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1.55 KB
- 文档页数:2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哈尔滨综保区是黑龙江省境内的一处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物流和贸易中心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1. 土地利用和规划问题哈尔滨综保区的土地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和规划的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地区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规划不够完善的问题,影响了综保区的整体发展。
2. 产业结构转型问题目前哈尔滨综保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降低,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 人才和科技创新问题科技创新是综保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人才资源也较为紧缺,导致了整体创新发展水平的下降。
4.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综保区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发展模式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对策研究1. 加强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综保区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修复,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综保区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打造以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提高综保区的产业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综保区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力。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综保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加大环保投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综保区应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和治理能力,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产业经济】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侴海峰(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投入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升,旅游、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但仍存在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紧缺,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整体效益偏低,资源分布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应增强发展文化产业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龙江文化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群;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1-0064-03作者简介:侴海峰(1978-),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龙江文化与和谐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9A09)。
文化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可以创造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纵观全球,走在文化产业发展前列的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早已把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立国产业。
黑龙江省文化底蕴深厚,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和“音乐之乡”。
近年来,为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果。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升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1.2亿元,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33.5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2倍和1.1倍。
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家电下乡等活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底全省年均文化娱乐用品及娱乐支出分别为432.9元和496.4元;文化产业机构6.4万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占全省GDP 的1.9%,年均增长13%,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4%,拉动全省GDP 增长0.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5年第5期吴狄(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运用大省。
黑龙江省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购机补贴、农机深松整地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突出关键部位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大农机发展战略,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加快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我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省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1.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截止到2013年末,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4015万千瓦,比2012年同期增长7%;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42.3万台,比2012年增长3.4%,其中50以上、80马力以上、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分别达到达到10.55、4.3、2万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23%、40%;配套农具保有量达到211万台(套),比2012年增长了4%;联合收获机数量达到7.6万台,比2012年增长了14%;机动水稻插秧机达到14.1万台,比2012年增长了12%。
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其中我省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均居全国首位。
2.田间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年我省农村机耕水平达到99.1%,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机播机械化程度达到94.5%,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程度达到88.2%,比2012年提高4.6个百分点;机械收获机械化达到70.1%,比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机收程度达59.3%,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水稻机收达到86.5%,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1.8%,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农机作业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李盼杰来源:《知与行》2023年第06期[摘要]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也是推动黑龙江省经济振兴发展的新要素。
目前,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产业和结构实现持续升级,数字化治理成效日渐凸显。
但黑龙江省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数字产业综合实力不强,数字经济人才有待进一步培育,数字文明意识有待加强,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
黑龙江省要想繁荣数字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增强数字产业综合实力;大力培养数字人才,提供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增强数字文明意识建设,提高个人的数字素养;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数字化。
[关键词]黑龙江省;数字经济;新经济形态[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6-0068-07当前,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
[1]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编制《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当前,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因此,研究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可以剖析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助力黑龙江省全面振兴。
一、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黑龙江省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了发展数字经济,黑龙江省采取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助力黑龙江省经济振兴发展。
2018年,黑龙江省印发《关于“数字龙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19年,黑龙江省印发《“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2019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增速放缓,占全国比重进一步下降,导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展第二产业需要深耕于突出产业优势和禀赋,着力壮大完善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抢抓5G+工业互联网引领的两化融合发展机遇,推动新型工业化转型。
黑龙江;工业;转型;建议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2019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仅3615.2亿元,同比增长2.7%,全国占比已不足1%,相对于东北另两省吉林的4134.8亿元和辽宁的9531.2亿元,存在明显差距。
制约黑龙江省工业升级的主要因素我省第二产业增长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产业结构较不合理,表现为:工业体系相对不健全,低端过剩,高端制造不足;资源产业深度开发不足;周期性重化工业过多,轻工发展存在一定程度地落后。
二是优势产业不多,先进制造业规模不足,科技和品牌竞争力较弱。
三是转型发展所需投融资投入严重不足,工业转型发展本身所需投融资规模大、期限长,对资本要求较高,同时,我省体制机制等历史因素叠加导致对外部投融资吸引力不强。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发展着力点发展第二产业需要深耕于突出产业优势和禀赋,着力壮大完善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抢抓5G+工业互联网引领的两化融合发展机遇,推动新型工业化转型。
(一)发挥资源禀赋,规模和品牌双轮驱动作为全球和我国最大的制造业,我国食品加工与农产品产值之比仅2.2:1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3:1甚至4:1的比例。
作为农业GDP超3,200亿元的大省,虽然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大多落户我省,但我省食品工业与农产品产值比不足1.3:1,具备较大发展空间。
1.聚焦食品深加工领域。
粮食方面,完善延伸大米、玉米、杂粮、大豆、马铃薯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粮油、食品、蛋白、淀粉、酒精、保健品、医药原料、饲料深加工等细分品种,全面提升品牌附加值,以省内粮食精深加工产值达到原粮的3-4倍为目标,实现产值从年1千多亿元向4-5千亿元跨越。
浅析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夏立彬张义军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进而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森林培育与采伐、木材加工、采集业、森林绿色食品和北药花卉、森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化养殖、林地资源开发、森林产品进出口及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林化产业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基础日益坚固,经济结构良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1认识管理不到位。
有些人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林业就是种好树、管好火就完事大吉,大脑里没有形成发展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富一方百姓的信心、决心和责任心,等省里下任务给资金,缺乏主动探索发展路径和发展潜力的意识,即使认识上去了,有的地方管理也不到位,管理比较粗放被动,致使效益低下。
1.2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与发达省份比发展起步较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优势产业,林产品加工业也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低,导致林产品加工业规模小、分散、产出率不高,经营粗放,集约化水平落后,整体效益低。
一是品牌效应不高,林产品商品化率较低,产地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辐射能力弱,品牌建设管理落后。
二是产业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上下游配套不完备。
三是科技含量较低,缺乏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创新意识不强,林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不够,推广网络不健全,科技研发缺少高层次人才,力量不足。
四是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少,产品多数是以“原汁原味”的原料形式销售,消耗资源量大,缺少进一步加工,附加值和整体效益不高。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研究摘要: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黑龙江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既是提高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我国进行战略储备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从紧抓政策落实、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规划、加强自主创新、培养人才队伍五个方面试图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建言献策是文章写作的目的。
关键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中图分类号:tf74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7-0-01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基地,黑龙江地区在建国之后迅速形成了装备制造工业产业集群并一度为推动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日益成熟,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为了振兴东北经济,国家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复兴给予政策支持。
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时间长、环节多等基本特点决定了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分析区位商是某产业在区域内的产值百分比与全国百分比的比值,能够用来考量多种对象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以此可以判断某一产业是否在地区内形成了专业化部门。
本文通过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和《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2010)》的相关数据,经过计算,对黑龙江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做出如下总结:总体来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较低,只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其在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中只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化程度较高,能够形成地区内的规模化生产和产品的配套生产,在全国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发展对于该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
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一
些问题。
本文将就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1. 产业结构单一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主要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农业机械、煤矿机械、水泥、化肥等传
统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使得黑
龙江省的制造业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2. 技术水平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不足,黑龙江省的制造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
乏创新能力。
这不仅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3. 人才短缺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人才短缺现象比较
严重。
一方面,大量的优秀毕业生选择了外地或者国外的就业机会,黑龙江省自身的高校
教育和科研机构也缺乏与制造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
4. 环境污染严重
传统的重工业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废气、废水排放,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的
环境质量。
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和国内外市场的环保要求,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黑龙
江省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对策建议
1. 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应当逐步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可以采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手段,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技术创新项目、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等
方式,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制造业的合作,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可以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设立奖励机制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到黑龙江省发展。
4. 推动绿色制造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应当积极推动绿色制造,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水平,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入环保设施建设、实施环境保护激励政策等措施,推动制造业的绿色转型。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也有相应的对策可以采取。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全力推动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