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蛋白尿
- 格式:ppt
- 大小:852.00 KB
- 文档页数:31
血尿定位诊断血尿的定位诊断除紧密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和X线、B超等辅助诊断手段外,尿液的实验室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
尿常规分析是血尿定位诊断的基础。
血尿标本中若有明显的尿蛋白,尤其是肾小球性蛋白尿则提示尿中红细胞的起源可能来自于肾小球。
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以白蛋白及一些大分子的蛋白为主,而肾小管性蛋白尿则以溶菌酶、2~微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为主。
尿中由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所致的蛋白尿在蛋白电泳时常以球蛋白为主。
另外,新鲜尿标本即使发生溶血,尿蛋白量也不会很高,大量蛋白尿时常提示为肾小球性血尿。
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尿液标本中一般不会出现管型。
一旦尿沉渣镜检发现有管型存在,尤其是红细胞管型的出现,常高度提示为肾小球性血尿。
因此在尿液常规分析时需重视对尿液沉渣的显微镜检。
尿三杯试验是一种延用已久的定位诊断方法。
试验时仅在起初的10~15ml尿中发现有明显血尿,提示病变在尿道部位;若在最后10~30 ml尿中发现有血尿(终末血尿),则提示血尿可能来自于膀胱;倘若三杯尿中均有血尿,即全程血尿,提示为上尿路出血;出血在十分末端的尿液中可高度提示埃及血吸虫病感染。
但尿三杯试验操作时不易标准化,手续较为复杂,血尿不明显时其临床诊断意义常不十分明确。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近十几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在于肾小球来源的红细胞因受肾小球基底膜的机械损伤及/或肾内渗透压梯度变化等影响,形态常发生畸变,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尿红细胞形态一般无上述变化发生,表现出均一的正形性。
籍此可以帮助区分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
目前临床在利用尿红细胞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方面已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血尿伴蛋白尿症状起因
*导读:血尿伴蛋白尿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血尿伴蛋白尿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当肾小球发生疾病时,由于基底膜受到损害,所以筛孔增大,电荷改变,以致通透性增加,这样就使白蛋白等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从基底膜漏出。
与此同时,血中的红细胞亦可从断裂的毛细血管壁被挤压出去,因而在尿中出现血尿伴蛋白尿。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血尿伴蛋白尿的病因,血尿伴蛋白尿怎么引起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血尿伴蛋白尿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第1 页。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既往国内称为隐匿型肾小球肾炎,系指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而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二病因本组疾病可由多种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所致,但病理改变多较轻。
如可见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中仅有轻微节段性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病,病变肾小球内节段性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等病理类型。
根据免疫病理表现,又可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为IgA肾病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三临床表现对单纯性血尿患者(仅有血尿而无蛋白尿),需做相差显微镜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和(或)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测定,以鉴别血尿来源。
此外,应除外由于尿路疾病(如尿路结石、肿瘤或炎症)所致血尿。
对确属肾小球源性血尿,又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时,即应考虑此病。
以反复发作的单纯性血尿为表现者多为IgA肾病。
四鉴别诊断本病应依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予以鉴别,必要时需依赖肾活检方能确诊。
对无症状蛋白尿患者,需做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电泳以区分蛋白尿性质,必要时应做尿本周蛋白检查或尿蛋白免疫电泳。
只有确定为肾小球性蛋白尿,且患者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时,才能考虑本病诊断。
在作出诊断前还必须排除功能性蛋白尿(仅发生于剧烈运动、发热或寒冷时)、体位性蛋白尿(见于青少年,直立时脊柱前凸所致,卧床后蛋白尿消失)等生理性蛋白尿,也需谨慎排除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如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等)的早期或恢复期。
必要时需做肾活检确诊。
尿蛋白定量<1.0g/d,以白蛋白为主,而无血尿者,称为单纯性蛋白尿,一般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肾功能损害。
但近年的研究显示,有少部分蛋白尿在0.5~1.0g/d的患者,肾活检病理改变并不轻微,应引起足够重视。
乌梅治疗慢性肾炎之血尿、蛋白尿、尖锐湿疣、神经衰弱、足跟痛等疗效良好一、乌梅概况介绍【来源】出自《本草经集注》。
为蔷薇种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地。
5月间采摘,焙干。
【别名】梅子,梅实,梅果,梅干,乌梅干,熏梅,酸梅,合汉梅,千枝梅,黄仔,大乌梅,桔梅肉,春梅,合溪梅,梅诸,江梅,青梅,黑梅,梅干。
【处方名】乌梅,气梅肉,建梅.建乌梅,大乌梅,醋乌梅,蒸乌梅,炒乌梅,乌梅炭。
【商品名】梅子。
乌梅肉。
红梅。
【性味与功能】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化学成分】含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甾醇、三萜等。
【药理作用】(1)有抗过敏性休克作用。
(2)对肠管运动有抑制作用。
(3)对多种常见杆菌、球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4)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5)有驱虫作用,对肠道蛔虫钩虫有效。
【用法用量】6~12g煎服。
二、用乌梅治疗慢性肾炎之血尿、蛋白尿、尖锐湿疣、神经衰弱、足跟痛、霉菌性阴道炎等疗效良好乌梅其味酸、涩、性平。
入肝、脾、肺、大肠经。
除药学典籍所述外,更有养阴润肝以止痒;收敛脾精以降糖;和胃生津以增酸之妙用。
史文丽将临床运用简介如下。
(1)养阴润肤以止痒乌梅不仅能清凉生津,润肤止痒,而且义具有抗过敏之妙用。
因此,凡对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瘙痒症、瘾疹、顽癣,均可用之。
施今墨创立的过敏煎(乌梅、防风、银柴胡、甘草),就是为治疗瘾疹而设。
其取乌梅之润肤止痒和抗过敏双重功效。
其在临床每用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黄,伍入乌梅、蝉蜕、白鲜皮、徐长卿等,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瘙痒症、瘾疹、顽癣,奏效殊捷。
(2)收敛脾精以降糖乌梅味酸而涩,入脾,具有收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故可用治疗糖尿病。
如《本草求真》谓:“乌梅,酸涩而温,其有类于木瓜,但此人肺则收,入肠则涩,……无不因其酸涩收敛之验乎。
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