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宗教艺术的对比看宗教和艺术沟联
- 格式:docx
- 大小:17.61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西宗教中“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异同比较摘要:“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比较宗教研究的角度看,传统的基督宗教主要在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
而传统的中国宗教,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儒教、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其主流倾向是在神圣与世俗统一协调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
中西宗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彼此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现当代社会的中西宗教,其主流倾向均表现为宗教服务人间的大趋势。
保证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协同并举是中西宗教共同的使命。
关键词:比较宗教;神圣与世俗;基督宗教中国宗教;宗教的人间化“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的核心问题之一。
任何一个宗教体系之中都内含着一个特殊的精神信仰结构,从而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构成一种张力,形成一种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关系。
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所有宗教活动的基本任务。
而不同宗教在处理“神圣与世俗”二元关系方面的差异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就了各个宗教间的基本差异。
有的学者为了强调神圣与世俗二元关系的重要性,甚至这样说:宗教的差异,即在于各个宗教体系在神圣与世俗关系间处理方法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从比较宗的角度看,考察中西宗教的差异,从而探索中西宗教会通、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性,从他们处理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差异人手,将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
本文尝试以“神圣与世俗关系”为切入点,对中西宗教的不同特质作一总体上的把握和比较,从而探索当代各大宗教对话与沟通的可能性。
不过,笔者深知,中西方宗教意识纷繁复杂,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段,要求在一篇很短的论文中对其历史发展中的丰富内容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对中西“神圣与世俗关系”演变的不同特质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与比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相对于以往比较宗教学偏向于静态的结构分析研究而言,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新颖之处在于:从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来对各大宗教中共有的核心精神结构做一探索性的研究,并试图由此动态历史过程的考察,为当代各大宗教的对话与沟通提供一个有参考意义的现实出发点。
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及原因摘要:中西方的审美受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着显著的不同。
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美术审美的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不同的审美差异的原因,说明中西方美术审美既有相同性,又有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将随着各自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产生变化。
关键词:美学审美差异美学价值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达,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相比,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美的概念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答复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二、中西美术审美差异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古希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他们理解世界的基本观点出发,为艺术设定了追求美、再现美的原则,那就是: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最智慧的也就是最美的,最美的也就是最智慧的——数的和谐。
柏拉图则认为“艺术是对理式的模仿物的〔现实事物〕的再模仿”。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从另一角度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
他认为“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这是西方古代关于”“和谐”的审美理想的又一个层次。
比较中西,如果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方面。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专业:09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一班学号:40902017姓名:吉玲宗教主要是对神的崇拜,而神实际上就是人的外化。
所以,通过神,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在不同的文化区,它所创造出来的宗教必然地带有那种文化的印记。
本文是通过对中西宗教的比较来揭示蕴藏在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
所谓中西方宗教,这里主要指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禅宗佛教。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主神占有最为突出的位置。
西方的神是先天就存在的,是超越于世俗人事的,东方的神则是由世俗的人物修炼而成的。
古希伯莱人的宗教领袖叫摩西。
摩西所传的《十诫》,后来成为希伯莱人的最为重要的宗教典籍,是古希伯莱教义的源泉。
但摩西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希伯莱人的神,全是因为他接受了上帝耶和华的谕示,耶和华指定他来作希伯莱人的领袖,带领希伯莱人建立他们新的生活。
基督教是西方人对古希伯莱教进行改造的产物,所以,在它那里保留了古代希伯莱人的许多宗教因素,其中也包括主神的来源。
基督教的神是耶稣,耶稣只是上帝耶和华同民间女子玛利亚所生的孩子,是上帝作为自己解救人类、替人类赎罪的一个使者,是上帝与普通人类之间联系的纽带。
正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所以,“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这是说,耶稣的神性(灵性),全来自上帝耶和华。
那么,上帝耶和华又是谁?他是天上的神,是超出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先于人类,而且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
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一切存在的终极的原因。
所以,耶和华是谁?它从哪里来?这是不可以追问,也无需追问的。
它的存在和人类没有关系,但人类的存在却全是因为它的创造;人类生活中的神性的东西全是从它那里获得。
在西方的宗教中,所有的神都是上帝赐予的,它来自人类之外,而不是来自人类自身。
与之不同,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没有哪一个神是从人类之外的上帝、上天那里得到资格的。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一、宗教文化概述高长江在《宗教文化传播的美学之维》说过:宗教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媒介与形体。
对于宗教学、神学和历史学而言,宗教文化传播的精神驱力和影响力主要源于传播者的"神爱"意识、普度众生的超凡精神以及接受者寻求救赎的心灵渴望,但这不完全是事实。
宗教"真理"传播力的基质,还在于神圣传言的信息、形式以及媒体的审美形质,正是审美体验构成了宗教传播力的"内在精神力",并藉此升华人们追求真与善的精神力量。
李振宇在《文化安全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说过: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个体大多相信宗教自由,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同样宗教信仰也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个体对宗教观念理解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
从目前高校宗教观教育开展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说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非常有必要。
因此,建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以文化安全建设为切入点,健全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宗教观,它辩证地阐述了宗教观念。
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应加强在文化安全视角的基础上探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纳入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体系。
刘登鼎在《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过: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民间文学因汲取了宗教文化的内容而更加丰富多彩;宗教文化通过民间文学通俗、生动的展示,口口相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传说。
东西方宗教文化差异论文(2)东西方宗教文化差异论文篇二从宗教中灵魂的归属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治隔绝以及文化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使得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
宗教作为影响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从精神层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笔者从东西方宗教开端,教义的形成对比分析东西方对灵魂的描述,进而阐述不通文化背景下宗教对于灵魂归属的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宗教;灵魂归属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由人而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随人的演进而演进,虽然历经启蒙理性、科学技术等多次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份宝贵的牢固的位置,即便是在人类已经迈进信息时代的今天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宗教对于我们的世俗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
西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以____最为典型,东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中以佛教最受到欢迎。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两种宗教中都有对灵魂归属的描述,但它们的描述本身又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
笔者在本文中,既是要通过比较这两种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描述上的差异,来窥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一、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东西方宗教中――比如西方的____,东方的佛教――都有对灵魂以及灵魂归属的描述,下面就让我们让这些描述分别列举出来。
1.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西方宗教以____最为盛行,并且取得了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而基督____重要的经典就是《圣经》。
在《圣经》中,我们的灵魂将会归于何处呢?(1)《圣经》中关于天堂的描述《圣经》是西方____最为重要,也是唯一的经典。
在《圣经》里,人死后都是有灵魂的,而人死后的灵魂只有两个去处,一个天堂,一个是地狱。
首先,根据《圣经》的说法,人因为偷了禁果,所以生来就是有罪的,在人世生活的时间,要尽量的赎罪。
在人世间能够皈依上帝并虔诚赎罪的人,都能得到上帝的谅解,那么他死后的灵魂就会升入天堂,反之就会堕入地狱。
历史中的宗教与艺术宗教与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化,宗教和艺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彼此相互影响,而且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宗教与艺术在尊崇信仰的传承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崇拜自然力量,将其视为神明。
这种崇拜形成了原始宗教。
在原始宗教中,信仰者通过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之情。
古埃及文明的法老崇拜太阳神,创造了大量的宗教艺术品,如金字塔和石像等。
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雕塑是他们对神明的崇拜表达。
这些艺术品不仅反映了信仰者对神明的敬畏,也成为后世的艺术传承。
其次,宗教与艺术在文化的塑造中相互交织。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每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基督教艺术中,钟楼和教堂的壁画代表了信仰者的诚实与虔诚。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代表作之一。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和壁画展现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而在伊斯兰艺术中,美丽的圆顶和拱门等建筑元素表达了信仰者对真主的崇拜。
宗教艺术通过雕塑、绘画和建筑等形式,传达了宗教教义和品德观念,成为民众信仰的标志。
除了宗教信仰和文化方面的关联,宗教艺术还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对于政权的掌控起着重要作用。
教堂的装饰和绘画既是表达宗教信仰的手段,也是向民众灌输教义的工具。
世俗与宗教权力的交织导致了宗教艺术在政治和社会秩序中的地位。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皇和贵族赞助了大量的艺术家,艺术作品成为宣传教派观念和权力的手段。
宗教画作为当时的主要艺术形式,不仅描绘了圣经故事,也展现了统治者的豪华和荣耀。
而在亚洲,宗教艺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印度的寺庙雕塑和壁画,传达了佛教和印度教的信仰观念,对民众具有强大的宗教号召力。
这种宗教艺术的传统延续至今,为当地居民带来信仰和精神的慰藉。
总结起来,宗教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学术探讨·浅析东西方宗教文化及其传承之差异高苗(山东教育学院外语系,济南250013)摘要: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历程也是各有风采。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东西方时待宗教文化的态度之不同进行了明了的分析,然后以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对东西方文化对其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重要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大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差异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东西方宗教;文化;传承;差异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03—0086—03一、引言植业为主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存与固定环受各自传统文化差别的影响,随着各自历史境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
对于农业文化来说,收成发展的演变,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
而收成的好坏取决于气象水的差别。
土等大量的环境因素,而这些因素中很多都是人东方国家的宗教从一开始就被统治者扭曲为力所不能及的。
因此农业生活使人们学会了顾及封建迷信,并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早期的西方宗教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彼此的关系,尽量使各方也是统治者统治老百姓的工具。
但随着社会的进面的因素统一协调,从而形成了改变自身去适应步、科学的发展,宗教逐渐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演变环境的文化形态。
成人们共同遵循的伦理道德,演变成人们的精神同时,也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们对自寄托、精神解脱和精神支柱。
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塑造了依顺的文化精神。
这本文以基督教为西方宗教的代表,以佛教为种以和谐为本的自然主义思想强调万物都有同一东方宗教的代表,根据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本质,忽视了万物存在形式的差异性,这在“道”和从文化对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两大宗教的主要“佛”等宗教核心中都有所体现。
差异、两大宗教的历史传承之差异等三个方面着作为东方国家最具普遍性的宗教,佛教已深手,着重分析东西方宗教文化及其传承的异同。
从中西宗教艺术的对比看宗教和艺术沟联
摘要:西方文化称为基督教文化,而中国文的儒家文化则被称为儒教文化,从本质来讲都属于宗教范畴。
在二者的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各成一派的宗教艺术也大相径庭。
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和内在的深刻渊源,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并且中西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艺术宗教宗教艺术关系中西文化
一、中西宗教起源的艺术特色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源于自然崇拜,二是源于祖先崇拜。
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
由此产生各不相同宗教艺术特色作品。
在文化领域,中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
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连法老也要借助于它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
庙中的祭祀也乘机大肆吹捧,称法老为“统治着太阳”、“大神”,借以让人们对其加以崇拜。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宗教和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强调说:二者“是人们到达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需要的两个途径,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宗教和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两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精神方面的愉悦。
宗教和艺术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以各自的方式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但两者又各具特色,宗教情感是对信仰的崇拜,这种情感超越了人对当时生活的感受,这种彼岸的寄托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慰和对人类绝望心理的麻醉,艺术情感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使人们对人生、生活再次思考,唤起人类最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的欲望。
二、中西宗教对于各自艺术的影响
在我国,宗教文化一直影响着传统的中国戏剧,如古老的观音戏与济公戏以及目连戏等等;还有中国古典小说如著名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等的创作;还有许多宗教背景为题材的古代建筑与雕塑以及壁画等艺术形式。
石雕和壁画艺术如举世闻名的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等都是因为宗教中广泛传播的佛教而产生而成的。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中,如但丁、普希金、拜伦等欧洲的作家,他们都曾借鉴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圣经》提供的素材而撰写出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作为欧洲文学开端的古希腊文学,也是源于古希腊神话。
中世纪的欧洲艺术,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的产物,艺术家们是虔诚的信徒,他们努力的把自己对上帝的敬畏之意,崇敬之情用画、雕塑等手法表现出来,这时期诞生的大多数作品,都跟宗教有关。
宗教绘画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圣经》,或多少与《圣经》
有关,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童贞女的婚礼》等等,许多作品给人以肃然起敬的神圣之感,而且有着一种淡雅的艺术韵致,有些表现人物慈爱、温馨、愉悦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的宗教气质。
拉斐尔的作品多以圣母画为主,他的作品里,把圣母高贵,华美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画中的圣母不在是神化了的女神,而是有人性化的,自然的充满了爱的慈祥的母亲。
可以说,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宗教艺术成就了拉斐尔,没有教皇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他很难获得如此成就
艺术常常被宗教用来宣传和形象地描绘宗教自身的教义,给了艺术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大的支持,使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加广泛的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宗教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同时,宗教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艺术传播形式也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艺术的交流。
如印度的佛教产生后先是通过交流传入了中国,在经过中国经历了许多具有民间民族特色的改造后在亚洲东部的日本与朝鲜等国传播,从而造成了今天亚洲特别是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艺术都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的一些风格特点。
尤其是在佛教的建筑方面,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一些古老的中国楼阁式建筑,使得大乘佛教建筑的佛塔类造型产生了较大的风格变化,使得今天的日本等国家受到影响。
如今天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和唐昭寺。
三、中西宗教建筑风格和目的性的差异
风格:在基督教看来,彼岸世界才是人类的天堂和幸福的归宿,人在尘世的存在是有限的和有罪性的,人们应该为天堂而不是为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实人生的幸福。
所以,与之相应的,其建筑,尤其是哥特式教堂,表现出了一种超越的永恒的指向天国的期盼的宗教内涵。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都对现实人生持强烈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追求感兴趣。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直指人心,就能见性成佛,同时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我心幻化,没有我心,主体意识和客观存在便不能存在。
因而,其建筑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
中国自古就有的“舍宅为寺”的传统,因而中国的寺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俗建筑颇多的共性。
可以说,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目的:在西方传统城市中,宗教往往成为联络市民精神生活的纽带,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奉着神的神庙和教堂,从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一直延续了两干多年。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主体性的建筑一般为宫殿、官署,佛教的佛寺和道教的道观始终处于城市里坊的规划范围之内,寺庙始终没有突破里坊的限制,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因素。
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各级封建权力的中心,并且其生活是以处理人与人关系中突出的血缘关系、重视人伦道德、注重现实生活为内容,而缺乏超越的宗教意识。
这就使得宗教建筑无论在建筑规模和等级上都处于陪衬地位。
加之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风气对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群也从城市慢慢淡出而移向山林。
中国宗教的终极价值与西方基督教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产生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命价值与文化流向。
中国宗教中注意人自身“德”的品性,使中国人的超越性是以个体为出发点,以个体伦理的行为与实践为途径。
其超越表现在,“以自身为出发点,以他人为对象,最后以自己的品行的实现为归宿的超越途径”必然要使他人与自己互相渗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观念,并且具有极强的伦理品格与功利倾向。
尽管中西宗教艺术存在着差异,但都对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以及各种类的艺术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导致宗教艺术的繁荣发展,使它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宗教和艺术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质的区别。
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