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战略评价方法及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873.50 KB
- 文档页数:61
第五讲统筹区域发展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马凯主编:《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二、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在我国经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六五”(1981-1985)和“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八五”时期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一)1949-1978年: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阶段1、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1)我国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早已存在,直至新中国成立时,这种状况依然存在。
1949年,全国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足12%的东部沿海地区。
面积占国土45%的西北和内蒙古,工业产值仅占3%;面积占国土23%的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工业产值仅占6%。
2、我国一些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我国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陆地区,从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角度看,客观上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内地布局工业项目,使工业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区。
3、国际形势迫使我国生产力重点布局在内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周边战事和争端不断,这种背景下选择内陆地区为发展重点。
2、区域均衡发展评价从历史角度看,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客观上对内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效应:1)为广大内地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缩小了与沿海在工业发展上的差距。
国际政治系2014级《公共外交》课堂笔记汇总国际政治系1401班王戴林20132115第一讲导论一、外交的基本内涵1、外交的内涵演变(1)外交=谈判(2)外交=和平处理国家关系(3)外交=官方外交+非官方外交(1.5轨外交)2、外交的内涵(1)外交是由国家首脑直接或者通过委任的代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驾驭国际谈判的艺术;从事这种谈判的技巧。
(2)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3)外交的代表性、官方性。
(4)外交涉及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外交主要是国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代表以及其他行为者,运用通信、个别的会谈、交换观点、说服、访问、威胁和其他相关的行动来阐明、协调和维护特殊的和更广泛的利益的手段。
3、“外交”的共识(1)外交是独立主权的对外行为。
(2)外交是手段,而非目的。
(3)外交在形式上是和平手段,而非武力手段。
(4)外交在行动上主要是国家代表的行为,是科学、艺术与技巧的统一。
4、外交:界定外交是主权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官方执行者或经授权的非官方执行者,以国际惯例和国际法为基础,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执行对外政策,通过和平方式和手段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二、外交的功能1、代表国家2、沟通意图3、谈判协议4、情报搜集5、危机管理(减少国际摩擦)三、外交的历史发展1、古代西方外交(1)古希腊外交(地中海体系)①城邦外交准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经宣战不能开战、使节不可侵犯、在神庙中避难的人不能杀害等。
②演说家(2)古罗马外交万民法(3)古代外交的特点①出现了某些公认的外交规范②地域性外交,跨地域外交十分少见③外交延续性不够,多为间隙性外交④制度化水平低,属于非制度化外交,体现在有使节制度,但没有职业化;有结盟制度,但没有长效化⑤服务战争的辅助性手段,权宜之计2、中世纪外交(476~1453)(1)中世纪初期的绝对主义外交(西欧:王权衰弱,封建领主;东方:拜占庭帝国)①外交掌握在国王手中,呈现为秘密外交的特点②外交仍然是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③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④外交具有欺骗、狡诈风格(2)中世纪中后期的二元外交①11世纪初开始,教权、王权冲突尖锐②1096~1291年,十字军东征,确立教皇权威③14世纪,教权衰弱,王权兴起(3)中世纪晚期①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②1455年,米兰公国,热那亚,第一个常驻使节,意大利共和国至西欧普遍化③继承拜占庭风格④由于常驻使节制度的发明,意大利通常被认为是西方近现代外交的鼻祖,拉丁文为通用语言总结:中世纪外交也被成为“意大利风格”外交,外交以搞阴谋著称,继承了罗马,有着欺骗和狡诈的风格3、近现代外交:国家职业外交范式(1494)(1)现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2)主权国家外交成型,特别是现代民族国家(3)“法式外交”模式(法兰西体系)及其扩展:大国比小国更重要,谈判的保密(4)一战前近现代外交(传统外交)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贵族外交倾向②强烈的“欧洲中心论”和“大国中心论”③职业化、等级化、法制化的体制和机制④秘密外交(5)一战后近现代外交的特点:①科层化的金字塔形组织体制和职业外交官的确立②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的价值原则③法制化和专业化的职业外交运行机制④公开外交4、全球化时代外交:社会多元外交范式(1)主客体多元化(2)议程多样化(3)国际制度化外交(4)科技和信息革命导致的外交公开化、公众化、即时化、高层化(5)现代外交的民主化趋势,双层博弈理论(6)核武器改变了外交与武力的理性联系四、公共外交1、传统外交主要是国家之间通过专门的外交机关——大使馆和外交官——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和争端,达成一些共同认可或遵守的协议或约定,主要是双方政府的互动行为。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内容摘要【课程提纲】第一讲资源、能力和竞争分析1.引言2.资源与竞争3.核心竞争力的表达第二讲资源利用与竞争策略的选择1.引言2.资源的集中、有效、弹性利用3.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第三讲最佳策略选择注意点之——战略与战术的关系1.战略与战术的区别2.避免战略与战术的抽象、空泛、表面和虚无3.现有策略的盲点及低效率第四讲最佳策略选择注意点之——核心产品与产品定位1.注意核心利益,显示核心价值2.产品定位依据――消费者的心3. 核心产品与产品定位案例分析第五讲最佳策略选择注意点之——服务品质与CIS1.服务,多走一步2.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3.力求满意,更重忠诚4.企业识别系统CIS5.课程总回顾第1讲资源、能力和竞争分析【本讲重点】资源的概念对策略的理解无形资源的要点成功策略的要点竞争优势——能力——资源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五种表达五种竞争动力资源的概念资源与竞争现在,国内流行着一个名词叫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先有资源才有竞争力。
资源分为有形和无形这两种资源。
有形资源,就是通常提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无形资源包括技术、品牌、声誉,甚至包括人际关系。
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构成了一家企业的所有资源。
根据这些资源来发展核心竞争力,展现出来的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反过来说,竞争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所反映的方面,也就是企业所具备的资源。
图1-1 表示出了竞争优势、能力、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1 竞争优势——能力——资源关系图在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都会用策略来执行。
所采用的策略要紧密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企业的资源息息相关,因为资源是企业成功的条件,要与它契合,如图1-2所示。
图1-2 策略、公司与环境之间的结合企业要发展竞争优势,离不开一个好的策略。
那么,成功的策略应包括哪些要素呢?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①一个长期、单纯并一致的目标,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没有目标;②要对竞争环境有深刻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③要对资源做一个客观的评估。
第五讲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概述本讲主要介绍预测未来的方法:即销售预测或市场预测。
销售预测最重要的是关键的假设。
营销人员通常要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进行假设。
这些因素大多与环境有关。
举例来说,健康选择系列产品的产品经理需要假设顾客对低卡路里食品感兴趣的可能性,富士公司的产品经理需要假设银材料的世界供给量和数码相机的购买需求量。
这些假设既是对企业初步分析的概括,也是预测市场潜力和销售潜力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是营销中常用的两个术语,但人们很容易把他们混为一谈。
市场潜力:在某个时间段和给定条件下,企业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量,即企业最多能销售多少?销售预测:在某个时间段和给定条件下,企业预计能达到的销售量,即企业最有可能销售多少?一、基本概念界定销售指标:是高层经理设定的具体目标。
销售指标是企业员工(如销售员)需要完成的销售任务,即员工应该实现的目标。
区别市场潜力市场预测行业销售能力销售预测企业/品牌可能性期望区别具体来讲,“市场潜力”表示在所有的竞争者或产品能全面的开展分销、广告和促销活动,并吸引到可能购买产品的所有顾客的情况下,整个行业最终实现的销售。
销售预测是指企业的销售期望,通常低于市场潜力。
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都依赖于一系列前提假设条件。
区别这些条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顾客做什么,企业做什么,竞争者做什么,总体环境如何(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都有很强的时间性。
企业的战略计划取决于市场的长期潜力,年度计划则把重点放在短期的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上。
长短期的考量很容易使企业陷入陷阱。
为了达到短期决策的最优化,企业可能会做出从长期来看是次优的一系列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要设定不同目标的原因之一,如提高销售量(当长期潜力看起来很大和不断增长时)或使现金流最大化(当长期潜力看起来很低时)。
二、市场潜力分析(一)市场潜力概述市场潜力很难把握,尤其是在估计销售的上限或最大销售量时更是如此。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教学目的当前,全球能源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能源版图,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谁抓住了能源,谁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
谁掌握了能源,谁就可能掌握发展空间、掌握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的动力来源。
重点内容1.讲清楚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新时代以来,我国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
2.讲清楚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
3.讲清楚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前景。
新能源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先锋队,是解决能源发展系列挑战的主力军,既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也面临外-108-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部遏制打压、被“弯道超车”等风险挑战。
教学难点1.准确阐释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2.全面把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教学导入2024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要成果”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当日,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介绍称,我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全面推进,“十四五”前3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
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行业的能效标杆产能占比平均提高约6个百分点。
第五讲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教学目的与要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27年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颁布《对华政策纲要》,表明日本侵华政策已基本形成,决定武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并确立了把“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通常称为“华北事变”。
《秦土协定》的内容:(1)驻于昌平和延庆一线的宋哲元部队,调至其西南地区;(2)解散排日机构;(3)处罚张北事件负责人;(4)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5)从日本招聘军事及政治顾问;(6)创援助日本特务机关的活动及军事设备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