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拜伦式英雄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拜伦式的英雄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
《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
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比较紧张。
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
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
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拜伦诗选》中的浪漫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引言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是两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
它们代表了在19世纪欧洲文化中新兴的思潮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Lord Byron)的诗歌作品中,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的。
拜伦与浪漫主义1.浪漫主义运动及其特点:介绍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其重要特征,例如对情感、想象力和自然的强调。
2.拜伦的背景与风格:解释拜伦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背景,并介绍他实践了哪些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在《拜伦诗选》中的体现1.爱情和激情:分析拜伦作品中关于爱情和激情的描写,并提取其中体现浪漫主义追求真实情感和个人体验的元素。
2.自然与超越:探讨拜伦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然力量来表达浪漫主义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映浪漫主义追求真善美、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
拜伦与个人英雄主义1.个人英雄形象的塑造:分析拜伦作品中描绘的英雄形象,了解他们的特点、行动和信念。
2.对抗社会不公:研究拜伦诗歌中抨击社会不公正和道德虚伪的内容,以及英雄们如何挺身而出、反抗这些现象。
浪漫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互动1.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拜伦如何通过将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结合起来,呼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状况和文化思潮,为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2.艺术成就与影响:总结拜伦在《拜伦诗选》中对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两个概念给予了什么样的艺术表达和深远影响。
结论通过对《拜伦诗选》中的浪漫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拜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浪漫主义情感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激励和启示。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沈一鸣【摘要】: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
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语系【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叛逆逃避坚持超越【分类号】:I109.5;【正文快照】: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天空中一直漂浮着一个个人主义的幽灵,他时而化身为暝思的哈姆雷特,时而化身为忧郁叛逆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时而是高傲的马丁·伊登,时而又是坚韧顽强的桑迪亚哥。
他的魅力在于,敢于为了理想主义或是真理而背离社会与时代的主流;他的悲剧对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的主题探析郑丽【摘要】: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出身高贵、气宇轩昂、英勇善战;其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贵的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荷马式英雄往往通过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来展示自己非凡的勇气和才能,改变历史的命运。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亨利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克莱恩对荷马史诗传统的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平凡而卑微的人在面临困境时能正确认识自我的脆弱与渺小,并具有足够的勇气克服自己的怯懦,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关键词】: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英雄主义重新阐释勇气自我价值斯蒂芬·克莱恩勋章战争主题士兵【分类号】:I712.074【正文快照】:法国17世纪的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苇草,但因为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人又是伟大的,因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2002:166)。
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摘要: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
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
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中国化;质疑精神;抗争元素;改造国民性一、拜伦式英雄的引入三、拜伦式英雄在中国的改造和利用异国形象并非异国情况的复制,“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表述,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文化事实,而是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15]3 今天我们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解读鲁迅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可以看到鲁迅的创作是面向未来的,这一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俱存的鲁迅与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所不同的地方。
拜伦对现实失望后采取的是逃离的态度,他借写诗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书写伤感孤寂的情绪,而鲁迅则在寂寞、苦闷、彷徨之后开始通过写作来治疗自己的孤寂,同时积极思考解救的方式。
鲁迅希望通过引进有冲击传统斗志的拜伦式英雄,使读者在意识层面上挣脱传统道德对精神的束缚,逐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参与社会重构的目的。
经鲁迅中国化改造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止步于为自己的理想漂泊、流浪,而是更进一步,肩负起改变未来社会的历史使命。
《狂人日记》篇末的“救救孩子”好似“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对未来呐喊;《药》在结束前鲁迅特意向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志士夏瑜的坟头添上了花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以《呐喊》命名,为的是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如何使拜伦式英雄从解构封建权威至抗争时不再孤独,把国民的从众心理变为团体合作,是他思考的问题。
他认识到在改造国民性的历程中,妇女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他的小说中也不乏女性形象。
拜伦唐璜人物形象分析【创新】《唐璜》是诗人拜伦创作的艺术精品,其主人公唐璜形象的塑造,为其达到创作的巅峰具有非凡的意义。
xx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拜伦唐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拜伦唐璜人物形象分析拜伦是欧洲十九世纪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
拜伦一生反对压迫奴役,讴歌自由解放,颂扬人民革命运动。
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尽管他的部分诗歌有着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观情绪等消极因素,但他毕竟不失为一位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而“拜伦式英雄”风靡一时。
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
尽管这部长诗只完成了十五章,第十六章仅写了一部分,但是它是作者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另外,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除此之外,拜伦在《唐璜》里面关于爱情的观点,也成为众多学者所重视的对象。
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讨论主人公唐璜对于爱情的态度以及信念,以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拜伦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爱情的背叛《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被公认为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
但是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
准确地说,唐璜是作者有意地塑造成的一个“拜伦式的英雄”,因此其中也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
唐璜说,“爱情比面包和呼吸更重要,专一的爱情是对其他女人的残酷”。
[1]这就说明,有爱情就有背叛。
CharacteristicsThe Byronic hero typically exhibi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citation needed]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文,wen,从玄从爻。
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
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说文》序》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
--《古今通论》(1) 象形。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figure;veins]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
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
~盲。
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
~艺。
~体。
~典。
~苑。
~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
~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
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
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
~静。
歌德曾说:“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普希金称誉他是“思想界的君王。
”他就是我今天为大家所讲述的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生于伦敦没落的贵族,父亲败掉财产后,离家出走,最后死在法国。
拜伦天生跛一足并为此十分敏感。
十岁时,伯祖父去世后,拜伦继承了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
1800年他迁居伦敦,中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学习历史和文学。
1807年拜伦发表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光》。
1809年,在去各国旅途中,他写了第一部重要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前两章,这部长诗使他成诗坛上的拿破仑。
1815年拜伦结婚,但是一直爱着自己的异母姐姐。
1816年他永远离开英国,原因流传下来的有,1、英国上流社会舆论的反复无常。
2、因其政治信仰而见弃于英国社会。
3、家庭婚姻变故说。
1816-1817年在瑞士度过,并同雪莱建立了密切的友谊。
1824年,拜伦忙于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列举拜伦所有作品)其中“东方”题材的浪漫主义传奇叙事诗特点是:无政府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反抗色彩的拜伦式英雄。
我们看下什么是拜伦式英雄。
在故事诗中,中心人物都是叛逆者,他们和周围现实发生尖锐冲突,拜伦式英雄以各种化身表现了愤世嫉俗的思想并经历了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
他们具有热烈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为捍卫个人权利而奋起与社会对抗,同时又孤僻高傲、刚愎自用、蔑视群众等特征。
他们是孤单的报仇者,也是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有深切的仇恨,也有强烈的爱。
广泛引起共鸣。
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在所有拜伦的作品种,最为著名的要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了。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或者说这个唐璜他在16岁爱上了一个少妇,事败被迫离家远航,经历了海上风险,死里逃生。
漫谈拜伦式英雄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拜伦式英雄产生于英国的原因以及背景
拜伦式英雄产生于一个人类社会的转型期。
18世纪末,英国新的生产方式的推进和新兴阶级的成长与固有的社会体制产生矛盾,并要求打破旧有体制的羁绊。
另一方面,新型的生产关系要求一种对于个人潜能的充分释放。
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企业家。
一旦摆脱了传统机制的束缚,他们便获得了敛财的空间和能力。
在文化领域,艺术家摆脱了“恩主”的控制,并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他们对独立的追求也反映在作品中。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文学中期待反叛的,强调个体解放的主人公是不难想象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经济和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亲历了种种社会不公正,以及资本主义上升过程中的残酷。
因而,资本主义在鼓动人的个性,强调平等、博爱的同时,又在限制和扼杀着个性,否定着人的尊严。
同时,旧有的封建机制对于人性的压制依然存在,这尤其体现在政治上。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
二、拜伦式英雄的含义
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 又名反英雄Anti-hero, 悲情英雄Tragic hero, 浪漫英雄Romantic hero,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充满强烈的反叛热情而又孤独、忧郁的一类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都是悲剧性的傲慢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
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
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一直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三、拜伦式英雄的特点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
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感情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拜伦式英雄”的美学意蕴:1、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可归结为个体感性,生命之自由;2、文学之为艺术,既是苦闷的象征,又是自由的象征,拜伦式英雄的超凡人格和自由至上的精神信念与艺术真谛、美的真谛相契合。
四、拜伦式英雄与中华英雄梦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学和文化,使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主义因素和自由民主思想,并希望中国也出现诸如法国的罗兰夫人、拿破仑、意大利烧炭党人等这样的民族英雄,以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创造出一个充满新气象的少年中国。
实际上,不但梁启超、鲁迅这样的先觉者如此,当时整个时代都在焦灼地期盼着出现救世英雄。
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就是在中国人的这种期待视野中出现并受到异乎寻常的推崇。
拜伦是清末最早被介绍过来的外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但中国人介绍拜伦,最先关注的并不是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他暴烈的反抗精神,是他身上那种追求自由、反抗暴政的个人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清末民初是为一般热情的青年所认同和接受的,特别是他为助希腊独立而命丧沙场的壮举,更令清末以救国济民为己任的热血青年倾心不已。
对此鲁迅曾有过中肯的评价:“那时Byron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
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
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