅》中的、、《绵》、《皇矣》、。 1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是。 16、《九歌》中涉及神、(鬼)人之恋的作品,以、、《山鬼》最为突出。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 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 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来源:examda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 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 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 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 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 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来源:examda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 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 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 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 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1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考点1 先秦、秦汉时期(考试版)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 考点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1.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具有浓厚血缘色彩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D.阶级矛盾变尖锐 2.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这反映了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A.君权神授B.商代政治受到神权的影响 C.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D.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3.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这在当时有助于 A.形成君主专制的体制B.周王对诸侯领地直接管辖 C.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D.周天子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5.电视剧《大槐树》讲述的是明朝移民的一段历史。所以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与这段信息由密切关联的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宗法制 6.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Word版含解析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一、选择题 1.(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 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7.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秦汉时期的货币

秦汉时期的货币 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 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①据考古发掘,还有刀币、铲形币。总之,形制不一,不利于商品流通。故秦始皇废除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于圆形的铜钱。二是统一货币的二本位制和取消以实物“布”及银等为货币的本位。《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即黄金与铜钱,从而确立了黄金与铜钱的二本位制,取消了秦国时以“布”为货币的制度,明确规定这些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不为币”②,从而完全确立了金属货币制度。三是统一重量:“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③每一溢黄金,重二十两。但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不明。 ①《史记·平准书》。 ②《史记·平准书》。 ③《史记·平准书》。 汉承秦制,在货币方面也基本如此。汉代也以黄金与铜钱为主币。但改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不再称镒。凡云“一金”,即黄金一斤,故《史记·平准书》云:汉以“黄金为一斤”。至于铜钱,汉初,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④,名曰榆荚钱,重三铢,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⑤。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为每斤黄金当钱一万。汉武帝曾铸黄金为麟趾马蹄形金,故颜师古说:“今人(指唐人)往往平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刊制巧妙。”直到今日,仍有地中得马蹄金者,由此可见武帝时已正式铸造了金币。又由于每个金币的重量一定,都为一斤,故每一斤黄金,又称为“一金”,百斤黄金则称“百金”,千斤黄金则称“千金”,余以类推。是以西汉史籍中屡见“百金”、“千金”等词,既省“斤”字,又去“黄”字,其实皆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题-word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2019?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源于他的仁慈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 项错误; 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 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反正暴政而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2.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据他统计,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秦国() A.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历来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内容中,有关人才选拔只有“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并没有有关人才来源的特别规定,故材料与A选项不构成直接关系。 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C选项与材料的含义相符。 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关键信息。 3.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