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21 KB
- 文档页数:11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目绪论1.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会2)研究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3)研究高等学校如何发展科学4)研究高等学校如何有效开展社会服务5)研究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如何有机统一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第一章、高等教育概述1.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1)高等教育的层次性2)高等教育的多样性3)高等教育对象的扩大化2.高等教育目的的功能1)引导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的职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2)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3)促进政治民主化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推动经济发展2)提供科学知识、技术创新以促进经济发展3)通过高等教育投入产生经济效益5.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对文化的传递和保存2)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3)进行文化创新和交流6.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1)培养人才2)发展科学3)社会服务7.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1)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高校职能的延伸第三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1.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1)提高学科水平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2)优化学科布局与突出特色学科或重点学科相结合的原则2.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1)学科方向建设2)学科梯队建设3)学科基地建设4)学科项目建设5)学科文化建设3.高校专业建设的内容1)设计人才培养方案2)优化师资队伍3)完善教学基本条件4)创新培养途径和方法4.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改革的趋势1)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2)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3)扩大专业自主设置权限4)大力推行专业认证和评估5.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1)专业性2)高深性3)前沿性6.高等学校的纵向课程体系1)通识教育课程2)科学基础课程3)专业教育课程4)实践课程7.高等学校的横向课程体系1)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8.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类型的多样化3)课程载体的现代化4)课程性质的职业化5)课程面向国际化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A. 开展科学研究B. 授予学位C.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D. 传播知识2. 高等教育的学生分类有:A. 本科生和研究生B. 全日制学生和在职学生C. 探索型学生和应用型学生D. 研究型学生和实践型学生3. 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包括:A. 开放性B. 科学性C. 示范性D. 个性化4. 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A. 公益性B. 营利性C. 财政性D. 管理性5. 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A. 学生就业率B. 科研成果C. 教学水平D. 社会认可度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写“√”,错误的写“×”。
1. 高等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2.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职业素养的毕业生。
(×)3. 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学院制和部门制。
(√)4. 条件允许的话,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可以是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
(√)5.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问答题1. 请简述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创新能力,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 简述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开放性、科学性、示范性和个性化。
开放性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上,使教育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科学性要求高等教育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教学和研究,追求真理和创新。
示范性体现在高等教育对其他教育层次和社会的引领作用,它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示范。
个性化意味着高等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200题)1、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A.发明创造B.培养人才C.发展科学D.社会服务【答案】 B2、高校组织的结构特征是()。
A.分散性B.学术性C.二元性D.复杂性【答案】 A3、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这体现了大学教学的()原则。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C.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D.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答案】 A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不认为()。
A.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B.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C.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D.生产劳动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答案】 D5、制定教学计划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归宿的是()。
A.培养目标B.课程设置C.时间分配D.学年编制【答案】 A6、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答案】 B7、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 C8、哪一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终身学习习惯()A.讨论法B.多媒体教学法C.指导自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C9、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
A.政治教育B.培养人才C.完善政体D.民主问题【答案】 D10、高等教育内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水平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
A.教育层次结构B.教育科类结构C.教育形式结构D.教育能级结构【答案】 A11、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是()。
A.课程设置B.培养目标和规格C.教学环节D.教学反思【答案】 B12、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
A.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B.对课程方案制定结果的评价C.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D.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答案】 D13、()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100题)1、高等教育内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水平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
A.教育层次结构B.教育科类结构C.教育形式结构D.教育能级结构【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A.起点平等B.过程平等C.资源均分D.结果平等【答案】:C3、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个案研究法【答案】:A4、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
A.教学目的B.重点难点C.导入新课D.讲授新课【答案】:D5、下列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被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
A.完全学分制B.学年制C.学年学分制D.美国学分制【答案】:C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学士、硕士、博士三级B.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C.协士、学士、硕士三级D.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答案】:A7、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是()。
A.新生阶段B.二、三级阶段C.高年级阶段D.研究生阶段【答案】:B8、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起始于()。
A.柏林大学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A9、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B.经济C.文化D.法律【答案】:B10、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教师起着()。
A.领导作用B.主导作用C.支配作用D.期待作用【答案】:B11、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方案【答案】:A12、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B1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A.实现素质教育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加强理论教学D.注重实践教学【答案】:B14、高等教育的大众教育阶段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的比例为()。
2023年-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高校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
A.科研B.社会服务C.教学D.知识创新【答案】 C2、个别教学制的不足之处是()。
A.不利于因材施教B.教学效率较低C.学生的自主性不够D.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答案】 B3、下列决策模式中,()不属于高校组织决策模式。
A.行政主导模式B.党政主导模式C.学术主导模式D.双重结合模式【答案】 B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
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B.教授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C.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D.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答案】 C5、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
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反主流文化B.反多元文化C.反传统文化D.反校园文化【答案】 A6、主张高校课程内容应是经典学科,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的课程理论是()。
A.永恒主义课程观B.改造主义课程观C.科学主义课程观D.结构主义课程观【答案】 A7、大学的管理中心是()。
A.校级行政管理机构C.系D.班级【答案】 B8、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
A.创新实践B.教研结合C.终身学习D.反思经验【答案】 D9、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B.实习法C.演示法D.实验法【答案】 B10、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中世纪的西欧【答案】 C11、哪一种学习策略会实现在学生看来与高分相关的任何目标()A.再认策略B.意义策略C.目标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 D12、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B.中西学堂C.京师同文馆D.南洋公学【答案】 A1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答案】 C14、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是高等学校教师的()。
辨析题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只是培养完整人格。
答:(1)错误。
(2)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以及培养完整人格。
(3)高等教育对完善个人人格,培养大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遵守道德规范意识,促进其人格自由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培养完整人格是高等教育个体功能之一。
2.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答:(1)错误。
(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3)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专业知识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4)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指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还包括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3.撰写文献综述是指对文献资料的罗列。
答:(1)错误。
(2)文献法的开展包括文献检索、文献分析和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是文献法的基本环节之一。
撰写文献综述,即在全面阅读、整理、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领域或研究专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并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3)写文综要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具备针对性,应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该研究目水平、进展、应该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并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客观性评述。
4.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只需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答:(1)错误。
(2)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是高校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之一5.高等学校发展科学比培养人才更为重要。
答:(1)错误。
(2)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3)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必然通过教学活动来达到,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把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高等教育学》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高等教育可以传承和创新文化,这是高等教育()的体现。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2.下列不属于中世纪大学办学特点的是()。
A.自主自治的办学观B.学术自由的治学观C.教学与科研并进D.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3.按照马丁•特罗的学说,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于()阶段。
A.精英教育B.大众教育C.普通教育D.义务教育4.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称为()。
A.内部效率B.外部效率C.效率优先D.公平优先5.包括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平等和受教育结果平等在内的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
A.相对平等B.绝对平等C.形式上的平等D.事实上的平等6.高校教师的()是高校教师成长的根本性动力因素,也有人称其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条路径”。
A.专业学习B.专家引领C.同伴互助D.自我反思7.高校教师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毕业生来源情况的构成情况。
A.学历结构B.职称结构C.专业结构D.学缘结构8.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B.要素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永恒主义课程论9.教学内容在选择与组织时主要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教师、学生、家长B.知识、学生、社会C.家庭、学校、社会D.家长、教师、社会10.课程内容的学生中心取向特别注重()。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11.隐性课程是()的一种课程类型。
A.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B.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C.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D.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12.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确定一个标准,以这个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这种评价是()。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13.()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为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结果以及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而开展的评价活动。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100题)1、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B2、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
这种倾向指的是()。
A.课程内容综合化B.课程实施多样化C.课程方向人文化D.课程性质职业化【答案】:D3、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
A.高校B.政府和高校C.政府D.市场【答案】:D4、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基础学科B.分支学科C.重点学科D.理论学科【答案】:B5、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大众化和普及化B.民主化和终身化C.国际化和全球化D.上述三种趋势【答案】:D6、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C7、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高校一般倾向于采用的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组织结构B.职能制组织结构C.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D.矩阵式组织结构【答案】:D8、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B9、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较强B.市场的力量较强C.高校自身的力量较强D.学者所代表的学术力量较强【答案】:A10、我国汉唐盛世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学府被认为属于()。
A.真正的大学B.单一的学术研究机构C.单一的教学机构D.杰出的古代学术中心和教育机构【答案】:D11、大学生的身份权包括:()。
A.生命权B.人格权C.荣誉权D.身体权【答案】:C12、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引领社会【答案】:A13、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100题)1、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或影响逐渐加强出现于()。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现代国家兴起之后【答案】:D2、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
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答案】:C3、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引领社会【答案】:A4、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时期。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A5、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A.学生评定B.教学总结C.档案收集D.毕业设计【答案】:D6、反对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和过分职业化,倡导阅读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弥补受教育者的精神空虚和人格缺陷,这种思潮反映了高校课改的()。
A.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B.课程实施多样化趋势C.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D.课程性质职业化趋势【答案】:C7、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A.生产劳动B.参观考察C.智力扶贫D.社会调查【答案】:A8、下列选项中,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人才培养方案D.教育政策【答案】:B9、根据专业学科的二级学科,按水平层次划分为若干类,再根据不同学科点的现状、发展趋势配置不同数量的高、中、初各级岗位。
这种方法属于()。
A.学科法B.任务法C.结构法D.整体法【答案】:A10、高等教育的“大专业模式”通常对应()。
A.函授教育B.通才教育C.英才教育D.专才教育【答案】:B11、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是()。
A.课程设置B.培养目标和规格C.教学环节D.教学反思【答案】:B1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专业技术人员B.国家公务人员C.专业人员D.教学人员【答案】:C13、()依据人的活动类型,将教学方法划分为组织和实施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动机的方法、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三个大类。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100题)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
A.柏林大学B.霍普金斯大学C.剑桥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D2、教师的根本职责是()。
A.热爱学生B.严谨治学C.为人师表D.教书育人【答案】:D3、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A.培养人才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普及教育【答案】:A4、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A.发明创造B.培养人才C.发展科学D.社会服务【答案】:B5、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答案】:A6、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优点在于()。
A.教学效率高B.灵活性强C.教学秩序稳定D.易于管理【答案】:B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
A.布鲁纳B.杜威C.范海斯D.洪堡【答案】:D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
A.教学目的B.重点难点C.导入新课D.讲授新课【答案】:D9、不属于大学生权益特征范畴的是()A.规则性B.专属性C.法定性D.私有性【答案】:D10、大学生的身份权包括:()。
A.生命权B.人格权C.荣誉权D.身体权【答案】:C11、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反映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A.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B.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C.难度适中D.便于检测【答案】:C12、学分制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
A.美国B.日本D.中国【答案】:A13、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A.生产劳动B.参观考察C.智力扶贫D.社会调查【答案】:A14、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A.评价结果B.评价经验C.编辑教材D.整合经验【答案】:A15、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100题)1、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复杂性、()、个体性与群体性。
A.承继性B.创造性C.一贯性D.稳定性【答案】:B2、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是()。
A.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排斥B.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两个独立的部分C.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D.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答案】:D3、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4、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
A.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C.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D.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答案】:B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不认为()。
A.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B.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C.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D.生产劳动是造成【答案】:D6、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小组教学C.群体教学D.班级教学【答案】:D7、我国高等教育可追溯到哪个时期()。
A.夏B.商C.周D.汉【答案】:C8、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C.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D.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答案】:A9、隐性课程不包括()。
A.学校组织方式B.校园人际关系C.教师教辅资料D.学生班级学风【答案】:C10、大学的学术自由传统可追溯到()。
A.牛津大学B.中世纪大学C.哈佛大学D.剑桥大学【答案】:B11、根据比格斯的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种动机分别对应于哪三种学习策略()A.再认策略、意义策略和组织策略B.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再认策略C.再认策略、组织策略和意义策略D.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目标策略【答案】:A12、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时期。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1. 什么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管理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2.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1)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高等教育学主要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讨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高等教育学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问题。
(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等教育学在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逐渐丰富和完善。
(4)20世纪8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学开始注重研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
3. 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促进知识创新与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知识的创新和社会进步。
(3)传承和弘扬文化:高等教育机构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
(4)社会服务: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和智力支持。
4.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主导:高等教育的管理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对高等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2)院系制管理:高等教育机构采用院系制管理,各学院和系部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管理。
(3)学术自由原则:高等教育强调学术自由原则,鼓励学者和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倡学术争鸣和多元思想。
(4)评估与监督机制:高等教育建立了科学的评估与监督机制,通过对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练习试题附答案单选题(共20题)1.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
A.创新实践B.教研结合C.终身学习D.反思经验【答案】 D2. 一般来说,对于()的高校,其教师队伍建设的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
A.以教学为主B.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为主C.教学与科研并重D.研究型【答案】 A3. 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材C.教学目的D.教学大纲【答案】 D4. 教学计划管理包括()。
A.教学计划的制订、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B.教学计划的监督C.教学计划的监督与评估D.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与评估【答案】 A5. 哪一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终身学习习惯()A.讨论法B.多媒体教学法C.指导自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C6. 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
A.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C.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D.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答案】 B7.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属于()。
A.教育行政法规B.教育法律C.地方性教育法规D.教育规章【答案】 A8.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 C9.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10. 根据专业学科的二级学科,按水平层次划分为若干类,再根据不同学科点的现状、发展趋势配置不同数量的高、中、初各级岗位。
这种方法属于()。
A.学科法B.任务法C.结构法D.整体法【答案】 A1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A.起点平等B.过程平等C.资源均分D.结果平等【答案】 C12. 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入学人口的比例达到()以上,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45题)1、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个案研究法【答案】 A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指()。
A.高等教育行政管理B.高等教育内部管理C.高等教育民主管理D.高等教育结构管理【答案】 A3、关于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差异,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学年制重过程管理,学分制重目标管理B.学年制的教学计划较为固定,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C.学年制强调共同性,学分制强调个体性D.学年制采用导师制,学分制则采用班主任的管理方法【答案】 D4、高等学校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是()。
A.学校行政管理者B.学校科研人员C.学生D.教师【答案】 D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前提是()。
A.公平公正B.科学定编定岗C.战略规划D.分类考核【答案】 B6、高等教育私营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B.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新自由主义路线C.“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为高等教育私营化提供了理论基础D.社会需要【答案】 A7、个别教学制的不足之处是()。
A.不利于因材施教B.教学效率较低C.学生的自主性不够D.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答案】 B8、我国汉唐盛世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学府被认为属于()。
A.真正的大学B.单一的学术研究机构C.单一的教学机构D.杰出的古代学术中心和教育机构【答案】 D9、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答案】 A1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答案】 B11、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中世纪的西欧D.古希腊【答案】 C12、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以及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的牛津模式,三种模式A.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B.课程实施多样化趋势C.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D.课程性质职业化趋势【答案】 A13、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
A.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B.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C.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D.特别适合对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评价【答案】 B2、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个案研究法【答案】 A3、高校战略管理常用的“SWOT分析法”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组织的()。
A.优势-机会-劣势-威胁B.机会-威胁-优势-劣势C.优势-劣势-机会-威胁D.劣势-威胁-优势-机会【答案】 C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
A.调查研究法B.情感交流法C.说理启迪法D.榜样教育法【答案】 C5、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B6、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
A.教学研究B.教学观念C.教学反馈D.教学反思【答案】 D7、“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答案】 B8、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北京大学B.南京大学C.厦门大学D.山东大学【答案】 C9、高校教师借助学科、专业范围内的行业自律、同行交流的教学发展模式,称为()。
A.自我反思模式B.专家指导模式C.群体自助互动模式D.专家介入模式【答案】 C10、从进人大学四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
A.心理适应期B.学业准备期C.心理准备期D.心理摇摆期【答案】 C11、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是()。
高等教育学1.教育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明确的、围绕人的发展制定的教育目标,相比其他因素(遗传、自然、环境)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
4.教育的概念(涵)建立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人才)。
具有相当学术性的(承担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
是有一定标准、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
5.教育的特征教学容的高深性(是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教学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6.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7.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育人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
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9.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首先,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其次,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完善和发展;最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首先,培养人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其次,帮助形成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生产节奏;最后,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45题)1、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B.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C.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答案】 D2、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
A.办学定位B.战略制定C.大学使命D.大学精神【答案】 A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前提是()。
A.公平公正B.科学定编定岗C.战略规划D.分类考核【答案】 B4、由于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B.直观性C.因材施教D.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答案】 C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A.实现素质教育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加强理论教学D.注重实践教学【答案】 B6、民族精神教育和成才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的()。
A.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B.政治课教学C.校园文化D.思想品德课教学【答案】 D7、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大于2的功效。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C.研究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D8、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宏观结构的是()。
A.能级结构B.学科专业结构C.教材结构D.队伍结构【答案】 A9、“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描述的是哪项大学教育原则()。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答案】 C10、开创研究生教育先河的大学是()。
A.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威斯康星大学C.柏林大学D.京师大学堂【答案】 C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A.起点平等B.过程平等C.资源均分D.结果平等【答案】 C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高等教育学1.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明确的、围绕人的发展制定的教育目标,相比其他因素(遗传、自然、环境)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
4.教育的概念(内涵)建立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人才)。
具有相当学术性的(承担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
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
5.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是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6.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7.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育人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
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9.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首先,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其次,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完善和发展;最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首先,培养人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其次,帮助形成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生产节奏;最后,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其次,创造、更新人类文化;最后,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
10.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关关系。
高等教育的纵向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
高等教育的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不同学科可以分为不同专业。
11.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专业性和广博性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是以知识的广博性为基础的, 是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结合。
12.中西方早期大学的代表: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
13.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萨莱米大学、蒙彼利埃大学。
19世纪前称为传统大学(中世纪大学),19世纪后称为现代大学。
中世纪大学特点: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中世纪大学与社会保持一定相当距离的体现:①自主自治的办学观(主张由学者自己处理事务以及开展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活动)②学术自由的治学观(大学学者享有很大的空间去论辩各种学术问题,坚持学术的独立性,不介入实际的政治活动)③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学生制定制度来管理生活,可以投票选举院长、雇佣教师,教师也在教学、考核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14.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走向世俗化,教学内容强调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文知识,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愚昧和无知,推崇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
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大学功能转向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
(现代大学的诞生:)德国柏林大学:宣告现代大学的诞生,1810年,教育大臣洪堡+哲学家费希特,确立了“学术自由”、“科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育人”等现代大学理念。
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大学: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
代表:美国,1862,《莫雷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奈尔大学开始,《莫雷尔法案》:授权政府统购赠地划拨款方式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当地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赠地学院运动”。
威斯康星思想:大学要走出校园,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知识向社会传播和应用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15.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产生:夏商时代,有大学、小学之分。
大学的开始:汉代。
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洋务运动创立的“京师同文馆”16.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
培养人才:始终保持着育人的功能,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高等教育也承担了新的使命-致力于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从科学研究进而发展到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科学教育在倡导之初就包含有将其技术服务于社会的用意,科学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者关系:三个职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科研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社会服务与时间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
17.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专才和通才的关系。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
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18.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
专才教育:大学按照学科和社会分工情况,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也进行相应的分工,设置不同的专业,使教师和学生在这专门化的领域里工作学习。
缺点:导致人的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的片面性。
通才教育:主张学习“普遍”的知识,即掌握对各种知识门类的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各自价值的综合看法,学会找到事物的相对特性,能够通盘考虑。
缺点:知识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剧增加,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已非易事,而融通更难。
高等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通博与专精相结合,这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难题。
1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主要区别于受教育者覆盖面的宽窄。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英才教育,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高校成为统治阶段服务的机构。
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属于大众教育,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业的建设者,包括部分的国家未来的管理者。
今天,在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教育阶段,15%~50%以内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0.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平等包括3个方面内容(瑞典著名的教育专家胡森):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受教育结果的平等。
高等教育的效率包括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某一教育系统通过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所培养学生数量;外部效率: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关系: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是存在矛盾的,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2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以下几方面规定: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知识的发展。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人文地理、文学、美学等);条件性知识的发展。
(必要的教学科学知识,比如教与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产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育教学能力:设计教学、表达、交往、机智、研究、反思评价、创新等)。
23.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社会环境:教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难免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校文化:教师任职所在的学校对教师职业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个人经历: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从教产生特殊体验的“关键事件”等对教师影响。
自我更新:强调教师专业自主性发挥。
24.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
时限:接受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特点:具备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
“虚拟关注”阶段。
时限: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特点:思考对合格老师的要求,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学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萌芽。
“生存关注”阶段。
时限:新任教师,特点:产生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
“任务关注”阶段:时限:渡过初任期,决定留任,特点: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由只关注“生存”技能,转到更广泛的专业发展上来。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特点:专业发展动力转移到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和职业升迁的制约,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25.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专业学习:在职前所接受的学科专业训练、师范训练,以及职后为了提升自我价值重新“回炉”进行深造两个方面。
专家引领:由德高望重的名师名家给成长过程中的青年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伴互助: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
个人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反思,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的能力发展。
26.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社会。
27.高等教师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学缘结构:是指教师毕业院校的比例结构情况。
在高校要求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28.学生的本质:学生是人,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通过学校生活获得各方面的资源,促进自己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9.影响学生发展的3个基本因素:家庭:家庭是学生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后盾。
学校: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规定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同辈群体:在同辈群体当中,学生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0.大学生的特点:身体的特点-处于17-23岁,身体发育已经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
心理特点-迅速走向成熟却尚未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性大,意识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