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治疗秘方
(1)肝肾阴虚:四肢乏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或有自汗,入夜口干,舌红而瘦、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女贞于12克、泽泻9克、丹皮6克、枸杞子12克、菟丝1子12克、党参12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天花粉n克。
(2)脾肾阳虚:肢体无力,吞咽发呛,胸闷气短,抬头困难,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0克、杜仲12克、菟丝于10克、锁阳12克、鹿角胶12克(烊化)、补骨脂12克、党参12克、生黄芪3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3)肝胃气虚:眼睑下垂或伴复视,四肢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声低气短,时有汗出,舌质淡边见齿痕、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中升提。
方药: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大枣10克、炙鸡内金12克。
(4)针刺治疗:头面部穴位:百会(炙)、攒竹、阳自、鱼腰、四白、睛明;四肢躯体选穴:合谷、外
关、内关、三阴交、太冲、脾俞、足三里、大椎、曲池。
(实习编辑:郭婷婷)↑找个没人的地方测一测↑。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疲劳和无力。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静脉免疫球蛋白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因此,一些患者和医生开始关注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和实践。
一、中医理论认识重症肌无力中医认为,重症肌无力的发生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肝肾不足是指肝肾精气亏虚,影响了脾胃的营卫功能。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气血虚弱,影响了肺脾肾三藏的功能。
气血不足是指全身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血瘀络阻。
这些因素导致了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调,从而引发了肌肉疲劳和无力。
二、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则是益气固脱、缓解症状、调整全身气血。
常用的中药有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四神汤等。
这些方剂能够增强体力,缓解肌肉疲劳和无力,改善身体状况。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作用是激活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
常用的针灸方法有三阴交、足三里、大椎穴等。
这些穴位能够激发机体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肌肉功能。
三、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的耐心和坚信等。
同时,中医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 疗效不稳定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往往不如西药治疗稳定,因为中医治疗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调整,需要长时间的治疗过程。
2. 需要较高的治疗技术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但目前大多数医院中医科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治疗效果。
3. 建议结合西药治疗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需要结合西药治疗,但西药的副作用可能会影响中医治疗的疗效。
四、总结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时间较长,需要病人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从中医五脏论述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易疲劳、无力、乏力和易疲劳性肌无力。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络气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重症肌无力,可以从五脏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1. 心与重症肌无力中医学认为,心脏主张神明,主宰血脉,是五脏之首。
心脏主神明,调控全身的血脉,而血脉主动全身肢体,在肌肉疲劳、无力的病情中,心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由于神经肌肉的传导障碍,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使得身体活动过度依赖心脏的供血,给心脏增加了负担。
中医学认为,心与肝相火亦即心火旺盛时容易伤肝,因此心火亢盛时也容易导致肝的功能减弱。
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肝的功能减弱可能会导致气血不畅,肌肉无法得到足够的养分和供应,从而加重了肌无力的病情。
肝主疏泄,储藏血液。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保证气血的顺畅运行。
在肝气郁结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乏力无力等症状。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肝气郁结可能导致了气血不畅,进而加重了肌肉无力的症状。
肝藏血,而肝火亢盛时容易破血而发生出血现象。
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肝火亢盛可能会导致肌肉出血或者出现瘀血现象,加重了肌肉的乏力和无力症状。
脾主运化水谷,是后天之本。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包括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解。
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脾虚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时,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主产气血。
脾虚时,会导致气血不足,使得肌肉无法得到充分的养分和供应。
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也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要环节。
肺主气,司呼吸。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宣外内交,主司呼吸。
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呼吸肌群受损,导致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概述】重症肌无力是自身乙酰胆碱受体(AChR)致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而影响肌肉收缩所致的慢性疾病。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型:眼型、延髓型、全身型;部分患者可呈混合型。
主要症状特征有受累横纹肌极易疲劳,经休息或治疗后部分可以暂时恢复和改善,不同型的症状特点不一,严重者可因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重症肌无力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发病率为(0.5~5)/10万人口。
20~35岁患病最多。
男女均可患病,女性多于男性。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的“痿证”、“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
肝藏血,主筋。
肾藏精,主骨生髓。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水谷精微生化乏源,则肌肉失于充养;日久元气大亏,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肾精得不到后天的补充,则髓枯骨痿。
【诊断要点】1.以受累骨胳肌群的易疲劳,病情波动为特征。
90%的病者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多数病人在首发症状出现后l~2年内逐步累及延髓肌、面肌、颈肌和四肢肌肉。
眼型患者可有眼睑下垂、伴斜视、复视;延髓型患者可有声音低弱带鼻音、进食呛咳、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自鼻孔流出,咀嚼肌及面部表情肌无力;全身型患者全身所有横纹肌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可有四肢肌无力、易跌、上楼困难,严重者因呼吸肌无力,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2.部分病者可伴T3I4异常。
63%~95%的患者血清中抗AChR抗体增高,单纯眼肌型病者的阳性率约为30%。
3.胸腺CT、MRI和纵隔充气造影,可见90%以上病者伴有胸腺异常。
4.可疑病人可作疲劳试验、药物试验以帮助确诊。
5.若仍不能确诊者可作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衰减在10%以上)。
【辩证分型】1.脾胃虚弱症状:眼睑下垂,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遇劳则甚,休息后可缓解,乏力倦怠,少气懒言,饮食减少,进食呛咳,甚者吞咽困难,大便溏薄,面浮无华。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无力和疲劳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罕见病,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部分患者对药物疗效不佳,或者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和机制。
一、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病理机制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注重调理气血、疏通气滞、活血化瘀、滋补肝肾。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等。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肌无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重症肌无力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增强肌肉功能,改善神经-肌肉传导等途径来缓解患者的肌无力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无力程度和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3. 推拿按摩治疗1.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调理气血是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关键。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疗法可以调理经络气血,增强气血循环,保证神经-肌肉传导的正常功能。
2. 疏通经络3. 滋补肝肾中医认为,肝肾是重要的脏腑,肌无力患者常常存在肝肾不足的情况。
中药可以通过滋补肝肾,改善肝肾功能,增强肌肉的养分供给和功能。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科学机制。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可以个体化、综合化,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身体,提高其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肌肉无力和疲劳症状。
中医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需要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治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方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免疫功能来改善病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供参考:
1. 参葛养阴方:
人参、葛根各10克,黄连、栀子各6克,黄连粉2克。
水
煎服。
2. 补肺益气方:
麦冬、黄芪各15克,百合、柴胡、黄连、土茯苓各10克,
生地、南沙参各20克,参麦冬原方适量,煎服。
3. 活血化痰方:
川芎、土茯苓各15克,温疟草、橘皮、车前草各10克,广
陈皮、甘草、红郁金、木瓜片各5克,生姜适量。
水煎服。
4. 养阴滋肾方:
枸杞子、黄耆各15克,山药、淮山药各30克,沙参、麦冬
各10克,水煎服。
请注意,中药的使用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而定,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应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以及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
那么,中医如何有效治疗重症肌无力?小编为您介绍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各种证型简单地叠加,而是病与证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专家认为不能把辨证论治简单地理解为辨证分型。
因为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发展是千变万化的,不能以几种分型确定方案,即使就分型而言,其本身也是不确定的。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虽然部位有别,症状各异,但其共同点是疲怠无力,与中医之脾密切相关。
张天丰主任认为重症肌无力虽与脾虚有关,但又与一般的中气不足不完全相同,是程度更进一步的脾胃虚损。
故脾胃虚损,气血亏虚是主要矛盾,是导致重症肌无力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始动原因。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升清,脾虚气陷,则升化无力,而上眼睑属脾,因此引起眼睑无力下垂。
脾胃虚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濡养脏腑。
肝开窍于目,眼睛属肾,气血化源匾乏,肝窍失养,肾精不足,因此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常有复视、斜视、视物模糊等表现。
脾主肌肉,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于四肢肌肉,因此会出现四肢乏力、痪弱不用等。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虚失运,受纳无权,因此会导致纳呆、便澹、吞咽困难等重症肌无力的典型症状。
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上充于肺,与肺吸入自然界清气积于胸中而为宗气,行呼吸,贯心脉,与语言、声音密切相关。
脾胃虚弱,宗气不足,因此会表现为构音不清、语言低微。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气出于肺而根于肾,需脾胃居中斡旋转运,使宗气充足以司呼吸。
脾胃虚损则或枢机不运,聚湿生痰,奎阻于肺,或脾病及肾,肾不纳气,气难归根,甚或大气下陷,而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痰涎奎盛,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则发生肌无力危象。
可以说脾病能影响他脏,而他脏有病也可殃及脾,故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发展与其它五脏关系密切,从而形成多脏同病的局面,并最终导致重症肌无力的多种症状。
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良方【概述】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受累骨骼肌的极易疲劳和经休息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病发率为0.5~5/10万。
重症肌无力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痿证的范畴。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
根据其发病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皮痿、肌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之称。
多见于温热病中或热病后期,邪热灼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或因湿热浸淫筋脉肌肉,而弛纵不用;或因体虚久病,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骨,或瘀阻脉络等因而成。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实验研究证明,将由电鳗鱼放电器官提取并纯化的乙酰胆碱受体注人家兔,可成功地产生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并在实验动物的血清中可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抗体的结合部位就在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
用免疫荧光法发现实验动物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数目大量减少。
从而确定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为体内产生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补体的参与下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免疫应答,破坏了大量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而产生肌无力。
约80%~90%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可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这种抗体是特异性抗体,在其他肌无力患者中一般不易测出,因此对诊断本病有特征性意义。
经10%~1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合并胸腺瘤,约70%的患者胸腺肥大,淋巴滤泡增生。
胸腺中还发现有“肌样细胞”的存在,这些细胞具有横纹并载有乙酰胆碱受体,因此推测在一些特定的遗传素质个体中,由于病毒或其他非特异性因子感染胸腺后,导致“肌样细胞”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构型发生某些变化,刺激了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产生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大量临床资料中发现相当数量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天疱疮等等,因此人为重症肌无力也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但有关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明了。
/中医怎么样治疗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进行坚持。
重症肌无力虽然多属西医的概念,但是我国的中医对于该病也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从根源入手进行调理,对患者的身体比较有益。
对很多患者来说,完全可以选择中医作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方法。
那么,中医怎么样治疗重症肌无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重症肌无力的发病部位在脾和肾,所以治疗要从根本入手,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治疗重症肌无力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1、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
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为痿症。
临床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枯萎瘦削,伴有神疲倦怠,食少便溏,面色虚浮无华细,治疗原则:健脾生血、益气生肌。
2、血虚血瘀:血虚则四肢失养、血瘀则阻脉络成痿。
病状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手足麻木不仁,面色无华或唇紫,治疗原则:养血活血、祛瘀通络。
3、肺热伤津:肺主皮毛、宣发、升降。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热叶焦、津液不足、气血运行失常、四肢五体失养而成为痿。
病状主要表现为四肢痿弱无力,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皮肤枯燥或伴有发热,呛咳无痰,小便短赤、热痛,治疗原则: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4、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濡养而成痿。
病状表现为:下肢痿软无力,不能久立,腰脊酸软。
一侧或双侧感觉障碍或痛觉消失。
并有头昏目眩、耳鸣、遗精、遗尿或月经不调数,治疗原则:益肝补肾、滋阴清热。
中医怎么样治疗重症肌无力?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也是比较好的方法,因为中医是从根本上入手进行治疗,让患者的气血更加通畅,增强患者身体的免疫力,通过长期的治疗,能够让患者的肌肉和神经接头处的传递障碍逐渐消失。
肌无力多是脾虚惹的祸:重症肌无力从脾胃调重症肌无力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
脾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实这种病比较常见。
它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日重暮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本病一般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朋友要比男性多,但是到了晚年后发病者又以男性居多。
此病多侵犯眼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与四肢肌肉等。
重症肌无力在中医里属于“痿症”范畴,“痿”即痿软无力。
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
脾是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
《灵枢•本神》载:“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难经•十六难》也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因此,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
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为痿症。
很多人以为脾胃有问题多是小问题,事实上重症肌无力属于顽固的慢性病,病情缠绵,经常反复。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小患者,得病那年15岁。
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上班都很忙,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来做。
这个孩子也非常懂事,一般简单的家务活都能自己做,从不用父母操心。
有一天,这个孩子突然觉得自己的右眼皮好像总往下垂,没劲儿。
当时孩子的父母也没注意,小孩子也没说。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感觉自己的两侧上眼皮都抬不起来了,眼球转动也不灵活了。
上午好一点,到了晚上就感觉难受。
后来,父母发现孩子最近不爱吃东西了,而且孩子吃点东西还感觉肚子胀。
父母感觉问题很严重。
于是,他们急忙找到了我来诊治。
听了孩子的自述和家长的介绍后,我又为孩子进行细致的检查,发现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最后诊断为眼肌型的重症肌无力。
他这种情况多是由脾气虚弱所致,所以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
我取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并配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四白穴,为其进行针灸治疗。
三个妙方治疗重症肌无力奇效?王世龙医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内科近二十多年,对神经内科病病例诊断各种疑难杂症、有创新治疗技术。
在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已的临床诊疗特点,现将笔者在跟随王世龙医生学习期间记录的重症肌无力医案做一小结,与同道分享。
《一》健脾补肾,治疗之要患某,女性,47岁,2000年4月11日初诊。
患者以双侧眼险下垂2个月求诊。
刻下见双重眼险下垂,自觉视力下降,偶有胸闷气短,头昏不清,舌谈红,苔薄白,脉细。
眼睑为肉轮,脾所主,胸闷气短是中气不足的表现,视力下降及头昏不清为清阳不升所导致,为脾气不足,中气不开故发此病。
中医诊断为痿证,属脾气不足: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
治以健脾益气,佐以补肾之品。
处方:生黄芪20g,白术15g,陈皮12g,桂枝15g,升麻10g,白芍15g.山药30g,当归6g,墨早蓬12g,续断15g,鸡血藤30go 每日1剂。
4个月后眼睑下垂明显改善,亦无其他特殊不适,坚持治疗6个月症状消失而停药。
按: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患者轻则眼睑下垂、重则肢体微软无力,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肌肉”辨证病位主要在:脾,脾肾密切相关,重症肌无力治疗应以健牌补肾为基本大法。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本。
临床上在以,健牌益气来补益牌气的基础上,同时温补牌肾之阳。
脾肾之阳的补充可以推动脏气的运化。
在选用药物上王世龙主任认为,续断、菟丝子药性湿和,为常用补肾之药;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对:于肌肉无力之痿证大有益处,尤其适合于形体赢弱之患者。
但紫河车可能影响月经,因面对于身体壮实,老年女性患者则不宜大量久服。
附子为温补脾肾的代表药物,其味辛甘,气大热,归心、肾、脾经。
《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敢阴寒”。
王世龙主任强调制附子需久煎一小时以上才能服用。
制附片含有乌头碱,对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具有阻断作用,有可能加重患者无力症状,因此禁用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对于轻症患者也应从谨慎使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方法
导语: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无力和容易疲劳的症状,所以我们要对这种疾病引起重视才行,我们除了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无力和容易疲劳的症状,所以我们要对这种疾病引起重视才行,我们除了要做好对于重症肌无力的预防工作外还需要多了解一些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中医的疗法来对付重症肌无力,一起看看下文的介绍。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肝肾阴虚症状症状分析:肝肾阴虚,筋脉精髓失于充养,则见眼睑下垂、下肢软弱无力、不能久立、甚则行动不利,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脊酸软,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不足,故目糊耳鸣,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可有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阴虚内热,可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苦、脉细数是为肝肾阴虚之象。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重症肌无力从辩证治疗入手,效果很好。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主要与脾肾肝关系密切,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发为此病。
尤其是脾胃,与四肢肌肉的营养,和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
重症肌无力具有缓解,与复发的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比男性多,晚年发病者又以男性多。
脾胃虚弱症状:症状分析: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则眼睑下垂,面浮无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遇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纯中药方剂作为螯合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等痿症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症;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及药物。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症,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
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无力。
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免疫方剂”系列,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药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但是有关该病的研究还是很多的,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有关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的关系,以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重症肌无力中的作用,且大量的研究发现,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数目减少,受体部位存在抗AchR抗体,且突触后膜上有IgG和C3复合物的沉积。
并且证明,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的增高和突触后膜上的沉积所引起的有效的AchR数目的减少,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考试大网站整理而胸腺是AchR 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因此,本病的发生一般与胸腺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调节人体AchR,使之数目增多,化解突触后膜上的沉积,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运用适宜的中草药作为螯合剂,能够跟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自由基、钙质、脂质、胶原蛋白、粘多糖、铅、汞、砷、铝、铜等物质螯合,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消除了病症;同时,通过螯合剂的螯合作用,排泄掉了体内大量物质,致使机体内的这些有害的或无害的物质急剧减少,通过这些的物质锐减,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产生了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为整个人体解毒,恢复了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病治病之目的。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及治疗1.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简称MG)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无力和易疲劳。
该病主要侵犯人体神经肌肉接头,导致肌肉接收到的神经冲动减少,从而影响肌肉收缩力。
2.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重症肌无力被归纳为“弛缓性痉挛”病症,属于“中风”、“痹证”范畴。
据中医理论,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
其中,脾胃运化不畅、气血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3.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则3.1 调整脾胃功能脾胃是中医认为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的气血营养有很大关系。
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在中医治疗中重点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提高气血供应。
常用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等,同时还需要配合饮食调整,以益气养血为主。
3.2 活血化瘀,通经络中医认为,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治疗中需注意活血化瘀,通经络的原则。
常用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状况,缓解病情。
3.3 补肝肾肝肾是中医所指的人体阴阳之本,所以补肝肾也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一条重要原则。
常用药物包括何首乌、枸杞子等,能够起到补益肝肾、滋养精血的作用。
4.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常用方剂4.1 四物汤【方剂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主治】补益气血,调理经脉。
4.2 寒丹汤【方剂组成】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茯苓、牡蛎。
【主治】活血化瘀,通经络。
4.3 神经调养方【方剂组成】熟地、白芍、蛤蚧、丹参、天麻、川芎、当归、红花、透骨草。
【主治】滋补肝肾,调养神经。
5.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注意事项5.1 平衡饮食脾胃为关键,合理调节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胃。
5.2 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
但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避免剧烈运动。
重症肌无力中医治疗
一、概述
有很多患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使用到的都是西医治疗的方法,因为目前临床上面西医治疗的效果的确是不错。
但是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长期使用西医治疗的话,对于患者自身的身体的副作用是很大的。
现在开始有不少的患者追寻这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那么重症肌无力有哪些比较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把某同事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吧!
二、步骤/方法:
1、这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综合性治疗。
中医认为,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气血较虚。
所以通常以健脾益气,滋补患者的肝肾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利用一些有这些功能的药物来调理身体。
2、通常除了药物的中医治疗方法之外,患者也可能会用到药浴,按摩等中医手段治疗。
药浴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组织和细胞。
缓解患者的肌肉疲乏状态。
护理人员适当的给患者进行一下按摩能够疏通患者的气血。
3、针灸的治疗方法也是中医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并且治疗效果还是比较良好的。
针灸治疗一般有一定的疗程。
患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要注意如果病程比较严重的患者,最好还是选择西医的治疗方法,否则会耽误患者的疾病治疗。
三、注意事项:
对于早期的患者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
中晚期的患者,平时可以适当的活动一下但是最好还是要尽量的休息。
患有这种疾病的话,平时在补充水分上面要注意最好不要喝浓茶。
重症肌无力证治观点
一、正治观
补益真气、振元治痿法则在实施中有五个基本证方:
(一)脾虚气弱型治法:补中益气升阳。
基本方: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葛根,当归,黄精,陈皮,甘草,大枣。
(二)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滋阴。
基本方:黄芪,党参,生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版,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
(三)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温阳。
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
(四)血虚络阻型治法:养血通络。
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潼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
二、兼治观
本病有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交叉或伴发的倾向,并发病/症涉及多系统,症状错综,辨证复杂。
但凡足以耗阳或伤阴而致损耗元气、加重本病的并发病/症,均应同时兼顾治疗。
具体应用应遵从以下原则:1 、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一致(同一属性),采取异病同治。
2 、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相悖,则两者有机的兼顾(如伴甲亢则变益气升阳为益气育阴潜阳法)。
3 、短暂之标症(如感冒、感染等)集中药力先期解决。
4、本病有伴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合并胸腺肿瘤的倾向,为此分病辨邪、分期辨邪就十分重要。
在扶正培本之际,亦应结合邪气性质统筹之,切不能一味以虚损概之,而留邪作崇,导致正虚不复。
三、急治观
重症肌无力危象,以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气短促难续接),甚至汗出林漓,神志不清,气息将停,脉微欲绝为主症。
气出于肺而根于肾,明·李中梓冠为“呼吸之本”。
肾虚则出纳失常,气不归根,导致气短不足以息;脾肾亏虚,脾虚则聚湿生痰,肾虚则水泛为痰,壅阻于肺而失于宣肃导致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脾气匮乏无以生化精微,滋养于心,而致心气不足,心液外泄,脉微欲绝;心肺受累,大气下陷、气海空虚则气憋窘迫,气脱而喘汗。
因此危象可以脾气败、肾气极、心气衰.肺气竭统而概之,势成阴阳离绝之危候。
危象的中医病机可归纳为:元气衰败为成因,大气下陷为证象,气脱亡阳为结果。
中医药治疗要在积极配合现代医学抢救的同时(如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施以正压器械通气外)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
肺化痰急救之。
基本方:别直参(另煎),制附子,蛤蚧末(冲服),紫河车粉(冲服),大熟地,沉香粉,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淫羊藿,炙苏子。
猴枣散另冲服或鲜竹沥兑生姜汁另冲服。
并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
神志不清者,温开给予苏合香丸(研末与煎剂混合后胃管注入),凉开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法度精专谈治宜
在遣方用药,治疗宜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独有见树精专有法。
一、倡用黄芪,景岳曰:“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司在脾胃”。
《古今医统大全》称:“脾为五脏之源”。
《脾胃论》言简而意赅:“脾主五脏之气”。
因此补益真气,尤强调从调理脾脏入手培补脾气,以强肌健力,临证倡用黄芪。
如有体虚易感、卫外不固,及肌肉瘦削则每每生炙并用。
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固实腠理;补中气而强肌健力;壮脾胃而升清养肌;益正气而抑邪内生。
二、补脾三益:调补脾脏就要顺乎其性,不能逆悖其理。
临症中归结三益:
(一)宜甘温滋养、不宜苦寒辛澡。
遣甘温则在补脾中振奋中阳,寓意于阳中求阴,使生化有常;佐以甘滋润养之品,不致损及脾阴又能固护胃津,使源流不竭。
前者如选党参、熟地、黄精之属,后者常用麦冬、萸肉、沙参之类。
(二)宜升举调畅、不宜泻利破气。
补脾中强调升清调畅,则中焦枢机转运,清阳四达,精微敷布。
药用升麻、葛根、柴胡、陈皮等。
(三)宜醒脾运中、不宜腻补峻补。
长期补气填精的同时切不能忽略健脾助运,以碍生升之气,当知虚不受补、反受其累,且胃气一败,预后堪忧。
故强调在组方中参予醒脾运中之品如砂仁、甘松、九香虫等芳香开窍、流气助运。
三、治当脾肾双调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为一身精气之根本。
当重症肌无力脾虚及肾,进入肾损阶段,临床易导致逆证危候,可概括为肾损则五脏衰。
因此要注重证涉层面和证涉性质的辨识,治疗上强调脾肾双调,以达到“脾肾交济”。
在运用上要视证运法,并重或有所侧重。
以及根据许叔微肾为水火之脏至理,亦采纳填补肾精主张滋润,同时强调要温固下元,在药物上喜选用坎脐、首乌、苁蓉、吐丝子等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