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35.02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篇1】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
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
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
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
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
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
高考语文全部知识点归纳大全高考语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
以下是对高考语文知识点的全面归纳:一、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词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 翻译技巧: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4. 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
2. 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深层含义:探究文章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意义。
三、古诗词鉴赏1. 诗词形式:了解不同诗词的格律、韵律和对仗。
2. 意象分析:识别并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
3. 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4. 文化背景: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
四、作文1. 审题立意: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方向和主题。
2. 结构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
3.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
4. 创新思维:在写作中展现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思维。
五、文学常识1. 文学流派: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家。
2. 文学体裁: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
3. 重要作品:熟悉中外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及其作者。
六、语言文字运用1. 词语辨析:区分近义词、反义词,正确使用词语。
2. 成语运用: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避免望文生义。
3. 标点符号: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结束语高考语文的知识点非常广泛,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巩固。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练习,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成语知识点总结一、成语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成语是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四字为主,也有三字或五字的,由于成语的特点,在古代文人墨客中被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方式。
成语是汉语中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词汇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能力。
成语的分类可以按照成语的来源、义项或形式进行分类:1. 按来源分:(1) 传统成语:指经典文献中已有的成语,如《论语》、《诗经》等;(2) 派生成语:由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而成,但本身并没有古老而固定的成语意义,后来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形成了成语的意义;(3) 新造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创造出来的成语。
2. 按义项分:(1) 形容成语:用以形容事物的特征、特点或状况;(2) 动作成语:可表示人物的举动动作或过程或帮助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3) 动物成语:以动物作为意象,表达人物的特点、情感或行为模式;(4) 植物成语:以植物作为意象,表达人物的特点或行为模式等。
3. 按形式分:(1) 四字成语:成语的形态结构以四个字为主,例如“一言半语”、“才高八斗”等;(2) 三字成语:成语的形态结构以三个字为主,例如“兴致勃勃”、“明察秋毫”等;(3) 五字成语:成语的形态结构以五个字为主,例如“双管齐下”、“一帆风顺”等。
二、常见的形容成语:1. 形色匆匆:形容忙碌匆忙,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2. 形影不离:形容关系密切,一同行动或支持。
3. 形影相吊:形容彼此想念,相互挂念。
4. 形同陌路:形容关系疏远,互相之间没有交流。
5. 形同鬼魅:形容神秘莫测,行踪不定。
6. 形象比拟:从事物的形象相似之处来比较另一种事物。
7. 形形色色:形容各种各样的样子。
8. 形神兼备:形容外形和内涵都很好,兼具美和智慧。
9. 形迹可疑:指行为或表情举止异常,引起人怀疑。
10. 形容的成语常搭配动词使用,如“形象似曾相识”、“形容不易”。
三、常见的动作成语:1. 动手动脚:指做事迅速,不拖拉。
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语文基本要素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2一鉴赏形象1人物形象(1)问:人物形象有什么特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①概括形象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位的身份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抓关键点手法)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寄寓的情感蕴含的哲理。
(2)人物描写手法(怎样塑造刻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怎样表现人物情绪的)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依附于其他描写手法存在)等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正衬对比反衬等借助修辞:比喻象征等2事物形象(咏物诗)(托物言志之物,象征人物品格理想情操)问:描写(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答:①概括物象特征②结合诗句分析(点手法)③作用:象征什么样的品格,寄托什么样的情感常见形象:兰花菊花梅花松柏竹蝉马等(分析总结象征内涵)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反衬等(描写物)象征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情)3景物形象:(1)意象:(蕴含诗人情感(意)的景物形象,在诗词中设有几个意象名词。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总结一、名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如上所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若它处在了谓语或状语的位置,则必活用。
要么名词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意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文言文中的意动,其实就是一种主语以宾语怎么样的句式。
(1)左右欲刃相如。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它首先必须活用为动词。
例(1)、(4)分别活用为用刀杀、把鼎当作把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
但(2)、(3)却不能直接翻译为称王他、当作宾客他的父亲,而必须翻译为使他称王、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5)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6)(愚公等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上两例名词都处在了状语的位置,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做状语的,所以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前面,它不是做主语,就是活用为状语。
(5)、(6)两例分别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用箕畚。
(7)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字结构,所的后面一般跟动词,起着改变词性的作用,如说是动词,而所说则指所说的话,变成了名词。
(7)中的罾本意是渔网,是名词。
所以此处应活用为动词捕捉。
二、动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动词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动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宾语,文言文中如若带了宾语,则一般活用为使动或为动。
同时,现代汉语中动词不能处于宾语的位置,文言文中如若处于宾语的位置,则须活用为名词。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曹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之)也。
(10)等死,死国可乎(《陈涉起义》)(8)、(9)两句,现代汉语中没有活了他、逃跑了他这种说法,都属于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都应活用为使动:使活了下来、使逃跑。
(10)不能译为死了国家而应活用为为动为而死。
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古代文学1. 文言文基础知识1.1 词性1.2 基本句式1.3 修辞手法1.4 文言文阅读技巧2. 古代诗歌2.1 五言绝句2.2 七言绝句2.3 音律格律2.4 诗歌鉴赏3. 古代散文3.1 隋唐散文3.2 宋代散文3.3 元明清散文3.4 散文鉴赏4. 小说与戏剧4.1 四大名著4.2 明清小说4.3 传统戏曲4.4 剧目鉴赏二、现代文学1. 白话文基础知识1.1 词性和句法1.2 清新文风与新感觉派1.3 先锋派与后现代派1.4 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2. 新时期文学2.1 新时期小说2.2 新时期散文2.3 新诗与新长诗2.4 新时期剧本3. 先锋作家与作品3.1 鲁迅与《狂人日记》3.2 茅盾与《子夜》3.3 丁玲与《叶落风》3.4 钱钟书与《围城》4. 现代戏剧与电影4.1 现代戏剧派别4.2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4.3 现代电影鉴赏三、修辞与修辞手法1. 名词与动词修辞1.1 比喻1.2 拟人1.3 夸张1.4 比拟2. 形容词与副词修辞2.1 夸张与象征2.2 拟声与拟态2.3 顺畅与凝滞2.4 温柔与尖刻3. 句子修辞3.1 反问与排比3.2 双关与隐喻3.3 倒装与省略3.4 讽刺与幽默四、阅读理解与应用1. 阅读技巧1.1 主旨概括1.2 段落写作意图1.3 推理判断1.4 引用理解2. 文学鉴赏2.1 作品分析与解读2.2 语言风格把握2.3 艺术特点理解2.4 审美价值评析3. 写作与应用能力3.1 文章结构与段落拟定3.2 信息整合与论证3.3 题材选择与文风固定3.4 内容魅力与文采展示五、文言文阅读与分析1. 古代诗词欣赏1.1 选读古体诗1.2 名句背诵与解读1.3 诗歌创作与仿写1.4 诗词意象与音律感悟2. 古文阅读2.1 文言文选读2.2 句式结构解析2.3 古文名篇赏析2.4 古文名句默写3. 古代散文鉴赏3.1 隋唐文选读3.2 汉魏六朝散文3.3 元明清散文作品3.4 散文名篇赏析六、写作规范与技巧1. 写作基础知识1.1 作文思路构建1.2 文体选择与运用1.3 开篇与结尾写作1.4 段落过渡与衔接2. 议论文写作技巧2.1 议题确定与立意2.2 论证方式与方法2.3 举例与引用运用2.4 总结与观点表达3. 说明文写作技巧3.1 定义分类与分析3.2 过程与方法阐述3.3 事物特点与比较3.4 结构合理与语言准确4. 故事与描写写作4.1 细节描写与场景刻画4.2 人物塑造与形象描绘4.3 情节安排与节奏掌控4.4 修辞手法与语言运用总结:以上是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与修辞手法、阅读理解与应用、文言文阅读与分析以及写作规范与技巧等内容。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 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下面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基础知识】1.文言虚词:之、乎、其、夫、于、若、者等。
2.文言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3.文言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古代文化】1.《史记》:司马迁所著,全称《史记正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楚辞》:屈原所著,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3.《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古诗佳句。
【名句赏析】1.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通过此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和愤慨之情。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形容刻苦自励的精神。
3.孟子救人:出自《孟子·告子上》。
故事中,孟子与离婚妇人的对话展示了孟子的仁爱之心。
二. 现代文知识点现代文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文知识点:【修辞手法】1.比喻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事物。
2.夸张手法:通过夸大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3.排比手法: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阅读策略】1.摘抄与整理:在阅读时,可以将重要观点、精彩语句摘抄下来,便于后期整理和记忆。
2.归纳总结:对所读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提取核心思想和观点。
3.理解推理:通过推理和分析,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真实意图。
【经典作品】1.《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2.《围城》:现代作家钱锺书所著,通过小说揭示了人们在城市中的困惑和矛盾。
3.《茶花女》:法国作家小仲马所著,以浪漫爱情为主题,描绘了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人生。
三.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中,古代文化常识也是一块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点:【诗词常识】1.唐诗鉴赏: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掌握一些重要的唐代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2.宋词鉴赏: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掌握一些重要的宋代词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实词推断方法——邻字推义、对文推义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1)().其泉源(疏通水道).不合(每次).神器之重(主持,掌握).道所以(详细,详尽).(休止)先王之政(施行).其欲(克服).之于朝廷(修正).之以严刑(督察).国事(顾念,忧虑)而不见可悔故也(这).免而不怀仁(苟且)答案C解析A项每:常常。
B项休:喜庆,福禄。
D项是:认为正确。
(2)()..(极愚昧无知的人。
这里用作谦辞)..厚(看待,对待)..之重(指帝位)..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之大(国内)..不宜卤莽(指书信往返)..而道著(深深忧虑)天下怨谤也(因而招致)..则思知足以自戒(想做之事).壬人(责难)..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堵塞蒙蔽)自媚(附和世俗)答案A解析B项域中:天地间。
C项可欲:贪图的东西。
D项难:排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向往之至..,不复一一自辨天下怨谤也..以傲物....非一日..以待下答案D解析D项“苟且”,古今义均为“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竭诚”,古今义均为“竭尽忠诚,全心全意”。
A项“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区区”,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B项“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或向上级报告。
“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C项“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必固.其根本②简能.而任之③居安.思危④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⑧则思江海下.百川⑨则思正.身以黜恶⑩则思知止以安.人⑪择善.而从之A.①⑤⑦/②③⑨/④⑥⑧/⑩⑪B.①⑨⑩/②③⑪/④⑥/⑤⑦⑧C.①⑤⑦/②③⑨⑩/④⑥⑧⑪D.①⑨⑩/②③⑪/④⑥⑧/⑤⑦答案D解析①⑨⑩均为使动用法,②③⑪均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⑥⑧均为名词作动词,⑤⑦均为意动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整理
只要你明确考察意图,据熟点迁移,冷静比较,应该果断作决。
因为你必须着眼全局,保证完成全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3、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4、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
其他知识点:
1、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2、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3、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4、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语文答题要注意什么
高中语文选择题部分有很多字词类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同学们失分率较高的一块,为了避免该类题型丢分,大家需要把所有字词、成语、病句等专题做系统梳理复习,统一背诵,区分易混知识点。
基础题如果不能得满分,语文试卷分数不会太高,所以大家要有分分必争的原则,简单题目必得分,难题尽量多得分。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
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物
7.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8.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9.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10.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11.股: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2.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3.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4.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5.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投掷,投打。
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6.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8.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
19.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
20.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