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 单项选择题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A. xxB. xxC. xxD. xx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 —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A. 15世纪B. 16世纪C. 17、18世纪D. 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A. 20 世纪30 年代B. 20 世纪40 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A.英伽登B.兰瑟姆C. xx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 xx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xxB. xxC. xx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A.惟一因素B. —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 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语言的______艺术。
答案:审美2. 《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活动包括世界、作家、______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
答案:作品3. 童庆炳将文学类型分为三大类: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和______。
答案:戏剧文学4.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______、相互渗透的。
答案:依存5. 童庆炳认为,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想象性、象征性和______等特点。
答案:暗示性二、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四要素之一?A. 世界B. 作家C. 编辑D. 读者答案:C2.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以下哪种说法正确?A.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B. 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C. 文学是读者的审美享受D. 以上都对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类型的分类?A. 抒情文学B. 叙事文学C. 戏剧文学D. 历史文学答案:D4.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文学语言的特点?A. 情感性B. 想象性C. 象征性D. 逻辑性答案:D三、判断题1. 《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活动包括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
()答案:正确2. 童庆炳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答案:错误3.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是文学的三种基本类型。
()答案:正确4. 《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语言不具有象征性。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请简述《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世界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是文学创作的成果,读者是文学创作的接受者。
四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学活动。
2. 请简述《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
答案:《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包括:情感性、想象性、象征性和暗示性。
文学理论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文学作品B. 文学创作C. 文学批评D. 文学理论自身答案:D2.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历史分析法B. 比较分析法C. 统计分析法D. 理论阐释法答案:C3. 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是()。
A. 应用学科B. 基础学科C. 交叉学科D. 实验学科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理论的功能?()A. 指导文学创作B. 促进文学批评C. 丰富文学知识D. 创造文学作品答案:D5. 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是()。
A. 次要的B. 辅助的C. 基础性的D. 无关紧要的答案:C6.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哪个时期的理论家强调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A. 古典时期B. 浪漫主义时期C. 现代主义时期D. 后现代主义时期答案:D7.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指的是()。
A. 作者的思想B. 读者的解读C. 作品的实体D. 作品的符号系统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范畴?()A. 文学的本质B. 文学的创作过程C. 文学的接受过程D. 文学的市场价格答案:D9. 文学理论的研究视角包括()。
A. 作者中心论B. 读者中心论C. 文本中心论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10.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是()。
A. 越来越封闭B. 越来越开放C. 越来越单一D. 越来越复杂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文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可能包括()。
A.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B. 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C.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D. 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答案:ABCD2. 文学理论的学科交叉包括()。
A. 哲学B. 心理学C. 社会学D. 语言学答案:ABCD3.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可能涉及()。
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案例研究D. 理论构建答案:ABCD4. 文学理论的流派有()。
A. 形式主义B. 结构主义C. 后结构主义D. 女性主义答案:ABCD5.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体现在()。
文论专题考试题型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作品的四要素包括作者、作品、世界和______。
A. 读者B. 评论家C. 出版社D. 译者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准?A. 艺术形式B. 艺术手法C. 创作时间D. 创作地点答案:D3. 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______。
A. 创作文学作品B. 阅读文学作品C. 分析文学作品D. 销售文学作品答案:C4. 以下哪位不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詹姆斯·乔伊斯C. 威廉·福克纳D. 简·奥斯汀答案:D5. 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包括感知、体验和______。
A. 创作B. 批评C. 理解D. 遗忘答案:B6.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学语言具有______。
A. 实用性B. 规范性C. 创造性D. 随意性答案:C7.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A. 思想性B. 艺术性C. 娱乐性D. 教育性答案:D8. 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通过______来体现。
A. 人物形象B. 故事情节C. 环境描写D. 所有选项答案:D9. 以下哪位不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托马斯·品钦B. 唐·德里罗C. 弗朗茨·卡夫卡D. 萨尔曼·鲁西迪答案:C10.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表达和______。
A. 出版B. 阅读C. 修改D. 批评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
A. 人物B. 情节C. 环境D. 主题答案:ABCD2. 文学批评的方法有______。
A. 历史批评B. 社会批评C. 心理批评D. 形式批评答案:ABCD3. 文学作品的分类可以依据______。
A. 内容B. 形式C. 风格D. 流派答案:ABCD4. 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包括______。
大一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中,文学的“四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作者B. 作品C. 读者D. 社会环境答案:D2.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点?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弗洛伊德D. 尼采答案:A3. 在文学创作中,“灵感”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作者的创作动机B. 作者的创作技巧C. 作者的创作冲动D. 作者的创作材料答案:C4.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是指什么?A. 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B. 通过具体事物暗示抽象概念C. 作品中的现实描写D. 作品中的虚构元素答案:B5.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安娜·卡列尼娜》B. 《悲惨世界》C. 《百年孤独》D. 《老人与海》答案:C6. 文学批评中,“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关注什么?A. 作品的社会背景B. 作品的作者生平C. 作品的语言和结构D. 作品的主题思想答案:C7. 以下哪位作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詹姆斯·乔伊斯C. 威廉·福克纳D. 马克·吐温答案:D8. 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指的是什么?A. 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B. 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影响C. 文学作品与作者生平的相互影响D. 文学作品与读者的相互影响答案:A9. 在文学创作中,“意象”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作品中的现实描写B. 作品中的虚构元素C. 作品中的具体形象D. 作品中的抽象概念答案:C10.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巴黎圣母院》B. 《唐璜》C. 《呼啸山庄》D. 《简·爱》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A. 作者的个人经历B. 社会历史背景C. 作者的创作技巧D. 读者的期待答案:ABCD2. 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包括哪些环节?A. 阅读B. 解读C. 评价D. 传播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类型?A. 诗歌B. 小说C. 戏剧D. 散文答案:ABCD4. 文学批评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A. 历史批评B. 心理分析C. 形式主义批评D. 社会文化批评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A. 娱乐B. 教育C. 审美D. 启发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AA.孔子C)A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A.作家的出现C)A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西谚中“B)AA.20C.20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B)ACA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文学作品B. 文学创作C. 文学批评D. 文学现象2. 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学理论的学科特点?()A. 理论性B. 系统性C. 实践性D. 应用性3.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一种()。
A. 社会现象B. 经济现象C. 政治现象D. 宗教现象4. 在文学理论中,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
A. 思想内容B. 艺术形式C. 社会功能D. 历史价值5.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历史分析法B. 比较分析法C. 逻辑分析法D. 经验总结法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等方面的学科。
2. 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包括、、和。
3. 根据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和。
4. 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它关注文学作品的和。
5. 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和等阶段。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答: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学理论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文学理论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技巧,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和启发;再次,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和评价,促进了文学创作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进步。
2. 论述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
答: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评标准,使得文学批评能够更加科学和系统;其次,文学理论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帮助批评家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提高批评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地位,增强了文学批评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最后,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总结和创新,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完善,提高了文学批评的质量和水平。
文学理论上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学作品B. 文学创作C. 文学批评D. 文学史答案:A2. 以下哪一项不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A. 指导创作B. 引导阅读C. 评价作品D. 编写剧本答案:D3.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A. 现实主义B. 形式主义C. 表现主义D. 浪漫主义答案:B4. 以下哪位学者不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A. 罗兰·巴特B.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 米哈伊尔·巴赫金D. 雅克·德里达答案:C5.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关注的核心是什么?A. 性别平等B. 女性形象C. 女性作家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6.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关注哪些问题?A. 殖民历史B. 文化身份C. 种族与权力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7.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完成是在哪个阶段?A. 创作阶段B. 出版阶段C. 阅读阶段D. 批评阶段答案:C8. 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强调什么?A. 文学与历史的分离B. 文学与历史的联系C. 文学与社会的分离D. 文学与社会的联系答案:B9.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批评关注的重点?A. 环境问题B. 自然描写C. 人类中心主义D. 经济全球化答案:D10. 符号学在文学理论中主要研究什么?A. 文字符号B. 语言结构C. 文学符号D. 社会符号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特点。
答案: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以及对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深入刻画。
2. 描述一下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对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语言和符号的构建。
它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反讽性,反对宏大叙事和绝对真理。
3. 解释一下生态批评的基本原则。
答案:生态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态度,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
文学理论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中,文学的“四要素”是指:A. 作者、作品、读者、社会B. 作者、文本、读者、批评C. 作者、作品、读者、批评家D. 作者、文本、社会、历史2.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所关注的内容:A. 读者的主动性B. 文本的开放性C. 作品的客观性D. 读者的解读过程3. 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指的是:A. 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关系B. 文学作品与作者经历的相互关系C.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D. 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相互关系4. 以下哪位学者不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A. 罗兰·巴特B. 米哈伊尔·巴赫金C. 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D. 雅克·德里达5. “文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最早见于: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左传》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文学的“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2. 描述“互文性”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作用。
3. 阐述“文学”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文学理论中“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及其意义。
2. 论述文学理论在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请分析以下文本片段,并结合文学理论,探讨其在叙事结构、主题表达和读者接受等方面的特征。
[此处应插入文本片段]请考生注意,所有题目的答案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且要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考试结束后,试卷和答案应一并上交。
[此处为试卷结束语]。
单项选择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 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其文学的概念是( 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C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B )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 )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C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C )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C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B )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A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C )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B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A )A.艺术的摹仿者B.艺术的创造者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 )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C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B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C )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B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A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B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D )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C )A.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D.修改阶段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B )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C )A.人民性B.倾向性C.真实性D.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 C )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B )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C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B )A.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 D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D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C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 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 D.发现客观真理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物,表现作者真切感受的文学类型称(A )A.现实型文学B.理想型文学C.象征型文学D.古典型文学下列作品属于理想型文学作品的是(C )A.《红楼梦》B.《变形记》C.《桃花源记》D.《等待戈多》下列作品属于现实型文学作品的是(A )A.《红楼梦》B.《变形记》C.《桃花源记》D.《等待戈多》下列作品属于象征型文学作品的是(D )A.《红楼梦》B.《西游记》C.《桃花源记》D.《等待戈多》在中国古代,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A )A.《诗经》B.《离骚》C.《史记》D.《左传》在中国,最早体现理想型文学倾向的是(B )A.《诗经》B.《离骚》C.《史记》D.《左传》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末D.19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D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末D.19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C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是(A )A.高尔基的《母亲》B.法捷耶夫的《毁灭》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小说类型通行的划分标准是( C )A.题材 B.主题 C.篇幅 D.语言戏剧之划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是按照(C )A.题材处理B.主题表现C.戏剧冲突性质D.戏剧结构结构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是(C )A.诗歌B.小说C.散文D.戏剧最长于刻画人物性格的文学体裁是(B )A.诗歌B.小说C.散文D.戏剧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清代章学诚说:“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强调文学形象是(A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与普通言语比较,文学言语的最大的不同是其(B )A.外指性B.内指性C.形象性D.音乐性文学形象“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特点,是指它的(C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是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是(D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最早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诗境之三境的是(C )A.刘勰B.钟嵘C.王昌龄D.皎然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B )A.梁启超B.王国维C.刘熙载D.朱自清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A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D.思与境偕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B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D.思与境偕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强调意境的(B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D.思与境偕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A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诗人之境D.常人之境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B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诗人之境D.常人之境意象作为个审美范畴,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A )A.《周易·系辞》B.《论语》C.《左传》D.《史记》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B )A.《论语》B.《论衡》C.《史记》D.《汉书》据黑格尔的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 A )A.象征B.写实C.神秘D.浪漫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A )A.哲理性B.象征纺C.求解性D.多义性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B )A.哲理性B.象征性C.荒诞性D.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C )A.哲理性B.象征型C.荒诞性D.多义性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中国古代明清之后发展起来的叙事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B )A.李贽的小说理论B.金圣叹的小说理论C.张竹坡的小说理论D.毛宗岗的小说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并形成新的理论观念的是(B )A.英美新批评B.法国结构主义C.接受美学D.读者反应批评在叙事作品中,“事件”是指(C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C.由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在叙事作品中,情节是指(A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C.由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在叙事作品中,作为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的是(A )A.人物B.环境C.场面D.语言在叙事性作品中,“角色”是指(C )A.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B.作品中有姓名、身份的人物C.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D.叙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叙事作品中的结构是指(C )A.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动和环境的组合B.包括了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的话语系统C.叙事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性D.叙事作品中叙述的详略安排叙事性作品中的“文本时间”是指(B )A.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B.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D.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时间”是指(C )A.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B.“叙事时间”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D.叙述人“讲”故事的时间在叙事性作品中,决定叙事视角特征的通常是(B )A.作品中的角色B.叙述人C.第一人称D.第三人称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式的叙述是(B )A.故事B.情节C.场面D.时间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C )A.格律诗B.自由诗C.抒情诗D.叙事诗廖燕说:“借彼物理,抒我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