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49: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者、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总结(五篇)关于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一进入高二,面对新高考的不确定性,选科后的患得患失,慢慢靠近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难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以及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种问题开头消失。
比方:学习懈怠,不完成作业,脾气急躁、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甚至逃学等。
对此,一位资深年级主任曾用了一个词:“逢二必乱”。
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状况。
班级举办班会活动,请你就此现象,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熟悉与思索,并提出盼望或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书写标准。
【文题解析】:此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审题时要留意把握以下几点内容:(1)材料内容,步入高二所消失的各种问题,依据“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状况”,说明这些问题消失的概率很高,因此可以探讨这些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2)情境意识,班级班会活动;(3)文体意识:发言稿,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其次段要空两格写问候,文末要写“我的演讲到此完毕,感谢大家”;(4)任务意识,在正文中要写清晰对这些“逢二必乱”产生的问题的熟悉和思索,并且在文中要提出盼望或建议。
写作时,任务不行以有遗漏。
(5)主体意识,本文是以自己为动身点来行文的。
审题立意:(1)自律的人生才是最美的;(2)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学习可能胜利;(3)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避开“逢二必乱”;(4)学会自我疏导,避开消失不良心情;(5)学会辨别不正确的事情,努力让自己向优秀进展。
【参考范文】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就“逢二必乱”这一话题在班会上进展发言,我今日发言的题目是《用自律谱写美妙人生》。
自律,指自我约束,自觉地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自觉地用社会公德、高尚品行标准自己,自觉地用法令制度提示自己,这就叫做严以自律。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3.乎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1)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助词,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吧”(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7)介词,相当于“于”[实战高考](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4.乃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代词,译为“你,你的”(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其、且)5.其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考场考法最全汇总,整理完毕
人有逆天之时,最难学的莫过文言文,尤其是这18个文言文虚词,不同语境意思还不相同,想要学好实属不易!
不要担心,18个文言文虚词,考场考法最全汇总,整理完毕,后附常考题+答案,家长给孩子收藏保存,经常复习巩固,学会不再惧怕,孩子轻松搞定文言文!
#教育听我说#
举报
评论 14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评论
•
读尽作者
赞
这18个文言文虚词,不同语境意思还不相同,想要学好实属不易!不要担心,18个文言文虚词,考场考法最全汇总,整理完毕,后附常考题+答案,家长给孩子收藏保存,
回复·11小时前
•
xiongdaliu
赞
18个文言文虚词,考场考法最全汇总,整理完毕,后附常考题+答案,家长给孩子收藏保存,经常复习巩固,学会不再惧怕,孩子轻松搞定文言文!。
特色训练49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者、之) 17.者[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者:(2)(2017·全国卷Ⅱ)赵憙真长者也..者也:(3)(2017·天津高考)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者:(4)(2017·浙江高考)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者:(5)(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者:18.之[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憙素与奉(人名)善,数遗书切责之.之:(2)(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之:(3)(2017·浙江高考)今之.①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②罪。
”之:(4)(2017·山东高考)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之:(5)(2017·山东高考)顷之.,敕起还府之:(6)(2016·浙江高考)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之:答案:17.(1)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2)表判断,是(3)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4)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5)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18.(1)代词,作宾语,他(2)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3)①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②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4)动词,到、去(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6)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者17.者<助>“者”作结构助词。
①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一般可译成“的”,或“……的人(事、物等)”。
(形式:名/形+者=名词性质)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林嗣环《口技》)②用在判断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或作出解释)。
常与“也”搭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有时候,也可以解释原因或引出条件。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助>“者”作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有时在句中表示某种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强调语气等),译为“呢”等,或不译。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②用在时间词后面,可理解为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
(如同“静言思之”的“言”的作用)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代>“者”作代词。
①用在数词后,译文“个”“件”“种”。
例: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
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注意】文言虚词“者”,翻译时一定要灵活。
文言虚词(18个)梳理(终结版)《考试说明》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②“在文中的用法”意为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推敲。
1,而(连词)一、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又”“和”或不译。
例句: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句:图穷而匕首见③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表转折:译为“但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⑤表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⑥表目的:译为“为了”“为的是”。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⑦表因果:译为“因而”。
例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二、通“尔”、“你”。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三、固定结构【而已】放句末,表限止的语气,译为“罢了”。
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句: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更进一层。
例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2,何(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一、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词“哉、也、者”等,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句:大王来何操;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③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例句:然则何时而乐耶二、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句:夫子何哂由也;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常与“其”连用。
例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通“呵”,译为“喝问”。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介词]把;用;拿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輮以为轮(《劝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特色训练48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与、则) 15.与[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与:(2)(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与:(3)(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自称)相远与:(4)(2016·全国卷Ⅲ)(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与:16.则[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Ⅲ)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则:(2)(2017·浙江高考)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则:(3)(2017·江苏高考)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则:(4)(2015·湖北高考)我蔬食则.①喜,肉食则.②不喜则:答案:15.(1)介词,和、跟、同(2)连词,和、跟、同(3)①动词,给予,授予;②介词,和、跟、同(4)动词,读“yù”,参加,参与16.(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便(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3)连词,那么,就(4)①连词,就;②连词,表示转折,却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之: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的”、“这”、“那”等。
2. 乎:表示疑问、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啊”等。
3.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它的”、“他的”等。
4. 也:表示肯定、也是、也可以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还是”等。
5. 者: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6. 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及”等。
7. 乃:表示转折、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才”等。
8.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等。
9. 皆: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等。
10. 而:表示承接、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等。
11. 所:表示被动、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12. 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
13. 欤:表示疑问、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等。
14. 以至于: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直至”、“一直到”等。
15. 乍:表示初次、开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刚开始”、“一
开始”等。
16. 耳:表示结尾、结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等。
17. 俱:表示同时、一起,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起”等。
18. 焉:表示所在、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那里”等。
特色训练49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者、之) 17.者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Ⅱ)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者:
(2)(2017·全国卷Ⅱ)赵憙真长者也
..
者也:
(3)(2017·天津高考)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
者:
(4)(2017·浙江高考)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
者:
(5)(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者:
18.之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Ⅱ)憙素与奉(人名)善,数遗书切责之.
之:
(2)(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之:
(3)(2017·浙江高考)今之.①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②罪。
”
之:
(4)(2017·山东高考)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之:
(5)(2017·山东高考)顷之.,敕起还府
之:
(6)(2016·浙江高考)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之:
答案:17.(1)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2)表判断,是(3)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4)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5)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1)代词,作宾语,他(2)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3)①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②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4)动词,到、去(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6)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