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人口发展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787.07 KB
- 文档页数:12
鄂温克族概况鄂温克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区。
主要从事猎业、牧业和农业生产。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
在饮食习俗方面,由于各地鄂温克族的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猎区以兽肉为主食,很有特色的饮食是驯鹿奶茶、吃驯鹿奶油。
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奶茶不断,食用各种奶食品、做炸果子、馅饼。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还有园田种植的各种蔬菜,饮食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
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狍,做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为进山狩猎的鄂温克人使用。
牧区鄂温克人以住“俄儒格·柱”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
布特哈地区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定居建土木结构的住房。
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一只驯鹿能驮上百斤,是猎民们在森林中游猎、搬迁、运送物资和乘骑所不可缺少的,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
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而且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各种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图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中国正在逐渐走向消失的民族,也许未来就只剩54个少数民
族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人数众多的,像回族、藏族这样的,也有人口非常少,很多人不知道的民族,而我今天要说的这个,就是如今人口越来越少的民族。
这便是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这是一个以山林自然牧养驯鹿爲重要产业的特殊群体,他们也被称爲“使鹿鄂温克人”。
他们自然牧养驯鹿,平常任由驯鹿在山中寻食,但也会随着驯鹿的生活规律,驯养。
2003年,因为政府对“使鹿鄂温克人”施行的全体生态移民,导致大批驯鹿的死亡以及被移民后鄂温克人不适应城镇生活,导致多人死忙,使得他们的狩猎文明崩塌了,所以这个民族人口越来越少。
如今这个民族也在不断的被汉族人同化中,所以导致这个民族越来越小,或许未来这个民族就真的被同化到不存在了,那么我们国家就只剩下54个少数民族了。
鄂温克少数民族概述中国古今文学鉴赏结课论文系部:建工系班级:土木工程—01 学号:80908328姓名:张强简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
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有人口26315人(1994年)。
根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语言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
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民间文学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鄂温克族——图腾、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
生产活动鄂温克旗的鄂温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衣着仍保持着传统的鄂温克服饰,但生活中现代便装已很普遍;牧区的鄂温克人以乳、肉、面为主食。
好客的鄂温克人鄂温克人非常好客,极有礼貌。
他们常说:“远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
”他们认为如果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自己以后出去也不会受到礼遇。
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大块的手扒肉,以及风干肉、柳蒿芽和稷子米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
宗教信仰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
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
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过去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
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自治旗成立族北语文——鄂温克语文,分布持哈、莫尔格勒、敌鲁古雅等方言,没有文字。
鄂温克族神话鄂温克族有人口 26000人(据1990年统计),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的鄂温克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
此外,黑龙江省纳河县也有少量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的先人最早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后来逐渐向东发展,其中的一支迁到外兴安岭的山林中,这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
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清政府陆续将鄂温克人迁至大兴安岭嫩江支流的沿岸居住,并组成五个“阿巴”(围场),成为“布特哈打牲部”的主体。
1691年清政府将布特哈八个牛录(佐领)的鄂温克等族的500名兵丁及其家属迁往爱辉,并将布特哈打牲鄂温克编为五个旗。
1732年清政府将布特哈打牲部的1,600多名鄂温克士兵移驻呼伦贝尔大草原,与部分达斡尔和鄂伦春人编成五十个牛录,分隶八旗。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分为三个方言。
因居住地的不同,有的还兼用蒙古语、达斡尔语、汉语。
没有文字。
自治地方的公文、信件一般使用蒙古文或汉文。
清代,清政府曾设立学堂,教授满语满文,因此不少鄂温克人,特别是上层人士多通满语文,政府的多种公文和命令,多用满文,有时也用蒙古文,直到20世纪30年代。
鄂温克族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和谜语等。
鄂温克族的神话丰富多彩,颇具魁力,有人类、民族、姓氏起源的神话,有自然神话,有风物神话,有动物神话等等。
这些优美动人的神话,反映了鄂温克先人在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世界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萨满神鼓的来历听老人讲,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世上只有一个地球,后来,又造出另一个地球。
第一个地球,是一位叫腾格日的尊神给造的。
第一个地球很小,山脉低矮,河流又窄又细,水稀稀拉拉没有多少。
等第二个地球造好后,世间就出现了神通广大的萨满。
他们用法力把地球变大,随着,山峰也增高了,河身也宽阔起来,河水也滚滚长流不息了。
变迁与调适——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变迁与调适——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鄂温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等地。
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猎捕为主要生计。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鄂温克族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调整的压力。
为了了解这一民族的现状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本文将通过对鄂温克族社会的调查研究,探讨变迁与调适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鄂温克族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鄂温克族以狩猎和捕鱼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他们通常在家族部落或者氏族之间迁徙,居住在蒙古包和猎人住所。
他们尊重自然界万物,信奉萨满教和图腾崇拜,注重个体和社群的和谐和平衡。
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鄂温克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
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鄂温克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以往的狩猎和捕鱼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务工等新的职业。
同时,很多年轻的鄂温克族也选择离开家乡,进城打工或者接受更高的教育。
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鄂温克族社会结构发生了破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随之改变。
然而,鄂温克族社会并不是完全束手就擒的,他们积极寻找和尝试新的调适方式。
例如,他们逐渐改变传统的狩猎方式,将现代科技应用到狩猎中,提高效率和收入。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帮助鄂温克族人民适应现代社会。
例如,实施了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培养了鄂温克族的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新型产业,并且鼓励鄂温克族人民创业和就业。
在文化方面,鄂温克族也积极传承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保持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他们举办各种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驯鹿大赛、马拉松比赛和蒙古包建造比赛等。
同时也开设民俗文化教育班,传授鄂温克语言、民间音乐和舞蹈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这些举措可以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然而,鄂温克族社会调适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由于经济压力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一些年轻人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和身份迷失。
谈鄂温克民族起源
魏鸿伯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9)002
【摘要】鄂温克民族是一个古老又有特色的民族.鄂温克民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学术界也出现了众说纷纭的观点.
【总页数】3页(P19-20,105)
【作者】魏鸿伯
【作者单位】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俄罗斯,赤塔67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3
【相关文献】
1.鄂温克族语言的变迁及成因--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考察 [J], 杨立华;吴赛娟
2.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J], 侯儒
3.独特的北方三小民族文化遗存——谈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达斡尔族的桦树皮文化 [J], 王瑞华
4.谈达斡尔和鄂温克族民歌中的牧业文化体现 [J], 蔡云凌
5.鄂温克族叙事民歌《母鹿之歌》中的鄂温克文化意蕴研究 [J], 阿莉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概况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由于长期与蒙古、达斡尔、鄂伦春、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因此,鄂温克族的双语或多语现象比较突出。
牧区的鄂温克族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和靠山区的鄂温克族通用汉语文。
作为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总面积19111平方公里。
拥有可利用草场11803.3平方公里,占全旗土地面积的62%;有林地6462平方公里,占全旗土地面积的33%。
自治旗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
有伊敏河、辉河、锡尼河等263条河流和600多个湖泊滋润着这块辽阔的土地。
境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共有72科284属621种。
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有松、桦、樟等树木。
此外,境内还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兴安柳。
自治旗是天然芦苇的著名产地,每年为造纸工业提供大量的优质原料。
草原白蘑、花脸蘑、紫蘑、灵芝是该旗珍贵的土特产。
自治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盛产狍子、熊、野猪、鹿、驼鹿、黄羊等4个目14科49种野兽,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12种。
鸟类资源有沙半鸡、天鹅、飞龙和乌鸡等。
该旗的地下资源有煤、铁、锌、铝、铍、石灰岩等,其中以煤的储藏量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为103.12亿吨。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二、历史沿革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作“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
明末清初,“索伦”也包括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后来,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离出来,“索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县鄂温克族的称谓。