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13.71 MB
- 文档页数:64
实验目的:通过解剖实验,了解耳朵的解剖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实验材料:成年男性尸体头部,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镜,显微镜,生理盐水,消毒液。
实验步骤:1. 外耳解剖:- 将头部置于解剖台上,用消毒液清洁皮肤,确保解剖环境的清洁。
- 观察并记录耳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包括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切迹、耳垂等。
- 沿着耳甲腔向内延伸,用解剖刀切开皮肤,暴露外耳道。
- 观察外耳道的长度、直径和弯曲度,记录其S形走向。
- 检查外耳道的狭窄处,记录其位置和特点。
- 在外耳道的末端,找到鼓膜,记录其形状和颜色。
2. 中耳解剖:- 沿着鼓膜向下,切开鼓膜,暴露中耳。
- 观察中耳的结构,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腔。
- 记录鼓室的壁结构,包括鼓室前壁、后壁、上壁、下壁和外侧壁。
- 检查咽鼓管,记录其长度、倾斜度和开口位置。
- 沿着咽鼓管向上,切开咽鼓管,暴露鼻咽部。
3. 内耳解剖:- 沿着耳蜗的螺旋路径,切开耳蜗,暴露内耳的结构。
- 观察耳蜗的内部结构,包括前庭阶、中阶和鼓阶。
- 检查毛细胞,记录其位置和功能。
- 观察前庭和半规管,记录其形态和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1. 外耳:- 耳廓呈对称的贝壳状,收集声波。
- 外耳道长约2.5-3.5cm,直径约0.7cm,呈S形弯曲,保护鼓膜。
- 鼓膜位于外耳道末端,半透明,呈灰白色到粉红色。
2. 中耳:- 鼓室是颞骨岩部含有气体的不规则空腔,包含锤骨、砧骨和镫骨,传导声波。
-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鼓室,调节鼓室气压。
- 乳突窦和乳突腔是中耳的延伸,有助于声音的传导。
3. 内耳:- 耳蜗形似蜗牛壳,螺旋2.5-2.75周,将声波振动转化为神经电冲动。
- 前庭和半规管参与维持平衡。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解剖实验,我们成功了解了耳朵的解剖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及功能。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和平衡器官,其复杂的结构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声音和维持身体的平衡。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展开全文外耳—系统解剖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一)耳廓耳廓又称耳郭,位于头部两侧,主要由弹性软骨为基础外被皮肤构成,皮下组织较少,但血管神经丰富。
耳廓下部无软骨,仅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称耳垂,是临床采血的常用部位。
耳廓中部深凹的部位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二)外耳道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一条弯曲管道,长约2.5~3.5cm。
外耳道内侧2/3部位于颞骨内,称骨部;外侧1/3部以软骨为基础,称软骨部。
牵拉耳廓,软骨部可随之移动。
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可使外耳道变直。
但检查婴儿的鼓膜时,由于其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短而直,鼓膜近水平位,故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皮肤内含有耵聍腺,分泌的黄褐色粘稠物称耵聍,干燥后形成痂块,有保护作用。
(三) 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
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
鼓膜的上1/4区活体观察时,薄而松弛,呈淡红色,称松弛部;下3/4区活体观察时,坚实紧张,呈灰白色,称紧张部。
从鼓膜脐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由于鼓膜很薄,中耳炎或强声作用易导致鼓膜穿孔。
中耳—系统解剖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
鼓室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
鼓室上部即位于鼓膜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较为狭小,称上鼓室或鼓上隐窝,是容纳听小骨的主要部位。
鼓室壁内表面和听小骨表面都有粘膜覆盖。
1. 鼓室壁鼓室有6个壁。
(1)上壁又称盖壁,即鼓室盖,为一层薄骨板,借此与颅中窝分隔。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层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
(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又称乳突壁,此壁下部有一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耳共分为三部分,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见图4 1)。
图4 1耳的组成及结构关系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1) 耳郭耳郭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两侧的颞部。
耳郭主要以软骨为支架,其软骨与外耳道软骨相连。
除耳垂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外,耳郭的其余部分被覆软骨膜、皮肤和极少的皮下组织。
因皮下组织较少,故发生炎症时,压迫或牵拉耳郭可引起剧痛。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2) 外耳道外耳道始于外耳道口,向内止于鼓膜。
成人的外耳道长2.5~3.5 cm。
外耳道的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骨和软骨交界处称为外耳道峡部。
成人的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故检查外耳道深部及鼓膜时需向后上外方提起耳郭,将耳道拉直,方能看清楚。
小儿的外耳道因骨部尚未发育成熟,较狭小,故检查时应向下方牵拉耳郭。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1) 鼓室鼓室又称中耳腔,为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空腔,位于颞骨内,是颞骨内最大的不规则含气空腔。
鼓室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通过鼓窦与乳突小房相连,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水平为界,鼓室可分为上鼓室、中鼓室和下鼓室三部分。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2) 鼓窦鼓窦为鼓室后上方较大的含气空腔。
鼓窦向前与鼓室相通,向后通乳突小房。
鼓窦上方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是乳突小房与鼓室相通的要道,也是中耳乳突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3) 乳突乳突腔呈蜂窝状,内含许多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小房,且各小房彼此相互连通,其内由无纤毛黏膜覆盖。
乳突后壁借骨板与乙状窦和颅后窝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